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二、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猜想假设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组之间制定活动方案。
四、实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这课教学,对于拱形为什么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之前提出了一些渐进的教学预设,感觉还比较顺利,我将4枚垫片压在拱形上,让学生观察,与没压之前,在形状上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都能找到一些,如:放垫片的地方塌下去了;与它相邻的区域鼓起来了;拱形的脚弹开去了或者伸拢来了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拱形的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顺利与自然。
研究西瓜皮搭一个拱形来研究西瓜皮是如何实现力的传递的,无疑是比较形象和直观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科学教案 篇6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