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案

时间:2023-03-29 18:40:0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竹影》教案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影》教案集合15篇

《竹影》教案1

  【设计原由】

  《竹影》原收录于《丰子恺文集·少年艺术》一章中。很显然这是给少年人讲艺术的,艺术是原文的主题。但本文先写了小孩子的活动,由活动引到艺术问题,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摹使我们读者发现了孩子的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正如席勒所说的:艺术起源于游戏。个人认为孩子的童心与艺术两个方面倾向于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表现原文的精神。于是根据丰子恺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根据丰子恺散文与漫画的特点,由本文入手,探讨丰子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对丰子恺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回答本文有哪些美的地方?(明确:环境描写、孩子的行为体现的特点、父亲的`言行、中国画的特点等等,只要围绕课文谈美,言之成理,就予肯定。)

  2、独立思考三分钟。

  3、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人谈一点美的地方。小组内推荐出最好的一点建议,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即时评价。

  三、课外拓展

  感知丰子恺艺术对美的追求。

  问题:仔细观赏幻灯片上丰子恺的漫画,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

  观赏两分钟,全班交流。

  四、总结

  1、根据对课文的阅读和漫画的赏析,请总结:你认为什么是美的?

  明确:可以归纳为生活、艺术、自然三方面。

  2、教师总结语:

  ⑴ 这节课所接触的知识;

  ⑵ 同学们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以及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⑶ 美是需要靠发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

《竹影》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童稚的活动中。

  2、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同学们提前要预习课文

  2、准备相关的课件:丰子凯图片与简介;几幅名家的竹画;几幅中国画和几幅外国画;有关竹的诗句……

  导入新课:

  师: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我们不妨用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两篇文章来检验一下:请同学们用:“我发现了……的美,因为他(她、它)美在……”说话。

  同学A:我发现了平桥村很美,因为它美在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美在热情淳朴的民风民情,美在友好好客的村民和小伙伴……

  同学B:我发现了黄土高原上演的腰鼓很美,因为它美在场面的壮阔与豪迈,美在后生们的活跃与强盛,美在舞姿火烈与迅疾,美在声音的沉重与磁撞……

  师:几丛青竹,在皎洁的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它美不美呢?这节课我们将从《竹影》中找到答案。

  合作达标: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速读课文,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师指导: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做了什么事?

  生答: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爸爸给我艺术的启蒙。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二、品味朗读:体验美,发现美师:再读课文用“我发现了……美,因为他(她、它)美在……”说出你的发现。

  师提示:人物(爸爸、小伙伴);事件:小伙伴们画竹、爸爸评画;事物:小伙伴们画的竹、名人画的竹;中国画、外国画;描写等

  师举例:我发现了小伙伴们画的竹很美,因为它美在自然,美在随意,美在小伙伴们的童真童趣。

  师引导: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这些游戏对你现在的成长有帮助吗?

  学生C:我童年时与小朋友玩积木,让我认识了多种图形,现在对我学习几何很有帮助。

  学生D:我小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对小闹钟每天叫我起床感到很奇怪,总以为里面肯定有一个人,所以有一天我把它拆开了。虽然被父母骂了,但我认识到了闹钟里根本就没有人,因此就对这些小机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下决心一定找到它工作的原因。

  师:通过本文的作者和两位同学的经历,我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E:童年的.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

  师总结:对,艺术和创造往往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学生F:老师,我发现文中的爸爸很美,因为他美在关注孩子们的游戏,美在他善于启发,善于诱导,让孩子们对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非常好,这位好爸爸对我的成长有没有帮助呢?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凯屏幕显示:丰子恺的图片,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师:从丰子凯的成长和爸爸的引导中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G: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

  学生H:童年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很重要。

  师总结:启蒙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I:老师,我认为名人画的竹很美,因为它美在讲究集合的形体,讲究竹叶的方向,讲究疏密,讲究浓淡,讲究肥瘦……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名人画的竹,我给同学们展示出来,请同学们欣赏。(大屏幕展示几幅名人的竹)名人的竹画得很美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J:我发现中国画美,因为……

  另一学生打断:我认为外国画美。

  师:我这里也有几张中国画,也有几张外国画,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和图画来谈谈它们各自美在哪里?

