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7篇【合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篇1
目的:
1、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2、通过玩耍纸棒,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3、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丰富经验,感受成功与合作的快乐。
准备:报纸棒若干、场地布置。
过程:
一、热身活动。
1、 幼儿独立的`活动。(一名幼儿带领大家绕场地跑)
2、 教师带领幼儿一同活动(听信号变换跑、跳跃、下蹲、划船)。
场地布置
二、游戏活动:
引语:“我们是花果山的美猴王,今天一起出来操练。”
1、 教师运用纸棒的引导活动:(投掷)
2、 幼儿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的创编活动。教师巡回观察,适时的介入帮助。
3、 小组创编活动展示。
4、 真假小猴王:幼儿分为两队,手持“金箍棒”,背靠背站好。听到信号后,一队跑,另一队转身追,并用“金箍棒”拍假小猴王。(拍击臀部) 重复游戏。
三、游戏评价:
1、 对幼儿们的活动表现进行表扬,特别是有进步、有创意的。
2、 对游戏中自我保护进行分析。
3、 鼓励幼儿在下次的活动中有更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演唱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唱的没有强弱变化,不能打动听众,为了让幼儿对2/4拍的节奏变化有一定的了解,我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但是单纯的说教会使幼儿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几何图形体、各种几何形体、本班幼儿和听课教师等让幼儿创造性的利用各种肢体活动在幼儿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强弱变化规律,达到寓教于乐的的目的。
【活动目标】
1.通过图与物的规律变化等形式进行拍手活动,了解2/4拍节奏的强弱变化规律,并尝试性的利用强弱变化规律进行演唱。
2.利用肢体语言游戏性的学习巩固新知。
3.培养幼儿自主参与的意识,使幼儿在玩中学,达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寓教于乐的'目的。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
2.活动难点:利用各种肢体语言展示出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
【活动准备】
1.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声音,鼓励幼儿利用各种肢体制造不同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准备打击乐器,熟悉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手游戏《拍手歌》
2.小朋友们最喜欢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游戏了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然后再拍手!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圆形
1.这是什么图形?
2.如果老师想再出示一个圆老师应该出示什么圆呢?
3.如果老师把第一个圆拍的大点声,第二个小圆拍的小点声。谁来试试怎么拍?
(二)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沙包,并按上边的规律加以展示。
1.如果按上面的规律排列,接下来应出示什么样的沙包呢?
2.如果把大沙包拍的大声点,小正方形拍的小声点,我们应该怎么拍呢?
3.根据情况加以肯定与鼓励
(三)师生合作
1.谁愿意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游戏呢?(请三到四名幼儿各请一位老师)
2.如果我们请一位老师站在第一位,第二个位置站幼儿,按照上面的排列规律,我们其他的人怎样排?
3.我们用拍手的形式怎样表示他们的排列规律?
4.好,对于参与活动的园长与老师我们应该说―--谢谢
(四)男女合作
1.现在老师邀请四名上课不搞小动作的男孩、四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女孩来前面进行有规律的排队,该怎样排呢?(可安按一男一女的规律排列)
2.如果站男孩的位置我拍的——大点声,站女孩的位置拍的———小点声,那么谁愿意来帮助我呢?
3.请下面的小朋友一起来拍,并边拍边说出大声小声大声小声大声小声的变化规律。
(五)肢体语言巩固2/4拍的强弱变化规律
1.我们可以用拍手的形式来制造大声小声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制造声音,来展示这个规律?
2.小朋友不仅能通过跺脚、拍腿、拍脸来反映这个规律,而且还能用牙齿、舌头、嘴唇制造声音来反应这个规律,为了奖励你们我们来玩个游戏。
(六)游戏:百宝箱
1.出示百宝箱,摸出一样宝贝并介绍宝贝名称,介绍玩法。
2.谁愿意利用这个宝贝来反映大声小声大声小声大声小声这个规律呢?
3.很多小朋友早已对老师的宝贝垂涎三尺了,现在谁愿意从老师的百宝箱选一件宝贝一起合奏呢?(幼儿集体合奏)
三.结束部分
1.孩子们,我们今天掌握了一个什么规律呢?
