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8 11:22:4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大班科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大班科学教案5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称、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乐意参与小组的讨论及材料的准备,有一定的任务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挖些野菜,每组一份。

  2、活动前幼儿做关于野菜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谈话,感知野菜的特征。

  教师:你吃过哪些野菜?

  教师出事相应的野菜,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征。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野菜?它们为什么叫野菜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野菜的根、茎、叶,了解其明显特征。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各种野菜的根、茎、叶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讨论野菜的生长环境。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野菜,你们想去挖野菜吗?它们可能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呢?喜欢阳光还是阴暗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引导幼儿讨论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师:每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们可是我们怎样挖呢?需要哪些材料帮助我们呢?挖到的野菜放到哪里呢?(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此讨论后,按组依次介绍。)教师:这些材料由谁来准备呢?(每个小组自己讨论一下。)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准备工具,并落实到每个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三年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即将离开幼儿园,他们对离园的依惜,升学的惊喜,交织成离园之际的复杂情感。设计告别时刻这节课,让幼儿感受毕业日期的临近,懂得珍惜时间,同时让幼儿了解年历的样式和作用,学会看年历,在年历上找到节假日和自己的生日。

  活动目标:

  1、了解年历的样式和作用,学会看年历。

  2、感受毕业日期的.临近,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日期不同规格的年历,每人一份。

  2、离园倒计时牌。

  活动过程:

  1、看年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年历,你们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些数字)

  教师出示年历,每个幼儿一份,引导幼儿观察。

  师:年历上的每一个数字,你们知道表示什么?(一个数字表示一天)

  每一群数字表示什么?(一个月)

  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十二个月)

  请幼儿找一找年历上哪些数字是表示“月”的,十二个月是怎样排列的。

  再看看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都一样吗?哪个月份是二十八天?

  每个星期有几天?

  年历上的数字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表示什么意思?(节假日和双休日)

  2、找日期。

  请幼儿在年历上找当天的6月份和10日。

  请幼儿寻找三八节、六一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6月份第一周的双休日

  请某个小朋友说己的生日,让幼儿在年历中圈出这个日期。

  3、毕业时刻。

  师:出示离园倒计时牌,小朋友今天是6月10日,你们7月5日就要毕业了,请你们数一数离毕业还有多少天?(25天)

  在这个时候你们有些什么想法和打算?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回答

  4、教师进行讲评。

  五、活动延伸:本活动结束之后,可在每天晨间活动时提醒幼儿翻动倒计时牌,以营造惜别氛围。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园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农村,而且有许多孩子的房前、屋后都有一片竹林,孩子们虽然都喜欢在竹林下做游戏,但是对竹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并没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而且近期我班有部分幼儿到附近古镇游玩的时候,买回了一些用竹子制作的玩具,并且带到班上来和小朋友一起玩,还相互讨论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椅子,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篮子,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筷子等等,兴趣非常浓厚。我想,何不让孩子们在已有的兴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一些竹子的外形特征、种类及用途,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的竹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发展幼儿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

  3、培养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难点:发展幼儿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分工合作制作出竹制品。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竹子,丰富其关于各种竹制品的有关知识。

  2、部分竹制品的成品,如:竹伞、竹笛、竹筒、竹杯、快板、白纸等。

  3、自制部分不同种类的竹子图片。

  4、各种竹片、竹条、竹圈、竹筒以及线、剪刀、胶棒、透明胶、彩色纸等各种相关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幼儿用竹子制作竹玩具

  1、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探索,相互合作。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你们想去吗?”?

  师:“那就跟我走吧!”教师带领幼儿走过竹林来到操作现场。“瞧,这里有这么多的材料,你们想不想玩一玩?”

  师:“那现在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选你们需要的材料,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做你们喜欢的玩具吧,每种材料端一筐,你们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教师进行巡回观察指导。

  2、作品展示

  师:“我看见好多宝贝都做好了,那把你们做好的玩具都拿过来,让我们大家看看。”幼儿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在手上。

  师:“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们都做了什么玩具呢?”幼儿进行相互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简单介绍。

  二、观察认识竹子

  1、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竹子和竹笋的外形特征。

  师:“宝贝们,告诉老师你们手中的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那你们认识竹子吗?竹子到底在哪儿呢?”幼儿回答,并寻找自己周围的竹子。

  师:“那现在就把你们手中的玩具放在桌子上,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竹子吧,然后把你们看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幼儿自由结伴,对竹子进行自主探索。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讲述。

  师:“把你们看到的,摸到的竹子的样子告诉我们吧。”幼儿相互交流。

  师:“竹子长的什么样子呢?” “竹子的身上有什么呢?” “竹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叫它什么呢?” “它长得像什么样子呢?”

  师:“笋壳就象竹笋的衣服,因为竹笋宝宝很怕冷,所以在外面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慢慢的等竹笋宝宝长大了,它就脱去厚厚的外套长成竹子了。”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竹子的种类。

  1、幼儿讲述

  师:“其实竹子有很多种类,那你们知道我们身边的这种竹子叫什么吗?” “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它叫慈竹。那除了慈竹你们还知道哪些竹子呢?把你们知道的竹子告诉身边的好伙伴。”教师倾听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2、教师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竹子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吧。”

  四、认识竹子的用途,并出示幼儿平时收集的部分竹制品 。

  1、了解竹子的用途

  师:“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种竹子,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被叫做世界竹子之乡,还被叫做竹子王国呢!那你们知道竹子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用处吗?动动你们的小脑筋,把你想到的竹子的用处身边的好伙伴听听。”教师倾听后请部分幼儿讲述。

