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田家》原文及赏析

《田家》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3-15 15:47:43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田家》原文及赏析

《田家》原文及赏析1

  田家词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古诗简介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这首诗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翻译/译文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

  ①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

  ②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

  ③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④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⑤覆:覆灭,灭亡。

  赏析/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田家》原文及赏析2

  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简介

  《田家》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朴素浅进的语言,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翻译/译文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注释

  耘田:田间除草;

  绩麻:搓麻线;

  赏析/鉴赏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原文及赏析3

  题诸葛谼田家壁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後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古诗简介

  《题诸葛谼田家壁》是宋代诗人贺铸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及造访对象;颔联描写行踪,先是步履匆匆,然后在田家停留弥久;颈联描写写农家生活的勤劳、朴素,尤为清新晓畅;尾联表示对游宦已兴趣淡漠,希望能在此归隐。诗中描绘了农村的晚景,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希望归隐的思想。全诗风格平淡,用语直朴,与所表现的情感相一致。

  翻译/译文

  黄昏时我越过诸葛亮谼,迎落叶沿小路策马匆匆。

  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

  后屋里灯犹亮农妇在纺织,前溪上水推碓无人自舂。

  我早已没多少游宦兴致,来隐居希望您能够相容。

  注释

  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因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隔江钟:江对岸寺院里传来的钟声。

  灯犹织:灯光交织,形容灯很密。

  水自舂(chōng):指水碓,以水作动力的舂米设备。

  游宦(huàn)兴:做官的兴趣。

  卜隐:择地隐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时诗人任和州管界巡检。诗人路过诸葛谼时,便写下这首诗,以记录夜访农家的经过及其感受。

  赏析/鉴赏

  诗一开头“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就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和被访的对象。诗的第二句已点明“访”字。既然是“访”,就会有一主一宾,有宾主间过从的场面,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人另出手眼,把宾主间过从的场面统统隐到幕后,只让自己在舞台前独步,写自己的所行、所见、所言。“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诗人以“行冲落叶径”写夜访之始。所访的农户既座落在“林间”,故有“落叶”的小“径”,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见行色匆匆,又照应了首句的“晚度”。一个“冲”字,把行人发现归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兴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蛰居在深林之中的庄户人家,对于诗人还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诗人要像当年陶渊明归田园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

  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句的出处。“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这深夜回荡在江空上的钟声,使诗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来是宜于静思的,钟声更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深永的意义。诗人如同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眼前这普通的农舍,不止是游子的暂时栖息之所,也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归宿。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类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夜半犹织,固然劳苦;水流自舂,却随性自得。诗人在顾盼之间,透露了长期蕴积在心头的隐衷。可见,这首诗颈联中所写的“织”“舂”,既是实写田家秋作的场景,又象征了诗人心所向往的归隐的生活方式。诗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现实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来了。

  尾联言自己本来就无心远离家乡去做那个芝麻官,现在看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真想选择这导作为隐栖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诗的末两句明言诗人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言诗。诗人的任务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写出他一层一层的感情活动来。因而,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平平无奇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这首诗平淡的风格,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吻合无间。

  名家点评

  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灯犹织,三字利落而传神。

《田家》原文及赏析4

  原文: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宋代: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译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稀疏的篱笆,曲折迂回的小路,小小的田舍农家。清晨,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散开。寒气逼人,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四野一片寂静,远处传来一句山寺的钟声,目送一叶孤蓬起帆远行。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添了一件衣服,策马扬鞭去寻找驿站,愁绪满怀,唯有买些酒来驱寒解愁。池塘里,鸭子正熟睡于茭白和蒲草丛中,即使被匆匆行路之人惊起,很快又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

  注释: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疏篱:稀疏的篱笆。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蓬:船。

  添衣策马寻亭堠(hòu)。愁抱惟宜酒。菰(gū)蒲睡鸭占陂(bēi)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亭堠: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陂塘:狭窄的池塘。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田家》原文及赏析5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

  【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全诗】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

  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

  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 (736) 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

  《式微》是《诗经·邶风》 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

  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 “式微” 暗扣第二句 “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田家》原文及赏析6

  观田家收获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

  古诗简介

  《观田家收获》是清代作家归庄的一首七言律诗。本诗充满着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格局阔大,正气流注,是典型的“节士”之诗。

  注释

  [1]秫(shú):粘高梁,此指粘稻。崔豹《古今注》:“稻之粘者为秫”。

  [2]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3]五载:从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江南至顺治六年(1649),正好是五年。输粮:缴田赋。女真国:指满清王朝,其祖先为女真人,故称。

