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 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 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 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 说照片(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 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 读照片文字(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 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 交流,学生谈体验(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
F、 齐读,感悟
(3)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H、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生:我觉得…………
b、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1、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一点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为了索取;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3.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戚继光是怎样巧布“口袋阵”,以少胜多击败倭寇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或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的事情吗?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遭受过无数次外国列强的入侵。但是,我们也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抗击外敌的英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在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故事。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答案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4.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吗?
(引导学生说出:戚继光打败了倭寇。)
5.你知道戚继光是谁?倭寇是什么样的人吗?
“倭寇”是指日本强盗、侵略者。“倭”就是指日本,“寇”是强盗、侵略者的意思。明朝时,日本海盗和侵略军经常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老百姓把他们叫做“倭寇”。戚继光就是当时抗击倭寇的名将。
6.那么,“口袋阵”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课文,看戚继光是怎样布下口袋阵、打败倭寇的。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辅导,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拼音。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除四个多音字以外)。开火车读,请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学习四个多音字。
①出示词语卡,读多音字所在的词语:将士埋伏投降
读准jiàngmáixiáng
②你知道这四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吗?
指导:“将”还读jiāng,将来,将军
“埋”还读mán,埋怨
“降”还读jiàng,降落伞
请小老师带读多音字,给多音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练习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每个字的各部分及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范写“区”:横、撇、点、竖折。左三包的字,从上到下写,最后一笔是竖折。
2.练习写好每个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字、错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在同一个字中指出写得最好的一个,鼓励学生写好字。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阅读有关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资料情况。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资料。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戚家军”。
二、质疑入手,学习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讲了戚继光的生平故事。大家已经学会查找资料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戚继光抗击倭寇,有“常胜将军”之称,就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善于用兵。
关于“口袋阵”,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将学生的问题分类记在黑板上。主要问题可能有: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2)怎么摆“口袋阵”?
(3)“口袋阵”有什么作用?
3.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看课文哪部分是写“口袋阵”的。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大败倭寇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戚继光巧布口袋阵。
三、研讨问题,感悟内容。
1.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合作学习,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读课文、讨论问题,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是最佳合作小组。
2.学生读课文,讨论问题。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3.小组推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1)为什么要摆“口袋阵”?
认清战前形势:倭寇有两千多人,准备跟戚家军“决一死战”;而戚家军只有一千多人。
讨论:这时,如果硬拼行不行?形势紧急而又对我们不利,可能有的人会慌张起来。戚继光呢?
读“他十分沉着,想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妙计”。“沉着”是什么意思?从“沉着”“想出妙计”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位什么样的将领?
(2)怎样摆“口袋阵”?
读句子:他让这一千多名将士埋伏在大田周围的山上,摆成了一个“口袋阵”。为了隐蔽,还让每个人手里都举着松树枝,远远望去,就像一片松林。
我们也来当小小军事家,画一画“口袋阵”的地形和用兵图。先自己画,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
评价学生画的“口袋阵”。教师可以画“凹”字形图示意。
(3)“口袋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战斗情形。
②指导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倭寇进了“口袋”后,被从四面冲下的戚家军杀得人仰马翻的情形。“将士们纷纷扔掉松树枝,像下山的猛虎,一齐冲向敌人。”要读得有气势,速度稍快。说一说倭寇“吓蒙了”“乱了阵脚”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深化拓展。
1.读最后一自然段。
2.想一想,除了“口袋阵”,当时还有什么可以大败倭寇的办法吗?
讨论感悟:在当时时间紧、我军兵力少的情况下,戚继光利用大田周围是山的地形摆下口袋阵,让敌人进了“口袋”后一举歼灭,真是以少胜多的妙计!
3.拓展认识:“口袋阵”又叫诱敌深入、设下包围圈。是在军事战斗中经常用到的战术。我们唱过《英雄王二小》的歌,王二小把日本鬼子领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这个包围圈,就是口袋阵。王二小为了让八路军消灭敌人,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还有许多利用口袋阵或其他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以后我们可以从书上读到。你从课外书上读到,或听大人们讲过这样的故事吗?
