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说说、做做、唱唱、感受歌曲内容,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能在歌曲间奏处做快乐的动作。
2、能大胆表现,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小鸟飞、小鱼游、小兔跳、蝴蝶飞、小朋友做游戏的多媒体动画。
【活动过程】
一、体验快乐
1、谈话:说说自己快乐的事。
2、做做快乐的动作,唱唱快乐的歌,感知间奏处的节奏和旋律。
(331|***|332|***|23|1-|***|)
多快乐(拍手)多快乐 多快乐 跺脚 晃手等
3、练声:
(331|***|332|***|23|1-|***|)
二、感受歌曲
1、听赏感受旋律:让幼儿听听、说说什么地方是“多快乐”,允许幼儿唱出来。
2、让幼儿在“多快乐”的地方唱唱做做,进一步感受旋律
3、出示多媒体动画,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听歌曲旋律表演,老师个别询问幼儿表演的是谁?
三、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2遍,请幼儿在“多快乐”的地方做动作。
2、提醒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并在“多快乐”的地方用动作表示出来。
3、幼儿扮演角色边表演边歌唱。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线描和蜡笔相结合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并能够利用线描的蜡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想象创作。
2、能尝试表现房子的前后关系。
环境创设:
各种物体的图片、范例。
重点与难点:
能尝试利用立体表现房子。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讨论
1、师:这张作品上有什么,它是怎样表现的。看到这一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2、重点引导:这个房子和我们以前看到过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让幼儿重点感受房子的立体感)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样表现立幼儿尝试
3、让个别幼儿尝试。
二、幼儿操作
1、尝试用线描和蜡笔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作品。
2、重点指导:引导幼儿通过物体的不同的线条及倾斜来表现立体的房子。
让幼儿讨论谁表现出来的房子有立体感。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歌曲内容,能够愉快地演唱歌曲,准确的唱出弱起拍。
2、通过欣赏、随乐念歌词以及看图仿编歌词等活动,学习完整正确地演唱歌曲。
3、体验森林动物生活的自在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音乐磁带或CD,录音机一台。
3、相关图片及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打击乐活动:小看戏。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给《小看戏》伴奏。
2、教师:刚才,你们用了哪些乐器演奏《小看戏》的?
二、教师朗诵歌词,感知歌词内容,带领幼儿学习念歌词。
1、教师讲述歌词《森林音乐家》第一段歌词。
2、教师:在热闹的森林里有许多音乐家,第一位是谁?他有什么乐器?他是怎样演奏乐器的?
3、教师出示图片小松鼠和小提琴,带领幼儿有节奏的念歌词。
三、学唱歌曲《森林音乐家》第一段。
1、引导幼儿看图片,教师放慢弹奏音乐,带领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念歌词。
2、教师演唱歌曲,鼓励幼儿随着音乐跟唱。
3、教师:小松鼠怎样拉小提琴的?引导幼儿探索表演小松鼠拉小提琴的动作,然后,边唱边表演歌曲。
四、看图仿编歌词,学习第二段、第三段歌曲。
完整地看图表演唱歌曲《森林音乐家》。
活动反思
《森林音乐家》是一首活泼富有童趣的歌曲,在听我范唱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都表现得很积极兴奋,特别是歌曲后半段“这边拉一拉那边拉一拉”愉快的节奏使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肢体动作来表示,包括后面两段吹一吹,敲一敲,孩子们都乐在其中,让幼儿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乐趣。
这首歌曲虽然旋律简单轻快,但是有三段歌词,幼儿要很快记住歌词还是有些难度的,首先我让孩子们注意听我一遍一遍地范唱,讨论听到了什么,然后出示图片,降低记忆难度,这首歌曲中有好几个量词,比如一把提琴,一只喇叭,一个小鼓,一个音乐家,孩子们有时会混淆,含糊不清的唱,我还是用反复听地手段让孩子们刺激记忆,能完整的'学习歌曲。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是人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我遵循了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本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游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一:让孩子们基本掌握系鞋带的方法和步骤。
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父母分担,在活动中,能互相帮助,领略团队的力量。
三:可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五: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孩子掌握系鞋带的具体方法,如何去带动孩子的兴趣,主动去尝试系鞋带,加强孩子们的耐心,克服为难情绪。
活动准备
《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小白兔头饰一个,大号的红色鞋子一双,闪光纸制作的鞋子数只,鞋带数根。
活动过程
1,播放《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老师扮小白兔,穿着红色的大号鞋子(有一只没系好鞋带),摇摇晃晃的给孩子们打招呼,
(摇晃的动作是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2,随着故意的摔倒,音乐停止,老师大哭,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红色的鞋子上,老师提问,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的.所在,
有孩子发现真正的问题时,抓住这个契机,
3,提问,如果鞋带没系好,会是什么样子,让孩子们自由的表演,互相模拟滑稽可笑的样子。
4,引发怎样去系鞋带?
