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7 11:27:1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合集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活动分四个环节展开,首先以“高人和矮人”的趣味游戏来带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及注意力。第二以与同伴比高矮的方式,初步让孩子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第三在同伴比较的基础上增加物体,引导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从中采用道具布帘为了增强幼儿对物体的兴趣及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及观察能力。第四环节以练习巩固为主,利用习题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高矮的排列。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高和低”这两个词很熟悉,可他们对“矮”这个词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借助活动让孩子知道矮就是低的意思。本活动以游戏为主体,引导孩子了解高矮之间的排序,适合中班年龄的孩子。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难点一是引导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二是利用习题引导幼儿进一步区别高矮,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

  2.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排排队》。红色、蓝色水彩笔各一。自制1~5的数字卡片一套。长条形布帘(宽约3米,高90厘米)。

  2.经验准备:对1~5的数字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游戏“高人和矮人”。

  1.教师念一个简短的故事《高朋友和矮朋友》,引导幼儿的兴趣。

  2.教师说“高人”,幼儿做踮脚走的动作。

  3.教师说“矮人”,幼儿做下蹲走的动作。

  (二)与同伴比高矮。

  1.请大家比较A、B两位幼儿的高矮,并用语言正确表述:A比B高,B比A矮。

  2.再增加1位幼儿,请大家比较3位幼儿的高矮,引导幼儿发现:A比B高,又比C矮。

  3.再增加2位幼儿,请大家比较5位幼儿的高矮。引导幼儿用“每次选出最高的”或“选出最高和最矮”的方法进行排列。

  4.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5位幼儿排队,分别标上1~5的数字卡片。

  (三)高矮大变身。

  1.下面我要变个魔术,把最矮的小朋友变成最高的,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数到“三”再睁开。

  2.请两名幼儿拉好长条形布帘,5位幼儿站在布帘后面,布帘要遮住幼儿的`脚和身体,只露出头部。

  3.老师走到布帘后面,示意最矮的幼儿站在椅子上。现在谁最高?谁最矮?4.××真的比其他小朋友高吗?是用什么办法变高的?

  5.引导幼儿寻找周围可以让自己变高的材料,尝试让5位幼儿中的一位变高,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四)高矮排排队。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排排队》。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在每组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东西,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圈出来,并按照左边的示意图在括号里用1~5个圆点表示从矮到高的顺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需要帮助的幼儿,如引导幼儿注意看左边的示意图。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操作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二、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三、适用对象

  4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六、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七、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八、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九、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幼儿科学宫》新蕾出版社

  活动点评

  这是一个同知识点同一层次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现象,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可控的。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活动过程的安排看,层次清楚合理。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1.设定两个定量一个变量。即钟表的嘀嗒声、钟表的位置与幼儿听的距离是一定的。变量是不同的方式,即幼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和在桌旁听,声音的大小是不是相同的。其结果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比在桌旁听到的声音小。

  2.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变换形式,将固体木头换成了铁盒,再一次让幼儿感知声音在任何固体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空气中快。这样使幼儿的思维又扩展为声音在单一物体到其他物体的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

  3.三个探究问题:既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怎样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呢?促使幼儿又去想办法,把声音拢起来。用什么东西呢?可用纸筒等材料。由于探究思路清楚,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认识切牙、磨牙,体会牙齿的重要性。

  2、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并形成习惯。

  3、喜欢上身体探究,继续发现之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一张菜刀图片、一个石磨实物、幼儿人手一份熟花生米和一块梨子、一张张开的牙齿图片、一些浸泡过的花生米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身体的一些器官,并知道其作用。

  活动过程:

  一、说说,发现身体的能量之源——牙齿。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身体上的哪个器官?为什么?

  (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2、师:听你们说了那么多,想知道老师喜欢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引出正题:牙齿)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牙齿呢?

