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介绍:
本文介绍绿色千岛湖的形成与美景,揭示一个道理,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千岛湖的形成,理解综合工程及水上森林的作用,了解人们为千岛湖的绿,所做出的努力。
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会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们保护自然,遏制水土流失,使岛更绿水更清。从而突破文章主题“绿色”及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突破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千岛湖的自然美,通过对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的认识来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都喝过“农夫山泉”吗?你知道“农夫山泉”牌的水取自哪里吗?(“农夫山泉”水全部取自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绿色千岛湖看看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你知道为什么叫“千岛湖”吗?(有1078个岛屿)
你读书真细心。
2.那为什么又称它为“绿色千岛湖”?(板书:水绿岛翠山青)
3.水、岛、山都是绿的,当然要叫绿色千岛湖。那如果说水绿、岛绿、山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中国的语言真丰富)
4.这个句子读起来也是很有韵味的,齐读句子:“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都叫它绿色千岛湖。”
5.现在,你一定想快点了解千岛湖吧!来打开书,先来看看作者在欣赏了千岛湖之后,是怎样评价它的?(指导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话,全文的中心句画下来: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6.(课件出示中心句)在作者眼中,千岛湖是——(引读)是——(引导学生读完)诗,大家都读过,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7.作者把千岛湖比作一首诗,说明千岛湖——很美!
8.什么是奇迹?奇迹,你见过吗?
9.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千岛湖呢?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先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重点介绍了千岛湖的美?哪几段介绍千岛湖是个奇迹?(1-7、8-10)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1-7自然段,一手扶书,一手握笔,边读边找看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第1自然段:
学生读第1自然段的第3句话,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那里有山、有岛屿、有森林,自然美景尽在其中;显示大自然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了西湖的美,千岛湖竟然比西湖还要美!)还从哪里能看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
桂花岛:(不仅眼前看到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鼻子里还闻着花香,真让人——心旷神怡,美!
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师引导进一步理解。)
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这些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使千岛湖显得生机勃勃!
岛上的动物与人相处的怎样?(板书:和谐)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
梅花鹿和人们合影留念,人与动物真是和谐相处啊!
3.这里的岛屿,有的因动物知名,有的因花树着称,各有特色,可是环绕在这些岛屿周围的湖水中确有一个共同的景观——“鱼跃千岛湖”。谁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
4.指名朗读。
5.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真是物产丰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是——富庶。(板书:富庶)
6.想看看这个优美富庶的地方吗?请欣赏。(教师放课件)
7.配乐欣赏,教师相机介绍。
8.教师小结:千岛湖真是一首优美的诗,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赞美千岛湖吧!从1-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朗读。
9.谁想用你的朗读带我们再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千岛湖。
10.指名读1-7自然段。(读得太美了!)
11.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看看千岛湖奇在哪?边读边画下相关的句子。
12.学生反馈:
第8自然段:
原来一片光秃秃的山地,三十几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实是个——奇迹!
千岛湖是个水库,是个人工湖,这是你预料中的吗?
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水容量。
水上森林:能在水里泡200天也不会淹死。
建设千岛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克服了!人类在改造环境方面显示了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
第9自然段:
你找的是第9自然段,这段中有一句概括了全段的意思,是哪一句?(画出第一句:新安江水电站是一项综合工程)
你能快速找出有几方面作用?哪4方面?(发电、灌溉、航运、养殖)
你找的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课件:出示分号)
一项工程有这么多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确实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个人工创造的奇迹!
这项工程是人类在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吗?(不是)(点:和谐)
13.了解了千岛湖后,你能想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个绿色奇迹吗?(板书:绿色)
还记得《枫叶如丹》中的句子吗?“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14.教师小结:我们的开拓者建造了这么美的千岛湖,这里到处有跳跃欢快的生命,人与自然相处的如此和谐,在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多少希望啊!所以千岛湖是一个——(引读: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15.正因为千岛湖的这些魅力,所以作者要这样评价千岛湖,(引读:)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16.是啊!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课件出示句子:)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只要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奇迹!
17.现在你希望给什么东西冠以绿色名称?(你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啊!)
只要人类共同携手,就一定能建造出一个绿色家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语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引入,展示课题
1.展示课题《把耳朵叫醒》。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
2.讨论,说说课文的大意。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米老鼠”因而成名的故事,也知道“米老鼠”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个艰难的过程。
提醒学生读书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句,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3.集体讨论,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概括“米老鼠”的创作过程。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互相补充,从学生的发言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给予肯定。
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贫困潦倒—相依为命—举步维艰—灵光乍现—蜚声世界。
4.请生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虽然报酬很低,但他仍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全力以赴,不敢懈怠。”
面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全力以赴,可见他非常努力,但仅有努力就能成功吗?
