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时间:2023-05-24 17:55:5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能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J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6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成果、展示资料、发言→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发言交流→引入功和电功的概念→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答:都是关于能源的。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板书:第一节电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整理好,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暂时到此,现在请各组发言并展示你们的成果。

  小组1:根据我们组收集到的资料,电能的来源有各种发电机和电池,电能的应用有生活里的各种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炉,电冰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师问: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小组2:我们发现用电器还有空调、电脑,而且发电机有多种,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小组3:我们发现电池也可以分为几种,有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纽扣电池。

  小组4:我们给电能的来源和去向画了一个方框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非常丰富,还有各种图片和实物展示)

  板书: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给电能的各种来源分类。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请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发电机,另一类是电池。

  生乙: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另一类是由热转化来的,还有一类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师:能不能补充得具体一点呢?

  生丙:风力和水力发电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是由热转化来的,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生丁:太阳能不是核能。

  师:太阳能是不是核能呢?

  (生大多数表示疑惑)

  师:好了,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这个问题当作课后作业,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电能的各种应用也分一分类。

  (学生讨论分类)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么分。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四类,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如电灯、电视;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热,如电炉、电灯、电烙铁、电饭煲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如电动机、电风扇、电车;还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冷能,如空调、电冰箱。

  生乙:冷能不算一类,因为没有冷能。

  (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学生争论,相持不下)

  师: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这也作为课后作业,向学们课后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我们下一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从多种渠道学习知识,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回答:

  1.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2.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生齐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w·h=3.6×10J

  板书:

  二、电能的单位6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J

  师:那么1度的电能或1J的能量有多大呢?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和数据。

  (打出多媒体投影,列出一组图片和数据,说明1度的电能和1J的能量各能做什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抄下的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结合教材电能表的内容弄清:

  1.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2.你家的电能表的铭牌上各项内容的意思。

  (生分组阅读、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生甲: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乙: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丙: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个月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月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月初的读数。

  板书: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

  (学生踊跃发言,师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

  (请学生介绍新型的电能表,师尽可能鼓励、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

  课堂小测(用投影)

  1.小明家中的电能表月末的示数是3706,月初的示数是3646,这个月他家用去了多少电能?如果电费为0.45元/度。这个月他家应交多少电费?

  2.我家的电能表铭牌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它的表盘转过了75r,问我家这段时间用了多少电能?

  (培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用投影)有一个同学说水从自来水厂流过来,水龙头有水流出来了,我们就要交水费,而我们的生活用电,电流从发电厂通过火线流过来后又从零线流回上了,而且电流又没有减小,所以我们不应该交电费。你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说明应交或不应交电费的理由。

  (放开学生的思想空间,提供各种思维碰撞的机会,开始时小组中有激烈的争论,后来大多数同意应交电费,气氛非常活跃)

  6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甲:我认为要交电费,因为搭架电线要花很多钱。

  生乙:而且修建各种发电厂也要花钱。

  生丙:还有火电厂和核电站还要消耗原料。

  生丁:我认为要交电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用电的时候电流虽然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我们需要的能量,我们交电费就相当于买电能来用。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的多样性)。是的,我们在用电的时候虽然电流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我们正是用电能表测量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然后根据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来交电费的。很显然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是一样的。

  板书: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课后作业

  (第1、2、3题都是通过查找资料或调查完成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1.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2.电能转化为冷能算不算电能的各种应用的一类?同学们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

  3.教材P32“动手动脑学物理”

  1、2题。

  4.配套《新学案)P46,第7、8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资源库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上“飞机的升力”,根据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资源库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上“飞机的升力”,根据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探究:

  根据课本探究,如果其它猜想要求学生回家探究。第二天交出探究报告。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F浮=G排)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小石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小石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称重法测浮力。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G-F)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计算、测量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功和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教具准备: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钩码、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任务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对人们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__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总功。

  3、人们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功。

  4、大小为20N竖直向上的拉力F通过一个动滑轮把重30N的物体向上提升了5m,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功为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J,总功为______J。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效率。其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

  7、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是______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1

  二、合作探究

  ㈠ 有用功与额外功

  [实验] 利用动滑轮是否省功(参照课本进行)

  1.提出问题:使用动滑轮省功吗?

  2.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再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计算拉力做的功

  3.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实验分析:Gh与Fs相等吗?如不等,哪个大?为什么?

  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对于额外负担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用W额表示。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用W总表示。即W总=W有+W额。

  ㈡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公式_________

  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一台起重机将1800N的物体提高2m,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如果额外功是4800J,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实验]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1) 减少额外功(使用较好机械)

  (2) 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重)

  三、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总功

  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提一桶水和提半桶水做的有用功相等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时,水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m,有用功W有用=______J,总功W总=______J,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4、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机械效率总小于1

  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5、通过测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四、拓展延伸

  1、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效率大小与功率大小有关

  C.机械效率越低的机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2、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

  A.Wl=W2 l=η2 B.W1=W2 ηl<η2

  C. W1η2 D.W1>W2 ηl<η2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5、要提高某机械的机械效率,应该 ( )

  A.减小外力所移动的距离 B.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C.减小总功 D.减小外力

  6、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用力F沿着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多少?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3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争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力量。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育学生一切从实际动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纳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分?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3、如果将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水换成煤油或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我们会发现物体所受的浮力和在水中的。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

  2、会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的公式

  教学难点

  会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机械效率的计算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包罗万象,计算公式繁多.常把简单机械、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综合起来,考查学生对有用功、总功、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滑轮组、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理解和运用.要求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确定G、F、s、h之间的关系,再正确应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案例分析】

  【例题1】用一个动滑轮将重为4N物体匀速提升1m,拉力大小如图所示,则( )

  A.拉力是2.2N B有用功是2.2J

  C.总功是4.8J D机械效率是120%

  资源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同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拉力是2.4N;对物体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Gh=4N×1m=4J;做的总功为W总=Fs=2.4N×2m=4.8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100%=(4J /4.8J)×100%=83%。故选C

  【考点定位】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例题2】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G的物体,若拉力的大小为F,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A点的拉力为FA,则下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

  资源库

  A.f/2FA

  B.f/3F

  C.FA/2F

  D.G/2F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A点的拉力为FA,而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A,由于有两股绳子拉动物体,所以拉力F的大小等于FA的一半,而F移动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根据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FA×S)/(F×2S)=FA/2F;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例题3】用右图的甲、乙两滑轮组分别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装置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若滑轮规格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W甲W乙 η甲>η乙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η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是把同样重的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等,又因滑轮的规格相同,都是把两个动滑轮提高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做的额外功也是相同的,所以可得总功相同,机械效率也相同,故应选C。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12-30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8-14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3-08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04-0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12-12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04-03

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学反思04-03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6篇)08-18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15篇04-06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