  生:中国画象符号,更注重神似,它关注的是神而不是形,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生:我认为外国画更美,因为它画得和真的一样。否则外国许多画就不会成为名画,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如凡高的向日葵……

  生: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画最美,因为每一种画都有它各自特点,各自美点,我们就应该有不同的眼光去欣赏它们。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一把尺子去衡量它们,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我们必须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它。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的发现外,你还发现了文章的什么地方比较美?

  生:本文的语言很美。如“天空好像一乏了油的灯,红光淅渐的减弱”这句话把天空比喻成一乏了油的灯,形象生动的写出天空中的光线越来越暗的过程。

  生;再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人们的眼中。”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透过竹叶去看月亮的情形。

  师总结:本文描写很美,许多修辞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另外本文的语言很闲散,但正是这样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有童真、童趣。几丛青竹,在皎洁的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它美不美呢?它很美,我们已经从中找到了美的事物,美的理由。竹不仅画家喜欢,诗人也喜欢,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竹的诗句吗?

  三、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同学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学乙: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师:这种写竹的诗还有许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上网去的搜一搜,将你喜欢的写到你的积累本上。许多人喜欢竹,因为他不仅喜欢竹的外形,更喜欢竹的气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认识就不同,如:有这样一幅对联: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现在你能从正反两方面谈对竹的感悟吗?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同学丙:竹,总是虚心向上;竹,你是一个厚脸皮的家伙。

  师:请同学们选取两种事物,分别从正反两面三刀方面来谈对这个事物的认识。这是我们的课下作业。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生你一言我一语: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师: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竹影》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投影打出相关资料)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撇蘸幽暗√包罗√惬意疏密√坐不牢朱砂水门汀√口头禅√参差不齐

  2、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或: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完成表格: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思考探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找找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图画,要求: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下面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国画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2、完成本课练习卷,并预习新课。

《竹影》教案4

  一、前言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

  体验童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竹影》教案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 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 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 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一、 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 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 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 丰子恺生平资料。 2、丰子恺绘画资料。

  2、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 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 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 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 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 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 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文学“才能”初露倪端。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使用建议:

  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揭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

《竹影》教案6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示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示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同学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同学齐读儿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个小黑狗,

  经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经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绩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和散文创作方面成绩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同学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和其注音。

  ⑵要求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和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示什么样的中心?

  同学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示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身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说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一起解决。

  六、延伸拓展

  1、小结导入:本文表示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无妨回忆一下《童趣》。

  2、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3、延伸拓展:

  ⑴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示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越2分钟。同学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⑶教师小结。

  七、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胜利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假如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身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

  本文充溢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同学主动进行探究,进行考虑;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协助同学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协助同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竹影》教案7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

  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竹影》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年游戏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鼓励并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体会学语文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具学具安排】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山水、人物画各一幅;录音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初步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师生互动(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常和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如用泥巴做房子,堆雪人,用柳条编笼子等等。当时,你是否想到这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腿黑身黑头头,灯下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伴随轻音乐,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交流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充满童真、童趣的描竹影的游戏,以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探究、交流

  1、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先生学习绘画、音乐。 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任上海一书店编辑,是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对外文化协会任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这些作品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2、生字词注音、解释:

  学生自读,查工具书,小组内讨论和订正。(出示小黑板)

  ⑴ 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⑵ 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3、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3节),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提问题,共同评议:

  ⑴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差不齐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⑵ 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中心?

