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

时间:2023-03-21 16:21:2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乡的榕树》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的榕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1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

  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

  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故乡的榕树》教案2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

  教学重难点

  独具匠心的构思 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自读探究

  1、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2、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4、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开启下文回忆。

  5、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6、板书设计

  7、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四、作业

  1、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五、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故乡的榕树》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教材:

  20xx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问答式

  学情分析: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怎么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内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山一程、水一程,身在异乡忍独行?风一更、雪一更,故园乡音可曾听?同学们,你们曾有过离开故乡的经历吗?有的话,你的感受是怎样?能否写出来。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让我们和黄河浪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读

  读原文。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对这样的一节课,我有一个担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不够深入,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东西都是文本以外的。这是否合乎我们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呢?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的感受。他们觉得这样好,初读这篇文章只觉得太朦胧,当带着仿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再去读时,便能体会文章的好处:课堂上读自己仿写的句子,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最后环节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如果没有对文本深入的理解,是画不好这幅画的。这样教师即刻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浓浓的乡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模仿创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导入 1分钟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着漂泊的游子默默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最容勾起他们思乡情的,或者那一盏渔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黄河浪的那《故乡的榕树》(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2分钟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学时酷爱文艺,出版过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请》。1979年,本文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成为冠军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进文本

  (一)那树——与榕树凝眸 (理清回忆性散文的思路)7分钟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文章第几小节点题?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几棵榕树?

  明确:

  1-2 住所榕树眼前

  3-11故乡榕树回忆

  12-13 住所榕树眼前

  2、这几棵榕树,重点写了哪棵?它有何特点?5 、6、 7三段分别从哪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明确:

  驼背的榕树特点是“奇特”,三段分别表现其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忆性散文,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找出过渡句:

  ① 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树和哨音自然引发相关联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是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离乡千里万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梦乡”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牵引作者由现实到回忆,又由回忆到现实,眼前 哨笛回忆哨笛眼前

  (二)那故乡——与作者的感情对视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分钟

  1、第四段中作者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小时候在“驼背”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癣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材料的选取自由灵活,从人物来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乡亲、我;从内容来看,有写人事的,有写传说,有写我夏夜感受的;从情感来看,体现的有友情、亲情、乡情等,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而是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的汇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个字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怀念和眷恋,浓浓的乡思、乡情、乡愁、乡恋跃然纸上。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黄河浪的这棵树便是永恒的。

  3、文章为何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a、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有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c、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四鉴赏品味

  那“文”——与精美的语言对话 16分钟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6人小组活动:从文中找出一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读,试作简要评点,并按照它的格式进行仿写,一个朗诵,一个评点,一个仿写,建议可以变换陈述的对象或意象来展开仿写。各小组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归纳:如何使语言“靓”起来?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想象的运用,虚实结合

  3、华丽的词语(摹形状物,绘声绘色)

  4、句式的选用和变化(长短、整散)

  5、关注人称的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a、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b、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增强感染力。

  五回望模块

  那“月是故乡明”——与模块对歌(音乐播放:《弯弯的月亮》)6分钟

  本文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选用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于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于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明月,照过你、我、他。

  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串联这个模块的所有文章的标题,体现“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学生当场创作,要求只要有创意,自然衔接就成!

  六创作模仿1分钟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有时就是一棵小树 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这一天不再遥远),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下周随笔《故乡的**》。

《故乡的榕树》教案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3、培养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4、欣赏故乡风土人情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同学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作者浓浓的乡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教学重点】:

  1、独具匠心的构思。

  2、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他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

  二、自读探究

  1、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2、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请看课文1-4段和11-13段,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段开始回忆。

  (2)1-2段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

  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段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段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真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4、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开启下文回忆。

  5、11-13段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6、板书设计

  香港的榕树(亲切)景中情

  景物:榕树下的小溪、石桥、石板条

  家乡的榕树(怀念)事件:划“榕”船、祈“榕”福、乘“榕”凉

  传说:玉帝烧蛇精

  情中景

  7、总结:

  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四、作业

  1、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故乡的榕树》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这是一个过渡段。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略写,一棵详写。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第四层次(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

  第12段,呼应开头。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着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最后以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呀……”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二)本文是怎样运用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的?

