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4 08:25:2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事情的经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句子,体会牛的倔强、悲壮、慈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发学生爱自己的父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母牛拦路索水的原因,体会强烈的母爱。

  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游子吟》,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动画《游子吟》。

  2、师导: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短短的几行诗,母爱的平凡、伟大、无私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再次展现母爱的伟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并强调生字的注意点。

  读音:"漱"和"刹"是卷舌音,"和"和"刹"是多音字。

  字形:"挪"的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将笔画适当收紧,"哀"的中间是"口",不能写成"中"。

  (3)出示生字新词,集体开火车读一读。

  (4)再读新词,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评议。

  三、提纲导路,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感知课文内容: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环境怎样?

  3、这头老牛为什么如此倔强?

  4、把你读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四、整体感知,体会环境的恶劣。

  1、指名反馈:课文围绕母爱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和指名反馈:这个故事在什么地方?

  3、课件出示地区严重缺水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教师指导学生相机理解:极度缺水珍贵的水

  师介绍:这儿是我国西部的青海省,非常缺水。那的人在干旱年不得不背井离乡逃水荒;许多地方为争抢饮用水而经常发生纠纷和械斗,强壮的劳动力不得不留在家里担水拉水,而不能外出务工,目的仅仅是为了日常的基本吃水。除了人之外,那里还有300多万头牲畜需要喝水。

  在最缺水的时候,部队就要担负起周围老百姓的用水任务,水是从56公里外拉来的,每日限定两趟。送水,对战士来说,这是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在运水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水的问题,就是违反纪律,就要被处分。

  干旱的时候,水只能用来救命,救人的生命,救牲畜的命。水是维持生命的。

  5、指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水的珍贵。("每人每天"、"只有几斤""全部依赖""从很远")

  6、全班再读这些句子,突出沙漠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用水的珍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2到4自然段。

  1、其实,每一段向我们描述了关于老牛的一个画面,请你默读3个自然段,从每一个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描写老牛画面的特点。

  2、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画面。

  (1)读"倔强"。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认为能表现老牛"倔强"的词句。课件出示句子:

  "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喝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指导读。要突出:任凭、就是、半步、反复、仍然,"五分钟过去了"读得稍慢

  (2)读"悲壮"。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牛的主人来了。他恼怒地举起鞭子,抽打老牛。老牛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句子:"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着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指名读。读这两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它如果能说话,会说什么?

  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鞭子越抽越急,像雨点般的狠狠抽在这个瘦骨嶙峋的老牛身上,牛皮筋拧成的长鞭在空中"飕飕"地作响,直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几乎支撑不住脆弱的身体了,可它只是"哀哀"地惨叫,还是不肯离开半步。它浑身伤痕,鼻子也被主人用力拉的鲜血直流。但抬起的眼睛里却没有一丝的怨恨,还是那副可怜的眼神。它身上的鲜血"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染红了脚下的沙土,连鞭子也被血染红了。那老牛还是"哞哞"地哀求着,凄凉的叫声和着沙漠阴冷的寒风"呜呜"作响。那叫声,传送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凄惨,在旷野中显得是那样的悲壮。这哪里是在哞叫,分明是用生命在乞求啊,乞求的仅仅是一盆水!一盆水呵!我们听得很清楚,它叫出的声音竟然像人在说话:"……水……水呵……"

  想象这一画面,再读这两句。

  师小结:司机和送水的战士都哭了,送水的战士取了半盆水给老牛。明明知道这宝贵的水是要救命的水,明明知道给出了水就要被处分,送水的战士还是给了老牛半盆水。送水的战士是怎样想的?

  (为了这点水,老牛可以连命都不要。从哪里可以看出?老牛肯定是非常需要水了。再不给它水,它可能会被打死的。)

  小结:他被老牛感动了。被老牛的拚命争水感动了,被老牛的悲惨情形打动了。看着这样的情形,谁又能受得了呢?

  (3)读"慈爱"。

  师: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老牛的这样拚着自己的命要来的水并不是要给自己喝,而是给它的孩子喝的。

  出示句子齐读:

  "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读到这里,再回过头想想老牛的倔强和被打时悲壮的场面,你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老牛拚命要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倔强"表现的是爱,冒着被打死的危险也是为了爱。)

  师小结:原来,老牛与车对峙的倔强,老牛的以死抗争的壮举,都来源于对小牛的慈爱啊!想一想:老牛为什么流泪,小牛又为什么流泪?

  (水之难得的痛苦,能给水给孩子的高兴。看到老牛遍体鳞伤的痛苦,能喝到水的高兴。)

  三、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吗?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板书设计

  母爱

  倔强

  老牛拦路索水悲壮为了孩子

  慈爱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本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学习这首诗,主要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从整体上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笑 祷告( ) 花瓣( ) 衍(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3、 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想一想。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5、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 课堂学习研讨

  (一)(欣赏金色花同时播放印度歌曲),相机导入:在印度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金黄的色彩反映母爱的光辉,伟大诗人泰戈尔就是用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致爱丽丝》,教师范读课文。(听的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感情基调)

  2、 自由朗读。

  3、 指名朗读,一人一段,点评学生朗读情况。(配乐)

  4、 指导朗读(从重音、感情上指导)

  5、 学生齐读(配乐)

  学生思考: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变成后相干什么?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2)这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说明理由。

  2、品读课文(自由读诗,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3)见到孩子后,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4、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学习本诗的收获。

  (时间宽松可以检查课文背诵)

  (五)迁移训练

  1、请你以“假如我……妈妈,你会……吗?”进行说话训练。

  (点拨: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真分析句式,可以在练习本上试写)

  2、课下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并与课文比较。

  三、 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反馈:

  读〈〈金色花〉〉全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2、当母亲呼喊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你认为诗中塑造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一个怎样的孩子?

