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8 10:08:2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实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igrave;)乐高官厚禄(lugrave;)

  拜谒(yegrave;)崇(choacute;ng)敬虬(qiuacute;)枝峥嵘(zhēngroacute;ng)捐(juān)躯昏庸(yōng)

  殉(xugrave;n)自刎(wěn)尸骸(haacute;i)飨(xiǎng)楹(yiacute;ng)酷(kugrave;)爱召(zhagrave;o)集

  瞻(zhān)仰体恤(xugrave;)戕(qiāng)害伫(zhugrave;)立怂恿(sǒngyǒng)

  (二)解词:

  1、酷爱:十分喜爱。

  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

  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四、探究学习:

  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全文以“劝学”为题,就是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在现在也还保留着“鼓励”的意思,如:“天津劝业场”中的“劝”。

  2、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第3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

  4、第四段中作者共用了几个比喻?请分析其意义和关系。

  本段共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说明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的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积累还需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案 篇3

  《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板书课题)师提问学生对“启蒙”的理解。

  二 认真学课文,理解内容,展开联想。

  1、师述:启蒙老师为什么使我难忘呢?他有什么优秀的品质激励着我们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作者从哪些事中悟出了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呢?默读课文后和同学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三 教师小结:

  1、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启蒙老师们的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孩子们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同意)那好请大家在学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朗读九、十自然段)

  2、大家想想:这些段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四 延伸:

  师述: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说明了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你们还不懂事,老师的一次次表扬可能对你的帮助特别大;老师的一点关怀可能使你感到特别温暖;老师的一次批评可能对你的触动特别大;当然有时老师也可能让你受了委屈,联系实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呢?(指名交流)

  五 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紧紧围绕“难忘的启蒙”这个题目,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分别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勤勉、正直、诚实的高贵品质。这样写的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 布置作业:

  标出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7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 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 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 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20××年秋,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各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小组的成员,我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让生命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去实现其生命价值。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中,语文学科最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翻开每一本语文课本,教材中几乎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如《生命,生命》、《海伦·凯勒》、《羚羊飞渡》等一篇篇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直接进行呼唤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

  二、在语文阅读中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通过解读文本、解读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相信这棵生命之树定会深深地扎进学生的心田,并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因为我们的课文,几乎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文为载体,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的课文进行教育。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凯勒是如何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的。了解海伦在一岁半时成了一个盲聋哑人,这是一般人都难以想象的痛苦。然而,是什么使她从黑暗和沉寂中走出来的呢?是她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她对生命的渴望的具体体现。海伦的一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让学生从海伦身上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实际上你就不可能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同时也包括对生命的敬畏。通过阅读课文,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之所在,懂得生命的可贵。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去感受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从而让更多的年轻羚羊获得了新生。老羚羊的这一举动,学生在朗读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难得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这样,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三、在语文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如开展“关爱生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进行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或观后感。并让学生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自办《珍爱生命》的手抄小报或班级黑板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并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去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因此,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教学中就是要重视生命教育。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那么,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时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让生命教育这朵璀璨的奇葩永远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雷雨教案07-12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