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10篇【实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篇1
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能自定分类标准并将学过的成语卡片进行分类。
2、会与同伴共同讨论、协商,提高合作能力。
准备:幼儿自己绘画的成语卡片若干,教师将幼儿绘画的成语打印成汉字贴在卡片下方。
过程:
1、看图画说成语。
小朋友们已经懂得了很多的成语,还将知道的成语画成了画。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看图说成语的游戏。
(1) 教师出示图画,幼儿说出成语。
(2) 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一个幼儿出示成语卡片,一个幼儿说出成语)。
2、提问引出话题
(1)A、你们小组的成语有相同之处吗?什么地方相同?
B、小组讨论
C、幼儿表达
(2)你能将这些成语按照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吗?怎么分?
(3)幼儿讨论将自己的成语进行分类。
(4)分好后请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按照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的。
3、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成语的类别进行组合,再次分类。
数字类: 一心一意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三心二意……
动物类: 走马看花 车水马龙 老马识途 指鹿为马……
首字相同类:井然有序 井中捞月……
4、将分类的成语分别贴到墙上,供幼儿在课余时指一指,说一说。 延伸活动:日常生活中继续丰富
幼儿成语知识,并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成语进行分类,随时贴到墙上。
观 察 记 录 时间 1年4月20 日
活动内容 计算活动:我给成语分个类
参与活动幼儿姓名 萤萤、欢欢、妮妮
幼儿行为表现 萤萤手中的成语有“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为虎作伥……欢欢手中的成语有“老马识途、塞翁失马、指鹿为马……妮妮手中的成语有“画饼充饥、画龙点睛、画蛇添足……桌上还剩下“一心一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悬梁刺股、孜孜不倦……”没人选。
指导与 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一心一意、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三心二意”几个数字成语也被幼儿送走了。而且很快归为“动物类、数字类、首字相同类”。而剩下的几个成语,由于从字面上看不出是意义相同,因此,幼儿都不选。我问:“这几个成语有相同的地方吗?”幼儿还是说不出,于是,我决定今天对这一类成语不作要求,但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切找找这些成语的'共同之处。在活动中,教师完全在观察幼儿发展的基础上,调整计划与指导策略,因此幼儿始终以积极情绪投入到活动中。
主题的回顾与体会
短短的一周的主题活动结束了,但它却给教师与幼儿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围绕成语进行讨论,交流、表达,每当饭前课余之时,总有几个幼儿挤到老师身边,恳求说:“老师
,给我一点时间,我想教小朋友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他们一定不知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对成语产生了强烈喜爱,他们对成语所表现出的浓厚之情深深感动着教师,组织活动的教师由衷地说:“真没想到,这个活动有这么大的魅力,在活动中我发现了每一位幼儿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正是这个主题活动为幼儿自主发展了空间。”
整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活动中提倡幼儿发问,教师随着幼儿的思路调整计划与策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真正地走进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兴趣、需要、想法真正呈现出来,活动中淡化目标意识,更多地去关注幼儿对活动的体验与兴趣点,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教育活动,并在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主题,延续主题。
当教师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说:“我要去请教我的老
师,去查资料。”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在学习成语遇到困难与疑惑时,也知道去查阅书籍,上咨询。张鸿铭、彭程小朋友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时,图书管理员惊讶地说:“这么小,你就会查资料了,真了不起!”成人的鼓励,家长的支持,使幼儿以足够的自信积极地投入探索、操作活动之中,就连班上的徐宜笑小朋友也在这一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学成语、说成语在幼儿的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进入了研究学习状态,这些为他们即将进入小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活动中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整个活动分不清谁是教者,谁是学者,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教师与家长;家长遇到难题时,向老师和孩子请教;当老师也遇到不知道的答案时,竟然有孩子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他们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生动地展现出教学相长的过程。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幼儿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教室里、操场上时常可以听到:“我们一言为定、你这是明知故犯、我可是后来居上……”从成语中幼儿了解到广博的科学、历史知识,领悟了成语中古人身上所蕴含的优良品质,体验到成语语句琅琅上口的韵律节奏,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生成性主题活动时,我们感到:生成并不意味着不要事先计划,特别是初进行活动的教师,更需要细致考虑主题框架络与主题相关的因素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足够地思考,才能敏捷地捕捉到有价值的线索,调整、修改计划,使之不断完善。
主题
