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18 15:54:2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5篇

语文教案范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准确、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或注音理解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朗读,有感情地读,品读,读评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指导预习,了解主要内容

  1.导入。

  2.提出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作者对小城凤凰的印象如何?

  3.检查预读情况。

  二、创设情景,自主选读,感受小城之美

  1.师:我是初次来小城凤凰的游客,想在这留影,了解这里更多的情况,以便在照片背面写明。你们能帮助我吗?

  2.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至熟。

  3.你最想推荐哪里,为什么?

  指名说,在说理由的时候随机总结出“美”的关键处。

  通过朗读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豪、骄傲之情。

  在说、读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音像、文字资料,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谈一谈感受,激发骄傲之情。

  (老师小结)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小结练习

  1.练习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8.小城凤凰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领悟词句,品味语言特点

  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读:把你觉得写的很美、很有触动的语句抄下来,想一想,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悟读:指名把自己摘录的语段读一读,说一说摘抄的理由。感悟。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研读,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小凤凰之美的

  1.默读每个自然段,归纳段意,想想从中感悟到的美。并作好批注。

  2.小组交流,互相提示。

  3.全班交流。

  4.教师点拨。

  5.自愿组合6人,成立“小导游团”。按课文的段落来介绍小城凤凰。

  三、课外延伸,指导练笔

  1.了解学生课前所收集的有关家乡的情况资料。

  2.拟好一个题目,写一篇反映家乡景观、人文风俗的小习作。采用“总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来构稿。

  3.将组织评讲反馈。

  四、课堂总结

语文教案范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书,写好字。

  教学难点:

  感悟学习徐虎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最近,我们认识了一些名人,有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还有举世闻名的美国的电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这两位都是外国鼎鼎大名的科学家。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个中国人, 请看,他是谁?(出示徐虎的图片)徐虎。看看图上的徐虎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徐虎!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水电维修工。他在管辖的居民区挂起了“特约服务箱”,日夜为人民服务,从此居民不再为发生水电事故发愁。 (出示徐虎的资料)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徐虎的课文,题目就很特别,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4.谁来读好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题!

  5.你发现文中的课题和老师写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二、范读引路 创设学境

  徐虎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人们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请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徐虎,看看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师范读)

  三、初读感悟,学词读句。

  1. 听了老师的朗读,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被徐虎的事迹感动了呢,你们想不想读呢?那就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的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平凡 按时 地段故障 提供 凌晨 附近 咕嘟 服务 徐虎 工具 取出 千家万户 挨家挨户

  (1)指名读,同学们仔细看看他们的拼音,你发现什么了吗?

  (2)指导理解词语。 你能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吗?

  A. 平凡:找一个近义词。 (普通)

  B.千家万户和挨家挨户这两个四字词语中都有家和户,那他们的意思一样吗?你怎么理解的呢? 这里的千和万是不是指正好一千和一万呢?(是表示多)

  (3)理解了这两个词语,那老师这有个填空,能把这两个词语准确地送回家吗? (出示填空)

  (4)小朋友们不但把词语读得很正确,而且能理解词义,真不简单!现在去掉拼音,一起来读,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各种形式的读)火车火车哪里开?

  3.词语读准了,那就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准,读得流利!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认真听,一个同学读完了,要请小评委们提出自己的评价,好不好? (分别请学生读每一段。出示长句子,指导朗读。)

  A .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 故障”就是毛病的意思,从“急需”这个词我们看出事情不能等,很急)

  B.可徐虎看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心里很着急,便说:“这是总管道堵塞了,不能再耽搁。”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5.刚刚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现在徐虎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啊:(出示填空)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徐虎是 。许多年来, 徐虎利用 , 走遍了 ,给大家 。人们都说他的'像 。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很会读书,边读边思考,真是好样的!课文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 出示,谁来读一读,

  2.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普通”就是“平凡”的意思,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电修理工,而人们却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面这六个生字吧! (出示六个生字): 徐 修 供 取 务 凡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行,他们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啊?

  3.你是怎么来记住这些字的呢?

  徐: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儿歌,双人加余读作徐。记住儿歌你就记住这个字了,那这个字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修:记住了“徐”,我们来看看“修”字,你怎么来记,或者你想来提醒大家什么? 这个字的笔顺比较多,老师也送给大家一个儿歌,“修”字单人靠一竖,右边折文三撇住。 跟在老师后面说一遍,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师范写)

  供:记住了“修”,我们来看看“供”,你是怎么来记住他的呢? 他是一个多音字,除了第一声,还有第四声。你会给他分别组词吗?