  分析: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善于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如,第10段写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画面,有音响,有动作,有感情。写那睡意朦胧的感情,尤为精彩。又如,第4段,用“我怀念……我怀念……”等诗歌的语言,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还善于运用诗歌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如文章最后抒情部分。

  (四)本文创造的意境有何特点?

  分析:意境深邃,是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散文贵有意境,有无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故乡的榕树》开头描绘了一幅“我”的小儿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动感的画面,接着写“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奇思泉涌,妙绪纷披,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风物土地。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作品描写“我”在榕树下度夏夜的那一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故乡的榕树下“似梦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这里用的笔墨越多,越见得作者思乡情之浓,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这篇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一种含蓄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

  袅袅: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③形容声音延长不绝。文中用来形容微风。

  清澈:(水)清而透明。澈:水清澄。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兀立:直立。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苍虬: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苍,青色。虬,盘曲如虬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虔,恭敬。

  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

  战战兢兢: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黝黑:黑黑的。黝,淡黑色。

  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本文是第二个意思。

  苦涩:①又苦又涩的味道。②形容内心痛苦。本文是第二个意思。

  庇护:袒护,保护。

  恬静:安静。 温馨:温暖馨香。馨,芳香,特指散布很远的香气。

  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恙,疾病;伤害;忧患。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庇,遮蔽,掩护。文中的“荫庇”用的是本义。

  (二)讨论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1.从文章前后所写事情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析: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本文作者黄河浪,福建省长乐县人,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三个部分从时间看,分别写眼前、过去、眼前;从空间看,分别写香港、福建、香港。

  2.回忆故乡的部分,内容较散,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杂乱。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用了哪些过渡性语句组织起来的?

  分析:文章回忆故乡的部分是按以下顺序写的:作者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一句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为过渡句,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这些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用“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句过渡到对榕树具体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详细描绘了与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及有关的传说。接着,文章又写了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如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农人在树下纳凉,自己儿时在树下过夜。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感物抒怀,抒发了对故乡榕树和故乡亲人的眷念之情。全部以榕树为线索“物一事一情”的次序组织起来,状物、记事、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不枝不蔓。

  (三)精读重点段落,理解其深刻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分析: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忆的过渡。“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则是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渗透着浓烈的乡情,奠定了全文基调。 2.“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搁浅在乱石滩上……”

  分析:这一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描写富于生活情趣。从卧具来说极为简单:一床被单,席地而卧;几块床板,搁在长凳和桥栏杆上。人与自然紧紧融为一体。仰望黝黝树影,“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身心愉快。月色朦胧之中,睡意朦胧之时,嫦娥悄然飞过,桂香轻轻飘洒,流水静静唱曲,催人沉入梦乡,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刻画细腻,美丽迷人,正是一首对故乡风情永难忘怀的乡恋之歌。“早上醒来”,才发现枕头不见了,“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些文字里不见任何懊恼,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乡风情尽在其中。

《故乡的榕树》教案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从辨析文章写作目的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学内容:

  课文《故乡的榕树》中的“榕下小憩”片断和《风景谈》中的“桃林小憩”片断。

  理论根据: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课堂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养。”“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

  教学方法:比较法;尝试法。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难点在于对阅读材料的写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灯机。

  教学思路:先明确比较阅读的意义,介绍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实践,切实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从而实现能力迁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拓展思维,学会求同求异,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学会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

  读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很多大学问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较阅读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种是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则是比较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明确阅读内容与比较项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乡的榕树》这篇抒情散文。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儿时往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回读《风景谈》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见课本36页第三段)一段,并与《故乡的榕树》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见课本124页)作比较,分析它们在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点拨:这两段节选文字的体裁都是散文,同是写工余休息的片断,但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立意、选材、组材、情感、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较写作目的,再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其它方面的异同。

  回顾:《风景谈》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风景谈》一文讴歌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表达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隐隐透露出“中华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意。《故乡的榕树》一文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故乡的榕树》教案】相关文章:

《故乡》教案03-12

故乡的教案10-12

《故乡的芦苇》教案03-08

故乡的亲人教案02-25

关于故乡教案02-14

《大海啊,故乡》教案02-04

大海啊故乡教案11-02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03-06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