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坦然”,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师生演读4~6自然段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理解“坦然”等词语,进行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老师特别想了解同学们,很你们成为朋友。说说你最佩服你们班谁?从那件事看出,说具体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别人的佩服?得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
一、提纲挈领中感悟
老师也特别佩服一个人,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个人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还能准确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月食,他是谁?怎么猜猜出来的?(从哪知道的?你真会学习!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你们说祖冲之值得我们佩服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的4——6自然段,你佩服祖冲之吗?佩服他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回答:
A、 祖冲之很勇敢。(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a 勾画出这句话。
b 读读,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相机引导理解“听凭”“处置”“坦然”的意思。
c 读出“心情平静,没有一丝顾虑”——坦然。(板书:坦然)
d 在什么情况下坦然回答?徐州刺史刘延孙要过五十岁生日问七月十五晚上的天气如何,祖冲之说将有月食发生,刘延孙很生气,拍着桌子说“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师:对呀,早在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们认为发生月食是不吉利的事,预示着将有大灾大难降临,所以当然生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坦然面对,就可以看出祖冲之很勇敢。
e为什么不害怕呢?你怎么知道的?(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f(课件出示:他开始翻阅资料,进行分析。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g、(课件出示:为了知道月食发生的时间,祖冲之( )进行研究. 当别人饮酒喝茶的时候,他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中寻找相关的资料;当别人——的时候,他在——;当别人在——的时候,他在——
……
师引读:所以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课件出示)
h、读出勇敢。
难怪祖冲之这样不害怕,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课件出示: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学生指读:“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勇敢,无畏)
i、我从你的朗读中还听出了自信,为什么这么自信?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436年到公元459年的23年里所发生的四次月食,和祖冲之预测的完全一样。)
师过渡:哦,事实证明了祖冲之推算的准确无误,难怪他这样自信。
j (引读:课件出示)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这样坦然,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自信,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勇敢,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B 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一会儿,云彩飘散,月亮果然只剩下一点点儿。
从哪句话看出来?从哪个词看出来?(板书:果然)
“果然”可以看出结果和祖冲之预测的一样。
再读这句话。
C、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祖冲之说:“现在已经开始了!”(说明祖冲之推算非常准确,不仅到年月,已经精确到时刻。)
二、演读中内化语言
(简化教法,创设情境演读。因为四、五自然段对话比较多,所以我决定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演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活泼。
师:今年的七月十五日是本大人的五十岁生日,可得好好庆贺热闹一下,把保定的祖冲之叫来,我说祖冲之,七月十五日晚上天气如何?
生:那天晚上将会发生月食。
师:大胆,你难道不知那晚我过生日吗?还敢用月食这样不吉利的话来扫我的兴?吗?大人我平时待你不薄,你怎能这么不识好歹,与我做对?祖冲之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
生:这是自然现象,两个月前我就推算出来了。
师:(拍着桌子)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生: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师:你们看,七月十五晚上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家更是灯火辉煌,宾客满堂,一派吉庆祥和,哪能发生月食呢?嗯,圆月被云彩挡住了,我可得问问祖冲之“你看,还能发生月食吗?”[
生:现在已经开始了!(如果前边学生说到,次环节就可以省掉。)
师:你真是瞪着眼说瞎话,明明现在云彩挡住了圆月,你还说月食开始,你长着千里眼不成?有什么凭据吗?
(学生各抒己见谈看法)(精确到具体的时刻,看来祖冲之推算的是多么准哪!)
师:可是,你说的这话谁信呀,难怪有的客人笑着说
生:别胡说八道了,月食是神仙的.安排,你比神仙还能吗?
师:随便指学生问:你听出了什么?
师:还是让事实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齐读第6自然段。
(这样的演读,既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又引导学生走进徐州刺史刘延孙的内心世界,为下边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做了铺垫。学生们在角色转换中,以祖冲之的身份来说、想、读,体会更深刻,揣摩人物内心更到位,积极性也更高。)
三、角色朗读深化理解
1、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3、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4、现在相信你们祖冲之认识的更深刻了,说说你现在佩服祖冲之什么?
