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06 10:31:5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内容,初步感知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扣眼数量),并知道纽扣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3.能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操作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教具:PPT、动物穿衣服的大图

  2、学具:动物衣服的图片(上面有一颗扣子图片)人手一份、不同样子扣子的可粘贴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纽扣图片,讲述故事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和纽扣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有一个东西向他滚过来,捡起来一看,哦,原来是一颗纽扣。

  提问:咦,这是一颗什么样子的纽扣呀?谁能来说一说?(圆形的、白色的、上面有两个洞眼)

  嗯,观察得真仔细,那这颗扣子会是谁的呢?小老鼠决定去问问他的朋友们。二、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的颜色、形状、扣眼数量、大小的不同。

  (一)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的颜色不同。

  小老鼠在路上看见谁?(小狗)那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狗丢的吗?为什么?两颗纽扣哪里不一样?

  小结:小狗的纽扣的颜色是黄色的,和小老鼠捡到的不一样,纽扣不是小狗丢的。

  (二)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形状的不同。

  小老鼠又看见谁了?(小白兔)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白兔丢的吗?

  小结:小白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圆形的,纽扣不是小白丢的。

  (三)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扣眼数量不同。

  小老鼠这次见到了谁?(小猫)纽扣是小猫丢的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小猫的纽扣颜色、形状和小老鼠捡到的一样,可是纽扣上的洞洞数量不一样, 小猫的纽扣有 4 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只有两个洞洞,纽扣也不是小猫丢的。

  (四)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大小不同。

  接下来小老鼠又遇到了谁?(大象和蜜蜂)纽扣是他们丢的吗?

  小结:大象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大,蜜蜂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小,都不是他们丢的。三、观察画面,感知发现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的纽扣相同。

  师:那纽扣到底是谁丢的呢?小老鼠回到家,发现了什么?(妈妈衣服上的纽扣丢了。)你们和小老鼠一起观察他手上的纽扣和妈妈身上的纽扣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一样?

  小结: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纽扣的颜色一样、形状一样、扣子上的洞洞数量一样、还有大小也一样,是妈妈的纽扣。

  四、操作感知,体验配对活动的乐趣。

  1.师:刚才我们帮小老鼠找到了丢扣子的人,小老鼠和老鼠妈妈可开心了。可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们的纽扣还没找到,他想请你们帮助他,给他的朋友找扣子。请你从盘子里找出一颗正确的纽扣补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根据需要介入指导。

  3.小组或个别幼儿分享操作作品。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都帮助小动物找到他们丢的纽扣了,你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颗纽扣,我们一起出去找找是哪个小动物丢的吧。

  活动总结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绘本故事《一颗纽扣》的内容简单有趣,小老鼠找纽扣的故事情节更具有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加上活动中不是直接讲述绘本故事,而是将绘本中的动物呈现到小朋友眼前,更具直观性和操作性。

  绘本中的价值点和数的知识点巧妙衔接,让故事更好的为数学 活动服务。同时结合《纲要》精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幼儿把自己融入到游戏角色中,在游戏里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体 验和理解,通过一颗纽扣引发幼儿不断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纽扣的不同特征,最后进行匹配,对幼儿的观察思考情感等能力有一定的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

  2、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纸杯、玻璃纸、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4、小旗、金箍棒、扇子、蒲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我是小小魔术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我要变魔术了,注意看好了。”

  教师将这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只要把豆子放进瓶子,盖好瓶盖,摇一摇,你们听到什么了?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2、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四个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

  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区”引导幼儿听一听挥动纸、搓搓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的材料的杯子说话,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声音表演会

  要求幼儿用手里的东西来制造表演出这些声音。

  下雨天场景(模仿下雨、打雷)摇晃豆盒像下雨声。

  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

  着火了(揉搓塑料纸)

  刮风(摇动旗子)

  4、了解噪音的危害,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要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让声音大一点?什么时候让声音轻一点呢?奥,对了,小朋友们睡觉时或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我们要轻轻的.走路、轻轻地说话,老师上课回答问题时,要高声回答。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声音优美动听、如优美的歌声、动听的琴声、小鸟叫声、小河流水声。而有的声音像汽车喇叭声、小朋友大吵大闹的声音、电钻钻洞的声音、这些声音非常的刺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叫噪音。我们如果听到很响的声音时,要马上按住耳朵并张大嘴巴,平时也不要大吵大闹,要保护好嗓子和耳朵。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体。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有了第一个的基础,孩子们对制造声音不在是那么陌生,拿着材料就是玩,而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制造了什么样的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并在同伴前演示。这环节一个是让幼儿能大胆的发言,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倾听力。可是孩子们对这环节能说出听到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音是“砰砰的” “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 “沙沙沙”“叮当叮当”像下雨”,“像打雷。”敲小铃的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的孩子们能说出来,但这声音像什么不是想象的怎么好。好旦孩子们知道这些声音不一样原来是材料不同。

