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检测报告管理制度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

时间:2023-04-07 11:09:09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

  在生活中,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检测报告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1

  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应有医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医学工程人员组成,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应对重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定期监测和建档,以保证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2.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比。

  3.临床使用部门应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和规程使用产品,对产品的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存放环境要求应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如实告知;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4.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对生命支持的医疗器械应定期巡检,并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整改。设备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设备部门监测员),负责收集、保存并汇总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经常与临床使用科室沟通联系,定期巡查并记录。

  5.医疗器械使用科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部门监测员)承担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工作,收集、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发生的'安全事件时进行初步评价并及时报告相关设备管理部门。

  6.主管职能部门(院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于发生的医疗器械安全事件要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应监督管理部门,事件发生原因未查清前,对发生安全事件的该批同规格型号库存产品暂缓使用。设备管理部门协助主管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封存登记,等候上级部门处置。

  7.医院鼓励医学装备使用科室上报医学装备安全事件的监测报告,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科室及职工的年终考核。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2

  一、目的:

  为严格生产现场泄漏检测、报告、处理、消除的安全管理,控制因泄漏导致的潜在风险,提高生产、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执行泄漏管理程序,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工艺管道、设备的泄漏管理

  三、职责

  1.安环部为泄漏安全管理部门。

  2.各分厂、部门负责本分管范围内的工艺管道、设备泄漏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内容

  1.泄漏的定义、表现形式、分级及主要危害。

  1.1泄漏是指工艺介质的空间泄漏(外漏)或者一种介质通过连通的管道或设备进入另一种介质内(内漏)的异常状况。

  1.2.1泄漏的表现形式。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泄漏主要包括易挥发物料的逸散性泄漏和各种物料的源设备泄漏两种形式。逸散性泄漏主要是易挥发物料从装置的阀门、法兰、机泵、人孔、压力管道焊接处等密闭系统密封处发生非预期或隐蔽泄漏;源设备泄漏主要是物料非计划、不受控制地以泼溅、渗漏、溢出等形式从储罐、管道、容器、槽车及其他用于转移物料的设备进入周围空间,产生无组织形式排放(设备失效泄漏是源设备泄漏的主要表现形式)。

  1.2.2泄漏表现形式与结果。根据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气体、粉尘泄漏可能导致的结果不同将泄漏分为易燃易爆介质泄漏和有毒有害介质泄漏两种。易燃易爆介质泄漏可导致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有毒有害介质泄漏可导致职业病、中毒、窒息、死亡等事故。

  1.3液体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气体、粉尘泄漏分为轻微泄漏、一般泄漏、严重泄漏和不可控泄漏四级。

  1.3.1轻微泄漏:指静密封点的渗漏(无明显液滴)和滴漏(大于5分钟1滴)以及动密封点每分钟滴漏超过指标5滴以内。

  轻微泄漏一般是因法兰密封面或垫片失效、阀门不严或密封失效或管线、设备上存在微小砂眼等导致的物料轻微外漏。轻微泄漏因泄漏量少,冷却散发快,一般不会导致着火、爆炸等事故;轻微内漏会导致高压侧介质对低压侧介质的轻微污染。

  1.3.2一般泄漏:指静密封点泄漏的液滴小于0.5滴/秒,但尚未形成连续液滴的状态,或动密封点每分钟滴漏超过指标5滴以上。一般泄漏会形成累积,落到高温管线或设备上可引起冒青烟或小火,短时间内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危害;一般内漏会导致高压侧介质对低压侧介质的较小污染。

  1.3.3严重泄漏:指静密封点泄漏的液滴大于等于0.5滴/秒,并达到了液滴成线的状态,或动密封点每分钟滴漏超过指标10滴以上。

  严重泄漏可能会引发火灾,并导致周边管线、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从而导致更大的火灾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内漏会导致高压侧介质对低压侧介质的污染。

  1.3.4不可控泄漏:指因为密封失效或者管线设备严重腐蚀穿孔、断裂导致的危险化学品突然间大量泄漏的情况。不可控泄漏会因泄漏介质或周边环境不同导致重大火灾、爆炸、人员窒息、中毒死亡等恶性事故的发生。特别严重时,还会对周边居民、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造成严重威胁;不可控内漏会导致高压侧介质对低压侧介质的严重污染。