5,通过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怎样系鞋带?老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系鞋带(两条小虫子,转山洞,变呀变,
变成两只兔耳朵,折呀折,绕一绕,弯一弯呀,拉亚啦,拉出蝴蝶飞飞飞!)
6,分发材料,分组练习,让孩子们反复的练习,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发扬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7.展示区,比比看,哪一组的鞋带最漂亮
活动延伸:可以带领孩子们用手指穿着鞋子进行角色游戏的表演;还可以用废报纸来制作鞋带和鞋子。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选择材料时,不够新颖,应采取和孩子们一起用废旧报纸制作鞋子,这样他们更能提高兴趣;
第二,教学活动的思维不够巧妙,具体的细节,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乃至整个活动有些按部就班的感觉;
第三,在情感方面的引导有些欠缺,未能带动孩子和激发孩子去学会生活自理的兴趣。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一次,工人叔叔砍竹子时,幼儿发现竹子里原来是空的。空的竹子有什么用呢?我们中班时曾研究过管道,一个幼儿立刻喊了起来:“竹子可以运水的!以前大西北没有水,人家就是用竹子来运水的。”“竹子这么短,怎么运水啊?”幼儿就这个问题讨论开了,最后大家决定做实验来试一试。
我们觉得幼儿的实验很有意义,教师既可借机渗透环保意识,又能让幼儿在做中学,于是决定做幼儿研究的坚强后盾,给他们大力支持与鼓励。
关键点
1.竹子空心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运用;
2.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3.哪些材料是防水的。
活动目的
1通过大胆设想、实践操作发现竹管的最佳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竹子的特性,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水桶3个,杯子3个,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塑料瓶、一次性杯子、周转箱、脸盆、饮料瓶、医药箱、标志牌、抹布等,
3.幼儿反穿衣;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提出设想
教师提出“竹子到底能不能运水”“怎样才能用竹子运水”等问题,让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幼儿分组实验如何用竹子运水,一段时间后,实验无太大进展。)师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竹子呢?(马上有幼儿想到用一个个板凳并排放做地基,再将竹子放在板凳上。竹子之间如何连接成了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轮实验后,幼儿发现脸盆里还是没有水。幼儿开始议论、检查、寻找原因…)
这里一定要连接好!用双面胶试试。
师:“你们知道水怎样就会流动?”(教师启发幼儿意识到成功运水的关键所在。)
幼:“老师,水是不是应该从高处往低处流呢?”
师:“你们试试看吧!”(于是,幼儿又搬未了积木、板凳,加高竹子的一端。运水终于成功了。)
师:“不过,运过去的水似乎太少了。”(教师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响运水的其他因素。)
幼:“我们已经往竹子里倒了很多水了!”