2. 尝试演唱歌曲
宝宝们对大声小声大声小声这个规律掌握的相当好了,如果老师让你们用大声小声大声小声这个规律来尝试着唱支歌好吗?
好,现在我们边拍手边演唱——(选择孩子说出的一首2/4拍歌曲进行演唱)
3.小朋友唱的越来越好,以后我们还要按照这个规律唱许多歌曲。现在我们要去户外活动对我们今天的客人说——再见!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个以2/4拍训练为主的节奏训练,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没出现2/4拍,也没出现强弱两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大声小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所以没必要把那么高难的术语带到孩子身边!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当某人用余光瞟了一眼我的教学设计就会认为是科学领域的内容,其实不然。
这节课孩子们在玩中学习新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更多的时候应倾向于此!
不足:
有一个刚入园的幼儿在老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身体制造声音反应这个规律呢?”他赶紧去拍肚皮,并且抢答说:“拍肚子。”让他去展示一下时,他却怎么也不肯。
改进:
可以试着换一种口吻对孩子说:“宝贝,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想法好吗?”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参与活动,那么可提出另一个问题“谁愿意来帮助他?”这样效果会更理想!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分享文学作品《小老鼠和大鲸鱼》中,幼儿对故事主人公阿莫斯造的船很感兴趣。幼儿对“船”这一交通工具的认识因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只能通过电视、图片、图书来了解,乘船的经验大多数只能在公园体验和感受,但幼儿对船的兴趣一点都不减少。在整个主题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参观“船展”,把幼儿带进船的单元主题,引领幼儿由浅入深的了解船的发展、种类和用途,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在研习船的主题活动中习得有关船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探究学习的欲望,让幼儿获得调查学习、合作学习的经验和乐趣。并结合大班组开展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图像语言和表达性语言探究》的课题研究,观察分析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图像语言”及“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水平。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调查等活动初步了解船的发展、知道船的种类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船的.探究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图像语言与同伴合作表达“船是什么样的”?
3.欣赏歌曲《小白船》,感受3/4拍子歌曲的旋律。
4.会根据音乐《小白船》,运用身体动作、表情、打击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船的展览厅(范画、船的模型、手工制品、图书角)
2.课件(船的演变过程、多媒体器材、歌曲《小白船》、节奏)
3.打击乐(铃鼓、三角铁、碰铃)
4.音乐磁带、录音机、电视机、影碟机、影碟带、蓝色彩带
活动一观察与研究:“船是什么样的”
活动组织:
一.观察与发现:“船是什么样的”。
教师带幼儿参观船展,引发幼儿研习船的兴趣。
二.表达与交流:“船是什么样的”。
提问:
1.你发现了些什么?
2.这些船都是一样的吗?
3.船有什么用途?
三.表现与创造:“我发现的船”。
1.幼儿运用图像语言(撕贴、折纸、泥塑、绘画)合作表现与创造“我发现的船”。
2.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统计表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小组所表现的“我发现的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提问:世界上最早的船是用什么做的?人们为什么要制造船?
四.经验提升:
1.欣赏课件,了解船的发展。
①幼儿观看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些什么?
②教师讲解课件内容。
2.教师小结:
船是水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每个阶段的船都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表现。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制造出更先进的船。
五.表现与创造:划船
1.幼儿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划船。
2.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活动二:表达与创造:《小白船》
活动组织:
一.情境导入
1.幼儿听鼓声跟随教师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播放“海浪”的声音引出主题。:
提问:
①.这是什么声音?
②.海面上有什么?
二.欣赏与交流
1.幼儿欣赏歌曲《小白船》。
2.提问:
①.听完歌曲你们有什么感觉?
②.你们想到了什么?
③.我们给这首歌曲起个什么名字?