  环节自评:从泛泛而谈到导入正题,引起幼儿对天天使用却又被他们忽视的牙齿的重视。借猜老师的想法,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吃吃,初步发现牙齿吃东西时的秘密——分工合作,切、磨。

  (一)初步认识牙齿。

  师:刚才你们讲了那么多喜欢牙齿的理由,牙齿长什么样呢?天天在嘴巴里,看得还真不多,今天让我们仔细瞧瞧吧。

  【通过观察张开的牙齿图片,幼儿从颜色(白)、形状(前面的长长、高高的,后面的方方、矮矮的)等方面初步认识牙齿。】

  环节自评:此处的初步认识牙齿环节,过渡自然而又异常重要。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牙齿,而这两个认识维度,恰巧为后面的环节奠定基础:形状,区分切牙与磨牙;颜色,找出龋齿。

  (二)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

  1.师:刚才你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牙齿能吃东西。那牙齿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幼:咬、嚼……

  2.师:什么形状的牙齿咬,什么形状的牙齿嚼呢?(幼儿说出猜想)

  3、 师:小朋友们刚才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吃东西体会一下吧。(幼儿现场体验——吃花生米、吃梨子,细细体会牙齿是如何吃东西的,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前面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后面方方、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嚼碎。

  环节自评:牙齿天天用,真没细细品。牙齿怎样吃东西,还从没有仔细关注过,先猜想,然后验证,采用幼儿喜欢又直接的方式——现场吃,对幼儿来说不仅快乐,而且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一寻究竟。

  (三)进一步认识牙齿:切牙、磨牙。

  1.(出示菜刀的图片)师:这是什么?(菜刀)菜刀有什么作用?(切菜)菜刀用来切菜,把大的菜切小。你觉得什么形状的牙齿的作用跟菜刀的作用差不多?(幼儿回答)哦,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就像这把菜刀把食物切下来一样,这种形状的牙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切牙。

  2.(出示石磨实物)师:这是什么,认识吗?(磨子)它有什么用呢?(老师现场用石磨对花生米进行加工)看,经过磨子的加工,整的花生米怎么样了?(碎了)它像我们嘴巴里的什么牙齿呢?(宽宽、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切开来的牙齿,叫切牙,那像这个磨子一样,把食物磨碎的牙齿会叫什么呢?(磨牙)

  环节自评:采用图片、实物,循循善诱,生动形象地认识牙齿——切牙、磨牙,借用巧妙,原本晦涩的知识幼儿訇然开朗,并且一个个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四)小结:牙齿的重要性

  1.师:现在,关于牙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纷纷发表看法)

  2.师小结: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他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将食物轻松地吃下去,给身体提供营养。看来,牙齿一颗都不能少。

  环节自评:牙齿的神奇分工让幼儿惊叹不已,对牙齿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心头的想法蠢蠢欲动——要保护好牙齿。这样的意识,水到渠成。幼儿毕竟是幼儿,教师的总结,加深幼儿印象,并承上启下。

  三、看看,发现龋齿——观察同伴的牙齿,发现蛀牙。

  1.师:小朋友们嘴巴里的牙齿少不少呢?请张开嘴互相看看。(幼儿互相观看牙齿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他的牙齿有的是黑色的;他的牙齿上有洞洞;他有蛀牙……

  2.师:为什么会有蛀牙呢?想想,有了蛀牙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3、 观看录像——蛀牙的危害。

  环节自评:发现同伴牙齿的秘密,幼儿乐此不疲。观看录像,在幼儿已有蛀牙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把他们对蛀牙危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带来心灵的震撼——蛀牙带来的后果真可怕!保护牙齿的意识愈加强烈了。

  四、刷刷,赶走蛀牙虫——在游戏中学会刷牙。

  1、师:怎样才能不让牙齿有蛀牙呢?

  幼:不吃糖、漱口、刷牙……

  2、师:刷牙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牙齿的方法,那一天刷几次牙合适呢?小朋友们会刷牙吗?

  幼:早上一次;早一次,晚一次;晚一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师:刷牙要每个部位都刷到,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刷刷牙吧!

