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6 09:23: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合集】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持久观察的兴趣。

  2、学习饲养、照顾小蝌蚪的方法。

  环境与材料1、小蝌蚪若干。

  2、观察记录本、笔若干。

  3、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

  4、《科学》下P.2~3。

  一次备课一、了解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情况1、你知道小蝌蚪从哪儿来?

  2、它长大了会怎样?

  二、观看青蛙产卵的情况1、出示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三、认领小蝌蚪1、看一看,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游泳的?

  3、猜一猜,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4、请幼儿按组认领,分别放在自然角的鱼缸里饲养,记录下领养的日期,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四、看画册《小蝌蚪长大了》

  1、让哟额看图说说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给幼儿介绍图中不同种类的青蛙,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引导幼儿讲一些自己认识的青蛙的生活习性。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让幼儿了解废弃的塑料袋、泡沫用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

  【教案目的】

  1、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功能,并能作好记录。

  2、能运用手、眼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了解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从此关心周围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各种口袋的功能。

  难点:端正自己的环保意识,正确的对待可回收资源的利用。

  【教案准备】

  1、积攒不同质地的口袋(布袋、纸袋、网兜、塑料袋);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书、乒乓球、水果、豆子、毛巾、水;

  3、每人一份记录表格;

  4、事先让幼儿观察生活中口袋的存在;

  5、PPT《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有关“聚丙乙烯”的视频。

  【教案流程】

  一、以游戏“看看我的'口袋里有什么”引出课题。

  1、个别幼儿兜里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塑料袋一个。

  2、让幼儿通过摸、看、说出口袋的作用。

  3、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口袋,引导幼儿了解它的用途。

  二、鼓励幼儿大胆实验操作,并探索发现。

  1、根据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先看,先想什么物体能装进各口袋中。

  2、再请幼儿通过实验证明,并采用多种材料操作。

  3、让幼儿对实验结果做记录。

  4、师幼总结实验结果,网兜不能装水及细小的物品,纸袋和布袋不能装水,应为这两者都具有吸水性。

  三、观看PPT《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视频,让幼儿直观的了解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请幼儿线观看视频,知道塑料袋中含有聚丙乙烯的物质,了解它对大自然的危害。

  2、播放PPT,切身感受白色污染的危害。

  3、师幼共同讨论,如何针对这一现象,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应该爱护环境,合理的处理塑料制品,争做环保小使者。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理解能力,初步让幼儿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

  A部分:以游戏开始,通过在个别幼儿兜里有老师准备的小塑料袋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摸、看、说出口袋的作用。通过教师出示各种口袋的引导多数幼儿亿初步了解口袋的用处。

  B部分: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实验探索发现口袋的用处,并对结果进行记录。通过总结,得到结论,根据口袋的自身特性幼儿都已知道网兜不能装水极细小的东西,布和纸都具有吸水性,所以这两种质地的口袋都不能装水。明确根据《育儿天堂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做好引导,帮助幼儿完成。

  C部分:通过观看PPT及视频,让幼儿讨论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且知道“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幼儿都能积极发言,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幼儿的观察力,也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

  这节活动课结束后,我也在反思,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一段没有声音,导致幼儿顿时失去观看的积极性,应该在上课之前对所需的设备及材料反复检查,以免出现漏洞。我觉得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节活动,不断从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使每节活动能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试将数量4、5的物体分成两份。

  感知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讲述分合结果。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分合板5块,数量依次为1~5的小实物。

  相关的数学书习题。

  指导要点:

  师示范操作方法:每次按分合板上的数字拿出相应个数的小实物,分成两份分别放入分合板并列的两个格子里。

  观察分解结果:看一看每种分法是否一样,把分法相同的一组去掉,试一试还有没有其他分法,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并总结每个数字有几种分法。

  讲述分合结果:分合结果可用“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5来表述。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理论依据:

  幼儿学习数学受到其心理结构的特点和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数学概念真正的理解只能随着智力的增长而发展。3~6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受知觉支配,思维往往无中心性、不可逆性,易受干扰,易绝对化,缺乏稳定性和守恒性。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数数、移动、拼摆重合等方法来比较两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感知面积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合作、协商的能力,在操作实践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三角形等图形积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以游戏过关的形式展开活动,通过数数、摆放、拼搭等方法感知守恒

  1、比较花园的土地

  教师小结:虽然两块地看上去不一样大小,但是小朋友用了数数、移动的方法,比出了原来两块地原来——一样大。

  2、比较屋顶的大小

  分组实验:动手操作拼图形,感知图形面积的守恒。

  引导幼儿排除不同图形形状的干扰,选用相同的小三角形放在大的正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的屋顶上。比较每个图形中三角形的多少,感知面积的相等。引导幼儿用图加文的形式进行记录。

  教师小结:拼一拼,数一数的办法让我们知道,虽然两个图形形状不一样,但其实他们的的大小是一样的。

  (三)延伸活动:原来一样大,去掉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是否一样多?

