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30 10:47:08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

  《揠苗助长》在品读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1.读准字音。

  古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异读字,如果不及时扫除这些障碍,将会对学生理解古文意思、领悟内涵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在初读这一环节,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寓言,明确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寓言”的自读要求。之后,在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这一环节,又非常注意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并及时纠正。

  2.读出语气。

  古文教学如果单纯地讲解古文意思,不但学生不易听懂,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古文教学尤需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较难理解。老师从“方”字入手,通过师生对比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鹬和蚌的动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鹬曰:‘今日不雨,时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是故事的经过,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分角色读的方法。老师扮演“鹬”,抽一名学生扮演“蚌”,连读三遍,老师(鹬)越读越快,学生(蚌)也越读越快,“争”得不可开交,下面的学生大笑,都想来“争”一“争”。接着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何为“争”,如何“争”,“争”出了效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以读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也有需要进一步健全的地方:

  1.要继续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古文学习中有法可循,并逐步形成一种学习能力。

  2.学生接触古文,应多让学生用自身的话来讲讲寓言故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这是初学古文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读的深度不够。虽然贺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还需在学生讲清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出味。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读出感悟,读出深意。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2

  《揠苗助长》是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则寓言故事。文中讲述了一位农夫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故事,文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得孩子们的喜欢。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办事会酿成大错的道理。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自己说出这则故事所表达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孩子可能知其理而不能表其意。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把明白的道理表达出来呢?在教学中我以解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思考并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农夫为什么拔苗?农夫怎样拔苗?最后结果怎样了?将三个问题串成一条线,以清晰的思路展开课堂教学。

  一、 以学定教,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拔。首先,以讲解题目为切入点,学生们分别提出三个问题:农夫为什么拔苗?农夫怎样拔苗?最后结果怎样了?以这三个问题为课堂准绳,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要求学生要以读为前提,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进行领悟。在第一段中同学们抓住了“巴望、焦急、天天”这几个重要词语,品味了农夫的“急”。想象农夫在田梗上着急的转来转去的情形。同学们积累了词语“巴望、焦急”,随机引导学生用“焦急”造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明白农夫拔苗的原因。

  其次,再抓住“一棵一棵、一直”两个词语,理解农夫的“傻”。此时,请一个同学上台戴上农夫头饰,表演农夫拔苗的情景。教师引导: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一位年迈的`农夫正弯着腰,在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一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终于大功告成。教师采访农夫,“农夫,感觉怎样?”拖着疲惫的声音回答:“腰好酸呀!腿都发软了。”这就是课文中写的“筋疲力尽”的真正含义。这样的角色表演让同学们轻松理解了农夫在认真的拔苗,最后还累得筋疲力尽。

  最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充分想象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有的同学说:“因为禾苗喝不到水,所以枯死了。”还有的说:“禾苗受伤了,所以就死了。”教师引导同学们思想,要想禾苗快点长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呢?同学们汇报:“应多浇水、除草、捉虫、还要施肥。”通过汇报交流,明白农夫的好主意结果还酿成了大错,导致禾苗全都枯死了。

  通过学生以读为基础,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寓言所要提示的道理。

  二、 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学生理解了寓意的基础上扩展联想,扮演多种角色进行劝说,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故事的结束,儿子见到爸爸,他会给爸爸说什么呢?农夫又会说什么呢?在想象中学生表达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感悟,并引导学生表达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做事有没有揠苗助长的理象。

  本节课中,还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

  1、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采用多形式朗读方式。导致有些同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上而没有读好课文。

  2、生字没有做到讲解到位。我想只要自己勤学习好反思,在同行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完美。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3

  培养学生独立创造、主动求索的精神,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能够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经过“从课文资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资料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理解。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提议,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资料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4

  这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已有所耳闻,故事中的农夫为了能让自家的禾苗长得快些,愚蠢地将田里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许多,辛苦了一天没有想到反而帮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农夫做事很性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找从哪些文字中能够看出这是个性急的农夫。学生经过朗读,找到“巴望”、“天天”等词,比较“天天”和“常常”的区别,想象农夫“天天”去农田看禾苗的情景,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埋下伏笔,这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农夫。不一样寻常的农夫最终做了一件不一样寻常的事——将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尽管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因为禾苗在他的帮忙下长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儿子去看的时候,结果却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景是因为他违背了事物的生长规律,由于他天天去农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觉察到禾苗的细微变化;由于他心太急了,就越期望禾苗长得快些,在这样的`心里怂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学生在课堂上生动地再现了农夫在田里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语言表现出农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这个故事。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延伸出去。假如农夫此刻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会采取什么行动促使他的禾苗长快些呢?假如农夫的儿子早点制止父亲愚蠢的行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劝阻这位农夫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想使自身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身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老师在教学了全文后顺着文章的资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说:农夫来到田边一看,他后悔极了,他想(学生能说农夫会怎样做,也能说农夫会怎样想)”在这一环节指导时,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身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教师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

  在课的最后,教师还告诉学生像我们这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能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但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但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6

  《揠苗助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身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是这样设计本科教学的:联系旧知导入——初读了解大意——品读感悟寓意——点明寓意拓展—动画创景复述。整堂课上得较扎实,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新旧知识链接,首尾相呼应

  课伊始,复习上学期《识字四》的成语导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可为新知识作好辅垫,使学生更清楚知识的相关性。从而引出寓言的学习。在学完课文后,又再次回到“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句,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和感悟。

  二、抓词品句炼意,并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帮助孩子们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因此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期间融入“焦”字及给“焦”换偏旁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寓意,又进行字词的积累。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种田人看着拔高的禾苗,,()地想()。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身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三、课内课外链接,使孩子的语文素养更丰厚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在学完课文时,我将《揠苗助长》的原文引入,让学生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古今表达的多样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趣复述,培养孩子们的表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重视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课的最后,我创设了说的训练—给《揠苗助长》的无声动画配音,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课中还有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

  其一,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形式太单一,重点语句读的不够透彻;

  其二,生字书写教学过于集中,可适当置于文本教学过程中,音、形、义相结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25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5篇)03-29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4-10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3篇06-09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教案02-28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08

s版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5-22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4-26

部编版《语文园地一》教案02-2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