  1.4惰性气体泄漏分级参照危险化学品气体泄漏标准。

  1.5真空管道泄漏一般指空气进入真空设备管道内部,属于气体泄漏的一种。根据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分为一般泄漏和严重泄漏两种情况:

  1.5.1一般泄漏是指真空泄漏导致管道内真空度达不到操作要求,但进入设备内的空气对生产安全不构成威胁或设备内含氧量低于可构成爆炸环境最小含氧量的20%时(含),认定为一般泄漏。

  1.5.2严重泄漏是指真空泄漏导致设备内的含氧量高于可构成爆炸环境最小含氧量的20%时,认定为严重泄漏。

  2.管理要求

  2.1管理意义。

  2.1.1加强泄漏管理是确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苛刻,设备管道种类和数量多,工艺波动、违规操作、使用不当、设备失效、缺乏正确维护等情况均可造成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泄漏,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2.1.2加强泄漏管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泄漏是引起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要树立“泄漏就是事故”的理念,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泄漏,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提升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2.2泄漏管理的主要内容。

  2.2.1泄漏管理主要包括泄漏检测与维修和源设备泄漏管理两个方面。要通过预防性、周期性的泄漏检测发现早期泄漏并及时处理,避免泄漏发展为事故。

  2.2.2泄漏检测与维修管理工作包括:配备监测仪器、培训监测人员、建立泄漏检测目录、编制泄漏检测与维修计划、验证维修效果等。

  2.2.3源设备泄漏管理工作包括:泄漏根原因的调查和处理、泄漏事件的评定和上报、泄漏率统计、泄漏绩效考核等。泄漏检测维修工作要实行pdca循环管理方式。对所有的泄漏事件都要参照事故调查要求严格管理。

  2.2.4建立定期检测、报告制度。对于装置中存在泄漏风险的部位,尤其是受冲刷或腐蚀容易减薄的物料管线,要根据泄漏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周期性测厚和泄漏检测计划,并定期将检测记录的统计结果上报给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安全管理部门,所有记录数据要真实、完整、准确。

  2.2.5建立处理、消除管理制度。企业发现泄漏要立即处理、处置、及时登记、尽快消除,不能立即处置的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建立设备泄漏台账,限期整改。加强对有关管理规定、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文件以及采用的检测和评估技术标准等泄漏管理文件的管理。

  2.2.6本公司装置设备、材料采购上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所采购的设备、材料质量合格。

  2.2.7开工前生产部应组织编制详细的开工方案,对升温、升压等操作进行详细的规定;确保装置在开工和正常生产过程中运行平稳,避免大幅度的温度和压力变化造成的泄漏。

  2.2.8生产岗位应对生产区、罐区对一般泄漏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及时做到早发现、早治理,防止泄漏扩大。

  2.2.9任何人发现化学品泄漏、工艺泄漏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逐级上报。对于大量化学品泄漏,经应急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后,请求外部援助。

  2.2.10在采取任何控制措施时应本着不会暴漏于化学品危害中或发生任何可能的伤害的原则进行处理。

  2.2.11员工必须清楚处置处理化学品泄漏应配带的防护用品、泄漏预防设备及泄漏控制设备的储存位置。泄漏必须以如下的原则处理:停止泄漏、围堵泄漏、清除泄漏。

  2.2.12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确保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化学品的泄漏。

  2.2.13可能发生泄漏或释放的区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危险化学品仓库、重大危险源罐区、配料罐、聚合釜、dac生产装置区、水合装置区、卸料装置等区域必须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定期检查,泄漏可能性较大的区域和存放高危险物品的区域,必须进行特护的监测检查。

  2.2.14在对有泄漏可能的物质进行运输和装卸时必须格外注意,将泄漏的潜在可能降到最小,员工也要定期进行培训,并在发生事故及时报告。

  2.2.15所有设备及工艺的操作程序中必须有适当的规定来预防泄漏或将其减至最少,操作中必须提供总体的要求及细节说明,如操作顺序、设备或管道减压、管线断开、设备净化、停电补救等。