  环节自评:在游戏中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寓教于乐。

  五、延伸活动:身体上还有好多的秘密,小朋友们发现了别忘了跟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经纬适度:活动选材从幼儿身体上的`器官——牙齿出发,在途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使用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最终到达影响深远的——牙齿终身健康的终点。小小的牙齿,多多的“事儿”——乳牙、恒牙、乳牙20颗、恒牙最多32颗、6岁开始换牙……切牙、犬牙、磨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什么样的“事儿”是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目标该如何定位……秉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学活动要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注意孩子当前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和情感背景,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可见,本次活动课题的敲定、环节的设计、内容的涉及,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幼儿兴趣盎然,知识点恰如其分,教育影响悠远深长。

  2、本真教学,寓教于乐:活动秉持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幼儿主动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说说、吃吃、看看中发现牙齿的秘密、体会牙齿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基本的保护方法,并养成习惯。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运用借鉴、影像资料、游戏等教学形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蕴涵其中,幼儿“乐”中有“得”。

  陈爱丽点评:(点评老师:陈爱丽,如东县掘港镇幼儿园教师 如东县教坛新秀 唐海燕名师创新团队成员)

  1、选材具有浓重的人文性。“牙齿”伴随着人的一生,并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孩子长出第一颗恒牙、即将换牙的中班与孩子共同认识、了解牙齿,具有浓重的人文意义。

  2、过程深受孩子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爬行方式。

  2、借助观察、讨论感知螃蟹、龙虾的爬行特点,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3、 喜欢观察小动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活动准备:

  幼儿与家长一起做的调查表,螃蟹、龙虾若干。大盆4个。

  三、活动过程:

  1、 观察调查表,讨论自己知道的'会爬行的动物

  师: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调查表,知道了哪些是会爬行的动物?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2、观察螃蟹、龙虾是怎样爬的?

  师:请来一位小动物,看看他是谁?它会爬吗?看看他是怎样爬的?

  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的爬行,师:它用什么来爬?你发现了什么?并用语言和动作表达,

  观察龙虾的爬行,师:龙虾用什么爬,他和螃蟹爬的样子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爬行的异同。

  3:游戏:谁会爬?

  教师说出一个动物,小朋友说出它们是否会爬。

  附:调查表:

  自己画一画:哪些动物会爬

  请爸爸、妈妈写下来你画的是哪些动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2: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获得影子形成是有物体遮住光的科学原理。

  理解光源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投影仪、小手电筒每人一个、玩具娃娃、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手影游戏)。

  1:教师在投影仪下用手做各种手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

  师:咦,老师的这双手好神奇啊,快看看老师的手变了什么东西啊?(小鸟)

  师:小鸟在干什么啊?(它在飞)

  师:快看又变什么了?(小狗在叫啊)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拿起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在桌上,观察有无影子(无)。再将玩具放在桌上让光照到玩具上,观察有无影子(影子出现了)。移动手电筒,观察影子的变化。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2: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师一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把光挡住就形成影子。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幼儿二次操作观察透明与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区别。

  教师二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将光挡住光无法透过就形成影子,透明的物体无法将光完全挡住,所以影子就比较模糊。

  三:找影子

  1:我们人有影子吗?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有影子?影子会不会动?

  2:带领幼儿到操场上寻找答案。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纠正。

  延伸活动:踩影子

  幼儿两两一组互踩对方的影子,两方幼儿都要注意尽量别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影子但要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幼儿忽视的,因为幼儿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幼儿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幼儿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学习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实验、比较中发现鞋底的秘密,有探索鞋底秘密的兴趣。

  2、初步感知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发现鞋底花纹、功能的不同。

  【活动难点】理解摩擦力。

  【活动准备】KT板,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发现。

  1、前几天,XXX穿了一双新鞋,他呀可喜欢了。你们喜欢自己的鞋子吗?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2、归纳:原来有的鞋子鞋面的颜色很漂亮,有的鞋子样子很特别,有的鞋子穿起来很方便……

  3、我也发现了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我发现的秘密在鞋底(出示鞋底),鞋底有什么秘密呢?(幼儿观察回答)

  4、你们的鞋底有什么呢?(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鞋子)

  5、幼儿交流发现的鞋底的秘密(图案、线条等)。

  6、小结:原来每双鞋子的鞋底都有花纹,有的是线条、有的是图案等。(PPT演示)

  二、感知讨论。

  1、为什么鞋底都要有花纹呢?(幼儿猜测:好看……)

  2、如果鞋底没有花纹会怎么样呢?(幼儿继续猜测)

  3、我们来做个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用KT板贴在鞋掌部位,然后在地上搓搓,是什么感觉?然后再拿掉KT板,再搓搓,是什么感觉。

  思考:两次搓地板的'感觉一样吗?有花纹是什么感觉?没有花纹是什么感觉?

