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4 13:02:4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华]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掌握主要内容,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学习灯塔坚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考虑: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考虑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思想。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灯塔下样做一个坚持正义的使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请谁怎么样”以及“什么时间干什么”、“谁请谁干什么”等句式说话。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听话、记话、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把别人的话听明白,快速准确地传递别人的口信,并学会两种传话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改变说话传话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品引人,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小品表演。

  奶奶:冬冬,你告诉姐姐把花栽了。

  冬冬:噢!

  冬冬:姐姐,奶奶要你把花栽了。

  姐姐:(把花盆里已开的.花摘了下来,蹦跳着跑到奶奶跟前。)

  奶奶:(一看),你怎么把花摘下来了?(奶奶有点不高兴,一脸的疑惑。)

  姐姐:(噘着小嘴,有点不服气,嘴里不停嘟味着。)

  旁白:原来是冬冬听错了话,错把栽花说成了摘花。

  zāi zhāi

  教师板书:栽花摘花

  2、讨论:姐姐怎么会去摘花的?

  3、小结:要听清对方说的活,才能把话传正确。

  4、揭示课题。示题:20、捎口信(听说训练),读题正音,理解题意。(捎:带,捎口信就是带口信。)

  二、明确要求,听讲通知。

  1、明确要求。

  讨论:怎样才能正确、清楚地捎好口信呢?

  板书:听得明白,讲得清楚。

  2、训练认真听,听明白。

  ①老师说一句话,早上,明明背着书包来上学。

  ②指名学生回讲这句话。

  3、听通知,讲通知。

  ①听老师讲一个通知,记住通知的时间、地点、什么事情,并能正确清楚地回讲一遍。

  通知内容:星期天晚上七点钟,在学校里开家长会,请你爸爸或妈妈来参加。

  ②学生复述。(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什么事。)

  ③重点训练改说通知。

  a.告诉学生回家后不能照老师的原话讲,讨论应该怎么对爸爸、妈妈讲?

  b.全体学生各自学习改说通知。

  c.同桌对说。

  d.指名回讲。

  ④小结。

  我们要传好通知,必须做到:

  a.要认真听,听清通知讲的时间、地点和事情。

  b.能正确复述通知。

  c.能把通知正确传达给爸爸、妈妈,有些话要能改变说法。

  三、捎口信游戏,举行比赛。

  1、看插图,练说话。

  图上的小学生在干什么?

  2、捎口信比赛。

  ①明确比赛规则:不能离开座位;传话声音要轻,不能让别人听到;没有轮到的人要守纪律。

  ②游戏过程。

  a.第1次比赛,选定两个小组先比,内容是:今天晚上开联欢会。老师先轻轻地把口信传给两个小组的第一个学生。接着老师发口令:开始。优胜组发一面小红旗。请优胜组的代表说说为什么能得优胜?

  小结:别人说话要认真听,听明白,要记住这句话,说话时口齿要清楚。

  b.第2次比赛。每个小组都参加比赛,内容:老师今晚要到你家去,请你家长不要出去。(比赛程序同前)

  四、总结谈话,明白道理。

  同学们,我们做了捎口信的游戏,大家很开心。在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听明白,才能正确、清楚地把口信捎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学会默读课文(动嘴,不动声)。

  教学难点:

  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板书:14

  黑板跑了

  学生齐读课题

  2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检查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教师检查)

  4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搞考始计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四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

  3、体味诗歌的情感,表情朗读全诗

  二、教法:朗诵赏析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生活中有两个词,说出来就让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不已,一个是母亲,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对母亲我们有报答不完的恩情;一个是祖国,无论她是富有还是贫穷,她都是我们生长的一片乐土,我们有责任使她繁荣富强。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时候,有些人去国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决心以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祖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爱国情怀。请看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板书课题: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三、 简单介绍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龚偑瑜。中国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神女峰》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唱出了一曲心灵世界的歌。

  四、 学生自读全诗

  1、找出诗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朗诵的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的变化。

  诗人的感情的变化是通过诗的语言显现出来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抓具体的语言,要做到三点:因文生义、因义探情、因情定调。

  五、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朗诵第一节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明确:

  所用的意象有: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明确:第一节作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读的时候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达这一沉痛的情感。特别是最后的“――祖国呵”,要低沉,用降调。

  生全体读。

  在第一节中,作者极力写出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这是当时的现实的写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诗中有没有反映出积极的东西呢?

  明确:作者看到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但作者并没有消沉。诗人顾城说过:“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是的,在这首诗里,舒婷在贫困中也看到了祖国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调下压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显得是那样的艰难: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有隧洞里蜗行摸索,都是祖国不屈于现实的写照。这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建设美好的祖国的力量的泉源。朗诵的时候要低沉而不压抑,把作者的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

  六、 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齐读第一节。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节。

  明确: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两句是对第一节的总结,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本节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内容上由写祖国的贫困到写的希望的一个过渡,也是诗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转向高昂、激越的一个过渡。

  在第一节暗示希望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飞天袖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导学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义。

  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语调渐高,显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动。最后的“――祖国呵”用平调读。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节,要求学生分读、合读。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4、乳房

  这两节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别注意读时给以充分的展现,在语速上要由慢而渐快。

  九、全诗感情的变化也体现在用词的变化上,在写祖国的贫困悲哀时,作者用了色彩比较暗的词语,以后逐渐明朗、亮丽。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这些词。

  十、分析诗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全诗,仔细体味诗的内涵,为下一步朗诵和背诵打基础。

  十二、找学生朗诵全诗。

  十三、总结: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完整,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发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国的江山,当听到郢都被占时,他绝望了,毅然纵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安史之乱时,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担忧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吟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还有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诗人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国破已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斯人已逝,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诗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

  师朗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想?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可以结合课前查找的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雷雨教案07-12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掌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