  取:一起来看看“取”,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他? 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耳朵的“耳”这儿上面一横要长些。

  务:学习“务”你怎么记住它呢?折文在上力在下,这字读“务“整五画。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上面的折文要写得舒展一些。

  凡:学习“凡”。几个人的几,在里面加一点,就是凡。

  4.我们讲了注意点,又讲了记住的方法,那写起来就更加的简单了,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习写一遍。

  a.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纠错。每个生字写一遍

  b.拿到投影上展示,找出不足点!(重点评讲“修”)

  c.生再次练写!

  d.再次投影进行讲评。

  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 将六个生字写两遍,每个生字组两个词。

语文教案范文3

  一、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穷”的特点。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

  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

  1、师: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老师一遍遍地读着文章,分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富有。(学生讨论)

  2、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学生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4、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预设交流要点:

  (1)家的整洁与温馨。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5、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如果不用“穷人”做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范文4

  【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语文教案范文5

  一、教育目标:

  1、 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 语言:词语和语句。

  3、 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 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 散读:

  2、 回答:春天、 南方的田野、 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 单读第8节。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 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 朗读指导:传情达意。关键词、句读重音。

  4、 美读。

  5、 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 (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 课堂写作:

  2、 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

语文教案范文6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学会概说课文。

  3.学会几种说明方法感悟神奇。

  4.使用提示的写作方法写关于纳米技术的小练笔,5.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列数字、下定义、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学会概说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说明方法,并学会说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上,我们学到的最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是?(毫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比毫米还小的长度计量单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新奇的纳米技术》(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看它究竟有多么新奇。

  2.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生做笔记)

  (一)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课文朗读。

  量单位 这种大小的物质 纳米自清洁技术 碳纳米管 纳米管储氢气 纳米吸波材料 探测雷达波

  句子:

  纳米技术就是与纳米尺度的微观对象打交道的先进技术。

  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

  师: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上面的句子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做笔记)

  (二)概说课文:

  根据课文篇章结构概说。

  根据每段意思概说。

  根据“因为……所以……”概说。

  活动二:我会说明

  师:课文在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应用时用了说明几种说明方法,很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在文章中找一找。(不动笔墨不读书)

  1.课文主要用哪些方法让我们知道纳米很小很小?

  例:课文使用了_________方法,让我们知道纳米很小很小。

  品读句子,感受说明方法。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度量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上面哪句话写得更明白形象些?为什么?(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度量单位?

  2. 课文课文使用了_________方法,说明了纳米技术的应用广泛。

  纳米技术 用 途

  冰箱纳米涂层 杀菌、除臭

  师:举事例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做笔记)

  活动三:我会写作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到很多关于纳米技术的新奇的知识,下面用你手中智慧的笔介绍你所知道的纳米技术。(提笔即是练字时)

  我知道的纳米技术

  开头: 你知道吗?纳米技术是……

  中间:(也能够使用过渡句来叙述纳米技术的使用;能够把学到的说明方法用到文章中。)

  结尾:这就是神奇的纳米技术。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新奇的纳米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列数字、下定义、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还学会了怎样去说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的努力,纳米技术必将更多的造福于人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科普说明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了解到一些说明方法,但使用还不够熟练,所以这节课着重强化学生这方面的水平。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我大胆采用了板块式设计:

  一学:理解字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二学:学习概括课文的水平。根据课文篇章结构概说;根据每段意思概说;根据“因为……所以……”概说。三个话题从三个角度注重学生概括水平。

  三学:学会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用教材教知识。

  四学:把学到的说明方法,使用到写作中,起到巩固与强化的作用。

  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学用水平、知识积累以及水平的训练,以此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

语文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2.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 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同代表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朗读法 讨论法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关知识。

  二、激趣导入

  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学生会出现很多思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去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对,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冯雪梅的文字去领略一下北京的胡同。

  三、探究感悟:

  (一)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北京胡同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北京的胡同?

  生:自由朗读课文,找直接写北京胡同的文段。

  师:作者在描写胡同时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满着一种美感。比如对北京胡同中晾衣绳的描写,对推车卖货的老人的描写,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点评。 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师:细读文中描写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让作者留恋?

  生:默读文字,谈自己的

  (二)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文中除了描写北京的胡同之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

  生:写了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

  师: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但在文中却还写到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请问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种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首先,家乡同北京一样,也有着“苍凉的历史”,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给了作者许多共同的感受。其次,作者在北京成长,但没有在四合院里住过,她那种“回归从前的愿望”,植根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写出家乡的小巷带有的尘埃气息的旧事,才能表达出像作者这样的都市人“回归从前的愿望”。 3 师:文章除了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运用了哪种呢?