  4、幼儿实验。

  5、幼儿交流。

  6、小结:原来鞋底有了花纹,可以增加摩擦力,这样走路就不容易滑倒,更安全了。

  三、留疑引探。

  1、PPT演示:老师还带来了几双特别的鞋子,看看:这些是什么鞋子?它的鞋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2、幼儿交流。

  3、梳理:钉鞋的鞋底有钉子,可以增加摩擦力,这样使运动员跑步更稳;溜冰鞋、冰鞋的鞋底有轮子或者刀子,可以减少摩擦力,可以让人走路走得更快,但这种鞋子也比较危险,要经过训练才可以穿。

  4、小结:原来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鞋子被设计成了各种样子,有的增加摩擦力让人走路更稳、更安全,而有的减少摩擦力,让人走得更快。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设计的时候也是增加摩擦力或者减少摩擦力的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教师提问:“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刚才是谁呀?”(黑猫警长)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去送给黑猫警长!”(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5、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6、再次放录音,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2、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并知道使用它们的安全方法。

  【活动准备】

  一些取暖用具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介绍自己家里的取暖用具,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冬天冷吗?怎样做才会感到暖和呢?”(锻炼、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家的取暖用具介绍给大家,说说它叫什么,怎么用。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发热的,有不同的用法。

  1、出示所准备的取暖用具的图片,“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热的吗?”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如何发热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炉、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调、电暖气、电暖风、暖手炉、电热毯是用电取暖;热水袋用热水取暖,携带方便。

  三、请幼儿按照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进行分类。

  教师简单小结:用电发热的取暖用具,这一类我们称之为“电器类”。不用电的这一类取暖用具称为“非电器类”。

  四、讨论各类取暖用具的'优缺点。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觉得哪个取暖用具好,为什么?

  油汀、空调可以给很多人用,但比较浪费电。热水袋携带方便,可以灵活使用,但只能一个人用。炉子、火炕的缺点是不卫生,但经济实用等。

  五、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确用法,提醒幼儿一定要注意使用时候的安全。

  讨论:使用它们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空调,电暖气要注意别触电。

  火炉和水暖气要注意防火等。

  六、引导幼儿多锻炼、多运动,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七、小结、延伸。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一些我们常见的取暖工具,以后你还会看到更多、更新的取暖用具。那么,你长大后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探究轮子的特征,并乐意与他人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2、幼儿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物体上的轮子,对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产生好奇心。

  3、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关注周围事物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活动准备:

  1、大班幼儿比赛搬书的录像带、轮子的.图片等。

  2、各种形状的积木人手一份、轮子一个。

  3、马路背景图、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图片和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观看大班幼儿搬书比赛录像幼儿观看比赛前半部分,猜想哪一队会取得胜利。

  2、幼儿继续观看录像,初步了解轮子的功能。 师:最后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使用整理箱会取得胜利?

  二、动手动脑,探索轮子的特性。

  1、幼儿玩各种形状的积木玩具,尝试哪些形状的积木玩具可以做轮子,哪些形状积木玩具不可以做轮子?

  2、同伴交流:玩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可以做轮子吗?为什么?

  3、请幼儿讲述并演示可以做轮子的积木与不可以做轮子的积木。

  4、教师小结:原来轮子是圆形的,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连续不断的滚动,其他形状的积木不可以做轮子。

  三、联系生活,拓宽幼儿视野幼儿回忆生活中见到过有轮子的物体,并通过观看有轮子物体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轮子产生好奇心。

  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那些东西是有轮子的?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有轮子的物体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涂涂画画,学做设计师

  1、幼儿给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设计合适的轮子。

  2、幼儿将画好的交通工具展示到马路背景图上并互相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0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9

中班科学教案11-0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30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03-08

(实用)中班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