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圆片、三角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使学生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小红一起到新星文具店购买文具,文具店里的东西可真多啊。(课件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中标明四把三角尺或直尺的价格,分别是:2角、5角、8角、3角。)
二、 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 教学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 提问:小明想买一把尺子,猜猜他可能买哪种价格的尺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角、5角、8角、3角。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尺子的价格,它们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如果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上面商品的价格呢?
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着上面的价格板书:2/10元、5/10元、8/10元、3/10元。
提问:你能分别说说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表示的意思吗?
引导:像上面的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边讲解边板书)如:2/10元可以写成0.2元,0.2读作零点二(师生齐读)。也就是说,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既可以用2/10元来表示,也可以用0.2元表示。
提问:你能说说0.2元表示什么意思吗?会写这个小数吗?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5/10元呢?
追问:0.5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练习读、写0.5。
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小数表示8/10元、3/10元,并读、写0.8和0.3。
谈话: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2)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提问: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量得的结果是多少?
再问:你能用米作单位分别表示课桌面的长和宽吗?(学生分别用5/10米、0.5米表示课桌面的长,用4/10米、0.4米表示课桌面的宽。)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尺子图。
提问:小明买了这样一把1米长的尺子。它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指1分米的刻度)这里的1份是几分米?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呢?
课件出示相应的填空,谈话:你能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再在书上第101页的第1题中填一填。
学生练习后,指名汇报。
(4)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分母都是几?
小结: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都是零点几。
(5) 游戏:对口令。
教师说一位小数,学生说表示几分之几,或教师说几分之几,学生说小数。同桌相互做游戏。
2. 教学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1) 谈话:我们再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吧,这里还有两件文具。(出示例2的情境图)圆珠笔多少钱1支?笔记本多少钱一本?
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圆珠笔的价钱吗?自己先试一试,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并读、写1.2元。(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笔记本的价钱呢?
小结: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可以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讲解: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像上面的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相机板书:小数点、小数部分、整数部分)
提问:你能写出两个小数吗?读给同座位同学听听,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指名汇报。
三、 应用与拓展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 找朋友。(把分数和相应的小数用线连起来,题略)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 总结延伸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延伸: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位小数,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位数更多的小数,更全面地认识小数。如果感兴趣,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资料看一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
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教学准备:小棒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
(出示情景图)
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中国结。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2:做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
我们一起来看 “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出示儿歌)
小小凯蒂志气高
编起结来手儿巧
中国结儿传友谊
我们一起瞧一瞧
一个结上8个环
……
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
(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整)
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
2、读儿歌,编口诀
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
同学们猜想一下,根据以往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8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们能编出口诀吗?
(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行板书)
3、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
(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4)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记忆口诀。
三、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教学绿点)
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谁能代表你们小组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想的?用到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
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
……
四、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趣味性。)
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
2、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
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
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
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4、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
48 56 24
五、拓展应用
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
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
可能会出现:5×8+2 6×8-2 4×10+2
五、总结评价 延伸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呢?
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
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x10x3进行,也可能从12x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x3=36,所以12x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x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x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x7+2、6x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08-2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9-06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小学数学教案【精】01-06
小学数学教案【荐】01-04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