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美术教案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教案 篇1
学科: 初二美术(苏教版)第三册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课业类型: 工艺设计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初二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属于工艺设计课,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构成是教学重点,如何分解与组合基本形是本课教学难点。《基本形的构成》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第一课,它知识点多、抽象性高、课堂演示难度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清晰可变化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
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
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
利于本课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
1、 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
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3、操作领域:通过基本形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矩形分解组合练习。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即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多媒体课件、部分以前学生的平面构成图片、分解的圆形、长方形纸片;学生:双面彩色纸、剪刀、胶水、作业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图见附图
板书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教学反馈:本课教学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平面构成图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教师自制几何形图片的变化组合,让学生很直观地就理解了基本形的构成方法并出色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开发;电脑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媒体,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直观的平面构成图片和基本形演变的过程,让本课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太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和它相关的歌曲、儿歌、舞蹈等资料在幼儿园也极为丰富。平时幼儿的画面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太阳,有做游戏的,有捉迷藏的……大家乐于用自我的方式去表现它,画画、剪贴、涂鸦等时常在幼儿的作品中涌现。在日常美术活动中发现,幼儿大多是用一个呆板的圆和一种单调的红色来表现太阳,偶尔有一两个给它加点其他的色彩,但都缺乏创造力。而幼儿的创造力就是“发现”。即引导幼儿用自我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我的认识。于是就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经过讨论、谈话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2、画出自我心中的太阳,培养幼儿的想像创造本事
活动重点:
能经过想像创造一个自我心中的太阳,培养幼儿的想像本事及对色彩的'敏感度
活动难点:
丰富幼儿关于太阳的知识
活动准备:
1、水彩笔、油画棒、记号笔、绘画纸
2、有关太阳的图片,儿童创造画(场景的布置)
3、音乐《种太阳》
活动过程:
一、课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儿童创造画
二、播放歌曲《种太阳》请幼儿欣赏
1、幼儿随着音乐欢乐地进场(提示注意歌曲里的歌词意思)并可随意舞蹈。
三、经过欣赏歌曲,进行讨论
(师)提问:
1、这首《种太阳》的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
2、教室里有许多教师的好伙伴种的太阳娃娃,你看到有什么样的太阳娃娃?
3、出示一些作品,讲解作者的构思与想法。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透过美术创作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力逐步发展,对媒材的造型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并能合理选择和使用媒材。作业应做到造型与功能作用相结合,初步形成设计应用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任务中,独立思 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机械手和制作机器人模型的方法,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能运用各种媒材进行机器人模仿造型活动。
教学难点
掌握机械立体形的画法。
教学模式
“赏析——探讨——表现——赏析”的圆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动画欣赏认识机器人
1.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2.引导提问:你了解机器人吗?你是从哪里了解到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的?学生自由交流,谈论机器人。
3.认识机器人:你认为机器人是什么呢?是人吗?是机器怎么又叫机器人呢?我们给它取名机器人,并不是因为它像人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具有在人类不可接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活动的特殊功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惊讶机器人的聪明程度。
二、认知结构 尝试训练
1.了解机器人的作用。
引导思考: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来看一看机器人的类型有哪些,分别都能做什么。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类型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
2.认识机械手的.造型特征。
一般讲的工业机器人,就是机械手臂,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特殊性工种的工作,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机械手图片,说一说机械手臂的外形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机器人的手一般由方形的手掌和节状的手指组成。教师介绍北京航守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多指灵巧手”。
3.自主尝试机械形体画法。
看书分析机械形体是怎么画的,试一试螺丝帽的立体形的画法。
三、学生尝试练习,展示作业,教师反馈,进行技法指导。
四、创意设计
1.机械手功能探讨。你准备设计一个具备什么样功能的机械手?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2.提出活动:参照资料或展开想像.用线描的方法设计一只机械手。注意将关节的连接部分交待清楚,画出机械手的立体形效果。
3.学生作业。
五、展示创意
学生自评,将设计意图和机械手的功能进行设计发表。
美术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在西瓜皮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
2、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实物:半个西瓜皮;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2、小动物卡片、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泡沫板、实物投影仪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西瓜皮)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2、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猴子、小松鼠……)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幼a: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
幼b: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猫用它来撑伞。
幼c:西瓜皮,变木桶,小狗用它来舀水。
幼d: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
——请幼儿把作品展示在泡沫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3、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的故事。
——老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
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猫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 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猫和小狗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小朋友,西瓜皮有许多,别的小动物会用西瓜皮来做什么呢?他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 请你们也来编个故事吧!一组上的`小朋友你先编,再我编,再他编,大家一起接龙编个动听的《有趣的西瓜皮》故事吧!
