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大班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理解故事的内涵,知道关心、孝顺老人;
2、能大胆地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故事《老爷爷和小孙子》;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用书《老爷爷和小孙子》画面;
欣赏图一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老爷爷为什么在灶边吃饭?
欣赏图二提问:你们看小孙子在什么?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爸爸妈妈的表情怎样?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儿?
2、听故事;
幼儿倾听故事录音,熟悉故事;
问: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大家说;
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对待爷爷奶奶的?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
你喜欢你的爷爷吗?你将来会怎么对待你的父母?
小结:
提炼幼儿的讨论结果,引导幼儿懂得要孝顺父母和长辈。
活动评析:
故事中的小孙子是一个聪明、善良、孝顺的好孩子,他机智的劝父母对爷爷要好些。实习老师通过与幼儿一起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激发了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能够大胆的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幼儿在本次的活动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人都要关心、孝敬老人。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对于新奇的事情感兴趣,但对于以熟知的事情就会忽视,因此,常常露着肚子上操、游戏。冬天到了,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会感到天气的变化,感受到天冷了以后,孩子们的手都愿意放在口袋中保暖,因此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这个活动,启发幼儿能够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鼓励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在表演游戏中,锻炼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在合作中学习,为幼儿今后上小学做准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够大胆表达,根据事件分配角色,合作表演。
2、启发幼儿学会管理自己,关注身体的健康状况,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
幼儿已有经验:
幼儿在找危险的过程中,就知道了很多不该做、与该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同时,幼儿能够收集自己认识的及不认识的标志与小朋友分享,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对于生活中如何能够更好的照顾自己,保护自己还不够,活动来自与幼儿的生活,还是应该对幼儿的生活护理及自我保护能力有帮助。
活动材料:纸、笔等。
活动过程: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1、引出任务。
2、进一步丰富幼儿知识经验,了解肚子疼的多种原因。
3、引发新任务
4、操作
5、展示作品
6、讲评
1、“班里的久久小朋友病了,他肚子疼,他为什么会肚子疼?”
2、帮助幼儿总结肚子疼的原因。提出新的问题:“如何不让小肚子提意见。”
3、其他班的小朋友还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小肚子,你们能告诉他们吗?
4、教师观察指导。要求:商量表演什么?都有谁?发生了什么?告诉小朋友要注意什么?
5、教师帮助幼儿展示。
6、给幼儿交流的空间,展示自己的空间。
1、幼儿思考并回答。
2、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表达,并倾听别人的看法。
3、幼儿尝试合作,并商量分配角色(3-4人一组)
4、幼儿创编并表演小故事。
5、幼儿自我介绍并表演。
6、幼儿交流并猜猜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照片,寻找规律。尝试发现身体动作能够表现同一种模式规律(ABABAB)。
2、在排排队的游戏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男孩女孩所站位置表现出来的同一模式的不同方位排列,理解物体排列的空间关系。
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感受同一模式不同方位排列的规律美。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发现身体动作能够表现同一种模式。
难点:自选材料进行同一模式不同方位的操作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玩具、工具等。
2、相关的模式排序照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同一模式。
1、出示幼儿排序的照片,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ABABAB)。
2、小结:我们平时用很多种材料表现过这样的排律规律,它的规律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
二、看动作,找规律。
1、今天我们不用材料,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试一试,有哪些身体动作可以表现这个规律。
2、幼儿尝试发现用身体动作表现规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3、请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站成圆圈,集体验证,相互学习。
4、小结: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不同动作都能表示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原来,排列可以有这么多形式。
三、利用队列队形进行不同方位的同一模式表征。
1、请你们用男孩女孩,男孩女孩来进行六路纵队的规律排队。要求:第一队和第二队男孩女孩不能重复。
2、用手中的海绵纸色块,代表男孩女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同一模式不同方位的模式表征。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但发现了每一横排和每一竖排是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的,而且还发现了斜着看也是这样的规律。
四、寻找材料,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已获得经验进行不同方位的同一模式排列表征。
1、引导幼儿寻找材料进行排序,讲解规则。
2、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有目的的选择材料进行表征。
3、组织幼儿分享交流验证。
4、小结:孩子们,我们所学到的两个一组,一个一个间隔排列,竟然可以排出这么有趣的图案。
