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1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点燃例如:以2H2+O2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点燃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FeS2+O2点燃Fe2O3+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O3的系数;
2FeS2+O2点燃1Fe2O3+S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
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的系数。
2FeS2+O2点燃1Fe2O3+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2的系数为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的系数。
2FeS2+11/2O2点燃1Fe2O3+4S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点燃4FeS2+11O22Fe2O3+8SO2
一、书写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方程式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二、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③单位必须统一。
附: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S+O2点燃SO2
4P+5O23Fe+2O2
2H2O22KClO3
MnO2
△点燃2P2O54Al+3O2Fe3O42Mg+O2
点燃2Al2O32MgO
点燃点燃2H2O+O2↑2KMnO42KCl+3O2↑2H2O
△K2MnO4+MnO2+O2↑
MnO2通电2H2↑+O2↑
点燃2H2+O22H2O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2
1.化学(Chemistry)
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用途、制法,以及物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如: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木刻成舟;化学变化:有生成新物质。如:燃烧、食物腐败。
3.前20号元素:
1H氢2He氦3Li锂4Be铍5B硼6C碳7N氮8O氧9F氟10Ne氖11Na钠Mg镁13Al铝14Si硅15P磷16S硫17Cl氯18Ar氩19K钾20Ca钙
4.空气的组成
我们每天呼吸着的空气,它的组分也是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5.基础化学实验
1)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
操作方法是:
一、先使试管倾斜。
二、把盛有药品的药匙送至试管底部。
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如没有注明用量应取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块状或颗粒大的药品用镊子取。
操作方法:
一、先把容器横放。
二、把药品放入容器口。
三、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少量液体用滴管。
②细口瓶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手心,否则残留的液体会腐蚀标签。如果没有注明用量应取1-2ml。
③准确取液体用量筒和滴管,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仰视读数比实际偏小。
4)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芯,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低的是焰芯,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5)可直加热的仪器有(四种)试管、燃烧匙、石棉网、坩埚。必须垫上石棉网才可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有量筒。加热前必须预热,操作方法是把试管在火焰上来回移动或把酒精灯火焰在药品下方来回移动。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倾角为45°。
6)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试管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8)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可能会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珠或没有预热试管、灼热的试管用冷水冲洗等。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3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完)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4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六不变宏观:元素种类、元素质量总和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两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三个可能改变宏观:物质的状态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微观:分子个数(化学计量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2、表示的意义:
⑴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量的意义:a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b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点燃例如:以2H2+O2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点燃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尊重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3、方法:观察法、奇偶法、最小公倍数法三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FeS2+O2点燃Fe2O33+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2O3的系数;
2FeS2+O2点燃1Fe22O3+S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的系数。
2FeS2+O22点燃1Fe2O3+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2的系数为
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的系数。
2FeS22+11/2O点燃1Fe22O3+4S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点燃4FeS22+11O222Fe2O3+8SO2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五、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二、步骤: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③单位必须统一,未知数不能带单位,只有实际已知质量带单位。附: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1、C+O22、S+O2点燃CO2现象: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空气中红热,放热
生成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现象:先熔化,后燃烧;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
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的气体。
点燃3、4P+5O2点燃2P2O5现象::黄白色火焰,产生白烟,放热
Fe2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热
△
4、2Hg+O2====2HgO现象: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粉末
5、3Fe+2O26、2Mg+O27、2H2O2
点燃点燃2MgO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产生白色固体
MnO28、2KMnO4K2MnO4+MnO2+O22↑9、2KClO3
10、2H2O
△2H2O+O2↑
MnO2△2KCl+3O2↑
通电点燃2H2↑+O2↑现象: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
正极试管内与负极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8
11、2H2+O22H2O现象:淡蓝色火焰△
12、H2+CuO====Cu+H2O现象:黑色粉末变红并减少,同时试管口有水珠
△
13、2HgO====2Hg+O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银白色液体
14、+CuSO4→FeSO4+Cu现象:银白色固体表面附着紫红色固体;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5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点燃
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点燃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
①动植物呼吸
②医疗急救
③金属切割
④炼钢
⑤宇宙航行等
①超导实验车
②化工原料
③作保护气
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①作保护气
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③激光技术
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
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
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
点燃点燃
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二氧化硫(SO2)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
点燃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点燃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点燃化学方程式:2Mg+O22MgO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化学方程式:3Fe+2O2
点燃点燃
四氧化三铁(Fe3O4)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点燃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降温加压空气
液态空气液态氧沸点较高(183℃)
蒸发氮气沸点低(196℃),先蒸发出来
装入天蓝色钢瓶中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MnO2
水(H2O)+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2MnO22H2O+O2↑
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表达式:氯酸钾(KClO3)方程式:2KClO3
MnO2△MnO2△
氯化钾(KCl)+氧气(O2)
2KCl+3O2↑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
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四、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人教版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6
1.物理变化是:不产生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比较:空气中CO2、水蒸气含量低;O2的含量高
3.固体药品装在广口瓶,液体药品装在细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用的仪器是药匙和镊子。
4.量取液体要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使用时要竖直悬空,不要平放或倒置。倒取液体时,取下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
5.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0,且管口不能对着人,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7.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N2,占78%;其次是O2,占21%
9.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是:过量,且只与氧气反应而不产生气体;导致测得结果小于1/5的因素有: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冷便观察,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的性质是: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
10.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
11.氮气和稀气都可作保护气,原因是化学性质不活泼。能用于食品包装中作保护气的气体,必需满足要求:无毒无害、廉价易得、不活泼。氧气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12.空气污染物有:粉尘和有害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主要是CO、NO2、SO2
13.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是淡蓝色;检验氧气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若复燃,是氧气。
14.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是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是: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15.请写出碳、磷、硫、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16.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有哪三种?写出相应的反应。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2KClO3=====2KCl+3O2↑
高锰酸钾加热:2KMnO4=====K2MnO4+MnO2+O2↑
过氧化氢在MnO2催化下制氧气:2H2O2=====2H2O+O2↑
17.化合反应:多种→一种;分解反应:一种→多种
18.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9.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有:排水法,因为O2不易溶于水,优点是较纯净;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优点是较干燥。
20.加热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先将导管离开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水倒吸,使热的试管炸裂。
【化学初三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02-14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15篇02-14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15篇)03-03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1-29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06-2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0-28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8-08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5篇01-29
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