(2)“他熄了灯,陷入空虚与无望的黑暗中,周围静得可怕,又似乎吵闹不休。”
“静得可怕”与“吵闹不休”看似矛盾,实际正是作者狂躁与绝望情绪的生动写照。
(3)“他想拉开灯赶走那只讨厌的家伙,但疲倦的身心让他干什么都没劲,只好听之任之。反正是失眠,他就去听老鼠的叫声,他甚至听到它在自己床边的跳跃声。”
“听之任之”“反正”这些词语说明画家最初是在无奈之下听老鼠发出的声音的。
(4)“渐渐地,他听到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如一个精灵在这个寂寞的午夜与自己相伴。”
从“美妙的音乐”“精灵”“相伴”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倾听中对老鼠的态度和情感有了很大转变,他在倾听中发现了美,获得了艺术的.享受。
(5)“小老鼠使他的工作室有了生机,它成了他的朋友,他则成了它的观众,彼此相依为命。”
瞧!倾听使年轻画家在普通的老鼠身上找到了爱。
(6)“那一刻,灵光乍现,他拉开灯,支起画架,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伟大的创作过程似乎仅在一瞬间,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知道,创作的过程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倾听,经历了那么多的举步维艰,才有了这一刻的“灵光乍现”,又怎能说是“一瞬间”呢?
(7)读课文的后两段,理解“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听的耳朵”,“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这两句话的意思。
(8)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给课文另取个题目,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功的灵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身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的雪景图片和配乐朗读的音乐。
同学: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俺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俺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考虑: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身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同学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同学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俺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俺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由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俺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假如将你们自身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交流赏析。
5、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俺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同学有感情地背自身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大致理解辐射、温室效应、臭氧层、酸雨、飓风、糟蹋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状况,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看看有关环境污染或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治理污染的新闻报道,收集一些反映环境污染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或录像)导入。
1.出示挂图(环境污染图)或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
2.看到这些画面(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只要意识到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破坏,我们要
保护环境即可。)
二、读通课文。
1.先请一位同学读读阅读提示。
2.自由读课文,遇到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交流,读懂课文。
1.这篇文章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20xx年5月10日这一天人们生活的情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在这一天的各个时间段里,我做了些什么事?请大家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3.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1)空气污染严重,出门要穿抗辐射服。
(2)为了免受温室效应的煎熬,要坐上宇宙飞船到太空上的特殊学校去。
(3)水污染严重,水中很难找到鱼,还要躲避酸雨袭击。
四、阅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为什么小作者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呢?
3.大家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过渡:看来空气受到污染是人们遇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还遇到哪些问题呢?
4.继续学文,请大家边读,边找,边画。
5.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
(1)把找到的问题带到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并结合课前预习中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小组讨论。
(3)交流,每个小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弄清为什么要到太空上的特殊学校,原来叫鱼和油煎土豆片的食品店为什么改名了等问题。)
五、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这篇日记是想像的。
(公元20xx年5月10日)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
(学生可畅所欲言,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与环保有关的内容来谈。)
七、总结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说说你有什么打算?(进行环保宣传,写倡议书,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18* 20xx年的一天
无新鲜空气
温室效应 山清水秀
臭氧层破坏 可怕可爱 鸟语花香
无鱼 风景优美
酸雨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8
一、优秀教案
袁之鉴 赵慧艳 张翼高 于振华
二、优点:
(1)有全册及单元要点分析、有全册教材分析、单元要点分析等。
(2)环节齐全,课时量充足;
(3)备课认真。手写教案,书写认真、规范(尤其表扬一年组和四年组)
(4)都能做到先周备课。
三、存在的问题
1、板书设计不规范(在前面圈起来了,没有单独列出来)太简单或个别课时缺少;
2、个别教学重难点不太齐全,二次备课不够深入。
3、个别课时缺少全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目标;
4、有个别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写教具准备,有些共享的教案老师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修改。
5、课标思想不够深刻,没有很好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6、个别老师的教案内容没有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再有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四、建议:
1、深化二次备课;
2、完善板书设计;
3、补充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
4、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环节完整齐全。全册教材分析是对整册课本的分析与理解,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非常重要的。另外,写教案时要将一份完整教案的必备环节都考虑在内,呈现在教案上,才能更有效的指导教学。
5、加强学习,认真研读课标,努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6、年轻教师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听课观摩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思路,然后再看他们的教案是怎样设计的。
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或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要常写常新,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应该先从教案起步。以上是我校本次教案检查的具体情况。教案能够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业务能力,希望老师们认真撰写教案,使我们的教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规范性、实用性,从而使业务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培育小学教导处