五、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模式;尝试用其他规律进行不同方位的排列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班教案 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陈柳老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确实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由此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设境激趣,诱发幼儿“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自愿和快乐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前提。从“变门洞”这节课中发现:教师是让幼儿自觉自愿的“乐”,而不是强迫的学。因此,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教师善于以幼儿会剪洞为学习起点,为幼儿创设为小熊剪门洞场景,然后将教育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及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以幼儿化的、最感性的、最原生态的加以呈现。再以“境”引路,以趣导航,诱发幼儿兴趣,让幼儿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使之乐于参与学习之中。如:陈老师以让幼儿剪个门洞,老师也能钻过去这个情境来引路,诱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自然而然个个把那张纸剪得洞越大越好,都希望老师从他剪得洞里能钻过去,有效地诱发了幼儿“乐”学。
二、设疑激疑,诱发幼儿“勤”学古人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设疑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课中发现:陈老师没有把幼儿当成被动的信息吸收者,没有无视幼儿已有的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设疑激疑,层层递进,将知识或信息进行转换,诱发幼儿让外在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造成幼儿新旧经验的冲突,主动调整自己的理解,重建认知结构,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从而真正达到让幼儿主动去学。如:在“变门洞”这节教育活动中,老师将学会“用交替剪得方法剪大门洞”作为新知识信息,以问题“谁能帮小熊剪个门洞”,激发幼儿参与“变门洞”剪纸活动的欲望,再以问题“谁能帮陈老师剪个门洞”诱发幼儿思考新的疑问,这么小的纸怎么能剪出老师也能钻得过去的洞?能看图说话,借助图谱有一定速度地朗诵绕口令。
虽然幼儿个个把洞剪得最大,但都不能钻,这时幼儿会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此时的陈老师出示了秘诀图,很自然将外在的“会看秘诀图”知识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造成幼儿新旧经验的冲突,(本来就在纸里面剪洞,现在要用“交替剪”,)激发幼儿主动调整自己的理解,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生长出新知“交替剪”;再以问题“门洞怎么有的大有的小?”激发幼儿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再以问题“怎么交替剪门洞大又怎么交替剪门洞小?”自然将外在的“比较门洞大小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生出新知“交替剪得细门洞就大,交替剪得粗门洞就小”,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幼儿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主动地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生长出“新知”的过程,幼儿学的轻松、自如。
三、妙导善诱,诱发幼儿“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可见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如“变门洞”:陈老师始终没有向幼儿直接传递知识,而是通过尝试、观察、探究、再尝试、再发现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而幼儿的思维容易在新旧知识转换处 “卡壳”,陷入不会“学”的困境。陈老师关注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关键点,巧用“顺、诱、拨”的方法(顺:用顺应幼儿活动,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究;诱:用观察秘诀图法诱导,让幼儿观察;拨:适时点拨,如陈老师问孩子秘诀图上的圈、剪刀、虚线等代表着什么?为什么有的门洞大,有的门洞小?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将“新知”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幼儿从体验、操作的活动中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从而增进幼儿“善”学的能力。
四、分享成功,诱发幼儿“会”学学习过程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意义在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并在自己原有经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而建构成的新知。陈老师在学习活动中,禀承“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的原则,为幼儿搭建能够激发内在能动精神的发展的平台,鼓励幼儿将体验到的学习乐趣、成就或挫折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幼儿自我学习的能力。如:陈老师为了让幼儿“会”学,教师变直接教剪门洞为通过观察秘诀图发现剪的方法,幼儿在尝试、观察、探究、再尝试、再发现过程中,不断在自己原有经验和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新知、统整经验、促进了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动手等实践能力的提升,既分享了学习乐趣、体验了成功或挫折的感受,又锻炼了实际学习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最近家长反应孩子很 多事都不会做,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孩子都不愿意去做,非要家长代劳,而且遇到事情不会从多角度自己去思考,家长们很困扰,孩子都快都一年级了,还是应该让(他她们)自立了,就这样的现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用语言故事和表演得形式,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他她)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能力的培养的习惯,因此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使幼儿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试探的道理。
2.发展幼儿初步比较、分析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3.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和口头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蕴含的折理。
难点:理解大与小,深与浅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副。
2.老牛、小马、小松鼠的图片各一张.
3.录有小马过河的磁带一盒.
4.小马、马妈妈、小松鼠、老牛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导入三张图片(老牛、小松鼠、小马)。请幼儿比较三种动物的高矮,(涉及过问题,将难点提前突破)。
二 基本环节
1. 请幼儿听故事(放录音磁带)
提问:
A.老牛说了些什么?
B.小松鼠说了些什么?
C.小马是怎样做的?
请小朋友讨论:
(1)..牛伯伯和小松鼠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小松鼠为什么着急?
