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味书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味书屋教案 篇1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 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三味书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沛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同学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同学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生长,有喜也有忧,有神往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名人为我们讲述生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
(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身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同学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溢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小朋友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身的秘密。自身的烦恼,自身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生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生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八、巩固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
九、练习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十、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学堂
生长
三味书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盔甲 叵测 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当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三、情感目标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当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当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平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三味书屋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景色描写形象细腻,事情记叙完整生动,人物描摹惟妙惟肖。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特点,学习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并讨论下列问题:
1.从课文标题和文章看,全文写了哪两个地方?作者对这两个地方各是什么感情?
2.文章的过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2)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
(3)“雪地捕鸟”这一情节,哪些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
(4)“美女蛇”故事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5)离开百草园,作者的心情怎样?这一小节(第9小节)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方方面面。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10、11小节,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先生的敬重之情,并找出相关的词语进行分析。
2.学习课文第12节至文章最后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写了几件事情?
(2)写大家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除了表现孩子们的天性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3)哪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与失败?
四、课后练习。
1.认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2小节,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
2.通读全文,请说出你所认为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三味书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三味书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感和感受;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及鲁迅当时的刻在桌子上的“早”字。
找学生讲述这段故事,导入“三味书屋”部分的学习。
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请你为它划分层次。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学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3.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学生读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4.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
(1)到三味书屋后园寻乐趣。
(2)回忆师生读书的场景。
(3)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5.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到文章中描写寿先生的句子,读一读。
思考:寿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不太束缚学生。
6.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关于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8.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到三味书屋后园贪玩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9.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
作者曾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的三味书屋中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从先生来说: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断可以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这些地方充满着欢乐、天真的情调。总之,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知识以及天真、欢乐、幼稚的儿童心理。
私塾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复述、朗读直至背诵。
9.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10.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六、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片段。
2.写写自己的校园生活。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教学反思】
课文的两总分内容在教学时应各有侧重。百草园部分,内容贴近学生,写得又很精彩,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三味书屋总分,不必深究生僻词语和难懂的语句,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自在生活的不同感受即可。在把握主旨上,需要将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联系进来让学生理解。
三味书屋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1、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三味书屋教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十、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一、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三味书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段落,积累重点词语句子;
2、分析理解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的回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4、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作者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的回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3、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难点
1、学习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一、成长的话题导入:
同学们上小学之前在哪个地方待的时间最长?那个地方有没有值得你回味的生活细节?请大声地讲出来告诉大家,比一比看看,谁是生活的有心人,谁是最有生活情趣的人?
二、解题:
1、从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2、单从题目上看,你们认为作者应该如何安排课文的内容?
三、熟读课文,分析理解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的回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你们认为作者应该如何来安排课文的回答是否与课文吻合?(或者作者是如何安排两部分的内容的?)
2、抓住课文中两个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段落,集体诵读,再次思考作者如何安排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两个成长阶段?
“百草园时期”重要段落:2、7、
“三味书屋时期”重要段落:11-12、16-18、20-21
3、学生回答作者写作中如何处理两个成长阶段的内容?(可以看作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4、“百草园”“三味书屋”看似两个时间先后上的生活历程,作者写这两个部分究竟有没有关系?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1)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和谐统一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在阐明看法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两部分的内容佐证自己的观点)
“百草园时期”
1、作者对百草园的记忆是深刻还是模糊还是有些印象?找出文章是如何写作的?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这表示对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但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那就是百草园里只有些野草。用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
2、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可以用了最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应该是那几个字?
(“我的乐园”)
3、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百草园是“乐园”吗?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个“乐”字?
(乐景、乐闻、乐事)
4、作者描绘百草园的景是从哪些角度来体现“乐”?
写遍四季:春、夏、秋、冬
形声色味俱全:高大肥胖——长吟低唱弹琴——碧绿紫红——又酸又甜
物种丰富:不同季节的动植物——不同空间的动植物
情趣盎然:何首乌——冬天捕鸟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5、从板书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作者对百草园寄予的感情是喜爱、留恋向往的;而是为了表达这个“乐园”,作者采用了恰当的写景的方法,归纳如下: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2)调动五感写事物(尤其是动作描写);
(3)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整体到局部、由静到动、由远到近);
(4)善于联想,融情于景。
6、作者在文中提到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文中表达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1)为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
(2)看出鲁迅对此故事感兴趣,反映出对新事物的好奇的天真心理,也应证了“我的乐园”的说法。
“三味书屋时期”
1、如果说百草园是作者童年游戏玩乐的时光,那么三味书屋就是作者长大读书的成长阶段。作者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2、完形填空:三味书屋(形容词)的读书生活,说明原因。
学生:1、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
2、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
3、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第二职业;
老师:1、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
2、不太束缚也基本捕体罚学生,严而不厉(人物描写)
5、“百草园”“三味书屋”看似两个时间先后上的生活历程,作者写这两个部分究竟有没有关系?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教师补充:
一、《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二、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美女蛇”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准备上京赴考。走着走着,走到荒山野林,可是还没走出荒山野林时就天黑了,书生四面看时,发现有一个旧古庙,就住在古庙里用功。到了晚间,书生读累了,就在院子里乘凉时,突然听到有人在教他。他答应着,就到处张望,突然就看到一个美女的头印在墙上,向他微笑着,慢慢的隐去了。书生很高兴,似乎深深的被美女蛇迷住了;但是突然进来了一个想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说破了机关。说他脸色有妖气,必定遇到了“美女蛇”了。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女蛇,就把刚刚看到的事情说给了老和尚听。老和尚告诉他,刚刚他看到的人头就是“美女蛇”,美女蛇是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呼唤人名,倘若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个人的肉的。书生吓得半死,而那个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了他一个小小的盒子,说只要放在枕头旁边,便可高枕无忧。他虽然照着办,但是怎么也睡不着。到了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吓的抖做一团时,突然听到豁的一声,盒子里发出一道金光从枕头那飞出去,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到金光也飞了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书生去问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说,那是飞蜈蚣他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这样被他给治死了。
建议作业:
1、发挥想象联想,自己创作一个美女蛇的故事;
2、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地方,描写此处的景物,并体现回忆者的心态;
3、寻找已学的鲁迅先生文章中的“病句”和“别字”;
4、话题式仿写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以“成长”为话题;以“一支红杏出墙来”为写作对象)
三味书屋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图文对照,按照由正面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并用于模仿写教室;
3、理解课文,有重点句入手理解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
4、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重、难点:】
1、按照由正面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并用于仿写;
2、理解关键句,理解作者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馆()段()厉()弛()
招()管()断()历()驰()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味书屋教案 篇11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味书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三味书屋教案】相关文章:
《三味书屋》教案03-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01-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5篇)11-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5篇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5篇01-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课教案01-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4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