活动应选择具体的、幼儿感兴趣的、易理解的、有一定认知经验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才能不断地提升和丰富他们的经验。
大班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年、月、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幼儿掌握起来比较难,因此,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每周值日生工作,已掌握了“星期”这一概念),在活动设计中,人物化地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二、活动目的:
1、在欣赏观察中了解年历,初步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地使用年历。
2、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萌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3、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创造性地设计年历。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让幼儿自主地向家长询问并记住自己的生日和主要节日的日期,了解有关年历的用途。
2、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月历12座(大月、小月、2月的房子大小有区别)小字卡人手一份
3、师幼共同收集不同款式的挂历、台历、月历等并布置“年历展”,展示在活动室周围。
4、旧挂历、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年历
(一)参观展览,探索挂历、台历、月历的奥秘。
(1)向幼儿介绍“年历展”提出自主探索的'要求,引导幼儿感受年历上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①看一看、找一找,年历上有什么?
②它们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2)幼儿分散观察和讲述年历上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种年历的异同点,教师对个别幼儿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如从年历的款式、数字、造型等方面进行观察。
(3)通过集中提问形式,让幼儿共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二)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2)结合“今天的日期”的谈话让幼儿理解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三)结合“找日期”游戏,让幼儿探索学习使用年历的方法,亲身感受年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集体讨论:“年历有什么作用?”
(2)教师任意说出年月,如“六一儿童节”,请几人愿意参加的幼儿到年历房寻找这一日期所在位置,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集体分析验证,共同确定找日期的方法。(先找到“相应的月”,再从当月中找到“相应的日”)
(3)引导幼儿在挂历上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日期,(生日、自己熟悉的节日),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同伴、老师的生日,并在挂历上找。
活动二、设计年历
1、以“小小设计师”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2、启发、帮助幼儿理解设计年历的要求。
3、介绍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技能讨论设计年历的注意事项。
3、幼儿画、剪、贴、等技能设计不同形状、款式、图案的年历,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有困难的幼儿按要求设计年历。
4、展示幼儿设计的年历,重点请想象力丰富、造型独特的幼儿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
3、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 1 * gb3
①二人游戏
= 2 * gb3
②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 3 * gb3
③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2、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 1 * gb3
①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 2 * gb3
②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 3 * gb3
③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 4 * gb3
④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韵律活动中感受天鹅的音乐形象,感受音乐乐句。
2、借用天鹅的图片和传递游戏,提高肢体表达能力。
3、在即兴舞蹈的各层次游戏中,体验即兴创编带来的乐趣。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5、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欣赏过《天鹅》音乐。
2、物质准备:音乐CD、不同姿态的天鹅图片、边长1.5米的方形纯色布单一块。
【活动过程】
1、律动导入:教师用简单、对称的身体律动引领孩子们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2、教师引导幼儿分三个层次欣赏不同姿态的单只天鹅图片,借助图片的支撑引发幼儿模仿、创造单只"天鹅"的动作造型。
图片一:教师结合对幼儿们关于天鹅的描述进行简单的小结,边说边来用肢体动作来诠释。
图片二:教师引导幼儿表现天鹅翅膀张开的力度与美,鼓励孩子们探索飞翔时翅膀的不同空间位置(高矮、前后、翅膀的张开程度)的表现。
图片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天鹅的不同姿态美,鼓励孩子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创编出不同的天鹅造型。
3、借助传递游戏,引导幼儿尝试合乐舞动并造型。
(1)散点上的传递。
(2)圈上的单人传递。
①引导幼儿欣赏双只天鹅造型的图片,从模仿上升到自主探索双人合作肢体造型。
②通过与配教老师的合作示范双人天鹅舞蹈与造型,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与朋友合作时需要关注的舞蹈要素:空间位置的变化与利用、舞者间的身心交流、肢体动作的多样化等。
③幼儿尝试与朋友合作听音乐舞蹈并造型,教师借助眼神、动作、语言等给予孩子们支持、认可与启发。
④圈上的逐一传递:
4、欣赏教师用舞蹈讲述的关于天鹅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感知肢体动作的魅力,喜欢上这样的表达方式!
