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桥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潺潺、点缀、浮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事、景、物表达思想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人事景物的重点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审题,说说“小桥流水人家”会是怎样的画面。
2、读通读顺课文,注意读正确下列词语的读音:潺潺、婀娜、干涸、点缀、螃蟹、唱和(hè)。
3、跳读课文,按“流水→小桥→人家”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段。
4、本文描写了家乡小桥流水人家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 )之情。
5、自读思考,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作者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二、练习提纲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仿写开头、结尾。
3、阅读迁移练习黄冈新课堂《外婆家》。
一、审题,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读通读顺课文,正音。
2、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分段,说说每部分的特点:
流水:美丽、自然
↓
小桥
↓
人家:优闲、恬淡
3、指导读出江南水乡“美丽、自然、优闲、恬淡”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按写景文格式归纳文章中心
三、领悟全文的'表达方法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二、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3、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3、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七、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桥教案 篇3
家乡的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篆、隶、飘逸潇洒、刚劲、雄劲、毛蟹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家乡桥的独特结构,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法,赞赞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文章描写上的独具匠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作者对家乡的桥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课文,学会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3——5节。
教学过程:
1、长白:白居易和他的《忆江南》。江南啊!江南啊!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秀水环绕,而这方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方的人们,而许多在这方土地下长大的人,以自己包涵神情的言语,表达心中对家乡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江南有关的文章。
2、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
3、谈话梳理全文
1、指名学生回答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机板书:造型 名称 乐园)
2、家乡的桥的确是美丽的,动人的。老师相信,10几年以后,当我们班的同学成为——建筑师、导游、教师以后,面对如此独特的江南小桥,一定会有许多想要说的话。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桥。
4、学习课文3-5节(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1)、学习第三节
A、指名一学生读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造型的特点(千姿百态)
B、从那些方面写出了千姿百态的'特点?
C、如果你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认为哪种桥的造型最独特?
D、课堂设计一种桥,使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桥。
E、指名设计的比较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
F、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节
(2)学习第四节
A、作为一名导游请你带着我们全班的游客游览家乡的桥。
B、指名读这一节(课件演示篆、隶等字体的特点)
C、如诗如画,家乡的桥真是千奇百怪。板书:千奇百怪
D、设计导游词,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桥。
(3)学习第五节
A、师范读这一节,思考:你感觉到什么?
B、老师真的希望带大家去这个地方,因为这是名副其实的乐园。
板书:千真万确
C、齐读这一节
5、有感情的齐读3——5节
6、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桥的热爱之情
2、学习本文写法赞赞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音乐声起。指名学生分节朗读3——5节。
感受家乡的桥的美丽和特别。
2、长相忆、最忆家乡桥。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难忘家乡的桥。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 ),( ),( )………………
3、片段训练,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的话。
4、讲评总结
5、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家乡的桥
造型 千姿百态
长相忆 名字 千奇百怪 最忆家乡桥
乐园 千真万确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考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考虑,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 索桥什么样子?
(2) 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 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 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考虑。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身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考虑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桥教案 篇5
目标:
增强体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场地:
空地,150CMX50CM的领操台一个.
方法:
把学生分成10至12人一个小组,并选定一至二人为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游戏时,在领操台长的一方两边各画一各线,此线与领操台平行,分别距领操台60CM.两平行线与领操台共同构成一个游戏区域.如下图
游戏时,每组的'同学在A面手拉手,按要求从A面跨过领操台到达B面,才算完成游戏.
规则:
1、在通过A、B两线之间(包括领操台)时,最多只能是两只脚和两只手同时接触游戏区域,否则,重新进行游戏。
2、从第一人通过到最后一人通过B线才算游戏结束,在整个游戏区域,任何人都不能松开手,否则,计为游戏失败,重新开始游戏。
评价:
1、探讨方法时,全体同学共同参与。
2、游戏时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和帮助。
桥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和数量的联系。
2、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感知数字和数量的联系。
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画有“木桥”的底图一张。
2、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四只连在一起鸭子,四只鸭子图片互相连接。
3、音乐《鸭子上桥》。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具,边操作鸭子图片边示范唱《鸭子上桥。第一段,让宝宝初步感知歌曲中鸭子的.数量。
2、操作图片让宝宝进一步感知鸭子的数量,并引导宝宝共同数一数。
——可以边指桥上的鸭子边大声带宝宝一起数一数。
——再次演示鸭子上桥的过程,引导宝宝一起数一数鸭子的数量。
3、出示第二段,演示鸭子下桥的过程,重点是数量部分。
4、完整欣赏歌曲,鼓励宝宝跟着一起数,唱一唱。
5、跟着音乐学一学小鸭子走路,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的教案02-24
桥的教案03-10
《桥》教案04-04
奇怪的桥教案01-11
精品桥教案01-13
《友谊桥》教案03-29
有关桥教案11-16
关于桥教案11-16
桥的优秀教案02-17
家乡的桥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