  师:“宝贝们,你们找一找在你们旁边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引导幼儿说出装材料的簸箕、篮子和用来坐的席子是用竹子做的。

  2、教师出示幼儿收集的竹制品

  师:“小朋友都告诉了老师竹子有这么多用处,你们可真棒,老师这还有许多小朋友在洛带古镇玩时带回来的用竹子做的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 出示部分竹制品的成品。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这是什么呢?” “那你们知道纸是用什么做的吗?” “其实纸也是用竹子加工制作成的。”

  五、师生互动,共同玩耍幼儿用竹子制作的玩具。

  师:“刚才你们用竹子制作了这么多玩具,现在就拿上你们自己制作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吧!”幼儿愉快地自由结伴玩耍,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竹子对于孩子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竹子的宝贝不多,因此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去了解身边常见的事物。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园旁边的竹林中进行的,很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整个活动很轻松、愉悦。环节设计也很清晰,重难点明确,整个活动设计是以幼儿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颜色的分辨去区分不同的星球;以及相对太阳从近到远排列的位置。

  2.能大胆、主见的表达出自己喜欢哪个星球,想去哪个星球玩。

  3.孩子们动手用粉笔将飞船和想去旅行的星球连线。

  4.培养幼儿的对宇宙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初步了解宇宙的小常识。

  重点难点

  1.幼儿认识“地球”在宇宙是一颗星球的概念。

  2.幼儿能记住行星的名字,哪个星离太阳最近。

  活动准备

  1.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球的图片,以颜色区分为主。

  2.一只纸制的飞船模型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1、让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图上不同颜色来辨别星球并叫出名字。

  2、带出一架小飞船,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环节

  通过探索活动,引导让幼儿学会运用辨别颜色的方法来分析物体特点。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出看到的每个星球的颜色、相对地球大小、基本特点。

  2、一起谈论各“星球”相对太阳排列顺序;哪颗星离太阳最近,地球位于哪里?

  三、结束环节

  乘“小飞船”去星球旅行(给幼儿粉笔将飞船与想去的星球连线)

  1、 老师引导幼儿回顾一开始说的:“让小朋友‘乘飞船’想好准备要去旅行的星球”这个问题,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动手参与课堂活动。

  2、 提问幼儿回答想和谁一起去。

  教师小结: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满奥秘。一下子让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阳、地球、月球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看得见的东西,但又无法“拿出来”给小朋友看,希望通过课堂游戏互动将此类物体由抽象转化成一个概念,令小朋友有一个好的初步认识。

  四、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们今天上课所说的内容,但是像地球那样能有美丽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树木,涓涓的溪水却只有“地球”。从现在开始就要爱护一花一树,珍惜每一滴水,拒绝使用“白色垃圾”等等来环保地球。

  教学反思

  1、反思备课:大班幼儿的年龄段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个性特征、思想有了较明显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理论对大班的幼儿起到一个启蒙引导,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启蒙”既简单明了又向良性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抽象的事物转成概念,让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得到幼儿的接纳,也让幼儿有了情感发挥的自由空间。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毕竟教学活动的内容都是一些“看得见,却拿不上来”的物体。二维空间的教材,可能给幼儿思维发展带来一定限制。还需要在教育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上改进。

  (3)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定会存在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清楚的理解,比如教师表示赞同时伸出手与幼儿击掌,幼儿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要在活动参与内容上多进行解释和示范。用鼓励方式多与该幼儿互动。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主题活动语言连贯,主要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互动中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蒙发对宇宙的兴趣,更加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

  4、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教材上把图片换成玩具实体,并悬空按天体位置来摆放。多维空间的实物教学会让幼儿更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

  小百科: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狭义的宇宙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物质。“宇宙航行”的“宇宙”定义就是狭义的“宇宙”的定义,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气层以外的空间航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用辅助材料让纸片入水不湿的方法。

  2、探索垂直杯口扣入水而纸不湿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操作,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皱纹纸、塑料包装纸、透明塑料袋、可封口塑料小袋、牛皮筋、一次性塑料杯、玻璃小瓶、剪刀、宽透明胶带若干、清水5盆、干毛巾若干。(每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一只,皱纹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片,引导幼儿讨论不让小纸片潮湿的办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纸片不怕水的游戏。我要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小纸片沉到水里而纸片不湿。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请你思考一下自己准备怎么做?你想选择什么材料呢?

  (二)实验一:幼儿探索做用多种辅助材料使小纸片不怕水的'方法。

  1、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你们都想好办法了吗?好,下面就来试一试吧!如果你试了一次还想试第二次,必须用毛巾把工具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试完一种方法,你可以再试一种。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幼儿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幼儿予以帮助。

  3、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教师及时点评。

  (1)成功的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同种方法的幼儿进行补充讲述。

  "你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

  (2)没有成功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同伴帮助寻找不成功的原因。

  "有谁没有成功的,让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教师: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纸也就湿了。

  (三)实验二:提高难度,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开口的杯子让纸片不湿的方法。

  1、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刚才是用了桌上的材料,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也找到了原因。现在老师要出难题了,只用一只杯子,能不能让小纸片沉到水底而纸不湿呢?

  2、幼儿取出杯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幼儿的方法,及时奖励成功的幼儿。

  3、请成功的幼儿讲述方法,并演示。

  4、教师清晰演示全过程,边演示边实验要求: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5、幼儿讨论寻找原因纸片不湿的原因。

  "刚才我们把纸严严实实包起来才不会湿,而杯子口这么大,纸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

  活动

  是空气把杯子密封起来使纸不会湿的。现在,我们把这个魔术带到教室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