  2.2.16各分厂应定期对储罐、管道、排气口、加料口、设备等定期进行检查,装卸原料时不应发生泄漏现象,如有泄漏应及时采取措施。

  2.2.17在大量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区域和存在罐、釜、塔满溢可能性的区域,必须准备有泄漏控制器材来防止化学品进入下水道或溢出。

  2.3泄漏检测

  2.3.1泄漏检测范围。泄漏的检测包括日常巡视检查检测和发生泄漏的专业检查检测。公司各岗位当班员工负责本岗位分管范围内的储罐、设备、管道、阀门、机泵及整个生产过程物料储存、输送、使用的泄漏日常检查检测管理;泄漏的专业定性定量检测一般泄漏由由公司化验室负责,严重泄漏由公司安环部外协专业机构完成。

  2.3.2泄漏检测周期。日常检查检测一般一小时一次,发现异常时及时增加检查频率。专业检测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

  2.3.3泄漏检测程序。检查检测前应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然后按照逐台逐段进行检查,若发现滴漏、气体外泄,按泄漏的级别及程序进行汇报和处理;每次的检查检测结果要填写有关的记录,记录要求清楚、准确、完整,并在泄漏现场做出标记。

  2.3.4泄漏检测方法。日常检查检测主要用眼睛观察、耳朵听声和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

  空气中油蒸汽的检测所取气、液样要符合规定,取样化验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最少为两人同行,否则不得参与检测取样工作,检测的数据要及时向指挥部报告,若现场检测人员感到不适或接到撤离的指令后,应立即撤离。

  2.3.5重大泄漏现场实时监测由公司化验室负责应急环境污染物监测或委托县环保局监测站监测。

  2.3.5.1根据泄漏的扩散速度和当时气候、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

  2.3.5.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环境污染变化趋势,预测事件的发展情况,为公司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2.4泄漏的报告。

  2.4.1泄漏报告程序。首先发现泄漏人根据泄漏情况及时汇报给当班班长,班长检查落实泄漏级别后,微小泄漏及时通知当班调度和生产部,安排维修人员及时检修;漏点较大但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危害时,及时通知当班调度和生产部,安排维修人员及时检修;如果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时,应及时通知当班调度、生产部和安环部,由生产部或安环部负责人汇报给分管经理和总经理,由分管经理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时应由应急指挥部联络组向县消防、环保、安监、公安、医疗、当地政府等单位报告。

  2.4.2任何人发现化学品泄漏、工艺泄漏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逐级上报。对于大量化学品泄漏,经应急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后,请求外部援助

  2.5泄漏的'处理

  2.5.1泄漏必须以如下的原则处理:停止泄漏、围堵泄漏、清除泄漏。一般、微小泄漏的处理,由当班调度安排维修及时维修处理。

  2.5.2重大泄漏的处理。

  2.5.2.1现场保护。由公司岗位班长和值班人员负责,公司应急救援队保卫科的人员到达现场后,由保卫人员负责现场的保护工作。

  2.5.2.2化学品泄漏的控制

  2.5.2.2.1发生泄漏启动报警

  (1).发生化学品泄漏要及时报警用以通知应急中心和消防队员。穿戴正确的防护用品,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停止泄漏。停止周围所有工作并确保无点火源。按应急中心指令正确关闭泄漏所在区域生产线。将所有员工撤离至上风向的集合地点。用路障、警戒线或其他隔离物质将泄漏区域隔离,避免其他人员误入其中。

  (2.)所有全厂紧急响应决定必须由应急领导小组结合化学品工艺、物料的危害、泄漏原因及天气情况等综合因素,判断并做出决定。

  2.5.2.2.2人员安全

  (1).任何化学品泄漏事件中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人员的安全。

  (2).情况紧急时需要控制和阻断所有通道,以免不知情的人员进入。

  2.5.2.2.3控制

  (1).必须尽力减小泄漏的危害和影响,直到泄漏完全被控制。如果泄漏会产生蒸汽且物料是水溶性的(如氨气),水雾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蒸汽的浓度。如果泄漏物是液体,应首先关闭排放系统各级阀门,阻止物料的泄漏。泄漏得到控制后,即可通过清理,真空吸收,挖掘,使用吸收剂,桶装等措施恢复泄漏现场。

