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上册第一单元
1、稻草人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课后反思: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 精读1——5自然段
1、 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 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 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 精读6——11自然段
1、 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 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 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 精读12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 交流
3、 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安家:拖报纸 刺苹果 科学相处 生活融洽 倒牛奶 喂面包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
3. 提名说,其他人补充。
4. 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5. 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6. 学生质疑生字的笔顺,教师师范描红。
7. 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学生练习描红。
8. 反馈。
二、 学第二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投影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 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
4. 投影班级课程表,师生讨论填法。
5. 学生自选方法完成制表。
6. 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
7. 反馈。
三、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 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加标点;分角色朗读)
2. 习学过的标点,讨论如何试用。
3. 学生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
4. 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1) 出示第一句话: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 指名读句子,并说出所加标点。
(3) 评判对错,再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4)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5) 教师小结。
5.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巡视辅导。
6. 反馈。
(1)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 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 教师小结。
7. 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 整体回顾,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语文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会准确读本课生字词,知道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
2、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3、会找重点段落,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了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抓住重点段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入
1、同学们,昨天布置了让大家自读《惊弓之鸟》,自学生词,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生字的情况。
2、出示生字卡:
wèi cǎn yù pīn gēng léi
魏(魏国) 惨(悲惨) 愈(愈合) 拼(拼命) 更 羸
bēng
嘣
3、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1次。
4、自学中还遇到哪些不会读的字呢?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6、看了课题,你知道这个鸟审指什鸟呢?(大雁)
7、谁来说说你所知道大雁的有关生活习性呢?(大雁是群居动物,飞行时有时排成个人字,有时排成个一字)
(出示挂图)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知识真多。
二、学习课文
1、下面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找你想老师、同学帮助你解答什么问题?
2、自由朗读、质疑。
3、质疑汇报: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学习目标是(出示课时目标:1、2、3、4)
4、请同学们自己组合学习小组,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带着小组学习提示(幻灯出示)学习课文。
5、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气氛很热烈,态度很认真,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
⑴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板书:看到慢慢地飞来
听到边飞边鸣
(小组学习提示1)
更羸从大雁慢慢飞,边飞边鸣,分析出这是一只受伤失群的大雁,是因为他是射箭能手,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才会对魏王说:自己不用箭,只用弓就能射下大雁。
⑵ 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朗读,指导读出更羸充满自信的语气。
⑶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读出魏王怀疑的语调。
(小组学习提示3)
想象一下他心里的想法。也许会想:就算你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可不用箭,只用弓射雁也许是大活,我不信你。
⑷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两句句子的比较,体会直字)
(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
板书:听到弦响(嘣)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直在这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两次)
两个直字意思有什么不同?谁上来用符号表示?
前一个直有一个劲使劲拼命飞的意思,后一个直是笔直掉下来。一个汉字的直字,就有这样丰富的意思,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多彩呀!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⑸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里的本事指什么?(本领)
看课文插图,图上的更羸是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你从哪看出的?
读出又惊讶又赞叹的语气,体会魏王语气的变化,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的本事。魏王有什么反应?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学习汇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提示:用引读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理解更羸善观察和动脑,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师:(引读)飞得慢。
生:(齐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叫得悲惨。
生: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它一听到弦响。
生: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它一使劲。
生:伤口又裂开,就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些就是更羸知道这只鸟是只惊弓之鸟的原因。
生:分角色通读全文
三、总结课文
读得真好,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
惊弓之鸟
不用箭只拉弓掉下来本事
看到慢慢地飞飞得慢:伤口作痛
弦响(嘣)→害怕
听到边飞边鸣叫得惨:孤单失群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经典】09-10
语文教案(精选)09-15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高效教案04-2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绿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