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3 13:05:59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创造品质的培养为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智慧,能力;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这样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从书本到黑板再到书本的不良教法,因为这种教法让学生仍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课堂上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校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在一年级实行新课改,经过一个学年的新课改实验,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活新课堂教学:

  在以往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上来,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坐不住,都在东张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成为我们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采取引发兴趣,定向导入,启发理解等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5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想揭开谜底的心情来学习课文,从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查找谜语让同学猜一猜,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为汉字编谜语,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但他们还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施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成为最大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和他们谈心开始,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4课《荷叶圆圆》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学,许多孩子都认为应该用朗读、表演读的方法学习。因此,我让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组进行朗读学习,自己排练表演读。孩子的学习气氛特别高,排练表演读的形式也很多,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提前达到了课时要求。

  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动态,有助于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做即增强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预定的教学,真是一举三的。

  三、新课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新课改使孩子们变得爱学、乐学、想学、会学;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了一定的`教学质量。但在新课改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课文的识字量太大,虽然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识字袋、自己用好办法识字,交流识字等方法学习,但许多孩子展握的识字量最多只有80%,特别向我们这样的一般校,差生面较广,差生的识字量最高只能达到50%。另外,有2/3的课文都偏长,低年级学生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我校课改组当前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希望通过和其他学校的课改总结交流来解决这项难题。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自主识字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人教社新编的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形式多样,在连、涂、画、拼、摆等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识字,启迪心智。

  一、读读背背中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里学生熟悉的古诗,让他们自己自主学习,读读背背古诗的内容,这样既达到了识字的效果,有丰富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如学生学习古诗《所见》、《春晓》、《村居》这

  些内容,学生自主识字,在背诵古诗时,学生能够把字读准确、读流利,正确地背诵。

  二、认认涂涂中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时,我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采用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姓氏,说说自己平常认识哪些字,展示识字成果,并交流自己的识字心得体会,最后结合园地的练习,让学生认一认,把认识的姓涂上颜色。这样做,能够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读读画画中自主识字

  我在教学中,通过认偏旁,析字形进行识字,效果较好。如语文园地三的读读画画,把你认识的偏旁和相对应的字画上相同的颜色。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兴趣盎然中完成学习语文、巩固基础知识的任务。

  四、随文识字

  在教学中,我很少用随文识字方法,虽然这种识字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没有以上几种效果好,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的内容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才是最好的识字教学。总之,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习和探究,让孩子们想学,乐学。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课

  《口耳目》学生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说我们来用数学知识学语文,或者是说来画画、唱首歌等,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吸引过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课程和课程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语文这门课程又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和别的课程相联系。比如在认识一到十的数字时,在巩固的时候我就做一个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把得数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比开火车或者指名读好浓多了。

  第三课

  《在家里》作为第一堂课跨越式课例展示,课前我作好充分准备。我认真备课,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我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一、创设情景,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三、学习本课生词,按:图──拼音──汉字的顺序出示。选词说话;认识三个偏旁扌、氵、纟,四、让学生进入跨越式平台。从实施教学的方案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第四课

  《操场上》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开火车、比赛、玩拼字游戏、贴图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字。 注意力难以保持是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教识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教师的建构主义思想、人本教育理念蕴含其中,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本质特征。

  第五课

  《画》是一篇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教学时,我紧扣画中的内容,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对图中内容熟悉后,我说“山”,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画出来,读一读,并圈出“山”;我说“水”,让学生找相关的诗句,当学生找到“近听水无声”,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水会没有声音呢?从而不断的让学生揭出谜底。在说到意思相反的词时,也许是学生对诗句不够熟悉,我发现学生中能找到3对反义词的同学不多,师生一起探讨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意思相反的词,学生的积极性倒是蛮高,说出了好与坏,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等相对的词语,课堂中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第六课

  《四季》1、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2、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3、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第七课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它主要通过对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在学习“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时,我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帮助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读中感悟。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在学生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采取自读、自背,小组内读、背,等多种方式,有很多同学学完课文就会背了,而且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第八课

  《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认识一个偏旁“草字头”,学会7个生字和会认9个字。在7个生字中,要重点指导读准“青、前、香”的字音。9个认读字要读准“座、哪、房、最、亮、窗”的音,在记字形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笔画笔顺记字形。1、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让学生指指哪是小学堂。2、让学生观看过去农村破旧房屋、矮窄门、小低窗、房前房后树少草多的录相。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第九课

