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8 09:53:2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荐)大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大班科学教案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实验,获得有关容量守恒的经验。

  2.观察了解水在不同容器里呈现不同形状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每组6个形状不同、标有刻度的透明瓶子(每个瓶子内装有等量的水)。

  2.各种形状的瓶子若干(其中有相同形状一样大的`瓶子数个)、盛水的器皿若干、抹布、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在做水的游戏中,发现将各自瓶子里的水倒进大小不一的瓶子后,水面的高低会不一样。这里有6瓶水,你认为瓶里的水是一样多吗?说说各自的理由。

  二、幼儿假设。

  1.幼儿讨论、假设,教师汇总假设的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教师提议大家动手试一试。注意第一不要将实验用的两瓶水混在一起。第二,倒水时小心,尽量不要把水洒出来。第三,将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动手实验。

  1.任选两瓶水,想个办法证明这两个瓶中的水是一样多的。

  2.幼儿动手试验,教师观察记录。

  四、交流验证。

  1.幼儿各自讲述实验的结果,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和试验展开讨论。

  2.交流:用什么方法证明两瓶水一样多?(幼儿可能出现的方法:选择两个相同的瓶子;选择有刻度的瓶子。)

  3 . 发现瓶子的高矮、粗细不影响水的多少;瓶子的形状改变了,但瓶子里水的多少是不变的。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提供以上材料,让幼儿反复实验,获得守恒经验与概念。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认识一分钟,体验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事情,感知专注做事的重要性。

  2.学习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一个时钟、PPT(成人一分钟内做的大事)。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弹珠若干、筷子、记录纸、笔、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时钟。

  1.复习、巩固认识时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认识吗?(钟)你们真的都认识?

  师:这根粗粗的、最短的针叫什么?比时针稍微细一点长一点的'叫什么?那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叫什么呢?

  2.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这钟面上的三根针哪一个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呢?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来数一数。

  (1)使秒针在时钟12的位置,教师和幼儿一起数,当秒针转一圈,数数停止。

  (2)感受秒针无论从哪来开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开始的位置都是60个数。

  小结:一分钟有60个数,也就是60秒。

  3.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让幼儿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吧?老师在后面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拼图,一分钟的时间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完成任务。(教师边计时,边数数,幼儿开始拼图。)

  师:时间到,谁完成了?一分钟的时间够不够完成任务?

  小结: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时间很短。但是一分钟是多少秒吗?(60秒)对呀,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所以,刚才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诀:如果想完成任务,一定要专注做事情,珍惜每一分钟。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请幼儿动手试试,并交流。

  2.欣赏成人一分钟内能做什么。

  小结:这些大人厉害吧,一分钟内能做这么了不起的事,这也启示我们更要珍惜每一分钟。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挑战一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挑战一分钟。

  游戏一:一分钟内不眨眼。

  游戏二:夹弹珠。

  (1)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然后把它记录在记录表上。

  (2)请幼儿介绍夹弹珠的方法,传授经验。

  (3)幼儿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4)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夹得多,有的小朋友却夹得少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专注做事情,抓紧时间了,你完成的任务就多了。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师:刚刚我们用了很多个一分钟,现在还能回去吗?

  小结: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

  结束部分:

  现在小朋友用一分钟的时间排好队,我们一起去户外看看,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活动贯穿于整节课,让幼儿充分感受一分钟。活动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能充分为幼儿准备感兴趣及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幼儿的知识准备,开展活动前幼儿已认识时钟,并懂得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及图片,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说,由于教师组织活动比较紧张,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教师的语言过多、语速较快,活动时间没有很好的支配。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成长了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结合新纲要,学会如何有机地总结、提升幼儿的探索发现,同时我也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知识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前评析: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领悟到;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幼儿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幼儿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健康生活每一天.

  进入大班的幼儿正处在换牙期间,幼儿对脱落的乳牙既好奇又恐惧,因此,我根据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换牙期间要怎样保护牙齿。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牙齿的结构,功能及生长特点。

  2.初步了解换牙的有关知识。

  3.让幼儿知道牙齿的作用,使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意义,保护牙齿的方法。

  4.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牙习惯。

  活动准备:

  1.牙齿模型一副、牙齿挂图一张。

  2.幼儿每人一把小牙刷、一面小镜子。

  3.录音机一台、《刷牙歌》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猜谜语,提起幼儿的兴趣。

  谜语:上下两排兵,驻守大门口,谁要进门去,打得纷纷碎。

  师:小朋友们好。

  幼:老师好,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了,是不是啊?

  幼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说的谜语是什么吗?

  (幼儿思考片刻)幼1:是大树,大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站在大路两旁还有大门两旁,一动不动,可直了。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不过不是这个谜语的答案,请你坐下再想想好吗?