  创作感悟:

  从数理知识的特点出发,幼儿学习数学是从作用于事物的`一系列动作开始的。在本次活动中,我多次引导幼儿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启发探索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思维,独立探索并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如在测量面积守恒时,我让幼儿用四块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去测量,大班幼儿已能独立解决测量,儿童通过同一性、补偿性、逆转性实现了思想的转化,取得了守恒,显示了幼儿逻辑推理的可接受性和培养的可能性。让大班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对守恒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推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空间知觉有了一定的提高。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会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探索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尝试寻找纸板的重心位置.

  2、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感受反复实验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支撑面与物体平衡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硬纸板若干;

  2、记录纸、吸管、水彩笔人手各一支。

  3、盘子、橡皮、纸杯、等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材料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些圆形的纸片和小吸管,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小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幼儿自由猜测)

  师生进行猜测、讨论

  2、探索,验证圆形纸片的重心位置

  1)、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教师:这个小吸管能把这圆形的`纸板顶起来吗?(幼儿讨论、猜测)

  2)、动手操作

  3)、表达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总结:老师这边还有一些纸片,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小吸管能把它顶起来吗?想不想试一试

  3、尝试顶各种形状纸片,进一步感知重心的位置

  教师: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老师这里还准备一些图形,还有记录表,把你们自己操作结果记录下来了,那吸管到底能不能把图形顶起来呢?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小实验。

  (1)提出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小朋友要细心、耐心,不要放弃,多试几次,(2)把你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顶起来的,就在实验结果这一栏打勾,不可以顶起来的就打叉。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和同伴交流。

  5、师生验证 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小结:原来,要一只手握好筷子把它竖直,另一只手把纸板稳地放在筷子上,而且要不断地调整纸板的位置,直到找准位置才能稳当地停住。那么这个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三)继续探索,寻找、记录顶点位置

  1、教师:现在,我们要再试一试,直到纸板能够稳当地停在吸管上时,(1、)你用吸管顶好不动,然后用吸管把铅笔顶住纸板的位置画个圆圈,画好后马上用吸管验证一下。

  (2)、如果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要点: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差。

  3、提问个别幼儿:你是怎么操作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为每张纸板都找到了一个能稳稳当当顶起来的点,其实这个点可不是普通的点,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字,叫做物体的“重心”,每一样东西都有“重心”

  “只要找到了重心,就能把物体稳稳当当地顶起来”

  (四)生活经验迁移

  1、教师:老师现在收集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有“重心”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只要我们找到了它们的重心,就能在那一点上稳当地把它顶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3、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再找找其他的东西,也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重心”的资料,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运用到重心的原理。

  活动反思:10月18日下午,我给孩子带来了一节科学活动《顶纸板》,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我先通过各种图形导入,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猜测那些图形纸板能顶起来,再实践到用勾线笔顶起纸板,探索由易到验,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现将总结如下:

  成功点:

  1、探索由易到难,体现学习的渐进性,通过尝试找到支撑点,幼儿很快用吸管顶起纸板,第一次探索的成功,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第二次的探索,做了充分的铺垫。

  2、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服务于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幼儿再次借助各种图形的材料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这一环节让幼儿感知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3、用勾线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时,孩子们有的将勾线笔立在桌面上,再将纸板平放在笔头上,这样更有利于找到纸板的重心,使得纸板平稳地顶在吸管上稳当顶着纸板,虽然刚开始找不到平衡点,但通过多次的试放,孩子们终于成功地顶起纸板了。

  不足之处:

  1、科学活动语言要简练,轻声指导这点老师话过多。

  2、第二次探索用笔头顶起纸板时,要求提得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幼儿将手顶在纸板、有的吸管没握好,导致吸管歪歪顶不起来。

  虽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完美,但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我才能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应借助幼儿园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拓宽他们感知、他们所能实践的空间,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性综合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4.感受到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难点是半点的认识。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表两只、挂图

  学具:小钟表模型人手一个、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入并简单认识钟及其作用。

  1、 引入并简单认识钟的种类及其作用。

  教师调闹钟闹铃引入

  提问:⑴你们猜猜是什么声音?(闹钟的闹铃)

  ⑵里还有哪些钟?是什么形状的?