  《爷爷和小树》 这一课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动画现情境,语言煽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自己比较满意:那就是在让孩子们看动画的时候,我问:这西北风怎样啊?他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呢?你觉得小树怎么样啊?(很可怜),小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你看着一切,你想为小树做些什么呢?当孩子心地里那柔柔的温情被形象的画面,老师的语言撩拨起来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说:别急,有位老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来保护小树了。他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朗读起课文来。后来,又让学生想象说说,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又会怎么说?有了前面的铺垫,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思维格外活跃,语言生动,想象合理又充满着亲情,让人感动。这是一堂情与理交融的课。孩子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人性的教育。文以载道莫过于如此。

  第十课

  《静夜思》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熟背了这首古诗,因此在别的同学朗读时,一部分同学根本不认真看书中的每一个字。当我把书中要求会认的字找出来时,一部分同学却不会读。

  这就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先学这些知识,是弊还是利。于是我把这首诗抄到了黑板上,强迫他们在听别人读古诗时,认真看古诗中的字。经过长的培养,我想:他们一定会养成好的听课习惯。

  第十一课

  《小小的船》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认识情感、激活学生认字思维,从而让学生找到识记的方法和乐趣,在乐趣中识记、主动识记。首先,让故事激发兴趣。我在开课时,设计了谜语激趣引入。在开课环节,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开课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第二,注重识字教学。学生一开始就对课堂产生了浓厚兴趣,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利用设计好了的各种认读识字的形式将知识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首先要学生对本课的认读生字有个初步的认识。例如通过自由朗读、点名朗读、齐读课文等形成学生对生字的音和形有整体的感知。学习生字,我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字形,而是预设了几个教学点,“坐”字用猜字谜、反义词(坐对立)来帮助学生释义,学习“弯”字,我演示了偏旁“弓”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记形。巩固生字环节,我用了游戏“摘星星”,学生兴趣浓厚,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练习想象说话。在本课教学中,我还不失机会地积极开扩学生的想象空间。我设计的“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弯弯的事物有那些”、“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想象“你坐到月亮上,会看见什么?”让孩子积极投入了想象和思考,并鼓励他们踊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十二课

  《阳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怎样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呢 我设计的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想象,比较,做动作等方式,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阳光的真正美好与宝贵.教学中紧紧围绕阳光给大地及人们带来的美丽与欢乐,来表现阳光的宝贵,学生理解起来浅显易懂.又通过搜集的课前资料,去了解阳光的一些课外知识,即帮助理解了课文,又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效果还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识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导写字过程中时间有些紧张,在理解重点词时,引导得不够到位,以至学生没法领会,回答不到点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讲出来了,以后,我会吸取经验,多请教老教师,讨教些好的经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十三棵

  《影子》1、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

  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第十四课

  《比尾巴》开始上课,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六个小动物,让孩子们当裁判来评评动物们的尾巴,同时也让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走进他们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们跃跃欲试,很快能猜出来,这样的情境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学好这些生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样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比如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生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

  儿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前就会背了,为此,在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同时注意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边读边表演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指导朗读时,有些乱,层次性不够强,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课后拓展部分,从课堂实效性来说,花的时间较长,意义不大,我经过反思觉得安排背诵会更有效。

  第十五课

  《比一比》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识字、韵文教学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然后围绕识字的重点确定教法、学法。在“比中学,学中比”,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这学期我自己也感觉课堂上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课后,我强烈地感觉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那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

  第十六课

  《自选商场》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何说完整话的渗透与指导。而且效果不错,表面看没有什么缺憾。但是当课后学校领导进行监控时我才发现,自己在课上只注意了对学生顺向思维的训练。因此,当问到什么是日用品时,学生就不会顺着这样的问题说完整话了。可见缺少逆向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训练直来直去地说话。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比较

  大,教师向什么方向引导,学生就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成为拓宽学生思路的指引者,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完整性,善于听学生说话,时刻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训练,确实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十七课

