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9 09:11:5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经典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 ,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2

  一 、交通问题

  1.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 2. 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3.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它就没办法

  4.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5.不够环保和节能。

  二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但科技毕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缺陷也将会逐渐得到改善。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未来科技城的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未来科技城的眼镜博士,我最近接收了一项任务,研究开发新型的未来交通工具。可我现在太忙了,一直抽不出时间。听说小朋友特别聪明,很有创意。所以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下,你们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如果你有好的创意,请画张设计图,并在图下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它的名字、样子、优点等等。我在未来科技城等你们的好消息。再见!

  未来科技城 眼睛博士

  20xx年6月1日

  2、小朋友,请细细读读这封信。

  (1)、说说眼镜博士请我们帮什么忙?(板书:未来的交通工具)

  (2)、还有其他要求吗?(板书:画、话)

  3、大家有信心完成吗?好,先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生汇报。

  4、大家愿意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图画和文字吗?那就快快动笔吧!生画图、写话。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师评讲。

  三、小结

  这节课,各位小朋友开动了脑筋,设计出了许多未来的交通工具,真不愧是未来的发明家。

  其实呀,我们世界上的很多设计家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未来科技城眼镜博士的`来信了,他们也设计了一些未来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幻灯片出示)无人驾驶车、代人蹬车的机器人、带“鳞片”的电动太阳能豪车、 堆叠式电动汽车、飞翔列车 、太阳能风能列车 、磁悬浮车等等。

  老师相信,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真的!你们会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那就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吧!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图画得更具体,更美观。

  2、把图旁的话写得更清楚,更明白。

  3、动动手,为自己的设计做个模型。

科学教案 篇3

  1.经历一个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的过程;经历一个创造条件将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认识回收标志;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准备】

  学生:带一些平时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来;分组分品种调查废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教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酯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等;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出示一袋装有一些纸盒、玻璃瓶、塑料瓶、废金属的垃圾)这是什么?是垃圾还是资源?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垃圾的回收利用。(揭题)

  二、 回收利用报告会

  1. 把带来的物品集中起来,检查这些物品是不是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2. 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中,以哪几种材料居多?

  3. 按制作的材料,把这些物品分分类,再统计出每一类的数量。(详见表格设计示例)

  4. 回收利用这些材料有哪些好处呢?按玻璃、钢铁(金属)、纸、塑料分别来说一说。

  5. 不少同学都是通过一些数据和资料来说明回收利用和生料加工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你们是怎么搜集到这些数据和资料的?对于这些数据和资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6. 如果回收利用垃圾花的钱比生料加工花的钱更多,那就不需要回收了。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7. 仔细观察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饮料瓶,上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志?这个标志在哪里?是怎样的?有什么含义?数字表示什么?下面的字母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为垃圾的回收利用做什么贡献?

  8. 简介这个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

  9. 你们认为较为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包括哪些方面?

  (引导认识方案应包括垃圾减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这三个大的方面)

  三、 建一座回收中心

  1. 对于这些已经分类的、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怎么办?

  2. 我们的学校、班级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做得怎么样?还可以做哪些改进?

  3. 让我们行动起来,回收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具体该怎样做呢?

  4. 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需要做几个分类回收箱?

  不同材料的回收标志如何设计?需要文字说明吗?

  回收箱放置在什么地方?

  如何管理回收箱?谁来管理?等等。

  5.简介并评价方案。

  四、 总结、拓展

  1.将收集、整理过的资料进行布展。

  2.利用课外时间,组建一个班级或学校的资源回收利用中心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激发研究兴趣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科学教案 篇7

  思路:

  小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但在外面活动的小动物却越来越少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过冬去了。怎么过冬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通过《冬天里的动物》这节科学活动课,不但让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还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能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和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本次活动以幼儿探究、游戏为主,让孩子们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快乐的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3、理解词汇:冬眠、迁移、躲藏等。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

  2、小动物过冬课件。

  3、《动物怎样过冬》挂图三张。

  4、《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谁?并把它是怎样过冬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吗?播放课件(许多的小动物)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动物怎样过冬》(一)、《动物怎样过冬》(二)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4)、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

  冬眠过冬迁移过冬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储存食物过冬躲藏过冬让卵过冬

  3、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熊(刺猬);

  迁移过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顶鹤)

  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

  储存食物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

  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

  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游戏:

  小动物过冬

  介绍玩法:

  在教室的6个角落贴上标记:分别是动物的6种过冬方式,幼儿每人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然后到相应的过冬方式区中,看谁做的又快又对。互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

  对幼儿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育。

  提示:此教案有配套的课件

科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重点: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难点:对科学记数法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 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 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讨论:10 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00000000=6.96×10 ,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 20xx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1.5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 纳米,则55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xx年“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 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 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 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4.把调查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市民有1299万人,小明与小颖打算把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他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小明认为结果是:0.1299×10 人

  小颖认为结果是:12.99×10 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目的是通过该组题目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必然性)

  四.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很多比100万还大的数,这些数在书写和读都比较困难,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寻找出一种表示大数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确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电磁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此研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1.制作电磁铁。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电磁铁,这是研究电磁铁的前提条件,一节电池、导线、大钉子可以组合成简易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组装完成后,接通电源测试磁性。学生组装好电磁铁以后马上就想看到现象,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做一比较。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度、线圈缠绕的匝数有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仍采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整理。在活动中一定要提醒学生细心,因为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的.时候变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视了一个数据的记录,从而导致验证数据的不准确,结果就会有问题。

  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磁铁有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有两极呢?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学生在研究中会发现电磁铁也有两极,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电磁铁两极是否一样。只要学生能找到不一样的原因,那电磁铁的磁极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动。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可以采取让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电磁铁为人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方便。有条件可以用学生天天接触的电铃做演示来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5.电与磁相互转换的活动。教科书的两个活动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其中的一个来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相互转换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五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都与电磁铁的南北极有关系”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