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大班教案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寻找弯曲物体的朋友。
2、对弯曲的物体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典型的弯曲物体的物品。如:大大卷泡泡糖、香蕉、剥开的桔子、电话线、蚊香、弯柄的雨伞、发卡、弹簧、毛线、铁丝、秤钩、晾衣架等。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与教师收集的物品放在筐中,摆在各组的桌子上,布置成“弯弯乐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利用音乐《去郊游》引入主题。
师:“孩子们,春天来到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把幼儿带入活动室。
师:“咦?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弯弯乐园”!你们到过这样的地方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弯弯乐园里有什么好吗?
(二)基本部分
1、弯弯绕绕的东西
(1)寻找桌面上的用品有什么地方是弯弯绕绕的,有什么作用?
如:弯弯的香蕉、弯弯的发夹、弯弯的秤钩、弯弯的桔子、弯弯的伞把、弯弯的晾衣架。
(2)幼儿自由介绍,教师随机梳理幼儿的语言。
如:弯弯绕绕的大大卷、弯弯绕绕的电话线、弯弯绕绕的蚊香、弯弯绕绕的毛线、弯弯绕绕的弹簧、弯弯绕绕的铁丝。
(3)教师利用课件小结,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如: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为了让人们与汽车爬起来更省力。
弯弯绕绕的铁路是为了避开城市与庄稼。
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彩虹。
2、弯弯绕绕的植物
(1)除了生活中有许多弯弯绕绕的用品,看看还有哪些弯弯绕绕的植物?
(2)幼儿交流看到的植物弯弯绕绕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级叶片上的“脚”向上攀援的。牵牛花用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西瓜藤、葡萄藤都是弯弯绕绕的`,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这些植物就是利用弯弯绕绕来更好的适应它们的生长。
3、弯弯绕绕的动物
(1)植物会弯弯绕绕的,你们有没有见过弯弯绕绕的动物呢?哪些动物是弯弯绕绕的。
(2)幼儿自由交流。
(3)利用课件帮助幼儿小结动物身体上弯弯绕绕的作用。
大象用弯弯的长鼻子卷木头、洗澡等。
小狗、小猫、牛、公鸡有弯弯的尾巴等。
4、弯弯绕绕的身体
(1)寻找我们身体上哪些地方是弯弯绕绕的?
如关节、眼睛、眉毛、耳朵、嘴巴、肠子、血管等。
(2)幼儿相互寻找、讨论。
(3)游戏《去郊游》
幼儿边听音乐,边表现身体的弯弯绕绕。
(三)结束部分
幼儿在音乐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的材料。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讨论:人么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和幼儿分组活动,练习使用各种工具。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提醒注意安全。
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情况记录在表格上。
5.幼儿用简笔画的方式作记录,病相互交流。
活动反思:
学习的专注与否跟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适宜幼儿的学习发展,都是影响幼儿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活动中,老师必须要了解每一位幼儿,根据活动情况灵活应变地采取适宜的措施,让更多的幼儿能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所采用的激励法和游戏法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幼儿克服了学习中的问题,把不同能力的幼儿学习参与性调动了起来。活动中幼儿能积极思考,善于交流,主动地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
其次,活动的延伸很重要,虽然集体活动中幼儿没有时间去使用工具进行尝试练习使用方法,但是我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时使用工具玩一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美工区里玩压花机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小工具投放到科学探索区,让幼儿去用一用,试一试!关于工具的了解,可以在班级的各个学习区投放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区域自选学习!
