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7 09:58:4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合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

  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a.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让学生感受一下北国的冬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形,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下济南的冬天该有什么特殊呢?

  阅读注解①

  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阅读全文,同时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阅读第一段,找出特点及方法:“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和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赞美济南的冬天”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率先示范的榜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师生互动,展开探究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课文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具体从哪两个方面来描述冬天的?

  4.作者描写“山景”和“水色”分别有哪些段落?

  5.老舍的文章中多有亲切优美的语句,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中举出一些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你能看出这句话还有什么作用吗?

  6.这一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7.济南冬天的山水是美的,那它的水又美在哪里呢?

  四、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济南冬天的`山山水水都是美的、可爱的,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描写吗?)

  1.齐读第三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中心句是:()

  ②.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③.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④.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⑤.文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化静为动的呢?

  【补充:文中三个“好像”,并不都是表示比喻】

  2.朗读指导:这一段不仅要读好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温晴”

  山景和水色

  阅读感知

  统领下文,照应“温晴”这一特点

  小山摇篮图

  “温”“绿”“蓝”——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空灵水晶图”

  阅读寻找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并简述理由

  阅读第三段,品析研讨相关问题

  最妙是下点雪呀。

  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取题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

  将修辞这一知识点随课文教学加以强调

  加强朗读指导

  3.这里老舍先生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画——雪霁初晴图。下面我们再次朗诵体味这一段。

  4.济南城山美水也美,它素有泉城的美称。所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对济南的写照。

  这里老师把其它写山景和水色的段落就留给同学们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研讨。

  五、揣摩优美语句,品析遣词造句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了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想呼应?

  六、课堂练习(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七、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嘎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

 八、布置作业: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白马湖的冬天是多风的……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的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昵?请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不限。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朗诵体味

  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a.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是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b.和前文“一个在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之美

  放手自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用词,体味一字传神之效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结回顾,加深感受

  加强写作训练,感受加深家乡之美,从而达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无风声小山摇篮图

  温 山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 温

  晴 水 空灵水晶图绿

  无毒日 蓝

  作业设计

  1、课堂练习:完成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夏沔尊的《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2、课后练习:紧扣家乡冬天的特点,完成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课件设计

  思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读本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取特别角度描绘冬天的方法,理清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精心炼词造句的。重点赏识课文的意境美,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联想想象思维。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因此在教读中要根据写景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体味用词之美。品读文中比喻和拟人写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熊朋友真挚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认读字音,理解字义。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六、体会联想句的作用(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七、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青()()()()()()

  京()()()()()()

  2、把自己童年的一个玩具朋友介绍给同学,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童年的幻想丰富多彩、而且多变

  童年的朋友相当拳击手、要买沙袋、爸爸不肯

  找到小熊、勾起回忆、放弃练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习作分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习作“味道好极了”,说说看,你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大家都用自己手上的笔有滋有味地写下了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美食,欣赏你们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这次我们的习作选材很丰富,(媒体:图片)有写到传统美食的,也有写到洋快餐的,有些风味小吃的,也有写各地菜肴的。在写法上,有从色、香、味几个方面介绍的,也有写自己品尝美食经历的。

  大多数同学的习作都能符合要求,可以称作为“较好”,出现了几篇佳作,看了你们的文章就让人馋涎欲滴,老师打了个“好”,也有个别同学的习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好好修改。

  二、集体修改习作

  1.师:老师征得两位同学的同意,把他们的作文打印了出来,都写得不错,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对照着写作要求,评一评,改一改,相互取长补短。(媒体:写作要求)

  2.师:拿到文章以后,认真地读一读,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片皮鸭(媒体出示)

  臭豆腐(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

  3.师:接着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从你们的习作中撷取的'几个精彩片断,他们把美食的外形、味道等都写得特别具体,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作者读)

  (1)黄鱼

  (2)方糕

  (3)八宝饭

  4.师: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一下。欣赏了几个精彩片断,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一位同学来修改一下他的习作。认真地读读这篇《宁波汤团》,发现问题改一改,可以做些记号。一组同学重点看一下文章是不是存在语病,如果有,帮他改好。另一组的同学,重点品品文章中描写味道有没有写具体,如果没有,想想怎么改?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师:经过这么一改,宁波汤团的味道也名副其实了。其实呀,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

  5.师:最后,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这位小作者很有创意,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外婆生日那天,全家人到饭店吃饭,美味的鱼翅上桌,大家都品尝起来。 而小作者却把他的那份鱼翅让给了年迈、牙齿不太好的外婆,虽然他最后并没有品尝到这美味,但付出了爱心,得到了长辈们的夸奖,这样的人生体验对他来说也同样是──味道好极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练习在真实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并写出个人感受。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教学重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感悟,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题导入

  1、审题,确定习作的范围。

  2、从题入手,“一个人”一个我最“感兴趣”的人,一个“最”让我感兴趣的人。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什么人,一个为什么让你感兴趣的人,什么原因使你对他(她)最感兴趣。

  二、指导方法

  1、学习写人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描写的方法,为以后阅读与习作奠定基础。知道题材可以不同,角度可以多样,但人物要作为重点被烘托出来。

  2、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要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恰当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写人离不开写事,要重点关注人物在事件的具体表现,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可以一个学生的

  典型例子为例,与全班进行交流。

  三、个性表达

  1、先打草稿,然后修改。

  2、读进行交流。

  四、拓展

  搜集查找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优美的句段,

  积累并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提高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请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解决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有闪光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也来纠错是要告诉他们团结一致就会解决很多问题。

  二、能力提高:

  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就要积极提出。

  很多学生只对标准答案感兴趣,甚至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其实语文就只有标准答案而没有正确答案,同一个意思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若学生能很出色的回答,那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让学生谈谈读了之后的感受;再让学生想说哪题就说哪题,并且可能提出异议。

  课外的文本练习正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工具,由于没有讲过,可以让学生谈感受,是很好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选题,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警惕生物入侵》,给生字注音

  毕竟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同学没有能在课上及时订正,便让他们作好相应的记号和记录,课后的订正不仅是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据点,也是让学生再次复习的好机会。

  预习很有必要,是对下堂课作的一个准备。

语文教案 篇6

  一、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师读小诗引入:

  “我的门牙掉了,照照着镜子,我哈哈地笑;

  我的帽子小了,送给小弟弟,我哈哈地笑;

  我的个子高了,上车要买票,我哈哈地笑。“

  2、指导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3、从他们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

  4、说说自己会做什么,自己长大了吗?