师:“那么检查一下有没有别的问题。”
(运水实验后,幼儿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1.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
2.大家讨论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们是这样连接的。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为什么竹子能运水?竹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幼儿作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反思
我们准备了很多形状、粗细、长短不同的竹子,这些低结构性的材料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加了实验成功的不稳定性。
其实,竹子成功运水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二是保证中途不漏水,即竹子之间的连接处要紧密。在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两点进行引导,但又不把具体方法直接告诉幼儿,重在启发幼儿不断思考,重在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实验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即便幼儿运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会怀疑此次活动的意义,因为按照“做中学”所倡导的理念,让幼儿产生一个疑问比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
(执教教师:陈科静)
谁的“力气”大
活动背景
在研究竹子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竹子怎么掰都掰不断。有的幼儿便由此认为“竹子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植物”,可有的幼儿不同意,认为“树枝的力气比竹子大”。争论了一番之后,幼儿自己决定做实验比较。
关键点
幼儿所说的“力气”其实是韧
性,韧性大的物体不容易折断。
活动目的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地寻找答案:
2.引发幼儿感悟:科学的比较应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准备
1.粗细不同的竹子和树枝;
2绳子、篮筐、塑料袋、砖块、积木;
3.记录本、笔、VCD《十面埋伏》
活动过程
一、讨论
师:上次有好多小朋友在争论“竹子和树枝谁的力气大”,竹子和树枝到底谁的力气大?为什么?
幼:树枝力气大,因为大树砍下来还可以做家具。(有的幼儿说树枝做的“木头地板也很牢固”,有的幼儿坚持认为竹子力气大。这时,有位幼儿“比比看”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师:有什么好办法让竹子和树枝比力气呢?(幼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争论的办法,而“比力气”又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比较的方法。)
二、尝试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幼儿拿着树枝、竹子、砖头和马甲袋开始了实验。一会儿树枝断了,一会竹子又断了……
师:你们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了吗?树枝和竹子的粗细、长短是否差不多,悬挂点的位置等。(由于幼儿不懂比较时其他变量要保持一致的道理,教师给予适当的提醒,如竹子和树枝的粗细、承受的重量、摆放重物的位置和时间相差悬殊等。)
实验结果快要出来啦!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运用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竹子和树枝的承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师:现在,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注意刚才说到的那些情况,并且记得把你用的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再次尝试,教师提醒他们注意竹子和树枝的粗细等,鼓励他们用图和符号进行记录。这次,幼儿开始将树枝和竹子按粗细、长短进行分类。)
这是我的比较结果。
三、提升
师:这次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各组交流自己的记录情况和研究结果。幼儿发现树枝会断开,而竹子虽然会有无数个小裂痕,但并不会完全断开。)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段非常精彩的影片,可能会让你对竹子有新的了解。(播放影片《十面埋伏》中竹林打斗的一段,并鼓励幼儿积极提问,引发下一次探索的兴趣。)
活动反思
幼儿对“韧性”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只能通过动手操作,在比一比、试一试的直观感受中了解什么是韧性。通过活动,我们还深切感受到,比较实验有助于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每一次实验的结果都可能成为下次实验的参照,无形中让幼儿对实验条件创设的客观性产生了有意注意。
(执教教师:朱幸嫣徐敏)
搭竹楼
活动背景
嘟嘟带来了一盘VCD《傣族风情》。幼儿看到傣族的竹楼便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竹子也可以搭房子呀?”“竹子是圆的,怎么搭呀?”“竹楼牢不牢?人会不会掉下来啊?”这些有趣的问题又渐渐构成了一个研究主题“搭竹楼”,我决定鼓励幼儿亲自动手试一试。
关键点
1.地基必须搭得大,竹楼才不容易倒;
2.三角形的结构形态是最牢固的;
3.铅丝比麻绳更适合捆扎圆柱形的物体。
活动目的
1大胆尝试利用各种连接材料搭竹楼,发现最佳的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知道竹楼的稳固程度与地基大小的关系: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周转箱、医药箱、标志牌等;
3.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VCD,提出设想
师:傣族的房子是用什么搭的?你们想不想来搭一搭?用什么材料来连接竹子7(请幼儿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先挑选一些合适的材料。
二、根据设想
验证操作幼儿分成三组,分工合作搭竹楼。教师巡回观察,在搭建时给予适时的帮助。
有的幼儿抱起了一捆粗细、长短差不多的竹子:有的幼儿拿了剪刀、双面胶等辅助材料:有的幼儿忙着用胶布缠扎竹楼的顶……
幼:老师,为何那么多的竹子,还会站不稳呢?(教师觉得这个时候要引导幼儿意识到竹子站不稳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存在问题,而不单是数量的多少。)
师:竹子多就能站稳吗?这个家给谁住呢?