4 创意集锦
1、在天鹅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幼儿自己用绘画或肢体动作创意再次感受音乐乐句。
2、可以让幼儿通过已有的单人到双人的造型经验继续借助图片地支撑引导幼儿模仿、创造多只天鹅的动作造型。
3、可以将歌曲的CD放在音乐表演区内,让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头饰、纱巾或服饰等道具进行情景表演。
5、友情提示
1、关于乐句的问题。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如何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乐句,是进行该活动的一个基础,对幼儿能否在即兴舞蹈中与音乐和谐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简单有趣的`动作示范,带动幼儿模仿,设计游戏让幼儿参与欣赏和韵律活动让幼儿来感受乐句,这些都可以在第一课时去完成。但是,幼儿是否能随乐即兴,是否能即兴时关注到音乐的乐句仍然是幼儿阶段甚至更长一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所以教师要既要欣赏幼儿独特有创意的表现,也要接纳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2、关于传递的方式。
教师对于传递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探索和尝试。传递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明显的动作传递,也可以是不明显的眼神的传递,目标都非常明显,它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才能指导下一个被传递到的对象是谁。所以,教师作为第一个传递动过的示范者,要能够运用多种传递方式,让幼儿观察模仿学习,当然这个不是本活动的重点,希望教师自己灵活运用即可。
活动反思
《天鹅》是一节音乐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音乐的感受、审美、音乐文化、音乐形象的对比、创造性思维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等作为教学的艺术特点。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有关动物的主题是每个年龄阶段幼儿都非常喜爱的内容,但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要把握的主题要点是不同的,对于中班幼儿则侧重于感知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的关系等等。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按以往的经验,教师可能会教给幼儿许多关于动物的歌曲,通过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了解。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歌唱似乎又忽略了音乐自身特有的知识语汇和本体功能。那么在主题进行中,如何使音乐既起到纽带作用,让幼儿在其特有的愉悦感中逐步推进主题的进展,同时又不失音乐所蕴涵的技能要素,使幼儿获得音乐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在动物主题中,青蛙和其他动物叫声是动物的特征之一,模仿青蛙和其他动物叫声是幼儿的.兴趣点,而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是中班幼儿应获得的知识点,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集体活动"青蛙唱歌"。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
2、能用不同的语言节奏大胆想象、表现青蛙的叫声。
活动准备:
大荷叶一张(能容纳活动中的幼儿)
活动过程:
一、合作游戏"荷叶和风",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
1、出示荷叶:--"小朋友,你们看,这会是什么?我们一起把它打开吧!"--"荷叶长在什么地方?如果一阵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
2、倾听高音区轻柔缓慢的音乐,体验游戏"小风和荷叶"--"听!风来了,你觉得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当轻轻的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呢?"
3、倾听低音区强烈快速的音乐,体验游戏"大风和荷叶"--"又有一阵风吹来了,听!这又是一阵怎样的风呢?"--"当大风吹来时,荷叶又会怎么样呢?"
4、交替进行高低不同的音乐,愉快游戏"会变的风和荷叶"--"风会变吗?仔细听音乐里的风是怎么变的?"--"风停了,荷叶怎么样了?"
