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大班科学教案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桥的类型、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常见桥梁图片两幅。
2、从网上下载的各种不同桥梁图片资料若干,电脑一台。
3、积木(每组两篮),作业纸每人一张。每人从家带来的小纸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梁的课题,了解几种常见桥梁的类型。(斜拉桥、拱桥、立交桥)
2、用电脑演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请幼儿说出这种桥梁的类型。也可让幼儿自己操作鼠标调出各种桥梁的图片,并说出其类型,从中认识“梁桥”和“升降桥”。可让幼儿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由幼儿和老师来共同想办法解决。
3、请幼儿分组用纸盒和作业纸(随意折成各种形状)搭成纸桥,用积木来测桥梁的载重。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4、组织各组幼儿开展自制纸桥的承重试验,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新方法的欲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课评:
1、活动较成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
2、教学资料准备丰富、充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3、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注意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及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5、幼儿个别指导不足,指导应更加细致。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题“桥”来源于身边的事物。我以谜语开始,吸引幼儿兴趣,从谜语中对桥有了初步的'形态和功能认识。在活动中主要让孩子了解了桥的演变,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究“桥”,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对桥的特征及功用等能自己描述出来,对桥的材料的描述让幼儿感受科学发展的进步。但是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在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桥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中,大都说的是家附近、甚至是小区里的桥,品种较为单一。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与探索,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2、引导幼儿能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利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分离活动,找出最好的分离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会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待分离的物品:花生;芝麻和黄豆;玻璃球和塑料球;大头针和牙签。
2、分离工具:塑料筐、碗、盘子、水盆、水桶、筛子、筷子、勺子、漏勺、纸板、磁铁、镊子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动脑,寻找花生去皮的方法。
(1)出示花生,引导幼儿想出各种花生去皮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花生米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呀?(红颜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动脑筋,来给花生米宝宝变魔术,把红色的花生米宝宝变成白颜色。怎么变呢?你说。你来试试看!有跟他不一样的办法吗?你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2)交流经验。(请幼儿先说自己的方法,然后上来演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办法,真棒!我们一起来拍拍手!”
2、初步尝试探索分离两种物体的方法。
(1)师:(出示混合物)芝麻和黄豆混在一起,玻璃球跟塑料球混在一起,回形针又跟牙签混起来了。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把它们分开来。我们一起去试一试,玩一玩,好吗?
(2)幼儿自选分离活动,尝试将两样物品分开。(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幼儿的活动)
(3)交流自己的探索与发现:你分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的?你呢?
(4)引出:(用工具)你是怎样分的?
3、再次操作、探索,找出最快最好的分离方法。
(1)师:刚才好多小朋友都没有成功,都没有分完,不要紧,老师在旁边
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的工具,你们可以让这些工具来帮助你们,再去试一试,把篮子里的两样东西分开。不过,你要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工具分最合适、最快,好吗?然后,我们再来比一比,谁的办法最快最好。
(2)幼儿再次尝试,借助工具分离物品。
(3)交流发现,总结出分离的最好办法。(若有争议,可请几名幼儿上来演示,如:用筛子分离物品)
师:“请你来给我们讲一讲,你分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工具分的?怎样分的呢?
还有谁分的也是这个?你用了什么工具?(勺子、筷子、小碗、水里等)
①玻璃球和塑料球:你为什么要把玻璃球和塑料球放到水里呢?(引导幼儿将出
水的特性:玻璃球沉到水底,塑料球浮在水面上,)如:有的小朋友是用筷子夹的,有的小朋友是用勺子舀的,××的办法是把两种球放到了水里来分的,大家觉得哪个办法更好更快呢?为什么?
②大头针和牙签:大头针和牙签是谁分得呀?你用了什么工具?是怎样分的?(放入水中、筷子、镊子、勺子、磁铁等)你怎么会想到用磁铁来分呢?(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大头针是用铁做的)有的小朋友是用筷子夹的,有的小朋友是用勺子舀的……××小朋友是用磁铁把大头针吸出来的,你们想一想,这几种办法哪个办法最快最好啊?用磁铁把大头针吸出来,一下子就把大头针和牙签分开了,这个办法真好。
③黄豆和芝麻:还有芝麻和黄豆,是谁分的呢?你用了什么工具?是怎样分的.?(筷子夹、勺子舀、筛子筛、漏勺漏、镊子夹、轻轻摇滚下去等)你为什么要用筛子筛呢?(筛子上有小孔,小的芝麻漏下去了,大的黄豆比孔大,漏不下去)用漏勺漏、轻轻摇动让黄豆滚下来、用筛子筛这些办法都很好,到底哪个办法最快最好呢?这样吧,我们让他们来个比赛,好吗?看看到底是哪个办法最快最好。(几位幼儿进行演示、比赛)看清楚了吗?谁先分完?他用了什么工具?现在我们知道了,用什么来分黄豆和芝麻最快最好?对,用合适的筛子来分黄豆和芝麻这个办法最快最好。
4、观察录像,了解生活中分离物品的方法。
(1)师:“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想了好多办法把两样混在一起的物品又快又好地分离了出来。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需要分离的东西,而聪明的大人们又想出了许多分离的方法。你见过吗?请你来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录象,看看聪明的大人是怎样来分离物品的。
(3)幼儿观看录象。(建筑工地的分离黄沙;农民伯伯用筛子筛出干净的稻谷;洗衣机里的漏网;水池中的漏斗、扬屑等。)
5、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有趣的分离现象都是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的。如果你平时能仔细观察,多动脑筋,那么,你还会发现更多更有趣的分离现象呢!发现以后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来画的吗?(手指 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图画,我们也来印一个手指 印好吗?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
分析:通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
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 的圈 )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
(1)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一样吗?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指纹是不是相同; 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纹图,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小伙伴的指纹原来和我们自己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他们的指纹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3)比较双胞胎的指纹是否一样; 师:(拿出双胞胎的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都知道双
胞胎长得特别像,基本一模一样,那么他(她)们的指纹是不是一样 呢?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 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
双胞胎”身上,因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双胞胎指纹的图片。通过几个层次的对比与观察,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科学教案光04-01
大班科学教案开锁04-01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04-01
大班科学教案:转动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