  《菜园里》这篇课文有十几个要求认的生字,我想方设法让所学生字和学生多见面,先是让孩子看蔬菜图片(图片上有蔬菜名称和拼音)说说你认识的蔬菜宝宝名称,再让会认的小朋友带大家认读,这是第一次和生字宝宝见面。再是让同桌借助拼音读蔬菜名称,再开火车认读蔬菜宝宝名称。认读后去了拼音再认,再从这些蔬菜名称中出示生字,让孩子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是学生齐读,集体交流识字方法,孩子用加一加减一减,记笔画等办法来说自己的认字法。接着请同学们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次与生字词见面后,很自然地记住了,教学效果较好。如此生字教学体现层次性,遵从一年级学生识字的特点,“认得快,忘得快。”这么有层次有梯队,通过反复训练,扎实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意识学生对生字的认记一定能得到巩固。

  第十八课

  《日月明》这一课将多个会意字,串编成了一篇小韵文,这么多个会意字,学生们会理解并记忆吗?

  我带着自己画的简笔画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那‘明’就更亮了。”在学习“鲜”的时候,学生说:“‘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鱼、羊’在一起就更好吃了。”“灭”字学生会说:“‘火’上盖床被子就灭火了。”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野,寻找解决办法后,再回到课堂。因而,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了,我还应该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以满足教学需要。

  第十九课

  《我多想去看看》一,本课注意了让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天山什么意思。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有了好的课文,一些训练,一些感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低年级古诗教学、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了更深的思考,心中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首尾呼应,《三字经》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经》和古诗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课我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导入本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而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节课老师就要领着小朋友们去这座宝藏中寻宝,高兴吗?(高兴)那好,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去寻宝了!

  这样的开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结尾时,我与开头相呼应:小朋友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这首《小池》记住了,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小池的风景真是太美啦!而诗人却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来,看来古诗中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小朋友去发掘!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非所宜。”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去发掘更多的宝藏!

  这样相呼应的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是因为课前学生回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古诗读给同桌听,把生字读给同桌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桌作为小老师来纠正对方读错的地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用交流识字方法,个别读、领读形式来读准本课生字,再让学生展示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读音并边听边想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贺晨曦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钱嘉盈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吴峥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本学期以来,我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我有如下感受:

  一、考后思考: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改进:

  1、灵活调整学生的座位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加注重课堂的新鲜感,灵活多变、生动有趣、富于趣味的东西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进行课外活动或者公开课讲演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座位安排,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耐心细致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主动征求学生的看法。

  3、广泛收集课外知识

  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是相对有限的,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应该广泛搜集相关的课外知识,将课外知识与教材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相关课外知识。

  4、学习方法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专业不足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

  2、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缺乏足够的了解。

  3、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在我执教的《荷花》一课时,主要采取情境设置,引出课题,探究新知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展开教学。

  我先问质发,“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引出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从而让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荷花的资料,随着学生汇报的进程,学生在这期间也增长了很多知识,然后教师出示了几幅有代表性的`荷花的图片,并附加以精辟的言辞作以简要的讲解,教师加上过度语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荷花》一课,共同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荷花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展开这一课的教学。

  但在这节课中原本设想时间安排的很稳妥,但不料前面在学生汇报时叫地学生多了(5、6名),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影响到后面的进展,使得学生的朗读草草而过。再有,教师应该悉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许是由于紧张,但这一点必须改掉),对于课文的朗读应作为重点部分,但本节课的朗读我没有指导到位,是由于忙着去感悟课文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不过,这节课还是存在着许多亮点之处。例如在情境设计中,教师出示的几幅荷花图片很具有代表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教师准确精辟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再有,第一段的感悟,干脆利落,切入学生的内心,抓住了关键性的词语。如果在谈论“一朵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的用法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能给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感觉。

  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及时、恰当、准确的评价。讲课的激情再增加一些就更好了,不要过于稳,跟小学生上课,就应该活,充满激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本课成功的关健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语义理解的求知欲,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焦急不安”一词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若通过单纯的讲解,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课标》指出:1~2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焦急不安”这个词语的意思,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形象地想象妈妈平时焦急不安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而引导学生体会鸟妈妈此时失去鸟蛋时心情,从爱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焦急不安”及全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探究朗读时的表情,学生便读得有声有情,声情并茂。这样教学,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潜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生虽有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但已萌发求新求异意识,因而在读书过程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究不同想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路,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萌生创新意识。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敢于自主学习,自主表达,并促使学生在自主探过程中学会合作,从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转变角色,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作用尤其是在识字和朗读两个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创新意识。