  (有闹钟,手表,挂钟和大座钟)

  ⑶钟有什么作用?

  (钟不停的走,告诉人们几点了,人们就按照时钟上的时间进行学习休息)

  2、简单认识钟面。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总结:有两根针和12个数字。

  提问:⑴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长度不同)

  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我们在看看数字,

  提:⑵正上面的是数字多少?(12)

  ⑶正下面的是数字多(6)

  二、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摘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回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 开始!(教师操作钟表)

  提问:⑴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总结:分钟走一圈,时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认识整点、半点

  教师:那么分针和时针指的数字又表示几点呢?别急,老师来告诉你。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在看分针。当时针正指着一个数字时,分针有正指着12时,就表示“几点了”边拨钟边和幼儿一起“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六点钟”以及“一点半、两点半、三点半……六点半”拨钟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拨,顺时针的方向就是钟面上的数字从小到大的方向。

  四、请个别幼儿练习。

  练习拨7点,7点半,8点,8点半,9点,9点半,10点……12点

  五、全体练习。

  请幼儿按照一日生活时间表“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饭,下午4点放学,晚上9点睡觉”另外请小动物来检查。

  六、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1、讲游戏规则:老师扮演老狼,请小朋友来当小羊。老狼在前面问“小羊,小羊几点了?”老狼呢就双手拿着一个钟,然后拨的时间,,小羊一起说几点了。如果老狼拨到6点,那就要吃小羊了。

  2、请几名幼儿和老师先示范一次。

  教学反思

  根据我们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我设计了认识时钟的主题活动,并预设了活动的目标:

  1、了解表现时间的各种不同方式。

  2、感觉时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时钟时,我利用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为幼儿准备了时钟模型和关于幼儿园的一些时间安排,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成功的关键是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身心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这节教育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不但了感受到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了整点和半点的表示方法,而且从中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

  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小百科:钟,酒器,也是盛酒容器的一种,盛行于汉代,”亦作为古代容量单位。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做朋友”,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捉迷藏”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则本活动的重点顺利通过。再则,活动的难点“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体课件所设置的情境中得到解决。

  针对我班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二、目的要求: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习词:平衡、观赏。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发展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认识各种动物尾巴不同的样子;难点是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四、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挂件若干。

  2、背景图一幅,动物图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设备及课件。

  4、录音机、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说说讲讲动物,观赏动物,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

  1、师:“今天,有好多小动物到我班来作客,这些小动物是谁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让我们跟它们做做好朋友吧!”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讲解各种动物,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它们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儿讲解尾巴的不同。

  师:“你同谁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样的。”

  (二)幼儿独立操作。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来和你们做朋友,可它们把尾巴忘带了,我们帮它们装上尾巴吧!”幼儿操作,并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奖五角星。

  集中讲一讲幼儿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戏,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要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找它们是谁。”

  2、幼儿找出小动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鱼、孔雀。

  3、认识这些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小动物真粗心,身体藏好了,尾巴却露在外面,我们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幼儿讲解,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1)听录音,了解

  1、幼儿自由讲。

  师:“尾巴有粗有细,各不相同,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解。

  2、听录音。

  3、再次讲解。学习词(1)“平衡”(不摔跤,很平稳)。教师做不同动作让幼儿猜,再请幼儿做不同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学习词(2)“观赏”(让别人观看,得到他人的赞扬)。

  (2)看电脑,了解:设置情境“换尾巴”。

  1、看电脑。师:“换尾巴后,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猜是怎么回事。”

  2、幼儿互相猜测,再讲解。

  3、听电脑告诉大家,再讲解。

  4、集体给小动物换回尾巴。

  (五)动物舞会。

  师:“今天,你们做了这么多好事,高兴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扮演喜欢的小动物,参加它们的舞会吧!”幼儿找喜欢的动物挂上,集体跳舞。在音乐中跳舞,离开活动室。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圆珠笔有很多种,并通过拆笔、装笔、换笔芯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感知圆珠笔的构造。

  2、学习按步骤记录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老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圆珠笔。

  2、笔、记录单,每人一个小盒子。

  【活动过程】

  1、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师: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请说说你带的圆珠笔是什么样的?再请小朋友猜一猜哪支笔是你带来的?