3.观看课间,再次欣赏歌曲,教师有适当的语言引导幼儿欣赏。
三.能力提高
了解3/4拍子节奏特点,出示节奏图谱:一只小船表示一个强拍,两个浪花表示两个弱拍。
四.表达与创造歌曲《小白船》
1.幼儿用身体动作、打击乐来表现歌曲《小白船》。
①.请幼儿说出身体的哪些部分可以发出声音?哪些部分合适用来表示强拍,哪些部分合适用来表示弱拍。
②用打击乐为歌曲配上好听的节奏。
2.幼儿用彩带随音乐翩翩起舞,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折纸船
2.试航:探索船前进的动力。
3.想像画:未来的船。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学唱并创编歌曲。
2、在敲一敲、玩一玩中发现因击鼓轻、重而产生物体在鼓上跳跃不同的现象。
3、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鼓四个、米粒、蚕豆、黄豆等。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主题。
师: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呀?边说边出示小鼓。
师敲小鼓“咚 咚 ︱咚—︱”(重的),请幼儿模仿学一学。
师再敲小鼓“咚 咚︱咚—︱”(轻的),再请幼儿学一学。
提问:你觉得老师两次敲的鼓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两次鼓声一次响,一次轻。
二、感受节奏,理解记忆歌词。
●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师敲节奏“咚 咚 ︱咚—︱咚咚 ︱咚—︱ⅹⅹ ⅹⅹ︱ⅹ—︱”,问:这种声音好像小鼓在干什么呢?学习歌词第一句:咚咚咚, 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 师出示一杯小米粒说:它是什么?我们把小米粒放在鼓上再来敲鼓,看看会怎样呢?(提醒幼儿说出“蹦蹦跳跳”)谁来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
● 师: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小米粒是怎样在鼓上跳舞的'?幼儿分组在鼓上做实验,师指导幼儿随节奏轻、重敲鼓,幼儿观察两种现象并回答。(引导幼儿说歌词: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感受旋律,学习歌唱。
● 师:老师把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编成了一首歌,名字就叫“鼓上的小米粒”。
师清唱歌曲。问:你听到了什么?
●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
师在伴奏下歌唱。说:小朋友也来唱唱看。
● 幼儿跟着伴奏轻轻歌唱。师指导幼儿在歌声的变化上歌唱。
还可采用男女幼儿分开唱,男女幼儿分句唱等形式歌唱。
四、创编歌曲。
师:小米粒会在小鼓上跳舞,那还有什么东西也会在小鼓上跳舞呢?
老师还准备了几样东西,请小朋友去试着放在小鼓上敲一敲,然后我们来把它编到歌里去。
幼儿分组实验。
师幼合作创编歌曲。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有的小朋友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通。那么,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不可塑性。
2、知道一分钟在时钟上如何表示。
3、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个大闹钟和一分钟计时器,(ppt)课前让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弹珠若干、筷子、记录纸、笔、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闹钟引题,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1、复习、巩固认识时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认识吗?(钟)你们真的都认识?我要来考考你们。
师:这根粗粗的、最短的针叫什么?比时针稍微细一点长一点的叫什么?那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叫什么呢?
师:这钟面上的三根针哪一个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呢?那一分钟有几秒呢?数一数。
2、教师总结:一分钟有60秒。
3、感受秒针无论从哪来开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开始的位置都表示一分钟。
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让幼儿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4、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5、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6、教师总结: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能觉得一分钟很短,但像现在这样静静地坐着等也觉得它蛮长的。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幼儿动手试试?
(1)欣赏成人一分钟内能做什么?(ppt)
(2)教师总结:这些大人厉害吧,一分钟内能做这么了不起的事,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挑战一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挑战一分钟》的游戏。
2、游戏一:山上有个木头人
3、游戏二:一分钟内不眨眼
4、游戏二:夹弹珠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然后把它记录在记录表上。
B、请幼儿介绍夹弹珠的方法,传授经验。
C、幼儿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D、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夹的多,有的小朋友却夹的少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抓紧时间了你完成的任务就多了。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刚刚我们用了很多个一分钟,现在还能回去吗?
