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时间:2023-03-18 14:32: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学习重点:

  按课文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知识链接:

  1、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洞内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游览顺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课文,说一说金华的双龙洞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闯关练习:

  一、看拼写词语。

  hé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 ) ( ) ( ) ( )

  míng yàn dù juān é jiǎo jíshǐ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收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数块。

  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ch唍gt抧sh乷w乶y俷yu俷

  浙江呈现臀部稍微蜿蜒源头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缓()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系j()x()调di刼()ti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花树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盘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宽窄流连声音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板书宽)外洞(板书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发现孔隙第一句

  第二层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层进出孔隙5

  第四层经过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映山红()的石钟乳()地流()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进步

  端上来十来进

  两端进货

  开端进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一条是。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听到。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3、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中国,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出示话题。

  ⑵口头表达。

  ⑶出示范文。

  ⑷动笔练习。

  ⑸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2、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

  沿途 明艳

  外洞 宽大 黑大 美好

  孔隙 窄小 双龙

  内洞 奇特 石钟乳 石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9

  例披文入境的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二)暑假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自主创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倡导民主自由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

  1.看图片,悟词义;

  2.赏景观,抓特点;

  3.理顺序,学写法;

  4.勤动脑,善发现。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

  二、边读边想,列出游踪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作者游览的地方画出来。(请学生说作者的游览线路)

  (二)看了这个游览线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描写?(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三、自学为主,课件相辅

  教师不拘泥于游览线路,学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学,打破按课文段落前后排列顺序讲解的传统教学法。

  (一)学习“内洞”

  1.和这位同学一样,喜欢内洞的同学一起把描写内洞的这一段朗读一遍。

  2.刚才大家游了内洞,内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

  3.这一段还有什么不懂的?(1)“蜿蜒”是什么意思?(2)“上源”是什么意思?(3)“石钟乳”与“石笋”有什么区别?(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让学生理解“蜿蜒”、“上源”、“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4.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石钟乳、石笋,想想它们都像什么?(教师展示课件中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学习“孔隙”

  过渡:除内洞外,同学们还喜欢什么?(有生回答孔隙)

  1.闭上眼睛,坐上小船,体会作者的感受,想想孔隙有什么特点?(一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2.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隙小呢?(启发学生思考)

  3.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清。(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

  (三)学习“路上”

  过渡:这么多同学喜欢路上,四人小组一起学习写路上的段落。

  1.喜欢“路上”的哪些词句,四人小组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如此美景,爸爸的心情会怎样?能读出来吗?(小组之间互相对朗读进行评价)

  2.“路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

  3.有哪些地方不懂?(1)“映山红”有哪些?“油桐”是什么植物?(2)“新绿”、“明艳”各是什么意思?(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等词语)

  (四)学习“洞口”、“外洞”

  1.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洞口、外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洞外”)

  2.不懂的地方提出来。(1)“突兀森郁”什么意思?(2)“像桥洞似的”怎么理解?(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等词语)

  四、溪流引路,再拟游序

  在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打乱游览顺序教学,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一)在路上除了看到明艳的花花草草外,还看到了什么?

  (二)课文里有几处写了溪流,齐读描写溪流的句子。

  (三)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两种教学设计又各具特色,不同点在于:

  1.教学思路不同:前者按人们惯用的线性思维组织教学,教学次序与游记的写作顺序一致。教学思路流畅有序,学生容易接受;后者打破定势,用非线性思维(发散思维)组织教学,新颖独到,颇有创见。

  2.教学手段不同:前者用自然朴素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言语动作,配乐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后者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光”“电”“影”综合交错,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画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

  3.教学目标 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学生“披文入境”的朗读,令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游记美的熏陶;后者言简意赅,直指单元教学要求,针对第三单元学习重声、是编写提纲,将游记教学与编提纲练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

  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臀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宽下窄,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组一个)

  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三、质疑。

  四、小结。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五、根据老师的板书,请你介绍一下金华的双龙洞。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你能举些例子出来吗?(鼎湖山、包公庙、金沙滩、葫芦山风景区等)特别是鼎湖山景区,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有关景点,好吗?(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鼎湖山的景点图片,四人小组讨论,共写导游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布置作业。

  A组的同学试写鼎湖山旅游区的导游稿,BCD组的同学向家人介绍今节课所了解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附板书:

  点评:

  此教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设计者大胆地采用学生互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者设置的小导游活动,既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鼎湖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外延伸活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教育。

  板书图文并茂,更具直观形象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自读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小组合作学习。

  ⑶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窄小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板书: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1-03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03-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22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2-24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8-24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08-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12-0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15篇02-2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