  4、在诗中,孩子让母亲嗅到花香、照亮母亲所读的书,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他还会怎样做呢?

  拓展延伸:

  (一)《体会爱心》 高 翔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干涸( )挑剔( )晶莹( )鄙夷( )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 (2)鄙夷:

  3.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5.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6.“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8.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9.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1.hé tī jīng bǐ 2.(1)水干、枯竭 (2)看不起

  3.一位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4.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大多是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艰苦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5.语言描写天真、幼稚

  6.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1)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2)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3)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8.《社戏》、《故乡》。9.可畅所欲言,要言之成理。

  (二)

  从大学到现在,离家已经整四年了,妈妈会是最想我的人。一直在外漂着,一直也在平静地过着,只是仍然远离家人的温暖。经历了许多,慢慢地学会了平静的去看待一切事物,只是不能去想家人,特别是妈妈。

  自小就以为自己可以是一片叶子,随风飘扬在空中挥洒阳光般的笑声,即使是落在地上,化为泥土,也会是安静的满足。

  怀揣着江南的梦想,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漂浮的,或是沉落的,都浸透着快乐和悲伤;坠落风起,一次一次,在飞舞中忘了来时的路。

  妈妈,某天,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你还会认识我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我20xx年执教的一节优质课,我采用的是环节教学法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梳理总结——迁移训练,在上课前,我用印度音乐和画面(金色花)的设计导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角色。在五环节的基础上,我加入了课前预习,以及对课前预习的交流展示,这样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课中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注重了朗读训练。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紧接着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但也有不足之处,对生活的联系不是太多。因此,为了弥补缺憾,我在练习反馈中又设计了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这样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生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

  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冷静、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

  海上的轮船倒霉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

  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假如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倒霉、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一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语文教案 篇5

  一、目的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同伴的名字

  二、活动准备

  幼儿的彩照每人一张,在每人的'照片后面贴上幼儿自己的名字,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点名》。 提前把幼儿的照片贴在墙上,把有名字的一面面向幼儿。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做律动准备点名。

  2、老师点名:XXX小朋友,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点名》》。

   XXX 幼儿:到。然后到自己的名字跟前把自己的名字反过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自己的漂亮照片。如果幼 儿反过来的是自己的照片,老师应该及时给于肯定及表扬。

 XXX小朋友你真棒,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名字。

  3、老师逐一点名。

   4、老师小结:“小朋友你们美丽的照片贴在墙上多漂亮”。老师对每个小朋友给于肯定及表扬并教育幼儿不

   但认识自己的名字还要认识小朋友们的名字。

  ·教育反思:这是一节识字活动游戏,每天通过点名活动让幼儿有意无意识地认识了很多的字。在活动中幼儿表

  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不当认识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认识同伴的名字。在欢快的氛围内完成每天的点名。这是

  2-3岁幼儿所学到的。作为老师我很高兴,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好地为幼儿而服务。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吃葡萄吗?在我国有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你们想去那儿看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游览一番,去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播放介绍葡萄沟的纪录片)

  师:看到这么诱人的葡萄,你想些什么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品尝那“沉甸甸的`,五光十色”的葡萄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句子。

  2.同桌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4.汇报识字情况。

  (1)查地图识字:疆、鲁、番、维、吾

  (2)以旧带新识字:难谁—维语—吾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堡沟

  (4)形近字对比识字:密—蜜

  (5)编字谜识字:弟弟站在木头边。(梯)

  5.巩固识字

  (1)同桌互相猜字

  (2)编号找字

  三、再读课文,交流反馈

  1.默读第1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葡萄沟在新疆的吐鲁番。葡萄沟出产水果,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多)

  师:秋天,这里的葡萄园又是什么样呢?下节课,我们再到秋天的葡萄园去看一看。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生组词读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蜜密”第一笔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扁,一撇不能漏掉。

  3.学生练习

  4.组内互评,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字卡,口头组词

  2.指名读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深化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回答)

  2.师相机提句:“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引读第二自然段,抓住描写“夏季枝繁叶茂”,“秋季葡萄美丽”和“老乡热情好客”等词语进行感悟。

  4.课件展示秋季的葡萄,引导学生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区别。

  5.抓住“准会”、“吃个够”等词感悟维吾尔老乡的热情好客。

  6.师相机提问:“葡萄”还能制成什么?理解“阴房,确堡”。

  7.齐读最后一段,问: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8.赛读提高,表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三、拓展练习

  1.对葡萄沟你还了解什么?

  2.你知道我们的家乡什么很有名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生观察发现规律

  2.重点指导“够”。

  3.学生练习

  4.展示作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8-13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教案【精选】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