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4-18 08:01:5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12个生字。

  3.交流、品评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和手抄报《科技天地》。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作文讲评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老师在批改习作过程中,发出了我班不少同学“独具慧眼”,观察到了别人不易发现的新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一睹为快”?

  二、选择典型,师生点评

  1、出示几类优秀习作的题目供学生选择:看到这些题目上,你想了解哪一篇习作?

  2、让被选中习作的作者说说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并电脑出示习作(放大)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好在哪里?

  3、再出示,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习作进行对比,或同一内容描写,精力与细致的习作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应如何修改?

  4、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放大,师生共同修改。

  三、继续修改,逐步完稿

  【学法指导】能根据同学的评议,自我修改文稿,然后同桌修改,也可小组修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自然数。

  2、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过程,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在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体验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2、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你们知道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你们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的产生

  (1)讲述数的产生:古时候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记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数物体的个数,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来记数。如第一幅图中,人们出去放牧时摆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小石子。放牧归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若两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第二幅图说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来记录所捕获的鱼或其他猎物的数量,也可以用来核对打猎前后武器的数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图中结绳记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小结:人们无论采取哪种记数方式,都是要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对应起来,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也不同。

  (2)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它先由印度传入阿拉伯,而后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又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即:1、2、3、4、5……

  (3)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呈现古人记数和不同地区的记数符号,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填一填。

  ①与百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与万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与千万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

  ②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③10个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百万是(),10个千万是()。

  (2)提问:通过上面的填空,你发现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顺序表:呈现数位顺序并提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3)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4)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扩建”数位顺序表,再通过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让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亿位左边是()位,千万位左边是()位,26705000000

  中“6”在()位。

  (2)()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判断。

  (1)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0是自然数。()

  (4)自然数的个数可以数出来。()

  3、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4、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四、作业练习

  练习二第1、2、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五、归纳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A、学生欣赏颐和园的图片

  B、说一说看完图片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5自然段)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第6自然段)写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正确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也可画图表示)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用简笔画表示。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画图略

  4、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自由分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2、“我是小导游”(各组交流汇报。)

  Ⅰ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生: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生:长廊真长啊,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万寿山脚下。……)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

  Ⅱ学习3、4自然段:佛香阁和排云殿

  (1)游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Ⅲ学习5自然段: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________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________ 。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Ⅳ学习5自然段: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

  3、谁能把颐和园完整的介绍给大家呢?

  4、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4、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美丽的校园》

  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会让人产生冷暖的联想。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冷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色彩的情绪。并激发学生在色彩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冷色和暖色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冷色与暖色,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知道冷、暖色调各有哪些颜色。

  教学准备:

  投影仪、名家作品、水彩笔、油画棒、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谈话:“色彩给人的联想”

  ①红、黄、橙使你联想到什么?(火焰、太阳火热热、温暖的景色、物体)

  ②蓝、绿、紫使你联想到什么?(天空、海水、冰雾等;宁静、寒冷的场面)

  ③: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2、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画家的用冷色与暖色表现的丰富画以及表达心中不同的内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并用的线条及色块表现画面,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创作阶段:

  ①提出作画要求:

  A、用线描或色块作画表现画面。

  B、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②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引导。

  5、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后记: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冷色、暖色有初步了解了,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较快突破。在作画时画面表现的冷色调,暖色调相对比较明确。有关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我们要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中来进行对比和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16—18页的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你们都在什么时候用到了哪些数,谁来说一说。

  生:列举略

  师: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数,那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把书翻开到16、17页,大家读读这些内容,开始。

  一、数的产生

  师:读完了吗?我请同学们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么计数的?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啊,还有很多很多的数都比我们以前学过的亿以内的数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书上18页插图)。

  生:读数

  师: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们中国有这么多人,这究竟是一个多大的数呢?

  生:读数

  师:你能那么快就读出来了?请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我是从个位起,没四位为一级,这样分我就很快分出了三级。

  师:其实我们在分级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找各个数的计算单位。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数当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计算单位?