  生:议论。

  师:请学生讨论评价认为精彩的.议论文段。

  师:重点讲解作者所认为的“不变”、“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生:“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师:你觉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呢? 生:自由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师:这些议论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现有必要吗?

  生:思考、论论、回答

  师:这些议论性段落穿插于记叙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种夹续夹议的结构,不仅把文章中对家乡小巷的描写与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化了对胡同的叙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 拓展迁移:

  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

  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北京的胡同

  冯雪梅 四合院 路边的树 晾衣绳

  北京的胡同 推车卖货的老人 车铃声

  炒菜作饭的响动及其香味

  树下聊天的人 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 韧性

  路边的树

  卖冰棒的老奶奶 家乡的小巷 买糖果、积糖纸

  槐树铁丝上变换的衣裳 跳皮筋的小姑娘

语文教案范文8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根据语言环境选用合适的动词。

  4、能体会作者对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唤起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照,激发情感,引出课题。

  2、媒体出示课题:母校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

  我重返母校,跨入( ),漫步( );想起了五年的( )。走出( ), ( )涌上心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师小结:我们跟随作者跨入拱门,漫步操场,走出校门,每到一处熟悉的`地方,都让我们回忆起五年中的喜怒哀乐,唤起千种情思。这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触景生情。

  三、 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媒体出示句子:

  我似乎又尝到了与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2、读句子,发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这三个"似乎"包涵着作者跨入拱门那一刻的喜悦(板书:喜悦),如果你是那位作者,你似乎想起了什么呢?

  (二)学习2 — 8小节

  过渡:从大门到操场,路不长,但在作者写来却是十分优美。

  1、媒体出示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清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沃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2、“沿着、穿过、踏着”都有“走”的意思,可是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你从这三个动作中又似乎体会到了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下文中还有一句和它结构相类似的句子。

  5、媒体出示句子:

  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6、不看书,你能选择不同的动词来说说吗?

  7、媒体出示作者写的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0、来到操场,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两位同学来读读4—8小节。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感受? (板书:兴奋)

  11、朗读体会

  (三)学习9 — 11小节

  1、媒体出示:

  我慢慢来到拱门下,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2、学习词语:迤逦

  ①读准音

  ②看清字形发现什么?

  ③看看这两个字,再看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3、是啊,在这迤逦的阳光下,熟悉的校园中,唤起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呢?读读课文,找一找。(板书:留恋)

  4、出示第10 — 11小节

  这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读读吧!

  5、指导朗读

  四、 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熟悉、喜悦、留恋之情、松柏常青、兴高采烈、甜蜜蜜、稚气

  2、仿照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写一写。

  媒体出示:

  例: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我驻足在教室里, ,五年的喜怒哀乐,像 ,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五、 拓展作业

  1、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没过几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喜怒哀乐,千种情思呢?

  今天母校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明天我们将放飞理想。最后让我们带着万分不舍向母校告别吧!

  齐读: 母校,再见!母校,再见!

  2、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36、母校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语文教案范文9

  1、教师范读全文。

  师:瞧!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请你们轻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师: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不过,为了更好的读好课文,先得跟课文里的生字宝宝交上好朋友!请你们认真拼读本课的生字,难读的字,咱们要多读几遍!

  3、同桌用生字卡片相互检查,相互抽读。

  4、教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1)读一读。(出示本课的生字。)

  A、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字,看看哪个字需要你提醒大家?

  生:我要提醒大家,“传来”的“传”是翘舌音,不要把它读成平舌音了。请大家跟我读:“传”“传”,“传来”的“传”。

  生:我要提醒大家“泪”字,很多人习惯把它读成“lui”,我的.爸爸就是这样读的,请大家跟我读,“泪”“泪”,泪水的“泪”。

  生:我们班有来自开县、奉节、云阳的伙伴,从平时的学习中,我发现他们的“f”和“h”分不清楚,所以我也要提醒请你们不要读错了。请你们跟我读,“挥”“挥”,“挥舞”的“挥”;“呼”“呼”,“欢呼”的“呼”。

  B、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以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2)记一记。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多的字都能认了!能把你记住它们的好办法分享给大家吗?

  生:这个“克”字我早就认识了,因为我特别喜欢吃巧克力,当然,“巧克力”的“克”字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克”。

  师:哦,在生活当中识字,用于生活,这真是一种学习生字的好办法。

  生:我们都认识“用”和“包”字,在它们的前面都加上一个提手旁,就变成了“拥抱”了,有手才能拥抱嘛!大家说,我的办法好不好?

