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基本笔画(卧钩)。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
教学难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导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借助图画,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 再次读课文,从中划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生字。
3. 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交换检查,全班订正。
4. 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5. 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弄清两个问题:
1. 秋娃娃给谁写过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2. 文中说: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说明秋娃娃还写过许多信。那么,你还知道秋娃娃给谁写过信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说。)
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 打乱顺序,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 用生字口头自由组词或说话。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4、 知道书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1、散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我和妻责任
2、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处地方的景色,写出景物的特点,表现出那里的美。
2、恰当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练习修改习作。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恰当的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描写景物时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我们的祖国美丽的风光无处不在,森林覆盖的连绵群山、微波荡漾的清澈湖水、碧绿无垠的广阔草原、湛蓝悠远的神秘大海……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些曾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再来感受那美丽的'景色吧!
二、交流、品评、指导
1、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你曾经去过的地方……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把你看到的景色讲听吗?(学生可以借助图片、照片等回忆、讲述。)
2、请一名学生上台交流。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感受到那里景色的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教师:介绍一处美景,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的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到景色之美。
4、学生在做调整,重新进行交流。
5、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吗?
6、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习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它可以是著名的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公园一角,可以是海边日出,也可以是城市夜景。
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这美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二、习作
1、作前提示
请你想一想:你准备写什么景物?它到底美在哪里?
2、方法指导
(1)你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2)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景色的?把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你的中来。
3、要求:(1)把笔墨多花在描写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2)写时,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作中指导
学生,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拨。
板书:
这里景色美
你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语文教案 篇4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性格。春天温柔,夏天热情,秋天潇洒,冬天婉约,每个季节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
—题记
春之韵
春,
风儿是你的使者;
春,
云彩是你的笑靥;
春,
燕子是你的信使;
春,
兰香是你的新韵。
春天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温柔且天真。她轻轻唤醒沉睡中的大地母亲,为她准备了多彩的新衣。看,那纤细的雨丝是柔软的纱衣,嫩绿的草儿是华丽的长裙,艳丽的花儿便是斑斓的外套。瞧,大地母亲多高兴呀,乖巧的鸟儿齐声高唱,欢快的小河也指挥伶俐的鱼儿跳起轻盈的舞蹈一起为她助兴。
夏之情
夏,
莹露是你的清泪;
夏,
娇荷是你的恋人;
夏,
蝉鸣是你的歌声;
夏,
蝶舞是你的柔情。
夏天是一个多情的少女,纯洁而羞涩。清晨,晶莹的露水在初阳的照射下闪烁,随着太阳的升高,渐渐消失了。正午骄阳似火,小蝉不知疲倦地歌唱着,娇艳的荷花在荷叶伞的保护下尽情绽放。缤纷的彩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纤秀的蜻蜓在草丛中穿梭。勤劳的蜜蜂哼着歌儿在花丛中忙碌,丝毫不畏惧火热的骄阳。
秋之吟
秋,
红叶是你的色彩;
秋,
秀菊是你的姿容;
秋,
丹桂是你的芬芳;
秋,
风声是你的轻吟。
秋天是一位优雅的女郎,矜持而高傲。似火的红叶在轻风中舞蹈,轻轻落在地上。纤弱的菊花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却傲然地在风中摇曳。
丹桂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久久没有散去。蓝天在一片片白云映衬下看起来得更高了,时不时飞过一队排成“人”字形的大雁。蓝天下的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实,看起来那么诱人。
冬之语
冬,
雪花是你的.娇姿;
冬,
红梅是你的傲骨;
冬,
青松是你的巧手;
冬,
竹曳是你的低语。
冬天是一位美丽的母亲,平静而祥和。洁白的雪花随风飞扬,大地一片洁白。寒风呼啸中,一棵棵火红的腊梅迎风怒放,好似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在寒冷的冬日给人以温暖,为沉寂的冬季注入活力。雪地里一片碧色的竹林显得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叶片上的雪花缓缓飘落,露出了翠绿的竹叶,像是在呼唤着春天。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色彩。春天嫩绿,夏天翠绿,秋天金黄,冬天洁白,每个季节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绚丽缤纷。
—尾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引号的其他作用。
2. 积累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警句。
3. 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和意义。
4. 围绕爱国主义的话题,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5. 记叙一位让你尊敬、佩服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6. 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批读短文。
教学准备
1. 有关引号的不同用法的例句。
2. 题目需要作改动的短文。
3. 演讲稿例文、写人方面的习作例文
教学课时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回顾课文内容,再一次感受张钰哲、许海峰强烈的爱国情怀。
3. 回忆以前学过的引号的用法
4. 小组讨论例句中的张星中华星零三个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5. 师总结:引号还有特指和强调的作用。
二、 语海拾贝
1. 学生试读,注意停顿。
2. 师范读。
3. 学生朗读句子。
4.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5. 指导学生记忆,背诵这四句话。
三、互动平台
1. 默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思考:《中华星》《零的突破》这两个题目有哪些妙处?