  (2).对于挥发性的液体,可通过使用泡沫灭火器将泄漏成功控制。吸抽的软管可穿过覆盖在泄漏物表面的凝胶状泡沫收集泄漏物。

  (3).对于大量粉尘的泄漏,水雾或水帘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总之对于任何形式的泄漏,任何能够正确保护人员,终止泄漏的措施均应被采纳。及时的沟通,清晰理解各自的职责以及正确的响应措施都是安全有效响应的关键。

  2.5.2.3泄漏事故的处理措施

  2.5.2.3.1丙烯腈罐区泄漏事故的处理措施

  操作人员发现an泄漏时,但一时不能控制局面,应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立即切断贮罐有关联通阀门和电源;

  (2)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及时查明am泄漏部位及原

  因,下达应急救援指令;

  (3)抢险队来到事故现场后,迅速佩戴必备的防护器材和用具,在岗位操作人员的配合下,实施抢险抢修;

  (4)当班调度员应做好停车工作;

  (5)本岗位及与本岗位较近的岗位除少数人员处理事故外,其余人员应快速疏散到安全地带。

  (6)抢救人员到现场后,实施现场中毒人员和受害人员救护;

  (7)化验人员到现场对危险源的危害检测,并作出定性定量结论;

  (8)针对an泄漏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的危害及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9)应急救援组应在人员撤离后清点人数,并及时报告公司应急指挥部;

  (10)救援组立即将泄漏的an放入事故池中,并加水稀释,再添加naoh、磺酸,生成无毒聚合物,再入污水站处理。

  2.5.2.3.2白油罐泄漏事故处理措施

  (1)当白油罐(或白油输送管道)泄漏(或大量白油泄漏),但一时不能控制事故局面时,应立即停车,切断有关阀门和电源;

  (2)立即用大量的水稀释并向公司救援指挥部报告,迅速通知当班调度员及维修工到现场查明事故原因,及时由现场指挥人下达应急救援指令;

  (3)抢险队立即到现场,实施抢救、抢修;

  (4)距离白油罐较远岗位可按操作规程停车;采取卸压、切断电源等,避免连锁事故的发生;

  (5)当白油罐或白油管道发生严重爆裂,无法实施堵漏作业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稀释,并排到到事故池内,加偏铝酸钠进行消解。

  (6)在实施自救的同时,公司救援指挥部应马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请求社会支援;调动消防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抢救;

  (7)医疗救护人员到现场后,立即救护中毒和受害人员;

  (8)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和白油泄漏情况,判断其可能扩散的方向和速度,由应急救援指挥部确定通知(或上报)上级领导部门,并通知有可能被白油泄漏污染的居民进行疏散和转移;

  (9)事故处理后应对现场进行洗消;

  (10)应立即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写出事故报告,将事故报告报上级有关部门;

  2.5.2.3.3丙烯酰胺泄漏事故的处理措施

  (1)当闪蒸器、提浓塔或am贮槽外漏会造成人员中毒,应立即报告公司作停车处理;

  (2)调度员通知锅炉停止向干燥机送蒸汽,疏散人员到空气新鲜处;

  (3)当人员发现中毒时,应立即通知抢险队现场抢救,将中毒(轻微)送到空气新鲜处呼吸新鲜空气,并吃解毒药品,重者立即送医院救治;

  (4)抢修队到现场后,应穿戴防护用品,立即进行抢修。

  (5)将泄漏的am溶液收集到固定的容器内,加入cuso4进行消解处理,形成无毒的自聚物。

  2.5.2.3.4盐酸、烧碱、丙烯酸贮罐泄漏事故的处理措施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受害人员;

  (2)当危害物触及人身时,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在清洗同时,将沾有酸、碱的衣服迅速脱去,直到冲洗干净为止;

  (3)如危害物溅入眼内,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眼、脸然后送医院救治;

  (4)如烧伤过重或范围过大时,要将受害者立即送医院治疗;

  (5)盐酸、液碱、丙烯酸泄漏,可集中收容入事故池,分别碱、酸进行中和处理。处理后的事故液入污水处理站处理。

  2.5.2.3.5蒸汽管道泄漏的处理措施

  (1)发现管道蒸汽泄漏的人员,要立即向当班班长、段长、分厂厂长及调度汇报。

  (2)分厂及班组有关人员立即到达现场,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查找泄漏点,确定泄漏影响范围,关闭相关阀门,必要时关停总阀。