  [4]“天全”句:老天成全我的民族气节,使我没有田地,无须向清朝纳粮。

  赏析/鉴赏

  首两句描绘金秋时节丰收在望的.景象。万亩粮田,稻香秫熟,一幅动人的丰收图画,诗人农人应对之充满喜悦。但下面两句诗人笔锋陡转,“五载输粮女真国”言收割的粮食并未进入农家,而是被清统治者搜括去了。“五载”既是实写,也见出时间漫长,农民长年辛劳,丰收过后却一无所获,掠夺者的贪婪残酷,农民生活的悲惨揭示无遗。末句言老天成全我不屈服清朝的志气,使我无田不用纳粮,表面上是说自己免遭农民劳而无获的命运,实质上显露了诗人绝不仕清的民族气节。

《田家》原文及赏析7

  原文:

  斜阳照墟落1,穷巷2牛羊归。

  野老念3牧童,倚杖候4荆扉。

  雉雊麦苗秀5,蚕眠6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7,相见语依依8。

  即此羡闲逸9,怅然吟式微10。

  注释:

  1斜阳:一作“斜光”。墟落:村落。

  2穷巷:深僻小巷。

  3念:挂念。

  4候:等候。

  5雉雊(gòu):野鸡鸣叫。麦苗秀:小麦吐花,俗称“秀穗”。

  6蚕眠:蚕老作茧。

  7荷锄:扛着锄头。至:一作“立”。

  8语依依:亲切絮语,不忍离去。

  9即此:指上面见到的情景。闲逸:闲适安逸。

  10怅然:惆怅失意貌。式:发语词,无实义。微:通“昧”,指黄昏。意为日暮黄昏,为什么还不归来?此指自己向往归隐。

  赏析:

  这首诗前八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适温馨的农家晚归图。在这幅生意盎然的画面上,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落日洒金,牛羊归村,雉鸣蚕眠,麦秀桑稀。更有田家情深的动人场面:野老倚仗门外,等候牧童归来,有的`是慈爱和企盼;田夫荷锄相遇,边走边谈不休,有的是亲切和惬意。即目所见,信手写来,不事雕绘,清新自然。此情此景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喟叹。前八句是宾,末二句才是主,宾为主设,情因景生,宾详主略,引人深思。

《田家》原文及赏析8

  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译文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注释

  粜(tiào):出卖谷物。

  眼前疮(chuāng):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wān)却:挖掉,用刀挖除。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绮(qǐ)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yán):宴席。

  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咏田家》。

《田家》原文及赏析9

  原文:

  田家原文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诗词赏析:

  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田家》原文及赏析10

  原文: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赏析: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派中的名家,以布衣终身,曾漫游闽瓯、吴越、襄汉、淮南诸地。这首《夜宿田家》,反映了布衣寒士四方漂泊的凄苦生活和羁旅中的乡思。

  此诗不施藻绘,概用直叙白描的手法抒怀。首联写一春之间东西漂泊,只有斗笠和伞具相伴随。“走路歧”见行迹的无定,“旧征衣”见仆仆道途之久且远。这两句概述了只身一人四处漂泊的情景,孤苦寒酸情味不言可喻。颔联两句入题,雨行山中又经过黄泥坂的跋涉,入夜才到一户农家寄宿。两句全用白描之笔刻画,“黄泥坂”和“白板扉”,写来看似不经意,却正是着重描摹之处。雨行山路,已属不易,再经一道滑粘的黄泥坂,其困顿之状更可想见。而所寄宿的田家的贫困,从“白板扉”三字已足以反映出来。这两句承上,写旅途的孤单寂寞和艰辛困苦。有了这四句真切的描述,羁旅生活的.情状尽出,于是下面转入意态描写。颈联两句写夜宿。旅途劳顿,深感疲乏,尽管耳畔一片蛙鸣鼓噪,依旧酣然入梦。不知多久,却又从化蝶的梦中悠然醒来,此刻真不知是蝴蝶化为我,还是我化为蝴蝶?这里用庄周化蝶的典故,抒写了自身的迷茫怅惘之感,所以两句中连用了两个“身”字,以表强调。尾联两句抒写乡愁。在凄清寂寞之中,不禁生起对亲人、对故乡的忆念之情。可是漂泊四方,萍踪不定,寄来的家书十有九收不到,徒见那高空的鸿雁,天北天南,飞来飞去而已。鸿雁在古代是书信的象征,意思是,只见鸿雁飞,却不见家书的到来。