  明确: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⑶ 学生阅读课文第4~5节,教师当堂可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表达两种审美方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强调写意;而西洋画重写实,如同照相,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四、比较阅读

  1、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什么?请说出它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

  (学生答:《童趣》。文中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们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都表现了童真、童趣;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2、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和手法的比较,对文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美学家朱光潜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现在假设有一个人站在一棵竹子前,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

  要点:画出竹子美的姿态,活的神气。像我们闭目想象时见的一种神气。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整个的形体。

  2、回忆童年,找寻乐趣: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和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3、欣赏延伸:

  ⑴ 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关于竹的诗文。(学生合作交流回答,教师适当提示。)

  例如: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⑵ 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

  (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蕴含在童年充满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布置作业】

  1、多读课文,认真体验游戏活动中的艺术与美。

  2、练笔:你还能记起小时侯玩的游戏吗?联系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结合本文景物的描写特点,请用一二百字记下来。

《竹影》教案9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粗的生字注音:

  惬意(qiè) 水门汀(tīng) 参差不齐(cēn cī)

  撇(piě)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2、整体感知:

  ⑴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⑵ 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体验童趣: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了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阅读,感悟体会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到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3、丰子恺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有影响吗?他后来之所以成就卓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细读5、6自然段。)

  ⑴ 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

  ⑵ 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

  ⑶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

  2、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

  ⑴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

  ⑵ 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

  ⑶ 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⑷ 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

  ⑸ 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

  3、师小结 :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七、总结全文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八、布置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自然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板书设计】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竹影》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文,了解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文,感知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的内容。

  C、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竹影》教案11

  教学目标 :

  通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 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及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大家喜欢这幅画吗?哪位同学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大家设想一下,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地上满是竹影,那么,大家会做什么呢?作者他们又会玩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丰子恺先生的情况,哪一位同学能帮老师简要介绍一下。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丰子恺先生喜欢儿童、热爱儿童、崇拜儿童,他的好多作品都反映儿童生活,表现童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篇文章,找出课文中的人物及人物活动的词,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四、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朦胧的月光,婆娑的竹影牵动了孩子们的心,你感受到美了吗?让我们跟随作者他们进入这美妙的境界,分享他们的快乐。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军去品读课文:1、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2、课文中富有童趣的活动)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总结:精彩发言不嫌多,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他们只是一味玩没人指引教育,那他们会有更大的收获吗?让我们共同关注丰子恺的父亲。

  五、品读父亲

  1、对照课文,说说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求大家结合课文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经父亲指引后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让我们代表丰子恺先生用一两句话向他父亲表达一番心意。

  丰子恺有这么一个好父亲,大家羡慕吗?

  六、学习感悟: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或许会有一些深刻的启发或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竹影》教案12

  教学目标:

  1.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 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竹影》教案。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 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 简介作者。

  1.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 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 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竹影》教案》。

  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a. 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 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 延伸、拓展。

  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 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2. 延伸拓展。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七. 作业。

  1.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 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竹影》教案13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Anatomy for art students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竹影》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或散文。(选作)

  教学设计

  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影子》,请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展示后,教师语:儿歌中的我和影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对影子产生过兴趣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搜集来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可作提示: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出的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的描写句,并陈述你喜欢它们的理由。

  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拓展延伸

  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请一个同学背《童趣》,其他同学作评价、修正、补充。

  2.拓展延伸: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你们就能拥有童年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感动流连,受益匪浅,祝愿同学们永远快乐充实!

  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好的作品要展览)

《竹影》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⑴ 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⑵ 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3、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⑴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如:

  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⑵ 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⑶ 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4、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 。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於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

  题画诗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池上竹下作》

  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

  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

  劳心费目觅亲知。

  《文与可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竹影》教案】相关文章:

《竹影》教案11-03

竹影的优秀教案02-24

竹影语文教案11-16

《竹影》教案精选15篇03-10

《竹影》教案(精选15篇)02-16

《竹影》教案15篇11-04

《竹影》教案(15篇)11-11

《竹影》教案汇编15篇03-10

《竹影》教案(汇编15篇)03-10

《竹影》教案(合集1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