  (3)泄漏处周围要做好安全措施,防止蒸汽伤人。同时要密切监视损坏部位的发展趋势,做好事故预想。

  (4)分厂及维修相关人员要尽快决定抢修方案,并上报公司

  (5)根据抢修方案,动力分厂组织抢修力量,准备抢修所需材料、工器具等,装设照明,搭设脚手架,办理工作许可证后,对泄漏点进行抢修。

  (6)处理人员应做好防烫准备,按要求穿戴防烫服、防烫面具和防烫手套,同时有人进行安全监护。

  (7)泄漏点冷却下来后,应组织人员查明泄漏原因,焊接管道,更换发生损坏的阀门或垫片。

  2.5.2.3.6天然气泄漏的处理措施

  2.5.2.3.6.1天然气泄漏的特点: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具有易燃、可燃气体的双重性,比空气轻。如发生泄漏能迅速四处扩散,引起人身中毒、燃烧和爆炸。

  2.5.2.3.6.2天然气的性质和泄漏规律:扩散的气体遇到火源即可发生燃烧和爆炸。一旦发生爆炸,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大的灾害。因此,在处理泄漏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防爆重于排险的思想。由于现场人员走动,铁器摩擦等因素易产生火花,势必造成扩散的天然气燃烧爆炸,不仅排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周围的建筑物将遭到毁坏。

  2.5.2.3.6.3天然气泄漏的应急处理措施

  (1)在处理天然气泄漏,排除险情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先防爆,后排险”的指导思想,坚持“先控制火源,后制止泄漏”的处理原则,灵活运用关阀断气,堵塞漏点,善后测试的处理措施。

  (2)设置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严禁车辆通行和禁止一切火源,如禁止开关泄漏区电源。

  (3)天然气一旦发生泄漏,排险人员到达现场后,主要任务是关掉阀门,切掉气源,如果是阀门损坏,可用麻袋片缠住漏气处,或用大卡箍堵漏,更换阀门。若是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积极抢救人员,让窒息人员立即脱离现场,到户外新鲜空气流通处休息。有条件时应吸氧或接受高压氧舱治疗,出现呼吸停止者应进行人工呼吸,呼吸恢复后,立即转运至附近医院救治。

  (4)及时防止燃烧爆炸,迅速排除险情。现场人员应把主要力量放在各种火源的控制方面,为迅速堵漏创造条件。对天然气已经扩散的地方,电器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随意开或关;对接近扩散区的地方,要切断电源。

  (5)用开花水枪对泄漏处进行稀释、降温。

  (6)对进入天然气泄漏区的排险人员,严禁穿带钉鞋和化纤衣服,严禁使用金属工具,以免碰撞发生火花或火星。

  2.5.2.3.7泄漏着火处置措施

  (1).小火用干粉灭火器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2).大火用喷水或喷水雾。

  (3).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把盛有可燃液体或气体的容器运离火灾现场。

  (4)贮罐灭火时启用泡沫灭火系统灭火,并要与火源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或者使用遥控水枪或消防水枪。

  (5)使用大量水冷却盛有危险品的容器,直到火完全熄灭。

  (6)如果容器的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容器变色,应迅速撤离。

  (7)切记远离被大火吞没的贮罐。

  2.5.2.3.8进入泄漏现场应注意的防护措施

  (1)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易燃易爆区禁带火种

  (3)确定波及区人员撤离方向及有关措施

  (4)应急处理要服从统一指挥,严禁单独行动

  2.5.2.3.9泄漏源的控制措施

  (1)迅速采取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措施

  (2)堵漏,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堵漏技术手段堵住泄漏处

  2.5.2.3.10泄漏处理过程中的公众安全与急救

  (1).立即将泄漏区周围至少隔离50米。

  (2).撤离非指派人员。

  (3).停留在上风向。

  (4).不要进入地势低洼地区。

  (5)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用大量清水冲洗物料污染处。

  (6)呼叫120或者其他急救医疗服务中心。

  (7)如果患者停止呼吸,应进行人工呼吸

  (8)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应进行吸氧。

  (9)脱去并隔离受污染的衣服和鞋子。

  (10)保持患者温暖和安静。

  (11)应让医务人员知道事故中涉及的有关物质,并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2.6泄漏的消除