2、教师总结: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一分钟之内把玩具收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活动贯穿于整节课,让幼儿充分感受一分钟。活动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能充分为幼儿准备感兴趣及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幼儿的知识准备,开展活动前幼儿已认识时钟,并懂得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及图片,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说,由于教师组织活动比较紧张,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教师的语言过多、语速较快,活动时间没有很好的支配。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成长了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结合新纲要,学会如何有机地总结、提升幼儿的探索发现,同时我也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知识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了解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
2、学习运用浓墨、淡墨及中锋、侧峰等形式来表现熊猫的外形特征,能够画出熊猫的基本形态。
3、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
活动准备:
1.水墨画《熊猫》的图片、乐曲《月光》、毛笔、宣纸、国画染料、调色盘、笔桶、套袖、抹布
2、“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爱你中国》。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水墨画《熊猫》,了解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
(1)欣赏熊猫图片,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问:这些熊猫在干什么?它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的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2)请幼儿阅读《我爱你中国》第 12-13 页,欣赏水墨画《熊猫》,知道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提问: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尝试绘画熊猫,学习运用浓墨和淡墨画出大熊猫的基本外形。
(1)幼儿自主探索绘面熊猫。提间: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画的熊猫和画上的熊猫有什么不一样?
(2)借助儿歌引导幼儿学习熊猫的基本画法。
教师边画边朗通儿歌:“小小熊猫圆脑袋,竖起笔来中锋勾,然后来画胖身体,淡墨中锋勾一圈,毛笔蘸上浓墨色,添上五官和四肢,侧锋笔来转一转,画出耳朵和眼睛, 浓墨侧锋画四肢,可爱的熊猫画好了。”提问:熊猫身体上哪些地方是黑色的?黑的地方是用什么墨来画?应该用淡墨画熊猫的哪些部位?
(3)添画竹林,引导幼儿探索竹子的画法。
(4)引导幼儿构思画面:你想画大熊猫在做什么?
3、指导幼儿创作水墨画《竹林里的熊猫》。
(1)提出要求:注意浓墨、淡墨的使用,要先蘸淡墨画出熊猫的外形。
(2)幼儿听音乐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合理想象,创作熊猫不同的动态, 添画竹林丰富画面。重点指导幼儿运用浓墨和淡墨画出大熊猫的基本外形。
4、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画水墨画的快乐。
(1)请幼儿讲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
(2)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学习同伴作画的方法。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画展引起幼儿作画的兴趣。
2.让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进行作画。
3.通过画展让幼儿讲解作画材料与内容,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教室的墙面布置六幅画:
A.树叶粘贴《金鱼图》
B.纸团印画《梅花图》
C.手指印画《大树和鸟》
D.水墨吹画《梅花图》
E.毛线作画《美丽的彩带》
F.图片拼贴《动物音乐会》
2.桌面上摆放各种材料——颜料、水墨、纸团、毛线、吸管、印章、树叶、彩色纸片、旧图片、画报、剪刀、胶水、布等等。
3.木偶(丁当)一个。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丁当的画展,小朋友,快来,快来。
2.教师带幼儿参观画展,幼儿讨论。(出示木偶)
A.丁当:小朋友好!(丁当好)我要考考小朋友,我是用什么材料来作画的?
B.教师指导幼儿认真观察作品,说说丁当用了什么材料来作画。(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先不加以小结)
二、尝试活动,幼儿用各种材料作画
1.提出尝试问题。
丁当:小朋友,今天我还带了许多毛线、树叶、纸团、印章、吸管、布、颜料、纸片、旧图片、画报、剪刀等等,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做画,也来参加丁当画展。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A.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共同制作。
B.对制作好的幼儿进行再引导再创作使画面更丰富。
三、幼儿尝试介绍自己的作品
1.师:小朋友真能干,那谁能把自己的作品讲给同伴听。
2.幼儿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参与指导,并有意识的指导个别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
四、参观画展
1.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创作了自己的作品,我们也来参加丁当画展。
2.师生共同布置“丁当画展”,教师贴上“丁当小画展”报头,幼儿陆续将创作的作品陈列到黑板上及墙面上。
3.教师带领幼儿依次参观作品。
师:这是谁的作品?(幼儿回答)真好,可我不知道这是用什么画的,画了什么,请这位小画家为我们讲一下。
(教师有意识地指出一些构思独特的.画面来,幼儿讲解人数,根据画面内容及时间来决定)
五、幼儿随音乐走出教室到其他班级参观画展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欣赏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教案09-12
大班教案【经典】08-17
大班教案[经典]08-12
(经典)大班教案08-22
[精选]大班教案08-18
【经典】大班教案08-20
大班教案(经典)08-10
大班教案(精选)08-10
(经典)大班教案08-29
大班教案(精选)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