幼(捂着脸笑):是啊!上下几乎差不多大小,还像家吗?(接着,幼儿开始了新一轮的构
建。)
幼(又拿来了同样的材料):既然刚刚缠的竹子过多了,那么这次就少用几根吧!
师:怎样了?
幼(不高兴地):没站住,还散架了呢?
大家动手搭竹楼。
(幼儿的认知冲突出现了,教师觉得是发起讨论的时候了。)
师:除了竹子的多少,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呢?(有位幼儿提出先用三根竹子定位,教师鼓励他们试试看,继续寻找原因,不断调整,不断构建。)
幼:定位了,像家了,可是会摇晃!(有的幼儿认为摇晃是因为“捆的绳子不行”,有的幼儿建议“换铅丝”,最后所有幼儿一致同意用铅丝试。幼儿最后发现,“三角形的定位,很牢固”“用铅丝捆绑牢固了许多”。他们还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请大家讨论谁的方法最好,思考为什么有的竹楼搭得稳,有的却容易倒,引导幼儿发现地基搭得越大越稳,竹楼就可以搭得越高越稳的规律。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竹子除了搭竹楼还可以做什么呢?(幼儿在后续的延伸活动中发现竹子的用处非常多,他们商量决定用竹子制作一些有趣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为了让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我们一是创设实验情景,二是提供实验材料。
搭竹楼运用的是结构形态的物理原理。幼儿起初搭的'竹楼都是用两根竹竿作为支架的,教师通过语言引导以及观看录像资料,首先让幼儿意识到搭竹楼的关键是要有牢固的支架——多维的地基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将幼儿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竹楼的美观上来。
三角形的结构形态是最稳固的。
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一知识点再让他们进行验证性操作,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这个“秘密”。
这次活动也生动地告诉我们:幼儿的潜能不可估量,我们不该为了让幼儿掌握一个知识点而剥夺他们实验和发现的机会。
(执教教师:诸君)
美妙的竹琴
活动背景
教室里有许多竹子做的小乐器,幼儿空暇时很喜欢吹吹打打。一天,一名幼儿用小竹棍敲打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时,竹管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发现让他非常兴奋,立刻召集了一群好朋友,听他开“演奏会”。“演奏会”结束后,有的幼儿发表意见说,声音听起来乱糟糟的,不够好听。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动手来制作一台美妙的竹琴。
活动目的
1.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了解竹子的粗细长短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对自制乐器产生兴趣,进一步拓展研究。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管若干:
2.麻绳、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橡皮泥、布条、橡皮筋、铅丝等:
3.幼儿玩过乐器,对声音的高低有初步感受: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师:竹子能做很多乐器。上次有小朋友发明了一样新的乐器,请他来介绍一下。
师:为什么声音听起来高高低低、乱糟糟的?(让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幼(边敲着一根竹管):竹子还可以有好听的声音呢。(有的幼儿说,自己敲出的声音响亮、清脆,比较好听。)
师:这是什么道理呢?(引导幼儿去发现造成声音不同的原因。有的幼儿发现,发出清脆声音的竹子比较细,还有的补充说,发出响亮声音的竹子除了细还要短……)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师:你们愿不愿意一起制作一台声音美妙动听的竹琴?(幼儿分组讨论并尝试制作竹琴。教师巡回观察,在幼儿比较声音时给予适当指点,引导幼儿发现按照粗细长短有序排列,声音就会有规律。同时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有的幼儿按粗细把竹子分开:有的幼儿按长短把竹子分开:有的将两头全空或一头空的分离了一下。
同时,还不断变换着这些竹子的排放位置。
我们找到制作竹琴的秘密啦!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展示自己组制作的竹琴,大家讨论哪一组的竹琴声音最美妙,说说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举办“小小演奏会”,让幼儿用竹子乐器来演奏,制作玻璃杯琴、笔管琴、瓶子琴等延伸活动就此产生了。
开演奏会咯!