  2.6.1泄漏物的消除处理

  (1)围堤堵截,筑堤堵截泄漏液体或引流到安全地点,防止外流

  (2)稀释和覆盖

  (3)收容(集)大量泄漏可用隔膜泵将泄漏物料收集到容器或储槽内,泄漏量小时,可用木屑、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并收集到密闭容器中

  (4)废弃,将收集的废弃物按国家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法规处置,用消防水洗消含有少量物料的废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6.2泄漏应急救援的终止

  2.6.2.1应急终止和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彻底消除,无续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必要;

  (5)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共免受危害。

  2.6.2.2应急终止程序

  (1)现场救援由指挥部确定终止时机,或由车间提出,经现场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2.6.2.3终止后的工作

  (1)由事件单位查找事故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出现;

  (2)泄漏突发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

  2.6.3泄漏的后期处置

  2.6.3.1现场监测和恢复

  (1)应急救援过程中和结束后,由专业应急救援组和事故部门向应急指挥部汇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监测机构对事故现场的安全、环境污染和岗位有毒有害因子进行监测、评估、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消除。

  (2)应急救援结束后,对于被事故损坏的设备、设施、装备需要委托专业部门进行监测评估,满足安全生产条件后,方可恢复生产。恢复方案由事故部门提出,由公司生产部组织实施,消除事故及其救援过程中留下的隐患,防止事故“死灰复燃”。

  2.6.3.2善后及赔偿

  善后处理由公司善后处理组负责接待、安抚伤亡人员家属,依法进行善后处理赔偿。公司财务、公司办、安环部等部门负责办理事故损失认定、核准和赔偿事宜。

  五、系统识别泄漏风险,规范工艺操作行为

  1、全面开展泄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依据有关标准、规范,组织相关人员对可能存在的泄漏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估,结合岗位实际设备失效数据或历史泄漏数据分析,对风险分析结果、设备失效数据或历史泄漏数据进行分析,辨识出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结合设备类型、物料危险性、泄漏量对泄漏部位进行分级管理,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当工艺系统发生变更时,要及时分析变更可能导致的泄漏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2、定期对易发生逸散性泄漏的部位(如管道、设备、机泵等密封点)进行泄漏检测,排查出发生泄漏的设备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实施泄漏检测及维修全过程管理,对维修后的密封进行验证,达到减少或消除泄漏的目的。

  3、各分厂、岗位根据所使用的物料危险性和泄漏量,对可能发生严重泄漏的设备,要采取第一时间能切断泄漏源的技术手段和防护性措施。实施源设备泄漏事件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生产现场的泄漏检查,努力降低各类泄漏事件发生率。

  4、规范工艺操作行为,降低泄漏几率。操作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工艺参数大的波动。装置开车过程中,对高温设备要严格按升温曲线要求控制温升速度,按操作规程要求对法兰、封头等部件的螺栓进行逐级热紧;对低温设备要严格按降温曲线要求控制降温速度,按操作规程要求对法兰、封头等部件的螺栓进行逐级冷紧。要加强开停车和设备检修过程中泄漏检测监控工作。

  5、加强泄漏管理培训。各分厂、部门要开展涵盖全员的泄漏管理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泄漏管理意识,掌握泄漏辨识和预防处置方法。

  六、全面加强泄漏应急处置能力

  1、建立和完善生产装置、物料储罐泄漏报警系统。公司按照《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和《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223)等标准要求,在生产装置、储运、公用工程和其他可能发生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料泄漏的场所安装有相关气体监测报警系统,重点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备。各分厂、部门要加强管理

  2、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对报警及处理情况做好记录,并定期对所发生的各种报警和处理情况进行分析。

  3、建立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有效控制泄漏后果。对泄漏物料要妥善处置。对于高风险、不能及时消除的泄漏,要果断停车处置。处置过程中要做好检测、防火防爆、隔离、警戒、疏散等相关工作。