二、体验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
1、出示荷叶上的青蛙。
--"谁最喜欢荷叶?"(青蛙)--"小青蛙们,我们一起跳到荷叶上吧!"(幼儿轻轻跳上荷叶)
2、用不同的语言节奏想象青蛙的叫声。
--"青蛙在荷叶上喜欢干什么?它是怎么叫的呢?"(幼儿用不同的语言节奏想象表现)--"原来青蛙有那么多不同的叫声,它就像我们人一样,不一样的节奏就好像在说不一样的话。""呱呱!呱呱!"(你好!你好!)"呱呱呱呱呱呱呱!"(今天我呀真高兴!)"呱呱呱!呱呱呱!"(真热啊!真热啊!)……
3、试着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
说明:当幼儿对青蛙的叫声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可对幼儿的兴趣进行迁移,借助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的叫声来提升幼儿对音乐高低变化的认识。"来来,我是一颗菠菜,菜菜菜菜菜菜……"这首歌曲幼儿非常熟悉、喜爱,它的旋律很具诙谐幽默的感染力,体现老青蛙和小青蛙歌唱时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它的音域跨度也很适宜大班幼儿的嗓音特点。因此,将这首歌曲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改编翻唱,并借助指偶表演一定能引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4、初步尝试同声合唱。
--"你喜欢小青蛙还是老青蛙的歌声呢?为什么?"(幼儿自由选择演唱)--"虽然老青蛙和小青蛙的声音不同,一个尖,一个粗,但它们很喜欢在一起唱,因为它们觉得那样很快乐,你们想试试吗?"(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同声合唱)
说明:在熟悉的歌曲、音乐的高低变化、自主选择的叫声这三者的融合中,幼儿不仅获得了音乐的要素,更体验到了歌唱的快乐!
三、音乐游戏:青蛙下水--歌曲《数蛤蟆》是幼儿熟悉的歌曲,将歌曲中的"蛤蟆"改编成青蛙,引导幼儿做出青蛙跳水的动作,在游戏中结束音乐活动。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感知和探索沙的特点,说出干沙和湿沙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探索沙的多种玩沙,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和享受玩沙的乐趣。
4、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和探索沙的特点,说出干沙和湿沙的不同。
教学难点:幼儿探索沙的多种玩沙,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带领幼儿分别在沙路、水泥路上走,体验不同的感觉。
物质准备
沙滩(湿沙、干沙),树枝、筛子、小桶、水、小铲、模子,杯子、围裙每人一条。
活动过程:
一、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有什么?你们先和它们认识一下吧。你们知道老师准备这些物品是做什么吗?今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沙,你们高兴么?发给每名幼儿一条围裙。
二、幼儿动手操作。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跑一跑、跳一跳。
提问: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让幼儿用手玩一玩干沙,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知。(干沙很轻,不用费劲儿就可以拿起来。沙会跑,它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说明它很细。沙没有味道。干沙不能粘在一起……)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提问: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 沙子是什么样的?(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3、请幼儿用力踩刚翻的新沙。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发给每人一个杯子,往杯子里装沙子后,往杯子里倒水?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4、幼儿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点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往外扣点心时模子离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5、鼓励、启发幼儿玩出新花样。
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玩沙的?喜欢怎样玩?(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等)
6、创作沙画
怎样才能使同一种图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
干沙梳平——干沙压平——湿沙梳平——湿沙压平,分别比较。
三、小朋友间互评作品,谈谈玩沙的感受,教师表扬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创造性玩沙的幼儿,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搅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平时在观察中,借助我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和事物生成的活动,根据《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以幼儿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的设计了这次活动。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活动中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积极回答问题并思考,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对比懂得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进一步发展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准备:
故事《流星花》课件、录音机、磁带
活动分析:
这是一篇写的比诗还要美的童话:静谧的月夜,眨眼的繁星,千娇百媚的睡花图,随季节变换颜色的流星花……这些无不引起每个人的遐思和神往。作者用无比优美的词句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用质朴传神的语言刻画了丑小花纯真美好的心灵。
这里的想象美丽、神奇,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启迪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幼儿正处在审美能力的形成期和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和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很重要,因此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孩子理解作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懂得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帮助幼儿理解丑小花的行为,体验丑小花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时我准备主要采用分段欣赏和整篇欣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分段欣赏,引导幼儿较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一部分突破重难点,让幼儿体验丑小花的自信,理解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其次是整篇欣赏,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在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幼儿体验故事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活动过程中我准备采用提问法作为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的主要手段,把讨论法作为和幼儿互动的主要方法,把艺术
活动绘画自己较喜欢的故事场景作为活动的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大屏幕上出现几幅花的图片,借助问题“你最喜欢哪幅图片?为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二、展开:
1、分段欣赏故事:结合课件教师分段讲述故事。
①“有一朵小花,长的小小的瘦瘦的……她天天开。”
主要问题设计:丑小花长的什么样子?她长的丑自己难过吗?听了花儿们对她的嘲笑丑小花怎么说的?我们该向丑小花学习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导幼儿体验丑小花的情感,进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②“晚上,星儿出来了……流星落到了丑小花的花瓣上。”
主要问题设计:老星星为什么叹气?丑小花怎样帮助老星星的?玫瑰花和牡丹花是怎样做的?谁看起来美?谁做事美?