活动反思
声音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幼儿偶然中发现敲击竹筒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后,竹筒与声音的关系一下引起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兴趣。
竹琴制作运用的是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不同这一物理原理,制作竹琴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科学原理,还可同时获得音乐、数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经验。制作的过程包含着美工方面的内容:要想使竹琴能敲出有规律的声音,制作的时候必须对形状、长短不同的竹筒进行排列,而排列的过程是对数学经验的复习与利用:竹琴的声音有高有低、有轻有响,敲敲听听的过程无疑是一次音乐艺术体验。
“做中学”注重探究主题的科学性,但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觉得学龄前幼儿的“做中学”活动应该是感性的、过程性的、享受性的:学龄前幼儿的“做中学”活动不是让科学元素去引导幼儿的思维轨迹,而是让幼儿的思维火花去创造更多的科学艺术!
大班教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圆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出其主要特征,激发幼儿想象力。
2、能主动参与创编(仿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促进幼儿相互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画有圆形的纸若干张。
2、幼儿人手一盒油画棒、一支勾线笔、剪刀、胶水。
3、画有天空和草地的背景图若干张。
三、活动流程。
圆的初步想象――师生尝试创编――幼儿添画创编――鼓励合作交流。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对圆进行初步想象。
(1)师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想象。
(2)教师根据幼儿的答案,选择2-3种进行添画。
2、师生尝试用儿歌的形式,对添画作品进行创编。
(1)将画有圆形的纸与添画成的作品相比较,运用问答形式尝试创编。
(2)展示添画作品,师生共同把编好的'儿歌朗诵1-2遍。
(3)共同寻找所创编儿歌的句子特点。
3、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动手添画,并进行创编(仿编)。
(1)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作画、创编。
(2)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儿歌,并串在一起集体朗诵。
4、提供背景图,以幼儿自由结伴的形式进行合作,互相交流。
五、活动延伸
1、《有趣的圆》续编故事
2、投放画有圆形的纸于语言角或美术角内,让幼儿在区角活动时继续添画创编。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听觉及节奏感;
2.练习两声部朗诵,做到协调、合拍;
3.对两声部朗诵形式感兴趣。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听得准做的对》进入活动,引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教师分别拍出节奏型|×××|和|×××××××|,请幼儿倾听模仿
(二)学习朗诵二声部儿歌
1.两位教师示范朗诵二声部儿歌,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学习一个声部的朗诵
3.引导幼儿发现二声部与一声部的不同,并发现第二声部进入的规律(即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时,第二声部同时进入)
师:两个老师是怎样说儿歌的?我们说的一样吗?
幼:一个老师先说,一个老师后说
师:先说的老师说到什么地方,后说的老师才开始说的?
幼:*王老师说完红的红,石老师就开始说
*王老师说到红的红的红字的时候,石老师就说了
……
4.教师肯定幼儿的'回答并再次示范
师:除了分先后,两个老师还有哪不一样?
幼:王老师说得慢,石老师说得快
请此幼儿模仿两者快慢的节奏
5.请幼儿跟随教师进行二声部朗诵
6.幼儿熟悉规律后,将其分成两组,进行二声部朗诵表演