——幼儿分组创编故事
每组提供一幅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若干小动物(提醒幼儿选好小动物,再讲述)
活动结束:
——请个别小组讲述 鼓励小组间相互讲述。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拓色的方法表现瓶花。
2、能大胆用色,体验作画的乐趣。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拓色底版、水粉颜料(每组六色)、水粉笔(每组7支)、铅画纸。范画、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出主题:
幼儿进入活动室,参观展示台及多媒体的瓶花。
活动室里发现了什么?
你觉得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有什么用?
出示范画,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
2、讲解示范:
①出示绘画用品,观察画板,找出与以往不同。
②你喜欢怎样的花瓶?(示范花瓶)、喜欢怎样的花(示范花)、(示范叶子)。提示用色和用笔的要求。
③拓印:强调放上后不能移动,再用力压。
④欣赏成品。
3、幼儿印画:
①要求:简洁提示用笔、用色要求和画纸有两种幼儿可自由选择。
②幼儿作画,教师巡回。
4、讲评、延伸。
你觉得哪幅画最美?为什么?
生活中有更多的美等着我们去发现。
活动反思: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相适宜。
“体验、探索、创作”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课前我虽然认真准备了教案、教具,但我忽略备“学生”,忽略了我所执教的对象只是大班的幼儿。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水粉工具,也不理解“印画”和“对折”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成人来讲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词,可对五岁左右的幼儿却是从未接触过的,我的教学内容没有与幼儿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幼儿面对一些听不懂的词,感到既没兴趣又无法引起他们积极地思考。
二、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在本节课中,除了教学内容偏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1、教师提问的教学用语方向不够明确。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都是很重要。对幼儿更有必要。他们年龄小、目标意识弱,在做事之前很难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这时,教师的语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幼儿的回答都是与本堂课无关的发现,幼儿始终没有关注对印画每一幅画的左边、右边都是相似的这一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指导用语不够具体、明确。
“你发现了什么?”是开放性的语言,没有方向,幼儿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迷失了探索的方向。如果改为“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画的'左边、右边长得是不是一样?”会更好,更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2、 教师的教学用语没有“儿童化”。
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更要求老师的教学用语“儿童化”。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纯真的语言,天真的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好奇心,本堂课,这一点我是非常缺乏的。
有人说:“有行为,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进;有改进,就有提高”,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积极地作了反思,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幼儿美术教学中该注意、该重视的问题,希望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美术教案 篇6
[分析]捏泥动物
一、教 材 分 析
捏泥动物是儿童最喜爱表现的题材内容,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非常有趣的动物形象。
本课捏泥动物教学通过捏泥动物,让学生认识了解制作捏泥动物立体动物的方法、步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和对动物造型的认识。通过揉、捏、粘接等多种方法来做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动物形象。捏泥动物同时运用粘、刻的方法进行装饰表现出动物的特征。本课教学内容是儿童对动物认识的加深,从平面绘画到立体表现的过渡,教师应指导学生将个人的制作与集体的活动进行结合。可以设计一个场景,如动物运动会、森林音乐会等,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几人一组或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做不同的动物形象,使之在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上册:13课 捏泥动物
二、教 学 目 标
*认识、了解动物的基本形态,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掌握捏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记忆、想象,培养造型表现能力,通过活动形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把能力的培养放到学习捏制的活动中。
本课教学安排要考虑到环节的设置,层次条理要清楚合理。通过记忆观察——感受体验——造型表现——游戏活动——相互评价,在造型表现的活动中,激发兴趣,养成从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本课教学是以动物为表现对象的学习活动,通过捏各种不同造型的动物形态,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制作和活动中完成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在捏制泥动物的活动中对造型、制作的方法、步骤及粘刻手法进行适当的演示,并结合媒体,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通过感受,记忆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表现。
作业评价: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谈自己的'认识,以及保护动物的意义。
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捏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进行适当的添加装饰。
四、教 学 建 议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媒体、光碟、实物提供给学生可观察的动物形象,了解动物的结构、动态,以便作业的完成。
*作业的形式可以用陶泥或彩泥来完成。
(陈以文)
[教案]新港小学 黄秀宇老师的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与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用橡皮泥抓住动物的特征做自己喜欢的动物,进一步掌握做泥塑过程中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橡皮泥做自己喜欢的动物。
教学难点: 动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体验
1 、几位头戴动物头饰的学生出来进行角色表演。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好朋友,看!是谁呀,它们有什么特征?
2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有关动物的影片。教师板书课题:动物
二、师生互动,深入体验
师:你们看了这些动物,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
1 、学生分别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有哪些特征。
2 、教师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动物,板书课题:捏泥动物
三、表现
1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 、小组合作探讨制作的过程: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的教案11-08
经典美术教案02-22
美术教案02-20
《美术》教案03-08
《猫》美术教案09-30
中班美术教案10-19
小班美术教案11-02
美术活动教案11-03
美术熊猫的教案11-04
小学美术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