2. 学生汇报,师总结:好的文章题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例举以前学过的好题目的文章。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课文的题目好?说说你的理由。
4. 出示无题目的短文或文章(高大的皂荚树,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标题目。
5. 小组讨论并筛选较好的题目,和原文的题目比较。
6. 师出示练习题卡,(收集的一些无标题的短文)小组讨论给短文标出你认为好的题目。
7. 汇报交流
8. 师总结并提出要求,在今后自己写作文时,要认真思考,给文章取一个贴切的题目。
四、口语交际: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目的
1.了解国旗下的讲话,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收集爱国故事,访问身边的人,谈自己的感想等不同的形式,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知道怎样演讲,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爱国故事、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升旗仪式的录像。
3. 几幅爱国英雄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我们每周星期一早上都要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当你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的时候,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呢?
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讴歌祖国,唱响祖国的赞歌,举行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举行升旗仪式。(播放升旗仪式的录像。)
教师:看到无比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你想说点什么呢?
2.播放学校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场面。
教师:同学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激动,一定也很想站在国旗下来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吧。那我们现在先来了解什么是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讲话都该讲些什么呢?生回答,师补充。
教师:国旗下的讲话就是一次演讲,就是对爱国英雄的讴歌,就是对我们心中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演讲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情绪激昂,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学生:要有合适的称呼。
学生:要有明确的观点,结尾要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3.出示爱国英雄图片。
教师:是呀,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们不禁想起了为祖国成长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英雄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们认识他们吗?认识的话就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师选择其中一个讲讲他的故事。
三、分小组准备演讲
师: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些爱国英雄。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我们满腔的热情来歌颂他们,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吧。拿出你们准备的英雄的故事,先在小组内演讲,小组评选出你们组讲得最好的参加比赛。注意演讲的要求。开始吧,尽情地讲吧。
四、 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在你们心中。
板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合适的称呼
明确的观点
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4、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教时安排:
两教时
教前准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黄山。
教学思路:
一、导课激趣
(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自古黄山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1)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
(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的朗读课文内容。(按课文顺序板书)
三、研读课文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山峰,挺拔巍峨险峻
天都峰海拔1810米,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
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古松,姿态万千,生命力强
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他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右侧瓜。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仰首苍穹。
怪石,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联想。在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峰石本无语,可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丰富的认识呢?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云雾,轻盈飘忽
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
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是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日出,瑰丽壮观
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直接的抒情赞美。
温泉,惬意舒适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四、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片学习解说。
语文教案 篇7
7、 背影
【请学新课】
亲爱的同学,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镜头则堪称是慈父的不朽雕塑。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识记以下字词:“踌躇、狼藉、惨淡、迂、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琐屑”。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学习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仔细想一想,以“背影”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3、你能否发现文章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4、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重点难点导学】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4、送别过程当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规律】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 堂 练 习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琐屑( )
晶莹( ) 狼藉( ) 簌簌( ) 栅栏( )
2.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二、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2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 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 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⑶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 “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⑸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⑹ 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详写背影的作用是?
课 后 练 习
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练习。
父 亲
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第1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地“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不超过12个字)
4、对文中“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应该怎样理解?