  幼2:是警察。他们站在大门两旁。

  (是奥特曼,是... ...)师提示:他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一种器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哎!有一个广告你们看见过吗?广告的内容是:“什么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幼儿抢答: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谜语答案是牙齿。

  师:对,小朋友们真聪明,牙齿对我们很重要,你想了解它们吗?

  幼儿齐答:想。

  二、看一看,查一查,数一数。

  1.幼儿之间互相看一看,小伙伴的牙齿是什么样的,查一查有没有蛀牙,数一数有几颗牙齿。

  2.拿小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的牙齿长的怎么样,查一查有没有蛀牙,数一数有几颗牙齿。牙齿为什么会有蛀牙,为什么会掉呢?比一比你和你的朋友谁的牙齿保护的好。

  三、出示牙齿模型。了解牙齿的结构及功能,讲解换牙的原因。

  师:我们的牙齿按功能和形态可分为三种。(看模型)切牙(门牙)它主要是切断食物,尖牙(犬牙)它主要是撕碎食物,磨牙(臼牙)它主要是磨碎食物。想一想我们吃不同食物时,用到的是那几颗牙齿呢?

  (幼儿模仿吃蔬菜、水果、肉食... ...的动作)(每个幼儿分发一块饼干,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牙齿)师:不论牙齿分工如何,它的作用主要是嚼碎食物,便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如果牙齿有损伤(如:蛀牙、牙龈炎),食物就不易嚼烂、嚼碎,影响胃肠道疾病,有害健康和生长发育,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牙齿。

  师:换牙是每个孩子必定经历的一个过程,小朋友们不要害怕,一个人一生会长出两幅牙齿,一副叫乳牙,一副叫恒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小小的乳牙就不能适应长大的颌骨和日益增强的咀嚼力。乳牙从6岁左右起陆续脱落,到12岁前后全部为恒牙所代替,再长出来的牙齿叫恒牙,恒牙如果没有保护好,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了牙齿为什么会掉,以后我们的牙齿齿掉了还害怕吗?

  幼齐答:不害怕了。

  师:我们再听一个故事《换牙的`时候》,了解换牙前后的注意事项。

  四、听故事《换牙的时候》了解换牙前后的注意事项。

  1.师讲故事后,提问幼儿知道了什么?

  幼1:牙齿活动了,不要用手指去摇动,这样掉牙时出血多,还会把细菌带到嘴里去,容易生病。

  幼2:新牙刚长出来的时候,不要用舌头去添,这样新牙就长的不整齐了,不仅难看,吃东西也不方便。

  幼3:如果乳牙还没掉,新牙就长出来了,要告诉父母和老师,去请医生把乳牙拔掉。

  师:新牙长出来以后是恒牙,就不再换牙了。我们要好好保护牙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不吃过甜、过酸、过凉、过烫的食物。多吃些蔬菜,含盖量多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等),最主要的是饭后要漱口,早晚要刷牙,注意牙齿的清洁。

  师:我们拿出小牙刷,一起刷刷牙好吗?

  幼齐答:好!

  2.听歌曲《刷牙歌》

  老师示范动作,幼儿边听边一起跟着老师做动作。

  五、结束。

  幼儿做律动,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这节课能够较好的完成目标,以实践操作、分析比较,贯穿整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知道了换牙是人生成长的规律,不再恐惧,懂得了牙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及怎样保护好牙齿。

  这堂课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一堂成功的课。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用一张纸保护鸡蛋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获得生活经验。

  2.培养幼儿大胆操作,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大记录纸一张;卡纸50张;鸡蛋50个;蛋托8个;双面胶4卷;大框4个;滑板车和鞋盒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鸡蛋,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鸡蛋,提问:李老师带来了什么?如果我现在一松手,会发生什么事情?

  2.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掉在地上不碎呢?

  二、提供卡纸,引导幼儿探索用纸保护蛋的不同方法。

  1.出示卡纸,提问:你能用这张纸保护好鸡蛋吗?怎样保护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2.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4.集体讨论,归纳保护蛋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保护蛋计划,你用什么方法保护鸡蛋的'?

  序号

  方法

  结果

  1

  用纸把蛋卷起来

  2

  象叠被子一样包

  3

  象包糖果一样包

  4

  把纸折成一个蛋卷筒

  5

  5.猜一猜,哪一种方法能成功保护好鸡蛋呢?

  三、第二次操作,检验结果。

  1.再来尝试

  2.集中讨论

  3.老师示范

  四、第三次操作尝试,用折三角形的方法保护鸡蛋。

  1.现在每个小朋友拿一张纸先折一折,再试一试。

  2.集中讨论:我们同样把蛋放进这个小漏斗,为什么有的鸡蛋碎了,有的没有碎呢?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小结:原来要成功保护好鸡蛋,要把鸡蛋尖尖一头往下竖着放进小漏斗,还要往下塞塞紧

  3.幼儿再次尝试操作,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4.集中讨论,发现科学道理。

  这一次都成功了吗?那为什么把鸡蛋放进这个小漏斗里掉到地上,鸡蛋不会碎呢?