师:点评总结到“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
四、说写结合绘画面。
1、(课件出示:众人全呆了。放飞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交流汇报。(适时用成语“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概括,用“像木雕泥塑般呆立着”“像被孙悟空施了魔法定在了那里”来总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理顺条理。)
3、拿起笔来写写吧。
(说完后再让学生写,降低了难度,写的片段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五、作业:
1、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家长、朋友介绍清楚月食这种自然现象,可通过画图或用物品演示来完成。
2、课下看看“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⑥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2、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3、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②课后练习二。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人生理想信念”里的一篇外国文章。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文章,而且篇幅比较长,一些字词也不太好理解,学生可能因为阅读比较困难而失去兴趣。
我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都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并且强调合作与探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倡导集体智慧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喜欢学习,勤于动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预习
《我的信念》是一篇译文,在字词上有一些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把一些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就解决好。并且要求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听课。
学生经过充分的预习,而且带着问题来听课,就比较有兴趣。他们预习到了的内容,在老师讲课提及时,他们就很兴奋,因为已经会了,就很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表现自己预习的充分和胸有成竹,学生也因此很有成就感。
二、讲课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老师则以“导”为主。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字词部分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已经在预习时有了比较好的掌握,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品位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
事实证明,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全有能力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经过合作对一些难点做出比较完美的回答。我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提出具体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运用集体的力量把三个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而且是主动的,积极地,兴高采烈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构想】
这是三首语言风格极为相近的外国诗歌,诗人都把大海作为寄托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秘,大海的宽广,大海的气象万千,带给人的是美丽的享受,心灵的释放,更是情感的共鸣与寄托。因此,教学中,我把联想和想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文字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同时,我把象征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象征含义的挖掘来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的精华,富含音韵美、、节奏感,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朗读中探讨诗歌的内涵,更让学生在自由创造性的朗读中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2、借助与作者、诗歌相关的资料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诗歌语言的凝练美、音韵美、节奏美。
二、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诗歌各自的特色。
三、让学生在对诗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挖掘,带动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难点: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学生查阅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温习巩固以前所学的三首现代诗歌,并回忆总结一些学习现代诗的方法。
3、多媒体课件:大海的各种画面。大海上可以有船夫划船和船乘风破浪、扬帆航行的画面。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聆听着大海的涛声,深蓝的大海像一个神秘的梦,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向往。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站在大海边的体验吗?
同学们自由发言。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见到的大海的样子和见到大海的感受;没有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样子,并抒发自己对未见过的大海的情感。
播放大海的相关画面,并配上音乐。
请几个同学再述见到的大海的特点和感受,特别引导同学们领悟到大海的美不仅在大海本身,狂风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夫、孤独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堂是艺术,而艺术往往通过细节展示其魅力,导入便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一个好的导入重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并激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为解读课文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进入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然后在聆听多个学生的不同描绘中,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最后让学生在多媒体优美的视听画面中走进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相应的情感和走进文本的热情。)
二、朗读三首诗歌,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1、教师配多媒体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三首诗歌分别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2、学生根据朗读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不发表任何指向性意见,以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3、让学生根据学习诗歌(既有现代诗,也包括古代诗)的经验,自由说说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读懂诗人的情感,不仅要多读,读懂诗歌本身,更要联系诗人的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这首诗歌的特定背景。)
4、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再读诗歌,讨论每首诗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诗歌和前两首诗歌的情感的差别。
5、根据各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讨论各首诗歌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圈出重音。)
6、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前两首诗歌。
(诗歌是最好的朗读材料,朗读又是学习诗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体感知是由探讨如何朗读开始的。这时候的朗读是浅层次的。是引起学生们更深入地探讨的前提,同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因此,通过讨论朗读,引出讨论诗歌的情感,再回到诗歌的朗读是这一环节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中最终达到了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三、想象前两首诗歌的画面,走进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
1、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载体。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冰心的《纸船》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
小结:情感因为有了载体而形象,景物和画面则因为有了诗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恒的生命。
2、我们会永远记得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因为深蓝的大海上的一只一只洁白的纸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这就是将作者情感具体化的优美意境。
把学生分成两组,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并准备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加以描绘。