在以上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分组讨论“这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幼儿一步步的懂得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外表美并不代表心灵美,从而实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整篇欣赏故事:
主要问题设计:从整个故事来看我们该向丑小花学习什么?丑小花为什么会变成流星花?听故事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
三、结束
自然结束,请幼儿回班后绘画自己喜欢的故事中的场景。
反思:
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全班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出了不同的品种,可谓多姿多彩。本打算这个环节一带而过,但我临时增加了时间。因为,我发现孩子们是那么想说、愿意说,我何不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说呢!我们语言教育的真谛不就是增强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吗!就这样,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从上课伊始就被激发了出来,为接下来的师幼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30分钟的课堂教学很快结束了,我的脸蛋都是红红的,自我感觉比较欣慰。有两位老师争先恐后地跟到了办公室,她们迫不及待地给我反馈: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听主任的课就是一种享受!
其实,这个活动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她们指出的:搜索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一般。真的,假如,课件的质量跟上,那这节课,我将带给孩子们的还会更多更多。这是我第四次给孩子们上语言课,每次,我都是尽心尽力地准备。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各种豆子技能目标 尝试简单的排序,在操作中学会保护自己。
2、情感目标:在跳跳、做做、玩玩中体验春天的快乐氛围,喜欢春天的美好。
活动重点:
认识各种豆子。
活动难点:
将蚕豆和豌豆如何有序排列。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细铅丝、每组一份蚕豆和豌豆、春姑娘的花环、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 跳"春"的律动。
师:"我是春妈妈,愿意和我跳个舞吗?"
师:你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春天来了?(小花、蝴蝶、柳树等)师:我们和春妈妈一起来跳个舞。
2、做"春"的礼物。
(1)剥一剥。
①提出操作要求:把豆宝宝放在红色篓子里,剥下的豆荚放在蓝色篓子里。
②幼儿操作开始剥豆子。
(2)比一比。
指导幼儿认识蚕豆和豌豆,教师小结 :蚕豆长的大,豌豆长的小;蚕豆是扁扁的,豌豆是圆圆的。
(3)排一排。
师:"看,老师把豆宝宝变成什么了"?"仔细观察项链上的.豆宝宝是怎么排队的"?
教师示范做项链,师:"先拿一个蚕豆宝宝穿进去,再拿一个豌豆宝宝穿进去,要小心点,最后把铁丝两头连接起来。一条豆宝宝做的项链就做好了。
启发幼儿思考,"豆宝宝还可以怎么排队呢?"
(4)做一做。
①幼儿动手操作,把豆宝宝穿在铅丝上,教师提醒幼儿使用铅丝时要注意安全。
②先做好的幼儿和教师讲讲豆宝宝是怎么排队的,教师帮忙把铅丝两头连起来。
活动延伸:
秀"春"的礼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用相机给幼儿留念。(放各种节奏的音乐,让幼儿跟着节奏走场展示自己的作品 。)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意图: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从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区别与任何人的独特个体,形成独立意识,进而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在外形、名字、个性、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性。利用漫画形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特征。
活动目标:
1、感受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2、大胆、夸张地介绍自己的特征。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本班的幼儿照片两张。
2、活动材料书。
活动过程:
1、我们一样吗?