所遗憾的是,我没有给幼儿准备更多关于工具的知识,如果有关于工具的一些图片、视频等能让幼儿对工具的了解更丰富。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都喜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了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他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滚过,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把小米抓起来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小朋友,你会装吗?老师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它成功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
接下来,根据孩子们的实验记录结果,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成功的装瓶方法,并再次进行实验和确认。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自己确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经验孩子们能够悟到,但却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那么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在课程的最后提高难度,挑战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提问幼儿:装得满满的玻璃瓶里,还能再装上一小杯水吗?让幼儿充分的猜想、假设后,自己再次去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感知,在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和关注还不够及时和深入,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捕捉幼儿的积极信息,在对幼儿的语言表述和引导上,还要再努力研究。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欢乐,体验与朋友一起跳舞的愉快情绪。
2、能根据歌词自编动作,并初步学会跳邀请舞。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
2、熟悉歌曲,初步会唱。
3、场地准备一个大圆圈。
活动过程
1、熟悉歌曲,演唱歌曲。(幼儿能够熟悉歌曲的曲调,会唱歌曲,理解歌词的含义。为幼儿创编动作作准备。)
2、启发幼儿创编动作,并在此基础上集体讨论,确定邀请舞的动作。(从幼儿创编的动作中选取优美的动作作为集体舞但是动作,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指导幼儿随音乐边唱歌边练习表演,要求动作合拍、优美。(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感受动作,学习动作,为集体邀请舞做好准备。)
4、指导幼儿学习跳邀请舞。(重点引导幼儿分清乐句,找准音乐的最后一拍。)
游戏可以反复多次,开始的时候每做一次教师给予评价,纠正幼儿存在的问题。幼儿熟悉舞蹈以后,可以连续进行。教师参与游戏,增加游戏的欢乐气氛。
延伸:此游戏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同伴、老师一起游戏。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可前已经听赏多次,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小朋友在学习歌曲的时候是很顺利的。在进行舞蹈动作探索的时候,小朋友也能根据已有经验积极进行尝试。在活动中,很多小朋友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奏结束,朋友还没有找好,慢了哪怕是一小会儿就影响了下面的整套动作,因为音乐很快,除非跳掉动作才能赶上。但是小朋友都只会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动作进行下去。所以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听辩前奏,因为前奏部分是小朋友找朋友的部分,前奏结束,小朋友必须已经找到朋友。歌曲开始就已经要开始邀请了。
大班黄梅戏表演唱:新猴子学样
幼儿园大班黄梅戏表演唱:新猴子学样
一、作品
游戏玩法建议
1、点兵点将游戏中尽量让每个幼儿有游戏的机会。
2、演唱歌曲部分: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3、游戏形式逐渐递增,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准备】
1、草帽17顶、老爷爷的装扮一套、带绳子的塑料筐两个。
2、听过故事《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感受黄梅戏的曲调风格,体会其中的诙谐和幽默。
2、尝试根据情节、角色创编动作帮助理解记和忆歌词。
3、乐于参加戏剧表演,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要拥挤。
【活动过程】
1、欣赏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导入课题。
(l)教师:你们听过黄梅戏吗?黄梅戏是安徽的一种地方戏曲。
(2)教师完整地表演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幼儿欣赏。
2、初步熟悉歌词,理解戏曲内容,了解戏中角色。
(1)教师:戏曲里表演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再次完整演唱并提出要求。
教师:戏曲里有哪些角色?他们怎么唱的?
3、幼儿初步学习戏曲中的对唱部分。
(1)教师:老爷爷做了哪些动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幼儿回忆戏曲中的爷爷角色唱段并学唱。
(2)教师:小猴子怎么学样的?师生互动,交换角色进行表演。
(3)游戏“草帽在哪里”。
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人的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捏对唱部分,注意根据幼儿的掌握情移时调整速度和韵味。
4、幼儿尝试完整地演唱黄梅戏《新猴子学样》。
5、师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戏曲,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大胆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儿进行黄梅戏表演唱。
教师:小猴子怎样发现草帽的?他们说了什么?
幼儿学说黄梅戏中的说白,并学唱戏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游戏内容:启发幼儿最后不再学样,改变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大班美工教案——福州市三宝之一:“伞”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小伞,了解伞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激发幼儿对身边常用的伞产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仔细观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各种各样的伞。
五、活动过程
想一想,如果下雨了,我们该怎么办?
