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周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周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周处教案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思考题八: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学习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受。
⑵明确思考题七:
文章中周处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凶强狭气”是少年周处的主要性格特征。为害乡里,被百姓所痛恨,表现他“凶暴强横”的一面;劝说杀虎斩蛟”表现他“争强好斗”的一面,而得“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则说明他的“狭气”中含有“狭义”“逞义气”“救人之难”的成分,否则,他就不会去替百姓除害,也不会良心发现“欲自修改”,这是他改过自新,“终为忠臣子”的性格基础。
⑶明确思考题八:
一方面肯定、赞扬周处改过自新之举,一方面鼓舞“朝闻夕改”、自我完善的人生追求,再则启示人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
三、小结
周处的故事说明了一条真理:一个人尽管有缺点和错误,只要知错改过,勇于自新,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学习和发扬周处勇于错改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为乡里所患。
⑵义兴人谓为三横。
⑶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⑷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⑸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⒉在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想像,增添一些细节和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写,把《周处》改编成白话文故事, 400—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关于周处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周处》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人物形象鲜明;文章篇幅虽短,但作者谋篇布局,跌宕起伏,暗藏矛盾冲突。其中既有周处在年少时危害乡里,与虎蛟并为三害,为乡里所患,又有他知道“为乡里所患”,就入吴寻二陆,改过自新,终为一代忠臣的故事情节。本文线性过程清晰,交代了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三个阶段。然而横向的细节没有充分展开,这为情节的再创造埋下了线索,并给了同学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初一(1)班是我校的分层班,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场面描写、动作描写。而本学期教材中出现了心理描写,因此有必要结合教材的知试点进行专项的片断描写。其二,学生比较熟悉这则神话故事。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
三、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周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3、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情感与态度
学习作品中人物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分析周处的性格,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进行创造性的片断描写。
[教学方法]
说写结合加深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陈太丘与友期》引出课文《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散读课文,读准字音。
2、复述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1、问题一:在乡里人的眼里,周处是个怎样的人?
凶强侠气,祸害,是三横之一
2、问题二: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
1)斩杀蛟和虎:勇猛、武艺高强
2)知道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入吴寻二陆:虚心接受,知错就改
四、创造性的片段描写
1、周处如何击杀蛟和虎?(动作描写)
2、乡里人互相庆贺的场面。(场面描写)
3、周处悔过自新的心理描写。
五、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一起记住文末的一句话:“人患志之不立”吧!
[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
2、词语积累,详见书本
3、继续完成片段描写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要有张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课堂教学存在着三个不合理:第一,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在三个板块的教学中,第一、第二个板块我用时28分钟。而第三个板块的片段描写只给了学生12分钟的时间,其中也包括让学生将描写写在练习纸上,可想而知,学生仓促起笔,效果就不甚理想;其二,教学内容主次安排不合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落在片段描写。而我的三个板块的设计是平均分配用时,缺乏重点,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三,学生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缺乏足够的活动时间,这使整个课堂教学比较沉闷,没有真正的让每个学生沉浸文本,并能够对文本进行阅读,因此体会不深。鉴于此,我以为可以调整以下教学环节:
1、缩短第一、二板块的教学时间,甚至可以省略第二块内容的教学。
2、重点突出第三块内容的课堂教学。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主题性教学,它给了教师较大的教学空间。尤其是自读课文,如何落实文本教学,又能给学生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懂得很好的利用教材,抓住一点,并铺陈开来,而不是全面开花,将基础知识贯穿与课堂教学中。当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给予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其实是需要勇气了。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会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说,这使教学的时间更显急促,缺乏一种教学的张力,也缺乏一种弹性,而使教学行为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舍弃一点东西,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同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能够突出重点,并能做到系统化的目标式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
【周处教案】相关文章:
《周处》教案03-05
《周处》教案12-20
《周处》教案11篇03-08
秘书处周总结03-31
政教处周工作要点03-25
总务处周工作计划01-07
政教处周工作总结11-03
政教处周工作计划03-25
小学政教处周计划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