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构想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课文的叙述顺序还不是很了解。教学中要以“教科书”为线索,按照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这个思路,结合有关词句理解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革命战争年代学习艰苦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课文情况,通过范读、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战争给解放区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今天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这个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个别字给予正音、分析字形。
3、结合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三、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主要讲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提出要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并引导学生概括为小标题:盼书、取书、护书、激励我前进。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
2、通过朗读和感悟,了解丹顶鹤美在哪里,并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语言简约凝练,形象而传神,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本教学设计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并结合画面的体验,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很好地实现“三维”的统一。
[设计特色]
本课设计紧紧扣住“美丽”,植根于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不拘泥于文本,或引导想象,或联系实际,使语言、画面、情感相互交融,激发学生热爱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放丹顶鹤的录相片)认真观察,说说丹鹤的样子。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丹顶鹤的图片、小知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辅导。
3、栓查自读情况,正音。
(1)生字。(2)儿话音。(3)长句。
4、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5、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它同学打分。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读书情况。
相机解释:一群群、嘹亮、遥远的北方
3、指导朗读。
四、指导书写:却、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复习生字词。
2、读懂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丹顶鹤的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上这里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自己读懂的给“丹顶鹤”上色。
3、学生作品展示、点评,品读重点词句。
(1)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
抓住“边儿”、读准“边儿”,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它的头顶就像嵌着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比较: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它的头顶鲜红。你认为会怎么样,为什么?
体会用比喻和叠词的好处,并相机引导理解“丹”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写得这么美,你能够把它读得美美的吗?
教你一个小秘决:一边读一边想象丹顶鹤红宝石一般的头顶。(自由练习,指名读。)
试背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
(1)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读好三长)。
(2)丹顶鹤不论是在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动作演示展翅飞翔。课件播放,帮助理解“引吭高歌”、“高雅”。
同桌合作,读好这句话,突出表现丹顶鹤姿态高雅。
推荐读、齐读。
3、这样高雅动人的丹顶鹤,传说连神仙都喜欢,把它当作,所以人们又叫它。在中国丹顶鹤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常和松树画在一起,称为(松鹤延年)。
交流课前搜集的带“鹤”的词语。
4、师生合作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美的丹顶鹤,它们生活在哪儿呢?(理解“第二故乡”)
2、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课件播放丹顶鹤活动时的图片)引导说话。
3、丹顶鹤为什么能够生活得这样无忧无虑?
4、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六、指导写字(虑、遥)
1、观察、发现。
2、认识“虎字头”。
3、师范写、生练写。
4、展示、欣赏、评议。
板书设计
19美丽的丹顶鹤
颜色美丽
体形修长
} 逗人喜爱
姿态高雅
传说动人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全文公有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小海鸥发现一条奇怪的大船后想问个究竟。第2—7自然段通过写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写出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的作用。第8自然段写水上飞机听到警报后立即前往救援。
学情分析:
水上飞是一种能在水上起飞,也能在水上降落的并能完成特定任务的飞机。水上飞机是受到“飞船”的启发而发明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上飞机越来越先进,水上飞机不但可以用于海洋巡逻、反潜战、布雷和海上救援,还可以成为雪上、冰上、泥上、草地上的.飞机,用于交通渔业久远及灭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迅速“”渐渐地“造句。
3、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孩子们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哪些词语已经读懂了,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四、再读课文要求:
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标出自然段。
1、自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6
词语超市
这道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和检测。教师引导学生在记忆词语时不应该脱离课本,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之后,可适当做一些改错、造句的练习,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金钥匙
这项内容是就《小船,小船》中的环境描写专门安排的一项习作方法的点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句子,谈谈体会,明确作用,再尝试着在习作中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练笔。
名人名言
这道题要求学生积累,并且掌握这些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六条名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友谊的内涵,引人深思。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先理解它们的意思,再积累记忆。也可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关于友谊的中外名言,从中感受友情的珍贵,激发学习的兴趣。
自助阅读
“差生档案”讲述的故事很贴近现实,许多学生都像故事中的蔡林一样,因为被看作“差生”而受到同学的冷遇甚至奚落,自己也不能振作。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看法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差生”应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等。老师可适当点拨,目的只有一个,启发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要宽容、善待他人。
语文生活
本次习作要求写与“朋友”之间的情感、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要求,把握住“抒真情”“写具体”两个习作要点。
习作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学生带来日记本,或与小伙伴相关的物品、相片。
二、说:请同学们自已选择几个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谈谈自己最了解的、最喜欢的几位“朋友”,以及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然后,几个同学互相启发、商讨,要写什么事情、写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以便说清楚、讲具体。
三、写: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写自己的“朋友”。老师提醒学生写前先想想,写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还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具体。
四、改:写后,在小组内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同学之间互相品一品、评一评,是不是把事情说清楚了,讲具体了,是不是讲清楚当时的感受,要怎么说才会清楚、具体。互相议一议,提出修改意见,并自主地改一改。
五、赏:把自己的习作在全班交流,大家共同欣赏,取长补短。教案《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四》教案》,来自网!,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四》教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课文重点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图文对照,并利用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课文难点:一是利用动态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想象基础,二是利用覆盖投影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2、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三、讲读课文。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人物:我
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1.海上日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3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7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配套教案01-15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绝招》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