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6 12:00:5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大家已在屏幕上看到了窗,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就与窗有关系。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请你用“窗”、“病房”、“两位病人”、“五彩斑斓”这四个词串联成一段50-100字的短文,要求能反映一个主题。

  二、听清楚

  我十分惊讶大家的出色能力,能够在如此短时间里编织出一个小故事、小片断而且主题鲜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听这个窗内发生了什么?(听录音,并放发文章)请大家认真听,用心体会:

  1、搜索信息,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2、留意故事最后,能否发现什么问题?

  (一)故事听完了,现在检查同学们听的效果如何,请看以下二个小题(大屏幕),请同学给出答案。 描述者 贪欲者

  1.故事发生在 一家医院的病房里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靠窗的病人 和 不靠窗的病人 。他们的病情都 很严重 。

  融洽

  2.开始,两人关系 很友好 ,他们经常 谈天 ,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 窗外的景色 。 不平衡

  同伴的描述对不靠窗的病人而言是一种享受。不靠窗的病人因为 嫉妒 ,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 见死不救 。

  (二)好,完成得很好,大家听力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出来,故事的最后有什么问题?

  不错,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是老师特意把结尾删掉了。法国学者帕斯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请大家根据小说的内容、情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想故事的结尾。看谁是离神最近的人。

  (1)续尾 我真的佩服大家。我也想了几个,大家想不想看?

  大屏幕展示:

  1、外面的景色果然像病友描述的一样美丽。他高兴极了!

  2、他觉得外面的景色并不像病友描述的那样漂亮。他有点失望。

  3、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4、可是他什么也没看到。

  透露一小秘密:泰格特原作的结尾就在其中,你认为会是哪一个?并简单说明你的理由。

  原作的结尾就是第3个,大家记住这个结尾(齐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2)议尾

  嘎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结尾是极好的讽刺;

  小结结尾作用:凸显人物,画龙点睛,收束全文,引起思考。这个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我们曾学到过这样的结尾--欧亨利式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作文中借鉴这种写法。“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最擅长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式”的结尾:

  文章先叙述故事情的正常发展,但对最重要的事实都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向读者提示生活的真相和从物性格及作品的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

  三、读明白

  好了,结尾出来了,小说也就完整了。现在请大家跳读文章,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出示): “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最令你气愤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与大家交流。)

  (一)欣赏四五段,分析靠窗的病人形象:

  1.读

  综合这几个同学的表述,我觉得最让大家感动是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丽的景色。哪几个段落写了靠窗的病人给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丽的景色?――4、5两段,请大家齐读这两段。

  2.想象

  现在大家将你的文本反扣在书桌上,闭上眼想象一下。回顾一下这两段写了哪些景物:花草、湖水、野鸭、天鹅、孩子、情侣、网球赛等等。这两段既写了美丽的风景又写了人的活动,画面很温馨,是风景美与人情美的融合。那么结合小说结尾,大家想,当时这种美景存在吗?

  3.评价

  既然不存在,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还要给他这样描述呢?这不是欺骗吗?

  大家表述的不同,但是意思差不多。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要忘记,他也是一个病人,而且病得很严重,他每天上午或下午仰坐一个小时,为他的病友描述这种美景,你觉得他的这种品质怎么样?――很高尚!

  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他的心态是乐观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描述出这么美好的景象。

  (心地善良、品质高尚、乐观向上)

  (二)欣赏6-9段,分析不靠窗的病人形象:

  如果你是那个不靠窗的病人,你和这样一个病人住在一个病房里,得到这样的待遇,你会怎么想呢?(或者怎么做)

  1.找

  但是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大家默读6—9段,找出展现他的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子。(“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 一种享受。”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享受――羡慕――妒忌――嫉恨

  2.读

  并请同学把找到的几句话读一下,要读出他的这种情绪。

  3.评价

  当他产生这中想法,萌生妒嫉之情之时,他有何感受?――感到惭愧,“惭愧”一词可见这人本质是善良的,可是因不平衡而产生的仇恨与敌意如同一面不断增高的墙,使他由羡慕进而发展到嫉恨。这正如培根所说的,“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其实危机时刻,救他的病友很简单,“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可是他却“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固执地重温着自己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自私自利、心灵丑陋、冷酷无情。最终他处心积虑的相得到靠窗的床位,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四、悟透彻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呢?――心灵之窗是打开还是关闭。打开:心中有美,才能看到窗外的美。关闭:心中横着着一堵墙。

  通过泰格特的《窗》,我也看到了:

  高尚者心灵中化幻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且还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中,而在卑鄙者眼中,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

  从这扇窗子,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人性的卑劣!

  高尚和丑陋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扇窗。

  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同学们让我们找开心灵之窗,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那么你们的身上可也有描述者、贪欲者的影子?你有过给人阳光却反被人伤害的事吗?你有过妒嫉、仇恨过曾帮助过你的人?后来你们是如何处理的,现在你又怎样看待那件事?