(2)马妈妈说的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它和小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 教师讲述故事并提问:
老牛说的话对吗?为什么?(2).小松鼠说的对吗?为什么?
(3).马妈妈对小马说的什么?小马最后怎么做的?
.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小朋友互相讨论。
3. 教师总结:碰到事情要多懂脑筋想一想。还要动手试一试,这样才聪明能干。
4.请小朋友讲述故事,教师巡视。
5..表演故事:教师用提问和肢体语言引导幼儿进行表演,注意动作和表情,请个别幼儿表演。
三 结束环节
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延伸:将头饰放入语言区内,幼儿进行自由表演
教学反思
1.在这次活动中,首现将难点提到前面进行突破,故事浅显易懂,故事又蕴含深刻的道理存在着深与浅的相对性,这一点幼儿难于理解,因此我就将在高与矮上加以引导,使幼儿理解高与矮的相对性,幼儿在学习和理解故事就更容易些。
2.、将故事中各人物语言提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故事中老牛、小松鼠所说的话,其实都是很有道理的,这时就提醒幼儿应该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理解老牛为什么说水很浅?松鼠为什么说水很深?,所以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从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和它们的对话的语气出发,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表演时就更声情并茂,幼儿也特别敢兴趣。这样幼儿的`讲述能力、理解能、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通过提供的材料,(头饰),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表演得活动中来,看到一些孩子表演得很起劲、很有兴趣,个别能力较差得孩子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样孩子在自由的空间进行表演,通过生生互动幼儿的兴趣更高。
3. 由于大班的孩子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因此讲完故事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孩子们就会很快回答了:有的孩子说:“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去想一想,不要光听别人说”有的孩子说: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自己的意见,不要光听别人说”……….孩子们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教师把我这样一个教育锲机,教育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在师幼互动这个环节,虽然表现不突出,但教师根据幼儿自己发展水平,通过老师当马妈妈,逐渐让幼儿来代替,在表演过程中孩子兴趣特别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展示,让孩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段练。
5.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幼儿习惯上进行纠正,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虽然理解了故事,也能讲出故事所讲的道理,但回答问题时站姿不正确,没有及时纠正,这也爆露了我的调控能力欠缺,对话活动的控制能力太差,不能很好的控制活动的进展,从而使这一活动逊色了很多,总之,这一活动我认识到了不足,明确了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努力,使活动组织形成自己的风格。
6.如果在重上这节课,我将挂图制着成投影片或者课件,这样更能吸引孩子,因为图片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上课时只能给幼儿直观的观察,不能形象的展示。师幼互动多一些,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大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2、培养幼儿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以及加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3、尝试制作排笛,感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真的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
[教学难点]:
探索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教学流程]:
利用“身体乐器”让孩子与“声音”在游戏中拉近距离,从而产生兴趣——教师示范小豆实验,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让幼儿观察、倾听长度不同的管子所发出的声音有高低之分——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教学准备]:
1、长度不同的吸管、双面胶、托盘若干。2、黄豆、手鼓、手鼓棒、中音铁琴。3、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内容,通过“身体乐器”游戏,让幼儿产生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踏步地走进教室,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脚步声。
教师提问1:“为什么小脚会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那么,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够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发挥
幼儿与教师一起玩“身体乐器”游戏。
二、引出声音的产生。
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了,在研究的过程中,请小朋友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我们才能够听见“声音”有什么不同,你们能做到吗?”
——教师示范小豆实验。
提问1:“你们听到什么?”
提问2:“你们看到什么?”
提问3:“声音从哪里来?”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台用手,感受敲打的鼓面的振动。
提问4:“你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由四个关联问题,让孩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教师小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三、通过乐器实验,倾听、感受声音的音高、音低,从而引出吸管实验。
实验一:敲击中音铁琴
教师提问1:“你们认识它吗?对,它就是中音铁琴,请你们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2:“它们发的声音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3:“好,让我们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4:同样的物体在振动,只是铁琴板长短不同,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铁琴板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我们坐着先听一次……现在可以用身体来表达你听到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相同的物体会因为长、短的不同,而发出高低的不同声音。
实验二:吹吸管,倾听声音
师:“同样是吸管,我们来听听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吹出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
1、接着,教师再出示两排吸管,一排是长的,一排是短的。
让幼儿长的、短的吸管每人各拿一根,用吹的方法感受自己听到声音的高与低。
2、教师提问1:“你在吹这两根长短不同的吸管时,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请各别幼儿上台吹,让台下的幼儿感受)
教师引语:“哦,原来声音不同。吸管的长短也有高低之分。”
3、教师展示:与幼儿对比实验的结果。
教师小结:吹奏时,嘴里的气流会振动吸管中的空气,产生声音。短的吸管振动频率快,所以音高;长的吸管振动频率慢,所以音低。
四、制作“排笛”。
1、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教学软件,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
2、教师示范“排笛”制作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制作“排笛”。
3、幼儿吹奏“排笛”,感受成功的喜悦。
4、活动结束。
延伸教学:
教师与幼儿来到区域里,通过自制排笛的音律不同,自由吹奏自己喜欢的旋律,举办一场亲子“排笛”小演奏。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进餐时菜汤泼在桌子上或身上时的简单处理方法。
2、能根据图片大胆讲述画面内容。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故事《碗里的汤泼了》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引起幼儿兴趣,讨论:汤泼了怎么办?
