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30 16:28:0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数学教案

初一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

  2.内容解析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含有两个提供运算未知数的问题的有力工具,也是解决后续一些数学问题的基础。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方程组更加直观,本章就从这个想法出发引入新内容.

  本节课一以引言中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设两个未知数后如何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继而深入探究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会设两个未知数后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2.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掌握设两个未知数后,分析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以及“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2)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实际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断

  1.学生过去已遇到二元问题,但只设一个未知数,再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于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的是同一数量,通过观察对照,可以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向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的思路

  2.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向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转化,学习知识的迁移.

  本节教学难点:

  1.把一元向二元的转化,设两个未知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列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篮球联赛中,每场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场,负(10-x)场。根据题意,得2x+(10-x)=16

  x=6,则胜6场,负4场

  教师追问:你能根据两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两个未知数列出二个反映题意的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能。设胜x场,负y场。根据题意,得x+y=10 , 2x+y=16.

  教师归纳:像这样,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用引言的问题引人本节课内容,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转变思路,再列二元一次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

  问题2:对比两个方程,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认识方程组中的两个x,y都是这个队的胜,负场

  数,它们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这样,连在一起写成

  就组成了一个方程组。这个方程组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引入方程组的概念,切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问题3:探究

  满足了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些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归纳: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应用新知,提升能力

  例1把一个长20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一边长为xm,它的邻边为ym .求

  (1) x和y满足的关系式;

  (2)当x=15时,y的值;.

  (3)当y=12时,x的值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

  设计意图:借助本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

  3加深认识,巩固提高

  练习:一条船顺流航行,每小时行20 km,逆流航行,每小时行16km .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的流速。

  师生活动:分两小组讨论.一组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另一组尝试列方程组(不要求求解),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然后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

  设计意图:提醒并指导学生要先分析问题的两个未知数关系,尝试结合题意,寻找到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组。体会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方程组更加直观,4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4.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概括的能力.

初一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初一数学教案3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课题:1.2.4绝对值

  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初一数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初一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初一数学教案7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2)学生归纳法则。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初一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xy-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初一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代入方程3x+9=24,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x2=16x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

  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

初一数学教案10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不知道没关系,大家记住下一句名言就好:“世界上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李老师语录”,那这个著名的李老师是谁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不要太惊讶,想要签名的下课来找我就行。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发现数学的眼睛来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都有哪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水杯,篮球,冰激凌,金字塔,黑板擦。分别对应圆柱,球,圆锥,棱锥,棱柱。其中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棱柱。

  好了,几何体我们都了解了,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几何体是不是感觉很乱,接下来我们就给几何体分分类:

  一、常见几何体分类

  1、 按照柱、锥、球分类

  圆柱

  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球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锥圆锥

  棱锥

  2、 按照有无顶点分类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3、 按照有无曲面分类

  二、棱柱(直)

  1、 基本概念

  (1)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

  (2) 侧棱:在棱柱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 特征

  (1)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

  (2) 棱柱的上下底面完全相同且都是多边形。

  (3) 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4)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3、 分类

  按照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类,底面几边形就是几棱柱。

  三、图形的构成元素

  点:线与线橡胶的地方就是点。

  1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就是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

  2、联系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一、正方体的展开图(11种)

  1-4-1型:(6种)

  2-3-1型(3种)

  2-2-2型(1种)

  3-3型(

  1种)

  二、正方体的折叠

  展开图中不出现一字型、田字形、凹字形,2-4型,若有此形状的展开图则折不成正方体。

  三、总结规律:

  一线不过四,

  田凹应弃之;

  相间、Z端是对面,

  间二、拐角邻面知。

  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

  三、截一个几何体

  一、正方体的截面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可能出现的:锐角三角型、等边、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矩形、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非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五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

  不可能出现: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七边形或更多边形

  二、常见几何体截面

  四、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二、联系

  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三、画法

  一看,二画,三查(尺寸,虚实)

初一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 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因为a//d, b//c,所以c//d B、因为a//c, b//d,所以c//d

  C、因为a//b, a//c,所以b//c D、因为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 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 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 没有公共点,则 L1与L2 ;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

  4、平面内有a 、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初一数学教案12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

  2、

  -5的相反数是______,-10.5的相反数是______, 的相反数是______;

  3、|0|=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2,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10.12与-5.2的大小。

  例3.求6、-6、14 、-14 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 填空:

  ⑴ 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

  ⑵10.5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⑶符号是+号,绝对值是 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

  ⑸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7的数是 .

  2. 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0.7与-1.7 (2) (3) (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 习题2.3 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 《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这篇初一上册数学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

  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

  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xx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xx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xx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例如在20xx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

  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一数学教案14

  学习目标:

  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运算。

  学习重点:

  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

  一、课前训练:

  (1)-3a2b+2b2+3a2b-14b2 = ,(2)- = ;

  (3)3a2b2 ab3 = , (4) = ;

  (5)- = ,(6) = 。

  二、探索练习:

  (1)如图1大长方形,其面积用四个小长方形面积

  表示为: ;

  (2)大长方形的长为 ,宽为 ,要

  计算其面积就是 ,其中包含的

  运算为 。

  由上面的问题可发现:( )( )=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 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 。

  三.运用法则规范解题。

  四.巩固练习:

  3.计算:① ,

  4.计算:

  五.提高拓展练习:

  5.若 求m,n的值.

  6.已知 的`结果中不含 项和 项,求m,n的值.

  7.计算(a+b+c)(c+d+e),你有什么发现?

  六.晚间训练:

  (7) 2a2(-a)4 + 2a45a2 (8)

  3、(1)观察:4×6=24

  14×16=224

  24×26=624

  34×36=1224

  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一规律吗?

  (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124×126。

  4、如图,AB= ,P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P,BP为边作正方形。

  (1)设AP= ,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S;

  (2)当AP分别 时,比较S的大小。

初一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课题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初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案12-17

初一数学教案有理数乘法11-06

幼儿的数学教案03-01

水的数学教案03-1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