  从这些事件中大家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让爱滋润着、充盈着,老师为你们喝彩!同时我心底也产生了一种感激,感谢大家课认真,感谢远来听课的老师。我更要感激一个同学,因为他曾感动了我。(插入俞益尉教同学做画事件。金均)

  同学们,实际上人原本很简单,世界本来简单,只是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复杂。最后送我要送一首歌给这个病人,这着歌歌名是《手牵手》,他们要能手牵手必能战胜病魔。也把这首歌 送给大家,让我们就在这歌声中高声朗读顾城的诗句: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五、作业

  1.类文推荐:欧亨利式的《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

  2.展开想像为小说续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字,观察同类的字;

  2、练习补充句子;

  3、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常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一些现在比古代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或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写字,描一描。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出示“前”字,练习书空。(注意“前”字的笔顺笔画。)

  3、 观察“前”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描一描。

  4、 学生练习写“前”字。

  二、 看一看。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有口字旁的字,学生先读。观察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4、学生分小组自己学习第二组字,自己找规律,填空。

  5、学生在全班交流。

  三、照样子说一说。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读例句,说说谁怎么样?

  3、 指导完成补充句子,再读一读句子。

  4、 分小组将自己补充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己读短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正音。

  5、全班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展示。

  二、 表演《想飞的乌龟》。

  1、 复习课文,读一读;

  2、 分小组表演;

  3、 在全班表演,学生评价。

  三、 说一说。

  1、 读一读书上的例句,说说讲了什么?

  2、 古时候,人们有什么想法没有实现,而现在却实现了?将来,我们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

  3、 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4、 在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四、老师.总结,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

  二、自渎文本:

  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

  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

  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

  (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九.当堂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 词, 理解生字、 词在文中的意义。

  2、了 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 小时” 的科学知识。

  3、品味文章准确、 简洁、 生动的语言特点。

  4、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当你再次聆听这熟悉的《明日歌》 的时候, 你是否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走进《科学 24 小时》, 让我们一起呼吁: 珍惜时间!

  二、 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梳理本文思路。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章以浓郁的文学笔调,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为读者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24 小时” , 并蕴涵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请谈谈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

  2、教师借助导学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读写情况, 并强调重点读音和字形, 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奏鸣 晨曦 妩媚 屏息聆听 普照寰宇 谆谆诱导 斤斤计较

  3、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

  三、 品味语言, 感悟哲理。

  1、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 24 小时” 的相关知识?

  (1)学生自己思考, 再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简要介绍有关 24 小时的科学知识。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 师生适当补充。 (明确: 介绍了科学 24 小时的成因、 特点及规律等相关知识; 蕴涵着珍爱自己的和他人的“24 小时”, 以各自的最佳方案, 最合理而有效的去使用, 一分一秒也不要间断的人生哲理。)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简洁准确。 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说出喜欢的理由, 并做简要分析。 可能。

  (1) 宇宙间, 似乎一直就在奏鸣着永远不会终了 却又听不见的奇妙乐曲。(此句中的“一直”、“永远不会终了 ”、“却又听不见”, 准确表达运动、 时间的特点及其永恒美、 迷离美。)

  (2)“24 小时”, 不大, 也不小。 因为人民都把太阳正射的时刻作为登第正午 12 时,所以地面上的经度每隔 15 度, 时间就差一小时; 平行于赤道的一整圈地面上, 经度总共差 360 度, 同一时刻的时间便正好相差 24 小时(本句用地域概念“当地” 和一系列数字和副词“正好”, 准确的介绍了 24 小时的相关知识。)。

  (3) ……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 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 (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宇宙运动” 这一哲学概念形象的比拟为“奇妙乐曲”, 伴和着“优美的舞步”, 把本来深奥的概念变得形象、 易懂。)

  (4) ……它将驮着你飞翔 4 万公里……不停的绕着太阳兜圈。( “驮”、“兜圈” 等优美词语不仅将地球人格化, 而且简洁、 生动、 形象、 富有表现力。)

  (5) 第六自然段, 大量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写日出用“妩媚”, 写日落用“迷人”,写天气用“万里无云”、“风平浪静” ……简洁形象, 文采斐然。 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下列的形式来完成:“我喜欢--------, 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教师小结: 拟人化手法、 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描绘性的语言, 使文章既通俗易懂, 又妙趣横生。 注意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这种方法。

  四、 拓展运用

  读完本文, 你对时间一定有了 全新的认识, 在你的心中, 时间是什么? 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请你列举历史上珍惜时间的故事, 并结合本文, 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示。(学生积极发言)

  师: 在我们的心中, 时间有着无数个鲜活的形象, 不论它是什么, 只要你能做到“不叫一日闲过”, 时间便掌握在你的手中。

  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 整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警句、 谚语, 诗文。