效果分析: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因此,孩子虽是初次接触二声部儿歌,但是在学习中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很快便掌握了。除组织语言节奏活动外,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都可以进行节奏培养,如将过渡环节中孩子熟悉并无一定韵律的手指游戏儿歌以多种节奏出现,如《钩手指》:|一钩金,二钩银|或者|一钩金,二钩银|还可以|一钩金,二钩银|。这样,除了活动了手指的小肌肉还感受了多种的节奏。
大班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大班的幼儿对音乐有了初浅的认识,尤其对那些有情节的音乐作品更为喜欢。他们很愿意用歌声、用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而且他们对音乐节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初步从音乐中听出所表现的内容,会用肢体模仿。在音乐欣赏钟表店这一活动中,我会给幼儿提供钟表店的PPT,让他们更为形象、准确的观察了解钟表的走动和响铃,为下个环节欣赏音乐做好经验准备。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在钟表店》,感知行走三拍后会出现闹铃的规律。
2、尝试用肢体动作及合适的乐器表现出音乐中钟表行走的声音和铃声。
3、培养幼儿轻拿轻放乐器的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重点:倾听音乐,感知行走三拍后会出现闹铃的规律。
难点:尝试用肢体动作及合适的乐器表现出音乐中钟表行走的声音和铃声。
活动准备:
PPT(钟表店),音乐,节奏谱,响板,响筒,串铃。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入场律动:小朋友们到老师这来,我们跟着音乐跳支快乐的舞吧!(摇手、蹲、摇摆、蹲走。)(《两只老虎》伴奏)
2、情景设置引出钟表店。小猫叮叮家的钟表坏了,它想请我们小朋友去钟表店帮它选一个。那我们赶紧去钟表店吧。
3、观看PPT,感受钟表的各种声音,用动作来表现。小钟表走路是什么声音呢?(嘀答嘀答嘀答)谁来用身体动作模仿一下?这又是什么声音呀?(叮铃铃)谁来用动做表现一下闹铃声?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倾听乐曲《在钟表店》,并感应曲式。你刚才听到了什么?(闹钟的声音)闹钟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咕咕)(叮铃铃铃)那你觉得这首乐曲有几段?(两段)是从哪儿听出来的?(有两次不一样的闹铃声)
2、播放乐曲《在钟表店》,幼儿根据乐曲拍节奏,尝试找出三拍响一次铃的'规律。
(1)我们一起用小手给这首曲子伴奏吧。小闹铃走的时候拍手,遇到闹铃响你可以弹手指或转手腕。
(2)我们每拍几次手,小闹铃就会响?(三次)
3、再次播放乐曲《在钟表店》,并画出节奏谱,进一步让幼儿感知三拍响铃的规律。这个小X代表什么?(小闹钟在走)这个﹏代表什么?(闹铃声)小闹钟走了几下小闹铃就出来了?(三下)
4、继续播放乐曲《在钟表店》,根据节奏谱打节奏,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1)我们一起来打节奏,嘀答嘀答嘀答铃……(老师指着节奏做举手代表叮铃铃铃)
(2)我们再来一次,播放《在钟表店》(老师带幼儿拍拍手,举手)
5、尝试用不同乐器表示钟表走的声音和闹铃声。
(1)老师带了好多乐器,看看都有什么?(响板,响筒,串铃,手铃)
(2)响板,响筒的声音比较清脆,这像什么?(钟表走)而串铃的声音像什么?(闹铃)
(3)打击乐演奏(我们一起用乐器给这首曲子伴奏,好吗?)
三、结束部分
演奏结束了,让我们轻轻的把乐器放到刚才拿的地方,去外面做游戏吧!
大班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我们大班备课二组有近一年的水粉画实践研究,在此之前我们引导幼儿进行过树、花、香蕉等物体的绘画,对小动物还没有尝试绘画过。一次我上网查寻资料时,发现一幅“大白鹅”图十分有趣可爱,我想小朋友们肯定会很喜欢可爱的大白鹅,因为它们的全身有雪白的羽毛,每次觅食回来,总是把身子洗刷得干干净净,在阳光下闪着光亮。它们的脖子又细又长,嘴巴又扁又宽,头
上还戴着一顶红帽子,好像是落在雪地里的一朵红梅花,好看极了。大白鹅胖
胖的身体像一只小船,两只红色的小脚就像两只灵活的桨,它们走起路来挺胸
抬头,像一位将军,非常神气。于是我就设计并开展了此次绘画活动,请幼儿
和可爱的大白鹅交朋友,学习新的绘画技能。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大白鹅的基本特征,感受大白鹅的色彩美和姿态美。
2.尝试在两个圆上进行添画,通过改变两个圆的位置,表现出大白鹅的不同姿态。
(二)活动准备:
1.大白鹅幻灯一套
2.白色、红色、黑色颜料,黑色卡纸、毛笔每人一份
3.淡绿、淡蓝、淡红色油画棒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1.朗诵故事《咏鹅》
小朋友你们会念古诗《咏鹅》吗?那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吧!
古诗里的白鹅是什么样的?