4.深化主题:
戚继光看到老百姓受倭寇祸害,决心平定倭寇。他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就是,我并不想做大官,只想把倭寇赶走,让老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他十三年驰骋万里海疆,南北追杀,倭寇见了他望风而逃。最后,他把倭寇赶出了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戚继光这样保卫祖国、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建设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国才不敢侵略我们。
5.朗读全文。
五、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曹、秤、砍、官、柱、杆、宰、舷”8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官员、柱子、秤杆、下沉、船舷、重量”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通过学习,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10个。
2、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出示:一杆秤)
读一读(齐读)
师:杆是量词,请小朋友开火车拼读一下。
(生开火车)
它还有个读音“ɡān”,栏杆的杆。
2、(指着图片中的秤)这就是秤。你能用秤来做什么?——称东西。
(媒体出示“称”)
这两个字请你从字形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部首相同,都是禾木旁)
秤:称东西要达到两边平衡,所以右边是平。
称:称的右边是尔,尔在古代就是你的意思。称东西要人来称,所以它是这样写的。
3、我们用秤称蔬菜,称水果,今天老师还要带上一杆秤去称大象。(生笑了)
你为什么笑呢?——小小的秤怎么能称大象呢?
是啊!那就让我们一同去课文里看看他们是怎么称象的。
4、(出示课题——35、称象)
请2个小朋友读,然后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谁想把心中的小问号提出来?
交流后出示学生的质疑: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结果称出来了吗?
5、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故事主要写的是谁称象?——曹冲
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曹操是古时候三国的大官
二、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去了解称象的故事。
请你们打开书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2、反馈: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称象呢?
(曹操要称象,因为别人送了他一头象,他想知道大象的份量。)
3、这是一头怎样的象呢?引得曹操那么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的重量?
找找课文中描写大象的句子。
请一个学生读他找到的句子(媒体出示)。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象很大。
那你也来读一读。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打断一下,播放象身体部位和墙、柱子的'对比)
谁还能读出象的大?(指明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家都想知道答案。于是,官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们想到了什么方法?请你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1)学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两个方法:造秤、宰象)。(媒体出示)
(2)学习生字:
砍:请一个小朋友来教大家,并请他做一个砍的动作。
宰:这个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请你领读。
宰就是杀了的意思。(师)
(3)你觉得这些方法好吗?
学生可能回答:生:不好,因为大象就死了。
师:是啊,大象被砍成一块一块后,还会流很多血,分量就——不准了。
生直接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4)小朋友们都说这两个方法不行,曹操听了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小节。我请一个小朋友当曹操,请第一大组读第一个官员话,第二大组读第二个官员的话,第三大组自然就是最后一句了,老师来给你们当解说。(师生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三、研读课文
1、就在这个时候,小曹冲站了出来,说出了他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在课文开始时的第三个问题:曹冲是怎么称象的。现在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出示:学习单
(1)读一读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说一说用“先…然后…再…最后…”等词说说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
(3)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2、请一个学生读读句子(媒体出示)
学习生字:舷: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与琴弦的弦比较。
用纸制船学生理解什么是船舷:就是船的两侧。
再请一个学生也来读一读句子。
3、小朋友们可能还弄不清曹冲到底是怎样称象的,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称象的过程呢?
(师朗读,媒体自动演示)
4、看了这些画面,你知道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吗?自己再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
(1)师直接说出第一步:我们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
(2)第二步是怎么做的呢?
(3)第三步呢?
(4)最后呢?
你们瞧,这一步步非常清晰。
他先——然后——再——最后——(师引读)
(5)请你们用自己的话也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吧!
学生发言,边说边出示答案。
谁还愿意说一说?(再请一个小朋友说)
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5、瞧,曹冲用这种方法终于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我们只要把运到岸上的石头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们的第四个问题,曹冲的方
法和官员们的方法比好在哪里?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思考一下。
6、曹冲的方法大家都说好,好在哪里?和官员们的方法比一比。
学生自由讨论,师适当引导。
(1)因为很难造大秤,所以曹冲以船代秤。
(2)石头是一块块分开来的,可以以石代象。
(3)没有谁能提得起这么一杆秤,所以就用水的浮力代替人的力气。
7、曹冲的办法妙不妙?难怪曹操也赞赏他呢!
师生配合朗读第五小节。
果然是什么意思?和谁说的是一样的呢?——曹冲。
8、你觉得曹冲怎么样?如果他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9、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曹冲才7岁,我们都8岁9岁了。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有什么好方法呢?我们可是生活在现代的小朋友啊!