  七、强化考核

  1、加强泄漏管理内部审核。要建立泄漏台账、现场检测或检查记录等泄漏管理文件。

  2、加强对泄漏管理的检查考核。加强对泄漏管理过程、结果的检查考核,确保泄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对各部门和岗位的泄漏管理状况进行绩效考核。

  八、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3

  1检测报告是检验机构检测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必须保持内在和外观的'质量。

  2检测报告应及时填写,数据要与记录表中对应项目一致,统一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3检测报告应按工程建设单位要求使用统一格式。检测试验报告一律用微机打印。

  4出具的报告不允许有更改内容,凡有更改情况的报告一律作废重写。

  5报告要做到内容完整,字迹清晰,数据准确。结论做到文字简练,公正确切。

  6报告要严格签字手续,试验、复核、技术负责人要分别签字,严禁一人代签。

  7报告须经过质量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或授权负责人签发,加盖试验检测专用章与认证标志章,以保证报告的法律效力。

  8试验检测报告应及时提交,除对试验周期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般项目各级试验室应于接受委托后的48小时内,出具试验检测报告。

  9建立试验报告发放登记台帐,写明试验报告名称、发放份数、发放人、领取人、领取日期;发放人、领取人和领取日期,要求手签。

  10试验检测资料使用统一编号。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4

  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应有医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医学工程人员组成,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应对重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定期监测和建档,以保证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2.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比。

  3.临床使用部门应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和规程使用产品,对产品的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存放环境要求应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如实告知;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4.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对生命支持的医疗器械应定期巡检,并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整改。设备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设备部门监测员),负责收集、保存并汇总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经常与临床使用科室沟通联系,定期巡查并记录。

  5.医疗器械使用科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部门监测员)承担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工作,收集、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记录,发生的安全事件时进行初步评价并及时报告相关设备管理部门。

  6.主管职能部门(院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于发生的医疗器械安全事件要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应监督管理部门,事件发生原因未查清前,对发生安全事件的该批同规格型号库存产品暂缓使用。设备管理部门协助主管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封存登记,等候上级部门处置。

  7.医院鼓励医学装备使用科室上报医学装备安全事件的监测报告,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科室及职工的年终考核。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5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

  一、检验报告的格式依据标准、规范、规程办法和技术条件制定。

  二、检验报告应逐栏填写,空白栏应划斜线占空。

  三、检验数据填写要标准,结论要明确,字迹要清晰工整。

  四、检测报告必须由检测人、校核人、签发人逐级签认。审查无误后加盖检测专用章和计量认证CMA章发出。

  五、检测报告一律采用与原始记录相同的编号。

  六、存档检测报告与原始记录一起,交由资料员登记存档,要查阅检测资料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七、已发出的检验报告需要更改时,应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进行更改。

  检测原始数据管理制度

  一、原始记录格式依据标准、规范、规程办法和技术条件制定。

  二、填写原始记录,不得用铅笔书写,字迹必须清楚,纸面整洁。

  三、原始记录应按表格内容逐栏填写,做到真实完整,空白栏应划斜线占空。

  四、试验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五、原始记录填写完并由记录人签字后,交由校核人员进行校核并签字。

  六、原始记录不准涂改、刮改,只准划改,划改处由划改人盖上红印私章。

  七、原始记录与试验报告一起,交由资料员存档。

  八、原始记录的查阅应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检测仪器管理,由技术负责人负责,设备管理应按照制度进行。

  二、保持检测中心测试手段保持处于最佳状态,使在用计量器具的受检频率达100%,在用仪器设备的合格率达100%,确保试验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和科学。

  三、检测设备仪器由设备管理员负责周期检定、自检及故障维修事宜,设备使用人负责日常清洁、维护工作。

  四、试验检测仪器自验收之日起,进行分类编号、上帐、建档。

  五、设备档案资料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后方可借阅,必要时,可用复印件。

  六、设备的维护工作由使用人负责,其检查考核由设备管理员进行。

  试验检测安全制度

  一、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应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电动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并经检查确认后方可使用。

  二、仪器设备使用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

  三、加强仪器设备检测维修,确保其性能稳定、示值准确,严禁“带病”使用。

  四、有毒、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使用、处理应符合国家安全规程的规定。

  五、配备满足安全需要的消防器材。

  六、试验检测人员应熟悉设备仪具的性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操作中如发现设备仪具运转异常,或有异味,或遇停电、停水,漏油、漏水时,应立即停机,切断电源、水源。属于故障应及时排除故障。