2.欣赏幻灯,引出主题
大白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一:大白鹅长得什么样?(有白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红红
的脚掌和嘴巴)
幻灯二:这只大白鹅你看到了它的什么?看不到什么?原来它是面
对着我们的。
幻灯三:这只大白鹅在干什么呢?它的翅膀是怎么样的?(它的翅
膀张开来了 ,身体站得直直的,头抬得高高的.,脖子也伸长了,像在跳
舞)谁来学学它的动作。
幻灯四:你们猜猜看这些大白鹅在干什么呢?(有的在照镜子,有
的在梳理羽毛)它照镜子的动作是什么样的?那这几只白鹅在干什么
呢?它们的动作美吗?美在哪里?
3.教师示范白鹅的画法
老师很喜欢可爱的大白鹅,我想来画画它。
草地上有两个蛋宝宝(鹅的身体和头),它们俩分得很远感觉很孤单,小蛋宝宝想跟大蛋宝宝做朋友,于是小蛋宝宝给大蛋宝宝打电话:“喂喂喂!你好啊,我们做个朋友好吗?”大蛋宝宝回答说:“好啊!”(鹅的脖子和尾巴)小蛋宝宝听了很开心,它睁开眼睛,戴上了一顶红红的帽子,张开扁扁的嘴巴唱起了歌。
你们看,两个蛋宝宝变成了什么?(大白鹅)
草地上又来了两个蛋宝宝,它们俩的位置和刚才一样吗?(离得近了)它们又打起了电话(注意变换嘴巴和帽子的位置,表现出不同姿态的白鹅造型)
如果你是一只美丽的大白鹅,你想做什么动作呢?(请一幼儿上来做动作,并把她表演的动作画出来,可以请幼儿上来画)
原来只要变化两个圆的位置,就能表现出不同姿态的大白鹅造型。
4.幼儿创作,大胆表现鹅的不同姿态
有的大白鹅喜欢低着头在草地上找吃的,有的喜欢抬着头歌唱,有的会两两结伴说着悄悄话,还有的喜欢到河里游泳、照镜子呢!你想让大白鹅到哪里去玩?做一些什么优美的动作、有趣的事情呢?赶快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吧!
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幼儿作品,欣赏讲述
请你来说说你的大白鹅在什么地方玩?它们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请幼儿用一段比较完整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画)
你最喜欢哪只大白鹅?为什么?
请你们猜猜这几只大白鹅在做什么?它们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1.材料上的考虑 ,注重了色彩美
前两次试上活动中,我们请幼儿在绿色和橙色纸上绘画大白鹅,虽然效果也不错,但我总觉得大白鹅不够突显。一次我到苏州观摩优质课比赛活动时,看见苏州那所幼儿园的墙上张贴了一幅幅黑色卡纸的水粉画作品,顿时让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www.smtxjs.com感觉。于是我就想到了让幼儿在黑色卡纸上画大白鹅,这样不仅可以让大白鹅的白、红在黑色上十分的跳出、醒目,更扩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幼儿随意的想象大白鹅在什么地方游戏,而不会出现绿色底就是草地的狭隘局面,对幼儿的拓展思维的发展有利。
颜料的色彩我为幼儿准备了白、红、黑三种颜色,背景装饰的蓝、绿、黄、粉色则用了油画棒,这样不仅可以让白、红色在黑色底版的衬托下显得更加亮丽、漂亮,而且还避免了因为颜料颜色太多,不停的换色造成混乱、混色而影响了整幅画面的美感。
2.运用故事情境来画白鹅,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虽然我班幼儿已经尝试了近一年的水粉画,但对于学习绘画一种新物体的幼儿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要想让幼儿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不同姿态的白鹅造型,老师枯燥的讲解、示范,幼儿不一定理解和掌握,只有抓住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才能让幼儿又快又好的理解和表现出来。于是我结合了大白鹅的外形特征,创编了一个“草地上有两个蛋宝宝,它们因为分离孤独而打起了电话”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在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很快就学会了画大白鹅。随后我再引导幼儿知道,只要变换两个蛋之间的位置和距离,就能画出不同姿态的大白鹅形象。这种方法不仅增添了作画的乐趣,而且还大大降低了作画难度,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画大白鹅,非常有趣,也更体现出了它的有效性。
3.脱离了范画的束缚,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以前我们开展绘画活动 ,喜欢给幼儿欣赏老师的范画,虽然让幼儿清楚地感知到所要画的内容,但却大大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想象能力,很多幼儿会有意无意的模仿起老师的画面内容,缺少了自己的想法。此次活动我就脱离了范画束缚,没有任何的范画作品,只有老师在技能上的引导,这样对幼儿的想象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明确大白鹅的画法后,他们就发挥了自己无尽的想象力,大胆地表现和创新,画出了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大白鹅形象,让我不得不惊叹和佩服孩子们的无穷想象力。