提示学生根据诗中的文字,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诗歌在头脑中变成一幅一幅的画面。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组里交流,最后各大组选派两人在全班交流。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中意境的异同。(侧重于相同之处)
5、师生共同探讨意境相同之处的原因。
提示: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探讨,并补充介绍两位作者经历的相似之处。
6、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想象是填补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对画面的想象和描绘中,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同时,本课在不同形式的分组交流中,保证了每个孩子在不同层面上的参与,同时又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揣摩象征手法,和诗人的心灵对话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诗歌中活跃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1、学生讨论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子,然后再根据作者的资料介绍加以整合。)
2、全班交流对诗人形象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如此理解诗人形象的原因。
3、教师小结出诗人的形象是借助象征的方法活跃起来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温习所学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是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利用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征意义的方法。)
4、学生四人一组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来体会,并通过品味重点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重点句子揣摩举例如下: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5、学生自由谈谈学了这两首诗歌后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或者谈谈从中受到的人生启迪。
(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唯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而,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
②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③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1、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为两首诗歌选择配乐朗诵的音乐。
2、配乐朗诵诗歌。
3、比较和刚上课时的朗读的区别,并以此总结出读好诗歌的一般方法,从而小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一”的目的是为了“学百”。因而,这一环节的小结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总结,教师不要包办,硬塞进学生头脑中的东西是短暂的,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探讨出来的深刻体会才是永久的记忆,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六、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
第二课时
一、讨论总结前两首诗歌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二、学生按这样的方法分学习小组学习第三首诗歌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学习中得出的结论。
2、提出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四、把自己找到的三位诗人的其他的诗歌朗读并赏析给同学们听
【教学后记】
语文课堂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就像文章条理清晰的脉络,要有起承转合的美感,行云流水的自然。在本节课中,教学的思路是很讲究的。大的教学过程的推进既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又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的思维;小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则做到了丝丝相连,环环相扣,既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连每一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也做到了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整合讨论的归结和深化,更是引起学生对下一个环节的思考的开始。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创造的大舞台。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从品析诗歌语言的本身中感悟语言的美感,更是让学生在教师生动准确的表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描绘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很讲究的。无论是导语、结语、过渡语,还是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随机点评,教师的语言都要既能画龙点睛地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牵线搭桥,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也要能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本节课中,教师更是创造了不少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契机。教学中的联想和想象后的描绘,不仅带着学生走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更激化了学生运用优美生动的文字表达的欲望,大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和感受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课题虽为“春天的雨点”,但内容并非写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一件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认识1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沙哑、飘洒、疲劳”等词。
2 、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间真挚的感情。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己的感悟,进一步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己的感悟,体会师生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激发情感。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师:同学们,春天的脚步响了,你看,春雨落在小草上,春雨落在花儿上,春雨落在草原上,春雨还落在哪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春天的雨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检测学生认字情况,重点检测:跪、竭、朦胧、蓬。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 、略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件事?
3 、试着给课文分段。
(交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14;第三部分15-20;第四部分21-22。)
4 、请用精练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5 、集体交流:仔细读课文,这文章哪一些部分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并读一读,再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6、再读课文:带着我们感受的爱再读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那一部分,读出浓浓的师生情谊,读出春雨的甜美和珍贵。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谁来说说自己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选择其中的两项)
1、摘抄课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收集有关《师生情》的故事,并讲给组内同学听。
3、给老师写写悄悄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春天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2、课文讲述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哪几件事?谁是主要人物?(生回顾再次感悟师生之间的情谊)
(二)、感情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讨论“春天的雨点”涵义?
(三)拓展延伸:
1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要说的?
2 、说一说在你的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3、与达丽玛相比想想自己今后该如何努力?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说说那些字容易写错。
2 、重点指导:蒙(不要少写一横)、忍(“心”字头上一把刀)、蓬(上下结构)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
(五)布置作业:
请选择下列一题进行小练笔:
1、请你代乌汉娜老师写一教后感。
2、请你代达丽玛同学写一。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语气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绝招》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