  多种形式呈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做动作、找反义词、用词语说话、做选词填空练习等识记生字,以及利用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学生认读,接着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认读。

  《两只鸟蛋》这一课,要懂得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极大地唤起学生的识字兴趣,促进他们依据已有生活的体验,提出了多种有价值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足之处在于:

  在教学中,还需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质疑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唐老师带领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到植物园参观,中午吃饭时同学们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连,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说:“我们班的值日生在教室里捡到了两块橡皮,请丢失的同学到老师这儿来认领。”然后揭示课题,刚才老师说的就叫“失物招领”,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从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首先,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并认识生字。其次,让学生自由识字,后请小老师带读,接下来去掉拼音读,到果园里摘苹果等形式,通过不断复现生字,达到巩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忆字形,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样化,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生字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再读课文,自主发现

  学生自由读文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给小伙伴提一个问题,在你的问题中可以用“什么”、“为什么”或“怎样”等词。教师相机引导,梳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习本篇课文的线索。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指导朗读,对话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4小节后,自主交流在这几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用“准备”说话。鼓励学生说一些与众不同的句子。接着分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学生自主交流阅读的体会、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说话训练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学习第5-8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抓住同学们的表现,读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启发情感,指导朗读。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请试读课文。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又怎样?请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通过给学生读、问、想、说的自由时空,充分解放儿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让他们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语文,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堂课下来,感想颇多。对于识字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他们感受到识字的极大乐趣。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三个半月过去了,与此同时,我的新课也告一段落了。虽说任务完成了,但仔细想想自己还是有很多方面没做好。

  第一、教学与实践脱节。“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用的结合”,这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告诉我的。在没听说这句话之前觉得自己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可是听完这句话才让我如梦初醒:语文不再是大学里面的交作业,不是任务,而是责任。自己到底还是没有好好地对孩子们负责。虽说自己认真地完成了新课的教学,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到底他们是不是真的会用这一个知识了?听来就有点吓一跳,似乎自己完全忘了他们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在认清了学用结合这句话之后,就要注意这一点,要让孩子们学会运用。

  第二、读与写脱节。很多老师都很清楚,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要注重孩子们的形象记忆,他们大多是比较直观的记忆事物,所以读写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写的能力,只读不写和只写不读都是不行的,必须注意到读写的.结合。所以,我要改正以前的只注重孩子们读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他们写的能力培养的这一严重错误。

  第三、巩固复习的忽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老是会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学过课文后,再提到这一篇课文的知识点他们又记不清了。仔细想想,这是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注意到知识点的巩固。他们这时的记忆正是瞬时记忆,而要把它变成永久记忆就必须得巩固练习,反复提及,这样孩子们才会深刻的记住它。

  以上的是我这一段时间里想到的,也是自己忽略掉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谨记这一点,时时以学生为重,替学生们着想。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事先录制的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课文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标准本”一年级上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鲜艳、精美的照片,这便是教材编者特意为学生所编的“习惯篇”。

  教材,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那么,标准本一年级上册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开篇,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呢?

  一是素质教育观。有人曾经对素质教育作过这样中肯而又通俗的阐释:素,即素来,平日;质就是本质、本性、性格。顾名思义,素质就是平日一点一滴培养成的性格——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行事,久而久之养成习惯,逐渐成为较为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性。“标准本”一年级上册首先将视点聚焦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上,无疑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是学生发展现。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的未来的丰收。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语文,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因此,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三是“小语姓小”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眼睛向上,忽视基础”的弊端,因定位不准导致高耗低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础”。学习语文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有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语姓小”凡是要从早抓起,从小事抓起,起点低一些,要求严一些,固本培元,夯实基础。

  基于上述思考,并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从一年级从就将学生日常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中一些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作为重要内容编入课本。在课本开头,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题,醒目地编排了五个页码的彩色照片,通过语文生活实践中的形象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可资借鉴的范例。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三块,其中第一页为第一块,第二、三两页为第二块,第四、五两页为第三块。

  第一块,图上部是两位同学读书写字的姿势,其中女同学正在读书,男同学正在写字。中部是两位同学做眼保健操图,其中男同学正在挤按睛明穴,女同学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医生给同学们检查视力。

  第二块,图左上是学生集体读书的姿势,右上是一位学生读书姿势的侧视特写;左下是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角上为握笔位置的特写