  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支圆珠笔,相互比一比长短粗细,再写一写、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幼儿发现笔的`外形不同、颜色不同等)这些圆珠笔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2、引导幼儿拆开圆珠笔,在给圆珠笔换笔芯,认识它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圆珠笔,这些圆珠笔里都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引导幼儿拆开圆珠笔)

  师:拆开圆珠笔我们就能知道里面有什么了吗?请你们试一试,拆下来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盒子里,最后看看圆珠笔里有什么?再与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大家的圆珠笔里都有什么?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用图示在黑板上记录幼儿缩发现的圆珠笔的构造。

  师:哪些小朋友的圆珠笔里有笔芯?还有谁的笔中有弹簧?有笔杆?有笔帽?……(教师统计数量并在相应的图标下记录数字表示数量。)

  师:我们带来的圆珠笔中什么零件最多?什么最少?

  3、引导幼儿组装圆珠笔,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步骤。

  师:我们拆开圆珠笔就知道里面有许多的零件,可是拆散的圆珠笔能写字吗?那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提出组装圆珠笔。)

  师:我们自己会装圆珠笔了,怎样让别人拿到这些零件后也能装出圆珠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装圆珠笔,并制作安装说明书,你可以装一步记一步,也可以等全部安装完以后在记录。

  引导幼儿安装圆珠笔,并指导幼儿用图示较细致地表现自己的操作方法。

  展示幼儿的安装说明书,并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安装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尝等方法认识玉米,并能用语言表现其基本特征。

  2、通过尝试,掌握拨玉米的技能,知道要一层一层剥。

  3、学会观察、比较,对玉米加热膨胀后的变化感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生玉米每人一根、专门用来爆米花的干玉米一包。

  2、微波炉一只、餐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玉米。

  1、出示“玉米”朋友。

  今天啊!我们班级里来了一个朋友还有它的伙伴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

  2、让幼儿认识玉米的皮和须。

  (1)引导幼儿观察玉米。

  原来是玉米朋友,它今天要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有趣的游戏,但是它先要来考考我们小朋友,看看谁能发现它身上有些什么秘密。

  (2)幼儿每人取一根玉米观察、自由讲述、交流。

  (3)集体交流。

  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秘密?

  皮:玉米身上包裹着皮,像它的什么呢?(衣服)

  儿歌:玉米玉米真有趣,身上穿着X衣服。

  须:这个须像什么呀?变一变。

  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儿歌:玉米玉米真有趣,身上长着长须儿,像XX来像XX。

  3、去掉皮和须,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玉米。

  (1)如果脱去玉米的衣服,拿掉它的胡须,猜猜看,里面会有什么?

  (2)幼儿尝试自己剥玉米,自己去探索。

  那我们一起来剥剥看,找一找衣服里面的秘密。剥下来的皮和须应该放在哪里?

  (3)幼儿剥玉米,教师指导。

  (4)幼儿交流,你们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衣服)

  好,现在请你们看看脱去衣服,拿掉胡须后的玉米像什么呀?

  再请你们摸一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软的还是硬的?)(有一粒一粒的玉米宝宝)?(排队)剥一粒下来试试看,像什么?

  儿歌:脱下衣服瞧一瞧,咦!藏着许多小宝宝。亲亲热热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睡。

  (二)、把干玉米房进微波炉,制成爆米花。

  1、引导幼儿思考小小的干玉米会不会变。

  老师这里有很多已经剥下来的玉米宝宝(摇一摇手里的干玉米),它们呀看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乖,想给我们大家变个魔术!我们来看看,他们会变个什么魔术。

  把生的'、硬硬的玉米宝宝放进微波炉里。

  我们耐心地等上一会儿。听听看,玉米宝宝在里面发出了什么声音。

  2、把爆好的爆米花取出来,供幼儿品尝、讨论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变魔术后的玉米宝宝和先前的做一下比较。

  3、那玉米除了变成爆米花吃,还能怎么吃?我们回去再一起讨论讨论试试看,好吗?好,带着你们的玉米,我们走吧!

  【活动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合理,教学具的准备也很充分,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眼、手、脑等参与感知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引导幼儿深处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方面有欠缺,思想教育的内容没有全面展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并存,充分调动的积极性。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