  生:都用到了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师:刚才我听到了他说了一个十亿,我们以前没有学过对吗?那亿和十亿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十个一亿是十亿。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屏幕)我们在亿位上拨一颗珠子,表示一个亿,请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拨到第十颗珠子了,那现在拨到第十颗珠子该怎么办呢?

  生:拨到第十颗珠子的时候就把亿位上的这十颗珠子全拨回去,在十亿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那也就是说亿和十亿的关系是十个一亿是十亿。太棒了,再请个同学说一说。(板书)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算单位呢?请你告诉我。

  生:有百亿、千亿。

  师:那十亿和百亿,百亿和千亿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同学们们拿出你们的计数器拨一拨,边拨边说,来体验一下?(板书)

  十亿和百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把中国的人口数读一读是不是就更方便了。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很好,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思?那9呢?那上面的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今天我们新认识了几个计算单位,现在我们就把这几个新朋友填在数位顺序表里面吧!把你们的书打开到18页。

  师:我们新学了哪几个计数单位?他们对应的数位是什么?亿级是由哪几个数学组成的?还有没有更大的计数单位?我们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到今天为止,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那这些计算单位之间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咱们来说一说吧,从你开火车!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千万是一亿,10个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百亿是一千亿

  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这些计算单位之间进率都是10 。

  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师:生活当中,根据不同的需要还出现了其他的进位制,你知道还有哪些进位制吗?

  生:回答略

  师:那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

  三、练习

  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算单位。()

  3、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4、10个一千万是十亿。()

  5、任何两个计算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

  6、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7、没有最大的整数。()

  8、一个十一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

  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十进制计数法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介绍古人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介绍阿拉伯数字和自然数。顺势介绍生活中存在更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将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扩展到亿级,科学的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对于这个内容的教学,当时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的内容,再经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来达到锻炼交流、阅读等能力的培养,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操作,学生能简单的感受到数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知道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记录物体的个数,了解到这些数字就是自然数。在介绍完自然数后,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大数的猜测,这样的过渡来进入“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这样处理就比较的自然,然后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来完善数位顺序表,并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内涵。

  这节课的教学很成功,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课件和白板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适时得与课外知识合理的进行整合,使数学课堂更加的有趣,内容更加的丰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瞧,大家多精神,老师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一定会给在座的的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上课。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看电视了吗?你们知道最近哪个地方发生灾难了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生:讲述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些连老师都不知道。不过老师也看到了一个悲惨的状况,那是在2006年5月27日那天,印尼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有近5800人在地震中丧生,34万人无家可归,地震还使33000人受伤,3倒塌不计其数,灾区的状况真是惨不忍睹啊!各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这手,给灾区人民送来温暖,并全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另人震撼的灾难!那又是谁伸出了援助之手呢?

  生:女娲。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31.《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的神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30页,老师非常想把这个故事再一次读给大家,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师:那你觉得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女娲)

  生: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女娲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女娲很神奇,女娲很了不起。

  师:说的真好,女娲的确很神奇,也很了不起。(板书:真了不起)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生:3、4自然段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2、学习3、4自然段,体会女娲补天过程的艰难、危险能及女娲的神奇力量。

  师:那好,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3、4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再找一找哪些词或句子能看出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拿出笔来画一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给大家。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女娲神奇和了不起?

  生:我读懂了女娲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从哪能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呢?

  生:A、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这一句看出的,冒着生命危险一定很艰难。B、我从“零零星星”这个词体会到寻找五彩石很艰难。C、我从“她忙了几天几夜”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几天几夜”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是从时间的角度凸显女娲的神力。

  生:我从“找啊找啊“这个词看出寻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那怎样才能把寻找五彩石这一过程的艰难与危险读出来呢?自己练练,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大家看图,看图上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生:看图后回答,女娲找齐了五彩石非常高兴,喜悦。

  师:你能带着这各喜悦的心情把描写找齐五彩石的句子读读吗?

  生:(个人读,齐读)

  师:女娲终于找齐了五彩石,那她又是怎样补天的呢?

  生: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后在地上挖了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天就补好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2、长5厘米,8厘米,()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2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教案03-15

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02-2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18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1-07

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11-1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02-17

上册四年级备课教案01-23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2-01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1-31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