  板书设计:

  科学 24 小时

  主要内容 24 小时的由来 规律 特点

  写作特点 拟人化手法 词语优美

  语言通俗易懂 妙趣横生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 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读14个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大像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3、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难点: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

  2、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总结)

  把问题归类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认读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通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之际理解意思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景色怡人:景色、景致适合人的心意。

  酩酊大醉:形容大醉。

  不虚此行:没有白来;没有白白得来这一次。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指名读。

  三、关于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小组交流、解疑。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3、集体梳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思考:大象醉酒后什么样?画出有关的句子。

  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醉酒的大象有时会乖乖地躲起来睡大觉,有时却会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地四处游荡,甚至会大发 “酒疯”,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体会到:睡大觉、四处游荡是一般情况,到处破坏,惊扰游客是较严重了,所以用甚至。这样表达,清楚明白而且有层次。

  有语气的读读,让大家感受到大象的“醉”

  2、 讨论:大像醉酒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原因说出来

  3、 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说一说。

  五、小结

  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开始心中产生的疑问解决了么?

  学生谈感受。

  六、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6、大象“醉酒”

  有时睡大觉 有时四处游荡

  甚至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教学安排了一段文字,提示了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两幅插图,提供了小猴子们踢球及皮球掉进水里的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创设话题氛围,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展开想象,帮小猴子想办法把球捞上来。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本课注重情境的创设,遵循双向或多向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开展合作,在交际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插图,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2.在引导学生帮小猴子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的能力。

  4.渗透写话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智慧星若干、故事大王奖状若干。

  2.以龙龙的身份为小猴子想一个捞球的办法,并制成动画,配上解说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直接扣题

  同学们,你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否发生过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可指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的事情。)

  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的94页读一读,看看课文里的小猴子遇到了什么难题?(先请生略读书上的提示语,然后指名读出课题。)我们今天的话题叫《小猴子捞球》。(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商讨办法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然后仔细观察书上的`两幅插图,看看两幅图上小猴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然后,大家来帮小猴子想一个办法把球捞上来。(生自由读书,看图、思考。指名说一说课文提出的要求,同时相机在屏幕上出示课件。)

  同学们都看懂了插图的意思,那么,哪一位愿意来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呢?(指名讲图意)

  很好!大家说得非常好,这说明大家都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小猴子的球掉到水里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小猴把球捞上来呢?我们分成小组来商量一下,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再互相比一比,看看谁想的办法好。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来,过一会再说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时注意搜集典型例子。)

  (老师指名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的办法,然后由全班同学评议。师小结分组合作情况,并给表现好的学生发智慧星进行鼓励。)

  三、自编故事,讲中深化

  刚才老师听了大家帮小猴子想的办法啊,觉得都很好!现在请你们完整地讲一讲小猴子到底是用什么好办法把球捞上来的。先让我们在同桌之间讲一讲,请同桌评一评,帮你补充一下。

  (学生同桌间互讲互评,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并注意搜集好故事。)

  (师指名讲故事,每讲完一个全班同学评议、补充。对讲得好的同学授予“故事大王”称号。)

  同学们真会想办法!我们的学习伙伴儿龙龙也帮小猴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并编了一个小猴子捞球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大家来看看龙龙讲的故事怎么样?(播放动画课件)

  (生参照自己编的故事来评议龙龙编的故事,通过评议完善、深化自己编的故事,目的是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四、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师布置课后练习)

  1.把自己编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听,让他们来评一

  你的故事编得怎么样。

  2.把你编的故事用几句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总结。

语文教案 篇10

  20××年秋,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各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小组的成员,我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让生命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去实现其生命价值。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中,语文学科最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翻开每一本语文课本,教材中几乎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如《生命,生命》、《海伦·凯勒》、《羚羊飞渡》等一篇篇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直接进行呼唤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

  二、在语文阅读中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通过解读文本、解读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相信这棵生命之树定会深深地扎进学生的心田,并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因为我们的课文,几乎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文为载体,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的课文进行教育。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凯勒是如何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的。了解海伦在一岁半时成了一个盲聋哑人,这是一般人都难以想象的痛苦。然而,是什么使她从黑暗和沉寂中走出来的呢?是她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她对生命的渴望的具体体现。海伦的一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让学生从海伦身上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实际上你就不可能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同时也包括对生命的敬畏。通过阅读课文,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之所在,懂得生命的可贵。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去感受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从而让更多的年轻羚羊获得了新生。老羚羊的这一举动,学生在朗读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难得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这样,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三、在语文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如开展“关爱生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进行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或观后感。并让学生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自办《珍爱生命》的手抄小报或班级黑板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并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去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因此,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教学中就是要重视生命教育。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那么,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时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让生命教育这朵璀璨的奇葩永远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绝招》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