(1)在树底下避雨。
(2)可用外衣、书包等顶在头上当作“伞”。
(3)可买一件雨衣或一把伞。
参观“伞店”。
教师带幼儿自由参观伞店,观察伞的主要特征,探究伞的结构,了解伞的用途等。
说一说我的.发现。
(1)伞分成伞面、伞骨两部分,可撑开收回。
(2)伞面有大、有小、有圆、有方。
(3)伞骨有长有短,有的像拐杖,有的像棍子。
(4)伞的品种不同:有拼盘上的小伞、纸伞、布伞、舞蹈伞、遮阳伞、防紫外线伞等。
分一分。伞店的伞很多,如何布置更合理更美观?幼儿根据伞的用途、特征,自主分类摆放。
想一想伞有什么用途。
(1)伞能防雨。
(2)伞能遮阳光。
(3)伞能美化生活。
画一画,发明一把既好看又有用的伞。
大班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有趣的观察活动,幼儿将了解植物根的向水性及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与水的关系;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对比,培养幼儿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
二、材料准备
透明的玻璃盒或塑料盒若干,海绵、石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活动提要]
1、引导幼儿思考植物是靠根“站”在地面上的。
2、观察植物的根。
3、观察洋葱根的向水性。
4、小结,洋葱的根(各种植物的根)是向有水的地上生长的。
四、活动形式与方法
1、找一找
组织幼儿到室外或郊外观察大自然,引导幼儿思考问题。
(1)人和动物能站在地面上靠的是脚。
(2)植物站在地面上也全靠它的`“脚”——根。根能紧紧抓住土壤,让植物牢牢地站着。
2、看一看
教师拔几株带根的草本植物,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了解其外形特征,知道根在土壤里伸向四面八方,把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吸上来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3、试一试
将幼儿亲自采集的带根的植物带回教室,同时,教师给幼儿提供带根的洋葱以及实验用具,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并观察。
(1)幼儿按老师提示将带根的植物放置在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中,盒内有两块海绵,其中一块始终保持水饱和状态,另一块为干燥海绵,两块海绵置于植物两侧。以洋葱为例,在洋葱下放几块小石头或透明的玻璃小球,以便于植物根的伸展。
(2)教师组织幼儿每天观察1~2次;
a、洋葱的根有什么变化?(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
b、根对吸水的海绵和干燥的海绵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根向有水的海绵一侧生长)。
4、说一说
教师根据观察情况组织幼儿讨论,把观察结果告诉大家,引导幼儿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会自动向有水的地方生长。
五、活动建议
1、为了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建议教师将洁净的水换成污染的水,继续做如上实验,让幼儿观察比较植物的根有什么变化。(植物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伸展,但根会变黑、烂掉。)
2、本活动建议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画画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
大班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体验和表现欣赏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喜欢欣赏音乐,初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2、从音乐中感受青蛙的可爱形象,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青蛙来培养学生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并懂得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熟悉乐曲旋律,分辨乐曲的音高和不同力度变化,并用嗓音表现音乐的高低与强弱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对比,观察,体验,实践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感受声音的高低,并能够正确运用到歌曲中。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青蛙合唱》,进行分配合作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自制课件、电子琴、手板、蛙筒等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歌曲
1、师生问好
2、律动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边唱边做动作
二、学习新课程
1、引入新歌
(1)听歌曲:《我们的田野》,感受歌曲的内容,提问题
(听过这首歌吗,歌声告诉我们来了哪里,还告诉我们那里都有哪些美丽的景
色?
同学们,歌曲告诉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田野,在田野里呢,有一个动物朋友在等着我们哦,它是谁呢?)
2、猜谜语
大大的眼睛,光光的皮肤披着一件绿衣服,四条腿连蹦带跳的,还会游泳,唱起歌来呱呱的叫,同学们猜猜它是谁呢?谜底(青蛙)
3、学习新歌
(1)播放新曲目《青蛙合唱》,学生听赏
(2)提问:池塘里有两只青蛙在唱歌,一只是老青蛙,一只是小青蛙。老青蛙和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欢快、清脆;低重、沉闷)
什么时候是小青蛙唱歌,什么时候是老青蛙唱歌?