20xx年8月24日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按自然段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想像力。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较深刻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教学设想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并配有插图,通过在电教的配合下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分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基础上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全面完成教学目的。
(一)以“声”激情
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小声读与朗朗地读,再与有音乐伴奏的朗读,对人的感观刺激和带给人的内心体验是不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两只小兔拿着菜籽和白菜回家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自的心情。小白兔高兴地拿着菜籽到地里去种,它不怕累,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配有轻松愉悦节奏明快的音乐的朗读,使学生融人情境之中,产生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
(二)以“画”引趣
低年级学生理解语文文字的能力较弱,抽象的文字表述,会使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感到枯燥难懂,并且没有学习情趣,这就需要运用电化手段,提供一些生动形象,鲜艳的画面,通过感观的刺激,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被激发起来。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幻灯投影片,把故事情节展现给学生:小白兔满头大汗在菜地里劳动,一会儿挥锄,一会儿浇水、施肥,而小灰兔则舒舒服服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吃白菜。最后,小白兔挑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小灰兔推着空车,见小白兔有这么多白菜很奇怪,听了小白兔的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展现这三张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以“演”悟道
《小白兔和小灰兔》课文里出现的三个动物形象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配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小白兔产生了喜爱之情,形象鲜明的画面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学习情趣。根据课文学习要求,教学目的,最后结尾以表演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课中:师生共同表演小白兔在菜地里种菜过程。
课尾:配有音乐,学生分角色带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想象再创造把小灰兔后来的'变化表演出来。这样形式的表演,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悟出“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道理。
三、教学用具
小白兔和小灰兔投影片三张,音乐录音带(5分钟)头饰若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一)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
了解课文内容,会按自然段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学习。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先介绍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样收下菜籽和白菜的。小白兔回家干什么、小灰兔回家干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2.按自然段读、讲、议把每段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
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莱”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老山羊、小白兔、小灰兔最后不同的结果,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借助朗读,观察图画及表演进行体会。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贴图揭题,教师朗读课文
意图:利用直观教具,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创设情境,激情人境,进行形象思维。
教学手段:用小白兔和小灰兔头像表示课题。
步骤、方法:用展示图片,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思考:小白兔向老山羊要了什么?小灰兔要了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读后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二)按自然段读,了解课文内容
意图:提高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理解每段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像力。
步骤:
1.自读全文,在段首标上序号。
2.分段精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都有谁,在于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两只怎样的小兔?
讨论:小白兔和小灰兔到菜地帮助老山羊收白菜,从“帮忙”一词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愿意帮助人,爱劳动。
意图:通过有语气地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说的两句话,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很有礼貌,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抓重点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有语气带表情的朗读。
说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意图:通过看幻灯图片、配乐朗读、表演,激发学生对小白兔自己种菜不怕累,爱劳动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方法:读、讲、看、演相结合。
教学形式:学生小声读,找出有几句话,讨论小白兔回家后先做什么,又做什么,结果怎样。
教学手段:运用幻灯、音乐。
步骤:
(1)学生自读,画出几句话。
(2)分句读,想想小白兔是怎样种白菜的。
(3)看幻灯,想象小白兔种白菜的过程。
(4)师生齐表演小白兔翻土、种菜籽,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5)指名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一名学生扮演小白兔,四名学生扮演白菜,表演小白兔种菜,白菜一天天长大。)
(6)说说段的内容。
学习第四自然段:
意图:理解本段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手段:看幻灯。
步骤:
(1)看图片说说小灰兔回到家都做了些什么。
(2)读第四自然段
(3)启发想象,小灰兔躺在床上吃白菜时都想了些什么。
(4)通过“不干活了”“饿了就吃”说明小灰兔不懂事。
(5)说说这段主要内容。
学习第五自然段:
意图:让学生了解小灰兔和小白兔都去老山羊家做什么,小灰兔看见小白兔给老山羊送去白菜,为什么奇怪,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突出难点,促进双脑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读、讲、看、议、演相结合。
教学手段:看幻灯。
步骤:
(1)读全段,理解“奇怪”词义。
(2)看幻灯,观察小白兔和小灰兔不同的表情。
(3)讨论:小白兔心里怎样想,表情什么样,小灰兔为什么奇怪。
(4)表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
(5)想象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6)根据小白兔和小灰兔最后的结果不同,讨论“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一句话的意思。
(7)再看幻灯,小灰兔低下头,说明什么,以小灰兔这时的心态加深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
(8)说说段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白兔、小灰兔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来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2.由师生分别扮演老山羊、小白兔、小灰兔,表演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小灰兔推着空车去老山羊家要菜。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决定不要菜了,想要什么呢?(老师扮演老山羊,通过对话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表演。)
3.齐读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草原》教案03-01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