  ,右下是学生集体写字的图片。通过上面两幅特写图可以让学生明白: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双手拿书或将书平放在桌上;书本与眼睛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与视线夹角接近直角。读书时还要做到胸部与桌缘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学生写字的姿势和握笔要求,可以通过下面两幅图看出:写字时坐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写字时还要把练习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练习本一侧,右手握笔。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点离笔尖3~4厘米(大约一寸左右)。

  第三块,两页共有八幅小图。第四页上面的图是一位小学生正在整理书包,使里面的书本、文具摆放得整齐、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图,是一位小学生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右边的一幅小图,是一位同学正小心地把习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铅笔和文具盒都摆放在适当的位置。第五页右上角的小图,是一位小学生仔细地整理文具盒。中间的一幅图,是一位同学写完字以后,把铅笔套起来,以免折断笔尖。从下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课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铅笔盒里的文具摆放得很整齐,所有的课本都包上了书皮。

  不难看出,这一册“习惯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规范性。

  为确保学生严格养成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习惯篇”的内容编排十分注重规范性。经多次调研,发现许多同学执笔时食指未关节均向里凹陷。这样执笔需以腕运笔,写出字来比较僵硬。正确的执笔姿势应是,食指未关节应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指腕配合、运笔自如。习惯篇用特写图片向学生作了正确展示,有利于学生模仿、规范。

  二是科学性。

  习惯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行为的自动化。吕叔湘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对此,教材的安排应该说是十分科学的:一开始以图片示范让学生认真仿照。反复练习,逐步形成动力定型;后以故事强化,加大信息强度;每篇课文后面均设描红练习,让学生操练、运用,逐步实现自动化,形成“快速反应通道”。

  三是形象性。

  “习惯篇”主要以精心拍摄的照片编排而成,如写字时怎样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学生只要看看图就知道了。直观而又形象的展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自然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是整体性。

  这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说,一年级上册。强调读写姿势,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其他习惯的要求,或对其他习惯暂时不闻不管。习惯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说,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应与思想教育、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全面提高。

  我们该如何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首先,习惯培养具有微观性,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习惯关乎人的一生,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

  习惯培养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如: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导学生写字必须抓住“关键点”。一年级学生手小力小,写字时往往握笔处离笔尖太近,结果因要看清笔尖的运行而导致眼睛距离本子太近。因此,保证“一寸”到位是“三个一”中的关键。教师若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引起重视,严格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形成定会指日可待。

  其次,习惯培养具有长期性,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么握笔、簿本摆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离等等。老师交待、讲解、示范、纠正好多遍,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记不住,这就需要老师不急不躁、因人而异、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时也会出现“反复”。

  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走样,这就需要抓“反复”,进行再纠正。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第三,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新大纲”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教育的随机性尤其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学校老师的指导训练固然重要,家长的督促检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写字来说,学校与家庭就要齐心合力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可见,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随时随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视,家庭与学校必须齐抓共管。就本册教材的“习惯篇”而言,我们的教学该注意什么呢?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的'重要性:课文读错了可以重读,字写错了可以重写,而不良的读写姿势一旦定型就较难改变;读写姿势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对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应该让操作层面拥有更为广阔的时空。

  其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针对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一些童话故事或将某些名人小时候的事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将学习内容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读,或将教学内容拍成录像播放;还可以举行读书、写字仪式,让学生知道,读书、写字是很严肃、很庄重的事,不能马马虎虎地对待。总之,教学要力求生动、活泼,要变枯燥的说教为富有趣味的活动。

  其二,运用榜样示范,指导仔细观察。理论研究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人们必须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我们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储存和建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课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同学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这样一来,图上那些同学的具有示范意义的读写姿势就会就会变成一定的“相似块”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以备调用、激活。

  其三,明确具体要求,反复进行实践。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之后,学生对这一习惯的具体要求便已基本明确。如何才能将这些要求逐步“内化”呢?只有反复实践,舍此别无他途。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示范、比赛、表演等,对学生的读写姿势进行当堂指导,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不难设想,若干年后,用上这套教材的孩子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内外”他们的语文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清清楚楚表达”的习惯过硬、基础扎实的一代。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拼音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他们才会主动、轻松、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预设中,我充分使用情境图、语境歌、游戏活动, 发展学生的自然语言。我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同时,以儿歌或游戏教学拼音,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这些富于变化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希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进而能够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复习旧知,二,情境导入,引出新课。三,认识gkh的形,学习发音;四,学习书写g,k,h,给gkh找朋友,摘苹果练读音节。五,读儿歌。我希望通过这几个环节让孩子们掌握三个声母并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能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课后,学校领导还有组内老师都对我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点评,给予我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觉得自己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自己,完善课堂。

