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14 12:11:3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8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究动物的脚的特征,萌发爱小动物的情感。

  2、认识常见动物的脚,能通过动物的脚来辨认动物。

  3、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动物的脚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鸡、鸭、狗、猪以及以上动物脚、脚印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的小脚在哪里?

  ——师:你有几只脚呢?小脚有什么作用?

  ——师:小动物有脚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有两只脚?

  二、认识动物的脚。

  ——(逐一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请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动物?它有几只脚?说说它的脚的特征。

  ——对比小鸡的脚和小鸭的脚有什么不同?

  ——对比小猪的脚和小狗的脚有什么不同?

  ——教师朗读儿歌《小画家》。(详见幼儿用书P15)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感知动物脚的特征。

  ——(出示不同动物的'脚印图片)教师带领幼儿根据图片提示念儿歌。

  三、 快乐游戏。

  1、“这是谁的脚印”:教师将小动物的脚印贴在黑板上,请幼儿仔细观察,说说这是谁的脚。

  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教师用白纸蒙上小动物的身子,只露出小脚,请幼儿猜猜这是谁的脚。

  四、 活动小结。

  ——师:小动物的脚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很轻易地通过动物的脚来分辨它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两只脚,哪些动物有四只脚,哪些动物有六只脚、八只脚吗?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活动应变

  如果能收集动物模型让幼儿观察并用模型印脚印,活动效果会更好。

  活动延伸

  了解不同数量的脚的动物。

  区角活动

  科学区:

  1、投放小动物的图片以及相应动物的脚、脚印图片,请幼儿配对。

  2、将一些多脚的动物贴在墙上,让幼儿数一数这些动物有几只脚。(例如:章鱼、螃蟹、蜈蚣等等)

  环境创设

  可以将动物的图片、脚的图片、脚印图片串成吊饰布置活动室。

  家园同步

  请家长协助在网上搜索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看看这些动物有没有脚,有几只?

  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里,幼儿都会接触到很多的昆虫,有兴趣的幼儿可以数一数昆虫有几只脚。(例如:蚊子等等)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3.愿意做生活的小帮手,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垃圾遍地的小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垃圾分类标志图片。

  2.垃圾袋、簸箕、夹子等若干。

  3.“幼儿学习材料”—《能干的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简单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特点,知道乱扔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2.难点:能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记录。

  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垃圾遍地的`小区》,引导幼儿了解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提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有什么感受?

  小结:垃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水源和土壤,传播疾病,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2.出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的图片,帮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提问:图片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纸盒、瓶子等)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水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为什么?

  小结:能够被重复利用的垃圾叫作“可回收垃圾”;不能被重复利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垃圾叫作“不可回收垃圾”。

  3.创设“我给垃圾分分类”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尝试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将垃圾进行分类。

  (1)请幼儿观察垃圾分类标志图片,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讨论垃圾分类的方法。

  (2)请幼儿操作图片,给垃圾分类,简单记录分类结果。

  4.组织“我做小小清洁员”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整洁环境的美好。

  (1)播放视频《整洁、卫生的小区》,引导幼儿观察整洁的环境,感受整洁的环境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热情。

  (2)组织幼儿走进社区,捡拾垃圾。

  给幼儿提供捡拾垃圾的工具和垃圾袋,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帮助清理小区里的

  各种垃圾,向社区居民宣传不要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提醒幼儿认真洗手。

  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在班级中、家中创设垃圾回收区域,鼓励幼儿分类投放垃圾,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废电池含有毒重金属,要单独处理。

  2.指导幼儿阅读《能干的我》第15-16页,按要求用线连一连,帮垃圾分分类,说说废旧材料制作的创意。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活动准备:各种劳动工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锯子图片。简单向幼儿讲述有关《鲁班造锯》的故事。提问:在哪里看到过?锯子有什么用处?教师简单向幼儿讲解锯子的用处。教师讲述《鲁班造锯》的.故事。

  二、了解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

  (1)除了锯子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具呢?教师出示榔头、斧子、铲子等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知道这些工具的用处。教师:

  (1)这些工具你见过吗?他长的什么样子?他是什么工具?有什么用呢?请幼儿来猜一猜。

  (2)我们怎样使用这些工具呢?

  (3)我们小朋友如果使用这些工具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4)使用工具有什么好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一次介绍各种不同的工具名称以及他们的作用。

  三、延伸活动“如果我是科学家”

  (1)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发明什么工具呢?

  (2)为什么要发明这些工具呢?教师讲解我们的种植园要用许多劳动工具来种植蔬菜和果子等活动。

  (3)这些工具有什么用呢?

  (4)怎么使用这些工具呢?可以小组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

  1、认识小麦,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准备:

  1、本地的农作物实物小麦若干。

  2、小麦的生长图片。

  3、一些由小麦制成的食品。

  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春天我们到田野里去春游,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田里种了哪些东西?

  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回答。

  2、认识小麦。

  1)师: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

  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师:我们来看看小麦的.样子。

  幼儿观察小麦实物,讲述小麦的外形特征。

  教师总结: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观看图片,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4、了解麦子的用途。

  教师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提问:麦子最后结出的小麦有什么用呢?

  (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

  5、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师:今天我们就来自己折一个小船,让小船在水里自由航行。

  幼儿学习儿歌《大馒头,哪里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知道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儿歌。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伯伯阿姨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在小麦成熟的季节带领幼儿到田野里去观察成熟时期的小麦,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辛苦。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交集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

  2、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和推理能力

  准备:两套不同颜色的'图形,一张大的交集图,各组一套操作材料

  过程:

  一.(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小朋友们,今天图形王国的国王给我们小朋友带礼物了,你们来看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用两个词来说,如红色的三角形等)

  二.游戏“图形分类”。

  1、现在这些图形宝宝想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家吧!

  2. (出示圈)这就是它们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宝宝的特征,请个别幼儿给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3.集体讨论:这样分对吗?有不同的分法吗?(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圈中图形的共同点)

  4.教师示范将两圈摆放出现交集,将红色三角形放在交集处。

  5.教师再次出示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幼儿集体进行图形分类,并验证。

  6.小结:两个家中都有着它的共同点,而两个圆圈集合的地方交集,也就是它们共同的家。

  三、送图形宝宝回家

  1.幼儿分组,每组一张交集图,各成员合作完成图形回家的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检验,校对。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操作材料“针筒”,对针筒的探索活动感兴趣。

  2、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初步掌握针筒搬水的正确方法,养成初步的探索精神。

  3、在活动中能有坚持到底的状态,并能保持桌面的干净。

  4、尝试与同伴进行比赛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几只大小不同的针筒,并严格清洗干净、暴晒。

  2、两只透明塑料杯子(橡皮泥盒子),在杯口的三分之一处贴上水平线。(告诉幼儿杯子装水的'多少)

  3、一块抹布。

  玩法提示:

  1、先用一只杯子进行装水活动。(以水平线为主)

  2、引导幼儿采用针筒把杯子里的水小心的搬到另一只杯子里。

  3、比赛活动:小针筒搬水快?还是大针筒搬水快?

  指导要点:

  1、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针筒的方法,初步了解针筒可以装水的简单道理。

  2、在搬水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要把针筒装满。

  3、进行大小针筒比赛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4、如果水不小心掉在地上、桌子上,要提醒幼儿及时用抹布擦干净。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很难自觉发现水会流动的特性。所以活动中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借助这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一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内容。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雨的秘密》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活动,总结水的性质。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尝一尝、看一看、抓一抓,去观察、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趣很高,没有心不在焉的'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进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为理念,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给幼儿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2-1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04-30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10篇07-31

科学活动教案4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