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语文园地七》,包括“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个部分。
在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的标准导读》之后,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词语;“日积月累”第一项让学生通过“熟字+偏旁”认识新字。第二项“读读背背”要求背诵表现友谊的五句诗。这两大部分内容编排有规律且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新课标“重发现、重合作探究、重积累、重情趣”的理念,又突出了本组“友谊和理解”的主题思想,是单元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学生情况分析
只有从学生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
1、三年级的学生处于9—10岁之间,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又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积累,加上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度不一,所以,教学中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习兴趣。
2、而在成语学习方面,经过之前的持续学习,有一定的成语储备量,学生已经知道成语有多种形式,例如AABB、ABAC等,也初步具备了发现成语规律的能力,喜欢积累,因此学习的兴致比较高。亦喜爱诵记古诗,但分类积累习惯尚未形成。
4、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字词学习,已经掌握了较好的认字方法,可顺利地拓展形近字,以增强系统识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发现成语、诗句的规律,积累好词好句。
(2)巩固识字方法,掌握生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背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1、考虑到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发现生字、成语、诗句的规律。
(2)掌握生字,积累词句。
2、又根据本学段学生的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难点:
能将生字、成语、诗句学以致用,并学到一些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独立,没有密切的联系的,为了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语文园地,积极引导学生以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采取以诵读为主,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积累、拓展。
本课的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一创设有趣的语文园地,二游百花园学习“我的发现”,三游生字娃娃园学习“读读认认”,四游古诗园学习“读读背背”,五回到收获园,总结收获。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是这样阐述的:“针对儿童蕴藏着学习的
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特点,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我采用这一理论,利用多媒体画面和音乐,创设了有趣的语文园地,分别为“成语百花园”(我的发现),那里鲜花盛开,成语在花朵里摇摆;“生字娃娃园”(读读认认)的生字则会使变身术;古诗园(读读背背)里有情境交融的图画,令人流连忘返。我又利用“小火车开动”的歌谣加动作,引领因学生在不同园地之间学习。因为这些情境新颖,符合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奇的心理,可以使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盈然,不知不觉地进入游戏中主动学习。
(二)自主发现,多种形式积累,突出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据此,我在每项内容教学时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去发现、探究知识的规律,背诵积累知识,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成语、生字和古诗三个园地中,都设计了类似的流程:
1、 读一读,同桌互帮互学。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学困
生读准字音,认识生字等减轻学习困难。
2、 自主发现规律,组内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我分别设计了以下
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A、在学习AABC式词语时,提问“你能发现成语的秘密吗?”B、在学习生字时提问“每组的生字与熟字有什么特点?”C、在读古诗时要求“体会这几句古诗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但老师不做过多的引导,而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来解决。
3、 比一比,比赛积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又十分强调“丰富语言
的积累”,其中加强背诵是积累的好办法。为了让孩子熟读成诵,我安排了1分钟背成语比赛,在情境中背古诗,同桌、男女生比赛等多种游戏方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评出背诵大王,使课堂效率提高。
(三)趣味拓展,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语文学习应该得法于课内,走向广阔的课外,我在每部分的教学都进行了拓展,如“成语百花园”(我的发现)的教学,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花朵卡片写AABC的词语,并选其中的词语说话;在生字娃娃“超级变变变”的教学中则使用“一个部件+不同的偏旁”来拓展字,渗透形声字认字规律;读读背背则用友情古诗送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形成自觉运用、积累知识的习惯。同时配合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各种形式的成语,收集表示友情的诗句,并定期检查评价积累情况,展示优秀作业。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百花园:AABC式词语 花朵贴图(拓展词语)
生字娃娃园:新字=熟字+部首 一字开花贴图
古诗园:“友情”诗句 贺卡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 生评;
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 生评,师随机点拨;
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 汇报探究结果;
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案 篇6
【单元学习目标】
一、增强整体阅读的意识,善于把握关键词语,梳理文章内容。
二、关注人物言行和事件过程,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题。
三、学习课文中“敢为人天下先”者的高尚品质和宽大情怀。
【修辞知识学习】
一、在一定条件下,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从而收到一定修辞效果,叫移就。它把原属形容或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形容或描写乙事物性状而改变其搭配关系的修辞手法。
二、拈连,是指甲乙两事物连说时,把原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乙事物上的修辞手法。
三、仿词,是根据上下文中出现过的某一词语,利用更换语素的办法,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新词的修辞手法。
拈连和仿词有区别:
(1)拈连是一种反常规的用法,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而仿词仅仅是词语的模拟仿造。
(2)两者虽都具临时性,而仿词有可能成为新词,如“后进”、“阳谋”等;而拈连的用法却是一次性的,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成立的。 四、借代,是不直接说出甲事物,而借与甲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乙事物来替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一般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用部分代替全部。借代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它比较生动,容易引起联想。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方走。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比喻的两事物间是相似关系,而借代的两事物间则是相关关系。 五、反语,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示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如:敌人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二课时。 《永远执著的美丽》二课时。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一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书愤》宋·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正音、义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明确: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本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学习第二部分朗读第3、4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次。
思考:
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四、小结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6段
3、探究练习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书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朗读第7段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做事情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 “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①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②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③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④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⑤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⑥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⑦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2)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 很薄 无雨、雪
(3)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4)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1)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2)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3)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4)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1)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2)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3)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4)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8)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段落较多,标号段号。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积累
语 音 字 形
词 义
小说的相关知识、作者简介
阅读时发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 生 活 动
组织形式
一、厚积薄发,展我风采
交流小说的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1.铁凝,( )人,( )代( )家,现任( )。
2.读准黑体字字音
皱褶 嘟囔 吮吸捂 怂恿娇嗔 辗轧 搡2、练会下面字的字形嗔怪 黯然 挟持 粟米皱褶 蠕动 熠熠 儒家3、词义刻意: 惆怅: 悸动: 怂恿: 蠕动: 撼天动地:斟酌:
三、导入新课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五、深入探究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6.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说说其作用。
七、课堂质疑,拓展深化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八、课堂小结,收获整理
从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九、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园地》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