以下是我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的改进:
我在活动开始部分的欣赏环节引导的比较多,导致了整个活动时间比较长,可以把自己的引导语再提炼一下,变得更简洁、有效些就更好了。
在欣赏环节部分,当幼儿讲到不同姿态的大白鹅时,可以出示两个圆图片,让幼儿自己来摆摆它们的位置,通过摆放知道因为圆的位置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姿态造型,既是后面的绘画环节的准备,也是衔接,从而也显得更有系统性了。
大班教案 篇10
大班美术:青蛙(折纸)
活动目标:
1、 在折成双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看图示折成青蛙。
2、 通过观察折纸步骤示意图以及教师的示范、讲解,巩固学习双三角的折法。
3、 喜欢进行折纸和青蛙的活动。
活动准备:
1、 教师折好的.“青蛙”一个。
2、 青蛙折纸步骤示意图。
3、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记号笔若干。
活动重点:看图示折叠青蛙。
活动难点:双三角的折法。
活动流程:
谜语导入——出示范例——观察步骤图——师讲解折法——幼儿操作——游戏活动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有一个小动物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你们猜猜看会是谁呢?老师先说说这个小动物的特点,然后请小朋友来猜。
师: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候有尾没有腿,大了有腿没有尾。
幼:青蛙。
师出示折好的“青蛙”。
师:你们知道老师折的是什么呀?
幼:青蛙。
师边说边让青蛙跳。
师:我是小青蛙,我会跳、跳、跳。
小朋友好玩吗?
幼:好玩。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只青蛙玩玩呀?
幼:想。
二、引导幼儿观察折叠青蛙的步骤示意图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看不懂的疑问,师幼共同探讨,知道每一步该怎么折.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图上的虚线表示什么?
幼:需要折叠的。
师:图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幼:箭头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折。
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幼:提出疑问。
三、师幼共同边看图边进行折纸活动
1、教师根据图示,边示范边讲解。重点巩固双三角的折法。
师:先把正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短边对折后放开,留下中心折,用不可打开的边对中心线折正反两次,打开一边,用手把底边沿折痕往里压,变成三角形的一半,在压另一边,边成双三角。
2、教师在折成双三角的基础上继续折成青蛙。
师:现在我们继续往下折,每折好一步,用手压痕,将边与边对整齐。
3、师用笔画上青蛙的眼睛和花纹。
师:现在我们把青蛙折好了,接下来我们要帮青蛙画上眼睛和花纹。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请小朋友来折青蛙。(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睛和花纹。)
五、游戏:哪只青蛙跳的高!
师: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青蛙与同伴一起进行小青蛙比赛活动,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远!谁的青蛙跳的高!
大班手工活动:折纸“啄木鸟”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折纸和讨论的方法,掌握啄木鸟的基本着法。
2、用添画的方法为所折的添画啄木鸟眼睛。
活动重点:
掌握的基啄木鸟本折法。
活动难点:
看懂步骤图。
活动准备:
的折啄木鸟叠步骤图、手工纸、记号笔、教师范例。
活动过程:
1、了解啄木鸟的基本制作过程和方法:
(1)出示教师的作品,共同欣赏。
(2)分析制作步骤。
2、共同分析、探讨的`基啄木鸟本折法。
出示折叠啄木鸟步骤图,师生共同分析步骤图,对幼儿不懂的几个环节进行重点演示。
3、幼儿制作。
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指导并给与适当的帮助,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作品。
4、作品展示,共同欣赏。
有小脚像雨伞!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的教案12-30
大班教案01-21
[经典]大班教案07-26
大班教案[经典]08-12
大班教案(经典)08-10
大班教案(精选)08-10
安全大班教案05-07
《睡觉》大班教案05-23
大班教案《值日》12-11
大班安全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