自己和小朋友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出示自己照片,这是谁?怎样看出来的?
出示本班幼儿照片,是谁?怎样看出来的?
2、特别的朋友
翻看幼儿活动手册第一册第7页的照片,有三位朋友都说自己很特别,你们看出来没有?听听他们是怎样说的?
教师按画页上的文字用夸张的语言描述人物特征。
这三位小朋友哪几位有画像,你能找到吗?给照片与书上的漫画像连线。
3、画一个特别的我
找一找自己特别的地方。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自己头部的特征;
以漫画手法画自己画像,夸张的表现自己的'特征。
4、自我描述
与同伴交谈,说说自己特别的地方。
展示自由画像,燕采用“我很特别,因为我……”的表述方式自我描述。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观察的重点从粗略引向细微,既是对幼儿观察能力更进一步的要求,也有利于幼儿感受个体的多样性。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自己和同伴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发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了,更让我收获了。
不足之处:
绘画时,应强调将自己的特点画的夸张一些,多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使其共同提高。
小百科:特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 tè bié 。具体意思:1、不一般;与众不同。2、格外。3、特地;特意。4、尤其。
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旅游途中乘坐交通工具以及在其他场合注意的安全问题。
2、知道出门时紧跟成人以免走失,并学习解决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3、愿意在活动情境中创编"安全儿歌",模拟练习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开火车》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玩"旅游去"的游戏,体验旅游路图的陌生和遥远。
教师组织幼儿回忆曾经旅游过的地方,让幼儿明确旅游时要坐各种交通工具。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到过什么地方去旅游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这些地方是近还是远?你坐的什么交通工具呢?
教师和幼儿观看创设的游戏情境。
教师:小朋友们可以坐汽车或者火车去不同的地方,可以去海边游泳,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商场、超市购买喜欢的玩具等。
教师和幼儿在《开火车》的音乐伴奏声中玩"旅游去"的游戏。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乘坐的交通工具和在危险的地方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和幼儿乘坐在汽车或者火车上,讨论乘坐的安全,如:等汽车停下后再排队上下车,乘坐时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等。
教师启发幼儿谈谈在海滩、游泳池等有危险的地方如何注意安全。
教师组织逛商场或者超市,讨论迷路后的解决方法。
教师: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如果不小心迷路,小朋友该怎么办呢?
教师和幼儿共同创编遇到突发情况后的解决方法的儿歌,如"外出紧跟爸妈,东张西望可不好,不见大人怎么办?别急,别急,慢慢想,先在原地等妈妈,再请叔叔(阿姨)打110,警察一定会帮忙。"
3、教师启发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注意安全,并模拟练习遇到突发情况时的解决方法。
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在旅途中乘坐交通工具时、在有水等的地方时,以及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组织幼儿再次玩"旅游去"的游戏,以"安全儿歌"巩固幼儿的安全行为。
活动反思: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在郊游的情境中还加入了“文明小游客”的竞赛活动,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精神,致使课堂表现非常活跃。因而对于低段学生的教学,情景教学法是有益于学生学习,并能提高课堂的效率的。只是在应用是要更多的强调情景设计的连贯性,和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些器乐和表演的综合活动。主要是意在锻炼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在练习中,学生表现的都非常积极,参与讨论的情绪也都非常高涨。特意安排的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更加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最后的汇报表演中,学生都能够自信的展现出自己。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在课上要给学生多少练习的时间。我认为,一些平日课上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课上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去对新接触的歌曲有一些把握,并给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登上舞台展示自己。所以在以后的课上,时间的分配需要更加注重。
小百科:“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精选】09-20
[经典]大班教案07-26
【精选】大班教案10-02
大班教案[经典]08-12
[精选]大班教案08-18
大班教案(经典)08-10
大班教案(精选)08-10
大班教案【经典】08-17
【经典】大班教案08-20
大班教案(经典)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