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高中教案《逍遥游》

高中教案《逍遥游》

时间:2023-03-21 17:50:5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教案《逍遥游》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教案《逍遥游》,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教案《逍遥游》

高中教案《逍遥游》1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主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主席……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逍遥游高中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高中教案《逍遥游》2

  教学目标:

  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整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冥灵大椿彭祖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鴳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传扬)

  积极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主义绝对自由(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文章启示:

  一首汪峰《我要飞得更高》送给庄子及所有的炎黄子孙。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把我捆住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

  一直在飞一直在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布置:以“我要飞得更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逍遥游》读后感。

高中教案《逍遥游》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

  【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高中教案《逍遥游》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 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 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 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高中教案《逍遥游》5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泠(línɡ)然

  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数数(shuò)然蟪(huì)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及(可悲)

  (自然万物)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不

  “有所待”————及(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高中教案《逍遥游》】相关文章:

逍遥游教案02-22

《逍遥游》教案02-27

《逍遥游》的优秀教案09-11

逍遥游优秀教案02-07

《逍遥游》优秀教案03-02

逍遥游优秀教案7篇02-15

逍遥游优秀教案5篇02-07

逍遥游的赏析09-12

高中舞蹈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