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时间:2023-04-26 13:33:0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囚绿记》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囚绿记》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囚绿记》教案范文汇编八篇

《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中的__(景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囚绿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囚绿记》教案 篇3

  【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习】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囚绿记》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囚绿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咏物抒情

《囚绿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

  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猗郁 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囚绿记》教案】相关文章:

《囚绿记》的教案03-09

《囚绿记》教案02-06

《囚绿记》教案15篇02-07

《囚绿记》教案2篇02-08

《囚绿记》教案(15篇)02-22

关于《囚绿记》教案三篇01-29

《囚绿记》教案范文5篇01-21

《囚绿记》教案范文八篇01-22

有关《囚绿记》教案四篇01-10

【精华】《囚绿记》教案四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