5、同宿舍姐妹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6、本文的主旨具有多种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2条)
【助学资料】
一、本文写作意图
其一,朱自清的弟弟说:"1923年,大哥(指朱自清--笔者)以他的前妻为主角写了一篇小说,名为《笑的历史》,大意是说旧家庭婆媳关系中缺乏欢乐,笑也难得,父母读后有些误会,大哥察觉后,又写了《背影》一文,感谢二老养育的功劳。"这段史料是朱自清先生的三弟朱自华提供的(见87.4.5《解放日报》),它进一步证实作者写《背影》的动机确有自责,表示歉意的一面。
其二,作者北上以后,收到父亲的信,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段富有深情的话语更加触动作者的情思,所以"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发出了一声长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声长叹,是思念,是悔恨,是歉意,还是兼而有之,从他写好《背影》后的行动也可以找到答案。"大哥(指朱自清)对父母很孝顺,《背影》刚发表,他立刻把书寄回扬州东关街仁丰里家中。我赶紧捧上楼去,先给父亲看。父亲读了以后很高兴,又说给母亲听,细细作了解释,一家人尽释前嫌。"
二、文学常识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清楚连贯;培养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的能力。
朗读课文,是理解分析课文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一个人语文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有些同学忽视朗读是不足取的。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朗读时要做到清楚连贯,还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① 读音要准确。尤其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对稿不准的字翻查《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② 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朗读时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③ 读出恰当的语气,理解并传达出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感情。④ 括号里的内容一般不读出。
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也是理解课文的一条途径。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在阅读时要用“~~~”画出来,以突出其重要,并仔细体味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学习《背景》一文时,在作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用的几个动词“走”“探”“攀”“缩”“微倾”等下面加着重号“·”,然后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7、背影
【整体感知】
1、主要写出“那年冬天”,“我”南返奔丧目睹家中惨淡光景,丧事既毕与父亲一起去南京,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2、“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3、“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最为详细的描写是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
4、一般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却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以至于“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内疚、忏悔。
【重点难点导学】 1、 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2、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3、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4、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情。
课 堂 练 习
一、1、chóuchǘ pánshān tuítáng suǒxiè yíng jí sùsù zhà
2、(1)得体。 (2)愚蠢不懂事。
二、⑴动作
⑵可以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坐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气氛……
⑶年纪大,人又胖,行动不方便 攀、缩、微倾
⑷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理解和关切的心情。
⑸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⑹这段文字详写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略写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课 后 练 习
1、 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 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3、 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4、“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说明“我”已被父亲深深地打动,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爱。
5、 说明对父亲的行为的理解和感动。
6、歌颂父爱的伟大,人间自有真情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积累词语和成语,了解汉语中部分词语的特殊意思,能够正确地使用成语。
2、阅读成语故事《入木三分》以及短文《用心听,用心说》
3、口语交际《我喜欢的电视节目》
4、想象
重难点、关键
大胆的想象,写好习作。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由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3、教师:的词语一定让你们觉得学习的语言文字课时很有趣的,而且还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吧。
4、学生再读词语,在读中巩固、积累。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文内容,教师强调部分成语中汉字的读音和书写。
2、学生自由读含有成语的电视解说词。
3、引导学生结合段的朗读,联系句子的意思,体会各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4、熟读成语积累词语。
5、选择其中的一个成语造句。
三、点击成语《入木三分》
1、学生自由度故事
1)说出入木三分的意思
2)说说入木三分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集体反馈。
入木三分:本指笔力厉害,后来比喻描写或议论深刻。
四、阅读《用心听,用心说》
指名说说这则短文你明白了什么?或你有什么感想?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电视吧?都看了什么节目呢?
2、教师:是呀,电视节目可多了,好的电视节目不仅可以丰富我看的课余生活,给我们带来乐趣,还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培养我们的能力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你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吧。
二、读题目,明确要求
1、教师指名把题目读一读,其他思考:
在说节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2、指名反馈,教师。
把看到的节目讲清楚
注意讲清节目到底好在哪里。
三、小组交流jiaoliuiz组内说一说
四、集体交流、反馈
五、课堂
有意思有意义的节目真多啊,你喜欢同学介绍的哪个节目呢?回家后,行动起来吧,也去看看吧。不过,看电视节目呀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能耽误学习,影响休息哦。
七、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指导之七
一、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审题,明确习作的要求
1、指名读,其他人思考习作的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
3、大胆想象
4、写己的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三、大胆想象,说一说
教师:你们想写什么?请你们大家先自己交流下。
集体反馈,教师对学生好的想象适当的给予肯定‘
四、指导
1、想象要大胆
2、注意想象的内容要能表达美好的愿望。
3、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要把事情叙述清楚。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辅导。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针对巡视的情况对学生的进行指导讲解
三、集体评议,修改习作
四、对个别学生(好、中、差)的进行介绍范读并给予当场修改,采取老师帮改和自己改以及同学帮改的形式进行
五、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
六、有时间的话课内滕正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
能力目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诵读欣赏探究情感品味语言我爱质疑语言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借勇敢无畏的海燕象征当时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奋勇斗争的革命者,矛盾借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借石榴来抒怀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描绘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生:喜欢石榴、描绘石榴、赞美石榴
生:描绘了它的是枝、叶、花、果
三、诵读欣赏
1、你喜欢石榴的哪部分,读给大家听
2、它有什么特征?
生读
生答:枝奇崛不枯瘠叶清新不柔媚花单瓣陆离双瓣华贵果透明光嫩
点评: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石榴浓浓的喜爱之情,老师也被你们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探究情感
找出作者对石榴情感的句子
生:作者喜欢石榴,赞美石榴
生:石榴数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生: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生:那可不就是夏天的心脏吗?