  八、预制构件检验或现场结构试验,必须采取符合要求的安全措施。

  九、试验完毕和下班时,应切断不用仪器的电源、水源,关好门窗。

  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一、技术档案管理由检测中心资料员负责。

  二、技术档案保管期限:

  1、试验方法标准,试验规程,检测规范,检测方法(国外的、国内的、自编的)长期存放。

  2、设备仪器说明书,计量检定合格证,验收、维修、使用、报废记录,长期保存。

  3、试验仪器、设备汇总表,台帐、长期保存。

  4、各类检测原始记录,委托单和检测报告、保存至该项目结束后一年。

  三、技术档案管理规定:

  1、技术档案是检测公司的技术机密,应妥善存放。

  2、技术档案的借阅、复制,应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检测中心计量管理制度

  一、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负责计量管理工作。

  二、所有出据测试数据的仪器设备的量值传递,必须有正确的溯源。

  三、所有计量设备、计量仪具,必须经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周期检定设备,器具必须制定周期检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检定。

  四、检定、自校不合格的度量衡仪具,修复后可使用的.,需重新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五、标准器具及标准物质不能用作试验检测设备仪具用于检测,只能作为量传标准。

  六、对计量传送系统发生怀疑时,不能勉强使用,及时向质量负责人反映以便安排送检,自检或检修,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九、严格执行计量法,禁止使用非法计量单位。

  样品管理制度

  一、样品的保管由办公室收样人负责。

  二、送检单位在送检样品时应准确填写《试验委托单》,并交到收样人处办理委托手续。

  三、办公室收样人根据委托内容,检查样品是否符合试验条件、委托单填写是否正确、完整,并对符合要求的试样进行编号放入收样室保存。

  四、样品上应有明显标志,确保不同单位、未检和已检样品不致混淆。

  五、样品保管应做到帐、物、卡三者相符。

  六、检测人员接到派工时,到收样室领取样品。检测前仔细核对样品的标记特征与试验委托的一致性,才能开始采样、制样和试验。

  七、检测结束,检测结果经核实后,应将要求存放的样品送存样室保管。

  八、超过保管期的样品,应妥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影响。

  化学试验室管理制度

  一、化学药品应避免阳光直晒,要求避光的药品应装于棕色瓶中或用黑纸或黑布包好存于柜中。

  二、注意化学药品的存放期限,过期和变质的药品应妥善处理。

  三、对有度、易燃、腐蚀性药品应严格保管,小心使用,谢绝无关人员进入本室。

  四、检测人员应掌握一般的防火、防爆、防毒知识以及必要的自救知识。

  五、检测前后应洗手,以免沾污试剂或将有害物质带出试验室。

  六、检测结束后,应将工作台面及时清理,仪器设备、药品、工具放回原处。

  七、下班前检查水、电、门、窗、确保安全。

  标准养护室管理制度

  一、本室由专人负责每日的温度、湿度记录,以及仪器的操作使用,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符合规定要求。

  二、送、取样品时,应注意随手关好门,试件应放在试架上,间距至少保持3~5cm,不可叠放在一起。

  三、每个试件都应标有编号及成型日期,取样前必须认真核对编号、日期、避免出错。

  四、如发现温、湿度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做好记录。

  五、试验人员在本室的停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人体不适。

  六、谢绝无关人员进入室内。

  现场检测室管理制度

  一、每日上班对本室的仪器设备、水、电等检查一遍,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

  二、检测人员应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并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三、将仪器设备带到现场时,由检测组长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与使用,以防设备的损坏与遗失。

  四、现场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将仪器设备放回室内原位处。

  五、定期对仪器设备的进行保养和维护。

【检测报告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检测管理制度01-05

检测试验管理制度_检测试验管理制度范本10-05

检测中心管理制度06-18

试验检测管理制度03-29

检测公司管理制度09-23

检测车间管理制度01-05

检测监控管理制度08-24

检测管理制度15篇01-05

检测仪管理制度01-19

检测设备管理制度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