  一、鼓励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性格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却玩乐此不疲,适当的口头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课上更应该让鼓励贯穿课堂,让孩子沐浴在鼓励的阳光下。如我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赏,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二、注重大班教学。一个班54个孩子确实很多,很多时候都不能一一顾到,但是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跟着来的永远都是那么一些人,那其实这个班是不完整的,久而久之另外那些孩子就不可能跟得上进度了,所以一定要多加强群体的练习,不要总是停留在个体练习上。形式可以多样一些,如朗读时,分组,分男女,总之,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有的孩子跟着来。

  三、课堂容量要加大。一个环节不要停留太长时间,紧凑的课堂才是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的秘诀,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所有的小环节都紧凑的连接上,不能浪费每一分钟。

  最后在这里我想感谢敬爱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鼓励和悉心点评,我才能很好的适应一年级这个忙碌的大家庭,我相信,下次的常规课我会做的更好,我也相信,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将更快成长。情绪能够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要下雨了》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而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白兔是怎么知道下雨了。为了完成这一重点教学任务,我没采取以往的讲解分析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读一读的方式去试着解决重点问题,效果较好。

  在课前预习时,我提出预习要求凭借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课堂上,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时感受难受的句子,并找出小白兔都看见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些什么话?因为学生有课前预习的基础,很快就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境呀?学生情绪高涨。于是,我说:请同学认真读一读,小燕子、小白兔、小鱼、蚂蚁说的话,待会儿让同学扮演这些小动物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开始读课文了。边读边模仿着小动物的语气和动作。大约五六分钟以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要求扮演这些小动物。于是,我选了一组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读时“小演员”虽然没有把各自主人公的语言表达得很真切,但对小动物的动作表演得很好。我就针对这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座位上的“小观众”以掌声给“小演员”鼓励。同时教师稍加点拨:记住表现每个小动物行为不同的语气。学生的兴趣很浓,都在认真地领会这些小动物的不同语气,只见每个学生都充满好奇心,摆着不同的姿势读起来了。我接着又选了一组“小演员”,他们“表演”得可真是淋漓尽致,小白兔的好奇,小燕子捉虫子时的忙碌,小鱼游出水面时的急促,蚂蚁搬东西时的匆忙都充分展现。这组学生演完之后,同学们都想表演。我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又分四人小组进行了“表演读”。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于是我就势而问:“谁能说说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经问得知: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部理解了。

  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适当地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形象去感知,用语言去领会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形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收益大得多。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把识字、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论读生字、还是记生字、朗读方面都体现自主精神,学生认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把学生获得的一点成功给予鼓励,学生学得愉快。

  我在教学《雨点儿》这课时,采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在理解“数不清”这个词语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朵云,然后在云底下画大小雨点,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数了起来,最后我用点代替雨点儿在黑板上快速地点点,学生数不过来时,我再引出:“雨点儿多得数不完”学生很自然地接上来“数不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语。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什么是数不清的,效果就出来了。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认为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生成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问:“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在品读课文时,我又问:“如果你是花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学生在说到如果自己是雨点儿,我去干旱的地方 可以减轻干旱”;有的说“要是我是大雨点儿,我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谁说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他们的话却真的让人感动。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在朗读时没有读好儿化音。“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话没有读好。通过反思,我体会到:在教学中,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三: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珍珠泉》一课内容浅显,语言优美,四处可拾好词好句。比如:

  1、“绿色的大绒球不大整齐的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悄悄开放着的花朵,朴素的'花环,青褐色的石头,已经发黑的树叶密密的树叶,金色的光斑,彩色的珍珠,美丽的珍珠泉。”

  2、“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通过三个“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泉水绿的程度,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美感和赞叹的感情。

  3、“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声中消失了。”则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从颜色、形状、声音、水泡消失的变化过程等方面把珍珠泉的特点给写出来了,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来写一段话。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4-20

语文一年级教学反思02-22

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05-25

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05-25

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3-04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1-16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03-14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6-16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2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