教师:午餐时,大家都在吃饭,吃着吃着,玲玲突然叫了起来:"哎呀,不好了!我的'汤泼了……"玲玲的汤泼到哪里了?(桌上)如果你的汤也泼在了桌上,你会怎么办?
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教师小结:吃饭时,汤泼在了桌子上,要赶紧把胳膊移开,以免汤把自己的衣服、袖子弄脏了,甚至烫伤了自己。
2、继续听故事,继续讨论:汤泼了怎么办?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这个小朋友的汤泼在哪里了?(汤顺着桌子往下流。)他该怎么办?"来听听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让开流下来的汤,再请成人帮忙。)教师小结:汤泼在桌子上,又顺着桌子往下流,小朋友要立刻让开留下来的汤,以免汤把自己的衣服、裤子弄湿。然后,可以请成人帮忙处理泼下来的汤。
3、教师总结。
教师:有时,因为小朋友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汤弄泼了,当大家遇到这种事时,首先要让开泼下来的汤,然后再请成人帮忙。如果不让开,汤就会弄湿自己的衣服,甚至会烫伤自己。
活动反思:
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6月份我们开展了《我会保护自己》的主题活动。在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和安全有关的活动,小朋友们知道了《会咬人的电老虎》,知道了《小手流血了》,《不跟陌生人走》等等。在上到课程《汤洒了,怎么办》时,我用了图片和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可是小朋友们的思维一直局限在“用抹布擦”“用拖把拖”上。为了让孩子更好了知道要先保护自己,我给孩子们拿来了一碗热水,并实际演示“汤洒了,怎么办”。当热水洒出来的那一刻,小朋友们纷纷喊道:“老师,快走开”。直到这时孩子们才领悟到原来最先做的是,要赶紧离开,先保护自己,再来清理。接下来我又请了几个小朋友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真正的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理解5的分合。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2、尝试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蚂蚁搬家的图片
2、兔妈妈和蘑菇房子的图片,5只小兔贴绒玩具
3、红花和红旗每人各一个,插花每人5片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蚂蚁搬家的图片)师:你们看,它们在干什么啊?(在搬东西到新楼房里过冬)师:图中有几只蚂蚁呢?(五只)请幼儿分别在图中找出蚂蚁搬家的不同之处,教师依照幼儿说出的结果,写出5的4种分成。教师总结:冬天到了,小蚂蚁忙着搬家到新楼房里过冬了,小朋友真棒,能找出这么多的不同之处。现在我们知道了,5的分成有4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让幼儿尝试写出分成师:冬天要到了,小蚂蚁一家可高兴了,它们搬到了新楼房里,暖暖和和的过冬了,可是呀兔妈妈却犯了愁,它有5个兔宝宝,却只有两栋蘑菇房子,该怎么分呢?它呀,想请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帮它分一分,你们愿意帮它分吗?(教师边说,边依次出示兔妈妈的图片、两栋蘑菇房子图片,以及5个兔宝宝贴绒玩具)
1、请幼儿帮助兔妈妈来分房子。幼儿观察,将5只兔宝宝分在两座蘑菇房子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并尝试用分成的方式将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 5 的`4种分法。3、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 5 的分成。
(三)、幼儿集体探索操作
1、师: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5个雪花片,想请小朋友送给左手的红花宝宝和右手的红旗宝宝,该怎样分呢?我们小朋友拿着雪花片去试试,好不好。
2、幼儿进行操作。
(1)师:“你是怎样分的?” 老师请个别幼儿说。(红花宝宝分2个,红旗宝宝分3个)。
(2)“和她分的一样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你们真棒”。
(3)师:还有谁跟他们分的不一样。 老师请个别幼儿说。红花宝宝分1个,红旗宝宝分4个,(分的一样的幼儿举起手)
(4)“老师将小朋友分的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师:我们一起把小朋友分的方法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好吗?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带领幼儿把5的分成读一遍。
展开阅读全文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
3.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4.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宝宝:你想到那里去玩?妈妈带你去(幼儿自由讲)
2. 律动:跟着妈妈走走(边开边自由讲讲看到了什么?可讲教室环境)公园到了,我们到草地上坐会。
(二)基本部分
1. 小朋友猜猜,今天会有什么小动物到公园里玩?幼儿自由讲各种动物
2. 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到公园去玩,这个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随手一扔,下场)
b.小兔“公园真好玩,唉呦!谁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问:a 小兔怎么了?