  (学生纷纷给他报以掌声。)

  师:用熟字加偏旁来记生字,是一种有趣也十分有效的办法。

  生:很多小伙伴都哭过鼻子,这个“泪”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一个“目”。眼泪是水,所以有三点水;眼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所以右边是“目”。

  生:同学们,我姓杨,它跟我们今天学习的“高高飘扬”的“扬”很相象,“高高飘扬”的“扬”是提手旁,我的“杨”是木字旁,只要大家看到我的姓名,就一定能记住“扬”字。

  师:现在呀,老师也记住了“飘扬”的“扬”了,我想,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记住了你的名字。

  (3)找一找。(在词语中巩固生字。)

  师:啊,这些生字宝宝也够调皮的了,现在呀,它们又悄悄地溜到词语娃娃家去了,你能找到它们吗?

  分男女生读,分小组比赛读。

  师:词语娃娃又跑到句子里去了,你还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下列三个句子:

  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以多种方式朗读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句,因为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断句,不知道“中华世纪坛”是我们中国一古代有名的建筑物,容易读成“中华?世纪/坛人/如海。”

  朗读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学习生字部分太棒了,请你们再次去朗读课文,看看这一次读课文是不是更通顺了?

  1、学生再次放声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在教师巡视中,听到一学生悄悄地问我:“那天晚上真的那么多人吗?人们真的那么激动吗?”我微笑地点点头,心里琢磨着,孩子们肯定在读课文时,已经在脑海里开始勾勒当时的情景了。)

  2、介绍:萨马兰奇主席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以及全国各地人民狂欢的场面。

  (孩子们在录象里看到萨马兰奇主席用清晰而平稳的语气,向全世界人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录象中显示无数中国人为此奔走告,很多人也为此激动得掩面而泣;学生在此时受到了最直观、形象的感染,所以有的孩子高呼:“我们赢了!”“我们成功了!”有的孩子则取下自己的红领巾当作五星红旗一起挥舞。

  3、谈感受。(为朗读课文奠定感情基础。)

  生:听了这些,我特别激动!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生:我多想高歌一曲。

  生:我好想哭啊——————

  师:是啊!孩子们,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也是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更是中国赢了,让我们再次和13亿炎黄子孙一起欢呼:“我们赢了!我们成功了!”

  4、学生兴致勃勃地齐读全文。

语文教案范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撇的写法。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撇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 、新授:

  (一)讲解“撇”书写要领。

  1、 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 讲解笔顺。

  3、 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撇”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 教师分析讲解:

  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

  撇有平撇、斜撇、竖撇、短撇、长撇之分。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图示: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大半部分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图示: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图示:

  5、指名说一说斜撇、竖撇、短撇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撇,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撇的字。

  1、出示范字。

  千 升 生 左 牛 开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这些字都是先横后竖

  生:先两横再竖,最后一横稍长。

  左:撇不能太长,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

  牛:第二个横稍长。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三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范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能够正确读出“司、假”等14个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练习,能够正确书写“别、导”等6个生字。

  2、通过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等形式,能够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在课文中划出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遇到紧急情况的不同表现。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的不同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1、借助注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

  3、在小组内读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4、自学检测,我会正确读出下面的词语。

  司马光 假山 水缸 别人 慌忙 吓人 使劲 砸破 救出 一块石头

  二、快乐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内的'生字,用红笔标出易出错的地方,并在小组内交流。

  2、自我检测,我会书写得很漂亮。

  三、合作探究

  1、观察文中插图,并和课文结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再读课文,划出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

  拓展延伸

  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你还有别的好方法能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快和小伙伴说一说吧!

  课堂检测

  1、我会正确书写下面词语。

  fēn bié dào chù nà lǐ xià rén

  2、选字填空。

  快 块

  太阳公公( )要下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 )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的( )。

语文教案范文12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出示挂图(本来吴老师自己制作了课件,由于电源不稳定不能用)

  问:看到这张图,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过年

  图上都有些什么?

  周蕾:包饺子、蒸馒头

  虞灿:吃糖

  引导学生看图

  2、回忆自己过年时的高兴的事情

  胡振宇:玩花炮

  谢天赐:甩花炮

  罗非凡:堆雪人

  李昊:打雪仗

  师:总而言之,过年是非常的高兴。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四,课题是什么?

  学生:忙年(师板书)

  三、朗读课文

  1、人们是怎样忙年的?自己把课文读2遍。

  2、指名朗读,回忆以前提出的要求:声音响亮、把字读准。

  刘晋朗读,学生评价

  3、再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吴泽盛)

  齐读

  老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了)

  齐读(比较好)

  师:表扬大家

  四、认读生字

  师: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个生字?会认字有几个?