学生自由交流。
四、回顾和:
1、抢读词语。
2、小火车开起来。(读形近字组成的词语)
3、课文学完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
板书设计
35、称象
直摇头点头微笑
教学反思
进入课文教学时,我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要称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文中写了哪几种办法?你认可哪一个,为什么”,直奔课文重点段落,根据班级实际,通过老师的演示,通过讨论突破难点,感受曹冲的聪明机智。最后再回到整体,联系生活,通过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明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技术,我们还可以有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来称象,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生活,真正营造大语文的学习观,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
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
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现代人在生活中不仅注意盘中的佳肴,身上的衣着,而且注意天空是否蔚蓝,空气是否清新,还注意到小河的流水和河边的青草。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表现了人类对环境的关注。课文通过写小草和小河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小河的水只清,小草的颜色之绿,从而揭示了一个道理:小河与小草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要保护一方,就必须保护另一方,这样,才能有一个水清草绿的美好环境。
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于小河与青草是很熟悉的,但对于小河和青草之间的关系却不明白。教学本课时,通过朗读小河与青草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小河与青草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小河和青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等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青草娃娃想请我们小朋友去小河边做客,你们想去吗?别急,青草娃娃想考考大家,它说啊,要能读好这些词语,才能邀请你们去呢!谁有本领来读?
出示词语:水分 看到 青草 能 河边
1、指名读
2、齐读
小朋友们真棒,青草娃娃正式向你们发出邀请:“欢迎一(1)班的小朋友来小河边做客!”
二、精读感悟
(一)第一自然段
1、我们来到小河边,你们看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呢?(弯弯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呢?(青青的)
2、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也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美啊,谁再来读读?
3、你们看小草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草怎么样啊?(很多)课文哪个词告诉我们的?(长满)说明小河边的小草很多,小草喜欢和小河生活在一起。谁再来读一读?告诉大家这儿的草又青又多!
(二)二、三自然段
1、你听,小草对小河说话了,说得什么呢?
(1)师读: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2)小草觉得小河的水怎么样?板书“清”
(3)动画演示清清的小河。
这就是那条清清的小河,谁来夸夸它?
(4)教师出示一瓶清水:这就是我从小河里取出来的,谁再来夸夸它?
(5)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听到小草的.赞美,小河是怎么说的呢?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小河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要感谢小草?
(3)现场演示:让学生理解“浑浊”
(4)从“紧紧抱住”你读出了什么?(动画演示)为了小河有清清的河水,小草就是用这样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你们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吗?[
(5)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看来小河的确应该好好感谢小草。
指导学生用真诚、感谢的语气朗读第三自然段。
(6)小草为了让小河有清清的河水,不仅小河要感谢它,许多人都应该感谢它。如果你是河里的鱼儿,你准备怎样感谢小草?
(三)四、五自然段
过渡:小河和青草还说了什么呢?播放录音}(出示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句子比较: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们喜欢哪一句?指名读好“碧绿碧绿”这个词语。(你还会照这个样子再来说几个相同结构的词语吗?)老师好像看到了一片绿色,指导朗读句子。
2、过渡:听到小河的赞美,小草又说了些什么呢?(出示第5自然段)
3、指名读。师:小草也要感谢小河。它感谢小河什么了呢?(充足的水分)小朋友,你们家里种花种草吗?经常要干什么啊?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不能生长,小草就会怎样?(干枯)(出示课件)
4、这里的“要不”又是什么意思。动画演示:小河的水流光了,小草没有了充足的水分,渐渐干枯了。
5、小河的功劳也不小,没有小河就没有小草,如果你是小草,你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四)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现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2、动画演示小河欢快的流淌,小草快乐的生长。
正是因为它们谁也不骄傲,互相感谢、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所以,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
3、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角色体验朗读课文
1、多好的一对好朋友,真是谁也不离开谁。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想做小河的小朋友,戴上了小河的头饰,想做青草地的小朋友戴上了青草的头饰,去读一读课文,再把自己说的话多读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会更棒。
2、请一对小草与小河来表演表演。
(直接读青草与小河的对话。)
3、集体起立,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强化感受
1、想一想,谁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帮助了你?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互相讨论,指名说)
2、总结全文
到这里我们把课文学完了,老师希望你们不但要学习小河与青草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还要来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创好!
4、倡议:让我们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创美好家园!
诵读宣传标语
五、播放音乐,感悟课文
播放音乐《感谢你》,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11-08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2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10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2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3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