  这首诗层次清晰,流转自然,寻常词语的配合之间,自有新意,读来倍感亲切。纯用白描手法,素朴真切,而又句句关情。虽无一语直接抒情,但羁旅愁情都蕴含在景物的刻画中。

《田家》原文及赏析11

  江南田家

  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

  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

  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

  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

  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

  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

  朝廷虽多贤,正许赀为郎。

  注释

  [1]树秧:栽秧。

  [2]借问:请问。晏:晚。

  [3]弥:更加。

  [4]肤甲:皮肤和指(趾)甲。痏(wěi)疮:伤和疮。这句是说,遍身都是疮和伤痕。

  [5]秋成期:秋季庄稼成熟收获的时候。

  [6]尚足:还够不够,可够。太仓:原指京城大粮仓。这里泛指官仓。

  [7]逐:追随,做的意思。

  [8]游闲事车航:商人不耕而食,到处闲游,用车船贩运货物。车航:车船。

  [9]朝廷虽多贤:朝廷贤才虽然很多。含讥讽意。

  [10]资为郎:指商人可以用钱买官做。郎:唐以后专指郎中、员外郎、此处泛指官。

  赏析/鉴赏

  本诗咏叹农民的悲惨命运。首四句写霖雨伤农。一“再”字,写出灾害频连,以下层层叙写农民困苦,突出“官家不爱农”的主题。“官家不爱农”是对统治者漠视农民疾苦的腐朽本质的深刻概括,也是农民痛苦生活的罪魁,有这个前因,于是就有了下面农家苦的后果。“农贫弥自忙”,“贫”见出农民生活困苦。“弥自忙”揭示出农民自救不暇的惨状。“尽力”两句将农民“忙”得体无完肤的.情状描绘得令人触目惊心。“未知”两句写出农民劳而难获,自救已是艰难,而收成尚不敷苛重的赋税,写“官家”的黑暗,农家的悲苦更进一层。尾四句写官府贱农重商,进一步申述“官家不爱农”的题意。

  本诗层层递进,揭露“官家不爱农”的罪恶,同情农家的艰难困苦,揭露有力,感情真挚,充分体现出作者重农爱农的情怀。

《田家》原文及赏析12

  田家元日

  孟浩然 〔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荷:扛,担。

  占(zhān):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田家元日-孟浩然拼音解读:

  tián jiā yuán rì

  mèng hào rán 〔táng dài 〕

  zuó yè dòu huí běi ,jīn cháo suì qǐ dōng 。

  wǒ nián yǐ qiáng shì ,wú lù shàng yōu nóng 。

  sāng yě jiù gēng fù ,hé chú suí mù tóng 。

  tián jiā zhàn qì hòu ,gòng shuō cǐ nián fēng 。

  相关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我今年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着百姓。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自然气候,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相关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田家》原文及赏析13

  田家原文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翻译

  凌晨鸡呜时人当出行,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

  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

  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注释

  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

  不待时:不按时。

  尔:你,你们,指田家。

  赏析

  在封建社会里,赋税和徭役是地主阶级政权残酷剥削农民的两种基本形式。诗人作首诗揭露繁重的劳役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村里的看家狗。这似乎是一幅农村风俗画。然而两个“当”字点题了:本当应当这样,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农民已经不能按时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夸张,形容雨特别大。农民种庄稼有两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涝。“三尺雨”属于特大暴雨,足以引发一场洪水。诗中没有写洪水肆虐,却抓住生活的一个细节:烧饭用的灶,下面聚集着淤泥一一完全损坏了。屋漏冲倒了灶台,洪水卷来了泥沙。诗人没有说明,但已经暗示灾害十分严重。这一家人不能够对付灾荒。他们家的粮食可能没有剩余,他们无法修复被雨水毁坏的房子。“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用这两句作了回答。不了解农民疾苦的官员眼中总有一幅“田家乐”的幻象,而农家的重重苦难却没人知道。

《田家》原文及赏析14

  《田家》

  宋代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全文赏析

  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田家》原文及赏析15

  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田家》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田家原文及赏析03-29

田家原文及赏析10-22

《田家词 /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4-03

田家词 /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4-28

咏田家 / 伤田家原文及赏析04-30

观田家原文及赏析03-25

田家原文、翻译、赏析05-26

寄宿田家原文及赏析04-02

观田家原文及赏析03-05

田家元日原文及赏析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