  老师将生字卡贴在黑板上,“我贴一个,大家读一个”

  (第一排)馒、糖、酒、粥、腐

  (第二排)初、扭

  (第三排)宿

  全体认读

  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排?

  唐琳雅:可能是……

  唐鹏:第一排都是吃的,第二排与吃无关

  万鹏:第一排都是吃的,第二排与身体有关(师:“扭”表示身体的动作,“初”与身体无关)

  师:哪个字是你最熟悉的,说说看?

  学生:米+唐=糖

  理解“糖瓜粘”

  谢天赐:糖里面有瓜的味道

  万鹏:有糖,还有瓜

  周蕾:有糖、有瓜子

  老师解释,讲《祭祀灶王》的故事

  问:还有哪个字你最熟悉?

  柳烨:扭,提手旁加上一个“丑”字

  师:“丑”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生:美

  取下会认字,认读

  师:生字宝宝都到课文里去了,再读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配上动作读课文

  指名读(胡振宇)

  学生读课文,万鹏上台做动作

  学生起立,齐读课文,要求配上动作

  学习会写字

  出示卡片、认读、组词(郑琬茹、彭方武、付升)

  课后记:

  因为是识字课,所以把教学主要定位在识字和写字上,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以读文来帮助识字。对课文的内容也就没有深入地去考虑。

  一上完课,靓靓就特意找到我,跟我谈课。她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老师可以谈谈自己原来过年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对过年没有太多欣喜感觉,老师的'体验可以接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二是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过年玩乐的时候,父母们是怎样忙碌的,帮助学生体会“忙年”中的“忙”。

  说得真好啊!特别特别感谢靓靓!

语文教案范文13

  教材简析

  《送阳光》是第三单元首篇精读课文。这篇记事文讲述了奶奶的腿环了,想见到阳光,而苗苗看到可爱的阳光并用裙子包住阳光准备送给奶奶的事。赞颂了苗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品德。文章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启示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关心他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才是最快乐的。 设计理念 以“送”为主线,借助读、议、说、演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关爱他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苗苗天真、善良、孝敬老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是最快乐的。

  2. 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 设疑课题,确立目标。

  1.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送阳光》(板书:阳光)

  2.想想问问,生成问题。 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预设:是谁送阳光?送阳光给谁呢?为什么要送阳光呢?阳光如何送呢?送的结果又怎样呢?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遇到生字就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老师找四个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认真听一边思 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伊始,以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文,再结合分段、主要内容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然后,学生紧紧围绕课题质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二.生成问题,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苗苗为什么要送奶奶阳光呢?哪句能体现奶奶特别想见阳光呢?理解“念叨”一词。

  2.读2、3自然段,了解苗苗记住了奶奶的.愿望去寻找阳光,那她找到了吗?是什么样的阳光吸引着苗苗要把阳光送给奶奶?

  3.深入读第2、3自然段。

  (1)了解阳光的灿烂,感受苗苗的孝心。

  ①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阳光的灿烂:“朝阳照耀着大地,大地淋浴着灿烂的阳光。苗苗坐在草地上,小小的裙子上洒满了阳光。”

  ②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读的形式把这句话的灿烂读出来,进而感受苗苗要送给奶奶的决心。

  (2)了解阳光的可爱,感受苗苗的决心。

  ①开展想象:阳光太美了,在阳光下,小花绽放着笑脸,小树摆动着枝条,你还能看到什么呀?

  ②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送给奶奶。所以苗苗把阳光紧紧包在裙子里,回家了。

  4.小结。

  (1)自由读第四段。

  体会感悟: ①通过朗读感悟苗苗送阳光紧切的心情。 ②通过朗读体会:从严严实实你看出了什么?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有感情地读一读奶奶的话,要读出她的慈祥、爱心、窝心的感情。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运用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一方面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亲情与爱心,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三.扩展延伸,引导归纳。

  1.创设情境,说一说。 (1)如果你是苗苗,不是4岁的苗苗,而是7、8岁的苗苗,你还会为奶奶做些什么? (2)你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2.引导归纳,读一读。 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希望同学们用你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一个人,心里有爱,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心里有爱,就会关爱他人,把他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心里有爱,内心就会永远充满灿烂、明媚的阳光!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谈一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秀品德。)

语文教案范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

  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

  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

  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

  ⑴宣布最后一课。

  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

  ⑴字贴像小国旗。

  ⑵鸽子叫声。

  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

  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爱国者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语文教案范文15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t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5、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1)【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