  整节课下来,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他们的成功。但我发现自己许多方面还做的不足,通过反思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争取做的更好。如:有的幼儿对所准备的材料很感兴趣而忽略了我对活动的讲解;在活动过程中我也没能关注每个孩子,有个孩子老是说生日吃蛋糕,我没能做出相应的回应,以至使这孩子注意不集中。还有我想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点,结合活动目的有机地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让活动进行的深入、透彻。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发现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价值,知道有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

  2、通过对保护色的认识,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主题

  提问:小灰兔为什么没有被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他身上的颜色跟泥土的颜色很像所以没有被发现

  二、出示图片

  师: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你们找找看,他们是什么小动物? (师逐一出示图片)

  师:你们在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他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师: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

  师:那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他们有保护色?(幼儿讲述)

  三、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找找,谁使用了保护色

  师:一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他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也保护了动物。

  四、出示图片,看看环境的破坏,说说这样对小动物有什么影响?激发幼儿保护环境。

  五、结束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仅要告诉别人保护环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动告诉大家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三大盆水、毛巾、白纸。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情境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很远的地方游玩,去那个地方要经过一条小河,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度过小河,小朋友有办法吗?(启发幼儿联想到坐船过河)

  2、教师出示纸船。(看老师这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艘纸船,让我们一起度过小河)

  3、幼儿将纸船放入水中玩耍,提醒幼儿注意观察4、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结果(纸船碰到水就湿了,时间一长就掉水里了)

  二、科学探索

  1、幼儿玩水的过程中,教师将涂满蜡的纸船也放入水中

  2、请幼儿观察老师的纸船,有没有打湿呢?那你们的纸船和老师的纸船,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小结: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沉的纸船。

  1、幼儿自己动手为纸船穿上雨衣

  2、教师巡回指导

  3、注意提醒幼儿,纸船的每个角落都要涂上蜡,特别是底部

  4、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纸船再次进行游戏(现在就让我们坐着不沉的纸船到远方游玩吧)

  活动延伸:将幼儿制作的纸船和制作的.材料投放入区角,以便幼儿自己动手探索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人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大班科学识字活动:动物乐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飞、跳、爬、游几个表示动作的字,复习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

  2、发展幼儿扩散思维,让幼儿初步接触更多会飞、会跳、会爬、会游的动物名称。

  活动准备:大盒子一个、小盒子数个(中间挖有一个洞);大、小字卡(大的一份、小的数份):小鸟、小兔、小虫、小鱼、飞、跳、爬、游;磁铁黑板;各种各样动物图片或动物字卡(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盒子(事先已将字卡“小鸟”、“小兔”、“小虫”、“小鱼”放入,让个别幼儿进行摸摸看的游戏,摸出来后,该幼儿要说出这是什么词?若说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x。”帮助幼儿进行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的认读复习。

  2、认读新字

  教师把小兔,小鸟,小虫,小鱼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说说这四种动物常做什么动作?(小兔跳,小鸟飞,小虫爬,小鱼游),教师在幼儿说出后出示字卡:跳,飞,游,爬。

  3、认读字卡:跳,飞,游,爬

  4、看字卡做动作

  教师将字卡放入盒内,第一遍教师抽出一张字卡,全体幼儿认读并做相应的动作;第二遍,个别幼儿上前抽读并做动作,做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第三遍将幼儿分成数组,每组幼儿一个盒子,分别在组内进行抽字卡做动作的游戏。

  5、游戏:对号入座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动物图片,并在黑板上贴上字卡:跳,飞,游,爬。请幼儿把动物们对号入座,分别把它们贴到飞,游,跳,爬四个字的下面,并读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发给动物字卡)

  6、结束

  小朋友回去后可以继续找会游,会飞,会跳,会爬的小动物的名称,下次来教给其他小朋友。

  大班科学活动:它们能通过弯管吗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十元午餐”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平时幼儿都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算价钱的生活经验,只是会不会算、怎么算、有没有方法的问题。这种建构于幼儿经验之上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幼儿也始终能够围绕着内容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仅仅来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高于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后环节仅仅解决吉米的午餐问题是不够的,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个延伸环节,对学到的内容做个小结,让幼儿知道以后如果有一个人点快餐的机会,也可以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艺术,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幼儿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

  活动中幼儿设计菜单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一时不能马上发现菜单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幼儿提示,可提供幼儿充分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这样才是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往往是教师预设外的答案,回避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思考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问的,从而将问题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钱的环节,有幼儿提到取2元的,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面值中没有2元的,但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有2元的,我们可以怎么取?还有哪些好办法?这样既围绕目标,也发散了问题,还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因此,教师教育的艺术,对活动中幼儿能否主动学习、乐于思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鞋子,简单区分大鞋和小鞋。