B 怎么会摔交的`? (快帮小兔揉揉)幼儿自由对小兔讲讲安慰的话
C 是谁扔的香蕉皮?
D 那,香蕉皮应该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来对他说(小猴,不要乱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儿学说。
木偶表演 现在小猴怎样了?(不乱扔垃圾了)
3. 分糖 幼儿每人一颗 观察是否有幼儿将糖纸扔到地上
(三)结束部分
不早了,我们开汽车回家了
音游《汽车开来了》。
活动反思:
孩子们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到环境保护,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东西摆在他面前,多数的孩子就会把果皮纸屑丢在一旁,针对此问题,我们又开展了此次活动,活动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了,但能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动地去扔垃圾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
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
现在,班里有意识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做得很好,还能提醒别的小朋友扔垃圾,如果哪个小朋友没有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有的孩子救自己替他捡起来,有的就一直追着那个孩子叫他把垃圾重新扔进去,从这一点也看到了,孩子的确有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
大班教案 篇10
教学名称:
数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数字带来的方便
2、培养幼儿对数字的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
一、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做个数字手指操好吗?
“一个指头按门铃,两个指头捡豆豆,三个指头扣钮扣,四个指头拎兜兜,五个指头握拳头,张开手指拍拍手,大家都是好朋友。”
二、嘀嘀嘀,小朋友们快看,我给你们带来什么了?猜对了,这是一辆小汽车,这可是一辆神奇的小汽车,谁能告诉我,在神奇小汽车身上你都发现什么了?(数字)你都发现哪些数字了?你能到前面来用手指描一描吗?
三、你们可真聪明!在小汽车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数字,那谁能告诉我,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数字?(汽车牌、门牌号、书页、票等)
小结: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1、小朋友们快看,数字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展示带有数字标记的物品。比如(这是什么?电话、上面有数字,也就是电话号码,你想找谁说话就能准确的找到她;还有台历、有了台历上的日期我们知道什么了?节日星期几生日顺便考考小朋友们,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那一天有几个小时?那有了尺子上的刻度,量东西的时候就知道到底有多长、遥控器想看少儿频道就能准确找到它对不对,不过看电视的时间可不要太长,不然对眼睛可不好)那么,除了这些物品上面的数字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以外,你还知道数字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谁能你还知道哪些?
2、我突然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时怎样的'呢?
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没有数字人们的生活就会很混乱,无规律了。所以,小朋友要认真学习数字,让数字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你们说好不好?
四、上就要到六一儿童节了,我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但是这些礼物,就藏在这张卡片里,请你将卡片上的数字按照小到大地顺序连一连,如果连对了,你就会得到我送给你的礼物了,你们说好吗?
五、小绵羊最近开了一个水果店,这不它正忙着运水果呢,可是上了这么多的水果,它都搬不动了,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忙呀?那我们来比比赛看看谁先帮小绵羊最先送回水果: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每人一个水果从小绵羊的起点出发,转动纸陀螺,陀螺倒向数字几,你就前进几个格,当遇到加几时,就前进数字几,同时一定要说出,()()=()------当遇到减几时,就向后退几步,最后比一比,谁能最先走到最后,谁就是冠军。
六、刚才我们在连线的过程中复习了正面数数的顺序,同时在玩纸陀螺时,又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玩的高不高兴?其实,有关数字的秘密还有很多呢?比如这两个数字谁大谁小?你们知道吗?那到底谁大呢?我先不告诉你,等你们今后不断的学习努力,自己去发现吧!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开数字所有的秘密的。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经典)11-16
(经典)大班教案08-22
大班教案【经典】08-17
【经典】大班教案08-20
[精选]大班教案08-18
(经典)大班教案08-29
大班教案(精选)08-29
[经典]大班教案07-26
大班教案[精选]09-17
大班教案【精选】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