  5、小结。

  二、读一读,说一说

  1、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希望拥有一只美丽的手表吗?(看图)这个朋友就非常想要一只美丽的手表,她是怎么做的呢?

  2、指名读短文。

  3、想一想: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后来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5、说一说,平时你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6、小结谈话。

  三、自查

  1、名读一读自检的要求。

  2、师说一说自检的重要性。

  3、我们在15、16单元中,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的`学习情况总结一下,看看能够得到几朵小红花。(很好的5朵,较好的4朵,一般的3朵,需努力的2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师巡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识字

  1.预习出题。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生字。首先通过读课文,勾生字、画生词、读带生字的句子来熟悉生字,再通过和熟字比较字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记忆生字,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一份有关字词方面的试题。如:

  (1)读准字音方面,可以出给生字选择读音、判断对错或把音节补充完整的.题目。

  (2)认字方面,可以出词语连线搭配的题。

  阿姨

  看玩具汽车

  闪着

  妈妈的手

  妈妈

  售货

  抢着

  说

  小兵

  买药

  拉着

  光芒

  (3)根据字形,可以出猜字谜的题。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肯定他们。

  2.交换做题。

  出好题后,分成小组交换做题

  3.互评互改。

  做完后,互相批改,再作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你们面对自已想要的玩具时你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小男孩是如何做的。

  二、读中感悟

  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合作学习。

  1.初读感悟。

  分小组自由默读或朗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互说感受,体会情感。

  2.听读感悟。

  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3.质疑讨论。

  小组互相质疑,把最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写下来。再通过读解决问题。

  (1)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2)售货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

  (3)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药品

  礼物

  柜台

  玩具

  富裕

  专心

  目不转睛

  兴奋的光芒

  2.你家有什么玩具?你能写出他们的名称吗?

  四、实践活动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写几句自己的打算。

语文教案 篇9

  知识与技能

  1.自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遵循阅读课文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相关雪景图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松坊溪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之美。

  重难点

  1.把握雪景的特点。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导入新课

  1.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雪景图画,师生共同观察各幅雪景,交流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看到景物及说说对雪景的初步认识。

  3.教师导入新课:通过我们刚才对这么多雪景的'欣赏,大家一定能想到一句话,那就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大家想不想走进课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坊溪,到文中去感受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雪景。(出示课题:松坊溪雪景)

  4.学生齐读课题:《松坊溪雪景》

  二、自读课文,感受雪美

  1、教师出示要求:

  (1)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那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那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阅读)

  3、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名、举手回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4、文中哪出景物最吸引你?自己多读几遍。

  三、集体品读,探究雪美

  1、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雪花飞舞的雪景。学生欣赏、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到描写画面的相关语句,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什么?

  (3)、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他们的外形一样吗?各自有什么特点?

  (4)、从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一比喻中,你体会到了雪花的什么特点?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溪石覆雪的景色。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同学们在画面上看到什么?溪石上有什么?远远看去像什么?你们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吗?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1)、学生朗诵这句话。

  (2)、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把溪石分别比作什么?

  (4)、作者由白雪覆盖的溪石联想到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事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由此,你又会联想到那些事物呢?

  (7)、这句话中,作者除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石桥披雪的句子。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在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桥上有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这种颜色的?在文中能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吗?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白雪覆盖的石桥是什么颜色的?

  (2)、从这一特点上,作者联想到什么?

  (3)、所以,白雪覆盖的石桥像什么?

  (4)、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5)、学生朗诵这句话。

  4、老师出示倒映雪景画面,学生观察、讨论:画面中有那些事物?他们的身上披着什么?溪水中是一个什么世界?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一画面的句子?

  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1)、学生齐读这句话。

  (2)、联系上下写文,思考:这白雪世界是指什么?

  (3)、这个白雪世界,从动静角度去考虑,它是动景还是静景?

  (4)、这句话文中那句话照应?

  5、老师出示溪鱼戏水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画面中有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在干什么?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段。

  (1)、学生找到描写溪鱼戏水的句段。

  (2)、学生齐读这段。

  (3)、他们有那些颜色?

  (4)、这么多的颜色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形容颜色多的成语来概括吗?还有那些?

  (5)、雪地是什么颜色的?这同溪中小鱼的颜色够成什么?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溪中小鱼都在干什么?从小鱼的活动中,你体会到小鱼有什么特点?

  (8)、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一画面?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在这篇文章中,师生交流、讨论,给所欣赏到的画面取个优美的名字。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美随处可见,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每一分美丽。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能够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眼中所看到的美描绘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雪景的句子。

  2、写一篇描写雪景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松坊溪雪景

  雪花飞舞

  溪石覆雪

  石桥披雪

  倒映雪景

  溪鱼戏水

语文教案 篇10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3、小组集体汇报。 本节课的几点体会: 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7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配套教案01-15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经典)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