  2、简单区分爸爸和妈妈的鞋子,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两种鞋子的特点。

  3、体验穿大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爸爸、妈妈、小朋友的鞋若干双,玩具架3个,爸爸、妈妈图片。

  3、音乐磁带:《大鞋与小鞋》等。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鞋子,简单区分大鞋和小鞋。

  活动难点:区分爸爸和妈妈的鞋子,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两种鞋子的特点;体验穿大鞋,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 引出一双大鞋和一双小鞋,简单区分大与小。

  师:宝宝们看,今天杜老师带来两个礼物,是什么啊?(鞋子)

  师: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大的是谁穿的啊,小鞋是谁穿的`啊?

  二、 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鞋子,简单区分大鞋和小鞋。

  1、师:宝宝们,看,这里是兔妈妈的鞋子超市,好多鞋子啊,有各种各样的鞋子,有大的有小的,宝宝们帮兔妈妈整理一下鞋子好不好?你们看这里有两个柜子,小鞋子应该放在哪里?大鞋子放在哪里?

  2、教师示范

  3、幼儿操作。

  三、区分爸爸鞋子和妈妈鞋子,描述其特点。

  1、师:你们看小鞋子都是谁穿的啊?大鞋都是谁穿的啊?

  杜老师手里有两双的鞋子?你们看有什么不同?哪个是爸爸穿?哪个是妈妈穿?原来大鞋有爸爸穿的也有妈妈穿的,看看爸爸鞋子都是怎么样的啊?妈妈鞋子都是怎么样的啊?

  2、在教师领导下请幼儿分分爸爸鞋子和妈妈鞋子。

  从鞋柜里找出妈妈的鞋子放在另一个鞋柜里,贴上头像。

  四、体验穿大鞋的乐趣。

  1、师:宝宝们,爸爸妈妈的鞋子你们穿过没有啊?我们来穿穿看好不好?请宝宝把自己鞋子脱下来放在旁边。每个人去拿一双爸爸的鞋子。

  2、请幼儿穿上爸爸的鞋子。

  师:宝宝穿上爸爸的鞋子有什么感觉?

  幼:走不动。

  师:为什么会这样啊?

  幼儿回答:爸爸的鞋子太大了。

  师:穿着爸爸的鞋子舒服吗?

  那我们快快脱下来,送回鞋架。

  2、第二次尝试,幼儿穿上妈妈的鞋。

  师:宝宝们,我们来穿穿妈妈的鞋子好不好?

  幼儿尝试后提问:穿妈妈的鞋子,有什么感觉?

  幼儿:要摔跤的,妈妈的鞋子太高了。

  师:舒服吗?

  师:那我们快快脱下来,送回鞋架。

  3、经验总结,穿自己鞋子最合适。

  师:爸爸妈妈鞋子穿着舒服伐?那我们能不能穿啊?我们穿爸爸妈妈鞋子会摔倒不舒服也不安全,所以平时我们不要去穿爸爸妈妈的鞋子。

  我们宝宝应该穿哪个鞋子啊?宝宝应该穿自己的小鞋,我们一起来穿自己的鞋子吧。

  播放音乐,走一走,跳一跳,跑一跑,舒服吗?我们回家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让小朋友在活动小认识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

  培养小朋友对摩擦力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

  难点: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积木、瓶子、笔、拔河绳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让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脚搓地面,然后说说感觉?(有一种力阻碍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让小朋友扫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扫帚与地面问、板擦与黑板间、布与玻璃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辆同样的小汽车在相向斜画的积木上往下滑,其中两个斜面上分别铺有一块毛巾,一块手

  帕,让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辆汽车走得最快,哪辆汽车走得最慢,说说为什么?(铺有毛巾的斜面上

  的汽车走的最慢,因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铺有手帕的`汽车走得最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1)拧紧的瓶盖打不开怎么办?引导小朋友回忆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觉.尝试用肥皂水把瓶子打开,因肥皂水可减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自行车链子转动不灵活怎么办?(给幼儿提供石蜡、柴油让小朋友尝试,用减少摩擦力来解决问题?)

  (3)你手中的钢笔怎样才不易被别人拔出?爬杆时怎样爬的快?(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活动,从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紧(或夹紧、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办?(穿上带花纹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

  煤灰和黄沙,加大摩擦力)

  活动延伸:

  把材料放入操作区便于小朋友继续操作活动:

  评量:

  下面的问题是问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用力系鞋带?滑冰鞋上为什么装有铁轮子?

  活动结束:

  有些科学概念在活动中的出现,不是让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师理解指导,因小朋友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在实验活动和游戏活动小渗透科学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懂得粗浅的道理。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2-1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6-07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01-1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