  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小小的尖角,秘密就在这个尖角上,这个小小的尖角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保护好了鸡蛋,让鸡蛋安全落地。

  五、挑战高难度,激发幼儿探索热情

  如果我们再站到高一点的地放把这个鸡蛋扔下来,鸡蛋会碎吗?

  六、活动延伸,拓展经验。

  有什么办法让装在鞋盒里的鸡蛋不碎掉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数学)白纸、笔人手一份;测量用的木棍、绳子与保健老师联系,告知活动的意图,获得配合。

  活动过程: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

  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尝等方法认识玉米,并能用语言表现其基本特征。

  2、通过尝试,掌握拨玉米的技能,知道要一层一层剥。

  3、学会观察、比较,对玉米加热膨胀后的变化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生玉米每人一根、专门用来爆米花的干玉米一包。

  2、微波炉一只、餐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玉米。

  1、出示“玉米”朋友。

  今天啊!我们班级里来了一个朋友还有它的伙伴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

  2、让幼儿认识玉米的皮和须。

  (1)引导幼儿观察玉米。

  原来是玉米朋友,它今天要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有趣的游戏,但是它先要来考考我们小朋友,看看谁能发现它身上有些什么秘密。

  (2)幼儿每人取一根玉米观察、自由讲述、交流。

  (3)集体交流。

  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秘密?

  皮:玉米身上包裹着皮,像它的什么呢?(衣服)

  儿歌:玉米玉米真有趣,身上穿着X衣服。

  须:这个须像什么呀?变一变。

  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儿歌:玉米玉米真有趣,身上长着长须儿,像XX来像XX。

  3、去掉皮和须,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玉米。

  (1)如果脱去玉米的衣服,拿掉它的胡须,猜猜看,里面会有什么?

  (2)幼儿尝试自己剥玉米,自己去探索。

  那我们一起来剥剥看,找一找衣服里面的秘密。剥下来的皮和须应该放在哪里?

  (3)幼儿剥玉米,教师指导。

  (4)幼儿交流,你们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衣服)

  好,现在请你们看看脱去衣服,拿掉胡须后的玉米像什么呀?

  再请你们摸一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软的还是硬的?)(有一粒一粒的玉米宝宝)?(排队)剥一粒下来试试看,像什么?

  儿歌:脱下衣服瞧一瞧,咦!藏着许多小宝宝。亲亲热热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睡。

  (二)、把干玉米房进微波炉,制成爆米花。

  1、引导幼儿思考小小的干玉米会不会变。

  老师这里有很多已经剥下来的玉米宝宝(摇一摇手里的干玉米),它们呀看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乖,想给我们大家变个魔术!我们来看看,他们会变个什么魔术。

  把生的、硬硬的玉米宝宝放进微波炉里。

  我们耐心地等上一会儿。听听看,玉米宝宝在里面发出了什么声音。

  2、把爆好的爆米花取出来,供幼儿品尝、讨论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变魔术后的玉米宝宝和先前的做一下比较。

  3、那玉米除了变成爆米花吃,还能怎么吃?我们回去再一起讨论讨论试试看,好吗?好,带着你们的玉米,我们走吧!

  【活动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合理,教学具的准备也很充分,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眼、手、脑等参与感知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引导幼儿深处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方面有欠缺,思想教育的内容没有全面展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并存,充分调动的积极性。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想:

  我们班的幼儿特别喜欢电动玩具,我设计了“会动的玩具”这节课。让幼儿初步认识电池,通过“电池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电池能通电,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在实验中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科学的欲望。

  活动目标:

  1.知道电池能通电,了解电池的`用途。

  2.让幼儿学习自己安装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3.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动小汽车人手一只。

  2.电池人手两个。

  3.电池充电器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启动装有电池的电动汽车,请幼儿观察。

  提问:

  (1) 你玩过电动玩具吗?

  (2) 为什么这些玩具会动?

  小结:在会动的玩具里有些玩具是靠安装电池发动。

  二、操作活动:安装电池

  1.学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请幼儿动手给自己的赛车安装电池。提出操作要求。

  (幼儿操作,师幼共同检查。)

  3.操作小结:你注意到了吗?电动玩具一边有弹簧,一边则没有,有弹簧这边对电池的负极“—”。没有弹簧这边对电池的正极“+”。

  三、游戏:赛车

  1.排列赛车,开始游戏。

  2.请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些车落后了?

  有些车开到半路停了下来。

  小结:电池能通电,当电池里的电用完时,玩具就不会动。

  四、把电充回来

  1.教师以安慰的口吻说,大家别着急,老师想办法帮你把电池充满。

  2.教师出示电池充电器,给电池充电。

  小结:电是一种能量,它萌让很多东西发光,也能让物体动起来,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操场继续赛车。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3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