生: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生: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生: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
提示:作者描写的石榴美观可爱,作者赞美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的精神美。
生:它不怕骄阳,敢于同炎炎烈日抗争。
生:它的勇敢,无畏。
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本文写于1942年10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作者正是借石榴的外形美和精神美来颂扬我们民族敢于斗争的美好情操。
五、品味语言
这篇散文形神兼备,语言凝练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极富表现力。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说说理由。
讨论归纳
“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写出了花的灵秀、精巧
“它会笑你呢”“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偶修辞使句式整齐,石榴个性鲜明
“琢”字写出了花的精致
“劈”字写出了四瓣花瓣分裂的整齐匀称
六、我爱质疑
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1、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2、红玛瑙琢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成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3、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
4、文章开头写一般树木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这是石榴花后期的形状。
2、这是花的成长过程,先是希腊式的安普剌,后是中国殷周时的金。
3、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热情奔放,一切都生机勃勃,作者爱夏天,他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脏,如果没有石榴,夏天将暗淡无光,所以他更爱石榴。
4、开头将少数树木和一般树木进行对比,是为了引出石榴。
七、语言运用
1、仿照第二段“…而不…,…而不…”写话
2、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如粉笔、橡皮、鸽子等)
3、教师示范大方而不张扬清香而不浓郁钉子:压力愈大钻劲愈大
4、学生展示
八、总结
自然万物,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他们虽不言语,却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示。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慧眼和心灵去发现,去探索那些无声胜有声的哲理。
教学反思
《石榴》是一篇状物抒怀的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大多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文章的难点是:作者通过对石榴毫不避易炎阳的直射的描写抒发他爱石榴的勇敢、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此文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高潮的时候,作者笔下的石榴体现了当时抗日军民的精神状态,所以这方面是老师介绍的。质疑部分是经常设计的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怀疑精神。语言是本文一大亮点,通过品味语言和语言运用两个环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掌握了借物抒怀的写法。自我展示环节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懂得怎样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寸字旁,理解“野外、迷路、千万慌张、大自然、天然、指南针、准确、忠实、向导、指点、树影、北极星、永远、阴雨天、观察”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千万、永远”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千万、永远”写句子,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怎样识别方向。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理解第1—4节。
2、能正确朗读课文1—4节。
3、学习第一至第四节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题: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2、教学生字“迷”,区别“谜”,理解“迷路”的意思。
3、理解“要是、野外”,换词理解“要是”。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5、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你怎么办?
6、课文中告诉我们什么办法呢?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如果迷路,怎样辨别方向?碰到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准字音。
3、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事物能帮助我们分清南北方向?
三、讲读课文,理解词句。
1、学习第一节。
⑴、指名读,理解“慌张”,“指南针”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准确”“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意思?
⑵、结合课文教学生字“慌、确”。
⑶、指导朗读。[读出亲切的口气]
2、学习第二节。
⑴、在这里天然指南针指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理解“忠实”,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教学:忠、导、影]
⑵、课文中的两个“它”指什么?
⑶、理解“向导”,“忠实”。重点理解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教学生字。
⑷、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节。
⑴、自由读,讲到了什么是天然指南针?怎么分辨呢?看课件认识北斗星,北极星,教学生字“盏”、“永”、“闯”。
⑵、课文中的“它”又指什么?
⑶、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节。
⑴、这节讲什么是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分辨南北?用自己的话说说。
⑵、学习生字“碰”、“阴”、“稀”。
⑶、指导朗读。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1—4节中出现的生字。
2、齐读1—4节。
五、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第五节,能正确朗读这一节。
2、学习其余的生字。
3、进一步知道怎样用天然的指南针分辨方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生字新词。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中有哪些指南针?它们分别是怎样来分辨方向的?
二、学习第五节。
1、读后问:第一节与第五节的内容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2、理解:“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使学生知道诗中所介绍的各种辨别方向的方法是靠自己观察思考得来的'。证明只有善于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最聪明、最有办法的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说说你除了课文中的指南针外,还知道哪些指南针?(指名说,如果不多请学生多看课外书,多观察大自然。)
[课件展示:大自然的指南针]
四、课堂作业:
试背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汇报课外阅读、观察情况,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指南针?说清如何分辨方向。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课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天然指南针,分别是怎样来分辨方向的。
2、同桌互说。
三、指导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第2节:先说什么是指南针,怎么给我们指示方向?师生对背,其余几节用同样的办法。]
1、先自由朗读。
2、让学生背诵。说说自己是怎样的方法来背的,请学生交流背诵方法。
3、指名背——集体背——同桌背。
四、导完成课堂作业。
1、指导用“千万”,“永远”造句。
2、完成课后作业题1、2。
五、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有关指南针方面的书籍。
板书:
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总结
中午:太阳(南)树影(北)
黑夜:北极星(北)
阴雨天:树叶稠(南)树叶稀(北)
细细观察,多多思考——总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7-28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绝招》教案06-02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