(3)带读“唱得有多清脆”和“唱得有多低沉”,这两句学生容易混淆
(4)小结:小青蛙的歌声高而响,清脆而欢快;老青蛙的歌声重而低,很沉闷的。
4、学生唱歌
(1)为歌曲加动作:在听到小青蛙的时候,双手举过头顶做青蛙;听到老青蛙是,双手放在膝盖附近做青蛙。
(2)各组分角色演唱小青蛙和老青蛙,请几位同学上来合唱
(3)全班一起唱
5、小结:唱歌曲的时候要模仿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分角色唱的时候要记住自己唱什么地方,和搭配什么动作,常准节奏。
6、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1)常准歌曲节奏,注意强弱变化
(2)能模仿出动物的声音,做出动作
三、拓展
1、青蛙喜欢吃害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清清的池塘是它们美丽的家,可是,由于人们经常往河里乱倒垃圾,乱放污水,小青蛙的家正日益变黑,变臭。会不会有一天,小青蛙会真的找不到家呢?孩子们,让我们爱护自然环境,永远给小青蛙留下清澈的池塘,美丽的家。
2、让学生课后继续唱熟歌曲,并可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角色合唱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师生问好
2、复习《青蛙合唱》,请同学们唱出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认识手板和蛙筒
1、请同学们敲一敲、想一想怎样使乐器发声
2、出示乐器,教学生们区分音色,认识节奏
3、听一听、谈一谈、选一选
(1)看看乐器的形状,听听乐器的'声音
(2)谈谈乐器的声音像什么?
(3)怎样选择用手板和蛙筒来表现《青蛙合唱》的声音
4、听音乐,用乐器练习为歌曲伴奏
(1)徒手练习,先一起打拍子,再请个别同学到讲台上来演示,其他同学唱歌
(2)使用乐器,用对方法,打对节奏
三、学习音的高低
1、提问:同学玩过跷跷板吗?它是怎么玩的呢?(引出高低音的认识)
2、感受音的高低,自然界的声音有高有低,让同学们听听动物、交通工具的声音,分辨其高低。
3、教学生唱《低音do和高音do》
4、在琴上弹出高低音,教学生听辨高音低音,知道哪个是高音do哪个是低音do。并可以加上一些节奏与动作。比如:
(1)、老师先弹一个音,再弹其他单音,比前一个音高时举手,听到比前一个音低时放下或双手叉腰。
(2)、听到老师弹高音do’时摸头,弹低音do时拍腿。
(3)、弹 “XX X,XX X”这个节奏,听到高音的轻轻拍手三下,听到低音的轻轻拍腿三下。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还能从生活中发现哪些物体可以做为“乐器”?想一想,如何制作想要的小乐器,然后带回课堂展示。
大班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 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十元午餐”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平时幼儿都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算价钱的生活经验,只是会不会算、怎么算、有没有方法的问题。这种建构于幼儿经验之上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幼儿也始终能够围绕着内容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仅仅来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高于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后环节仅仅解决吉米的午餐问题是不够的,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个延伸环节,对学到的内容做个小结,让幼儿知道以后如果有一个人点快餐的机会,也可以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艺术,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幼儿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
活动中幼儿设计菜单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一时不能马上发现菜单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幼儿提示,可提供幼儿充分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这样才是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往往是教师预设外的答案,回避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思考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问的,从而将问题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钱的环节,有幼儿提到取2元的,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面值中没有2元的,但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有2元的,我们可以怎么取?还有哪些好办法?这样既围绕目标,也发散了问题,还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因此,教师教育的艺术,对活动中幼儿能否主动学习、乐于思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的教案12-30
大班教案01-21
大班教案《值日》03-20
大班《冬至》教案11-23
大班感恩教案11-20
大班拼音教案11-29
实用大班教案11-29
大班云教案11-29
冬至的大班教案12-08
大班教案与反思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