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教案 推荐度:
- 初中生物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3、解释食物网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食物链,我们做了个游戏 是有关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继续让学生将这些生物联系在一 起,让学生去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 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食物网
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 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分析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所形成的食物链往往不止一条,学生通过连接会自己去发现这一点,那么这节课结合上节课的食物链,让学生接着连起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出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
复习光合作用的公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总之,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 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 ,在流向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
阅读课文,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网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动物。另外,我们看到了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影响,这告诉人类,只有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阅读分析课本102页,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课本103页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再总结出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果食物链(网)受到人为的破坏,提出下面问题:
生态系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 社会问题,具有社会 责任感。
初中生物教案3
教案精选:初中生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五、教学难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二、动物与生物的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三、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与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现状问题、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较结果、牛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什么是营养配餐等。
学生:
1.分成小组,选出发言人。
2.搜集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资料后的相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3.学生分别在组内和班内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4.各小组同学制定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营养食谱。
5.各小组的发言人在全班宣布本小组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配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少吃或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面或是汉堡包,更有部分同学到校外的肯德基、麦当劳去吃洋快餐。这种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对同学们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个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题。
资料:
1。汉堡包造就了美国严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国政府试图将国民脂肪摄入量从40%降至30%,却非常困难。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国青少年大举进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摄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极少。一旦形成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体素质。
2。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仅微量营养素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据介绍,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将1790年至1980年间经济的增长,归功于营养和状况的改善。而消除碘、维生素A和铁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10至15分。
3。我国自1985年到1995年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进行了10年动态调查,结果显示7~18岁青少年中,男生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从2。75%升至8。65%,女生从3。38%升至7。18%;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肺功能、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水平下降。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趋势更加明显。那么,肥胖是营养过剩?不是。肥胖不仅不等于营养过剩,而且是营养缺乏的主要表现。
4。对正在旺盛生长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身高是生长发育中最显而易见、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身高顺利增长,说明孩子的营养良好,也没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扰。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个民族在遗传营养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男女7~18岁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国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清晰显示,中国青少年整体上身高较日本处于劣势。大体上,7~9岁比日本矮1~3 cm,10~12岁矮3~4。5 cm。青春中期后男、女出现分化,男生的劣势更明显,13~15岁矮3。5~4。5 cm,16~18岁矮2~3 cm;女生13~15岁矮1~1。5 cm;15~18岁差距为0。5~0。6 cm。
5。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钙的摄入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国儿童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达40%左右。奶中维生素B2含量丰富,喝一杯可达到每天需要量的`23。3%;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且奶是碱性食品,可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奶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适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人均牛奶摄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鱼、蛋快,欧美人把牛奶当水喝。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积极改善食物结构,号召天天喝牛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战前平均增长了10 cm,国际上评价道“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
6。营养配餐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国内却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什么是营养配餐呢?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既达到均衡膳食。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思考讨论题:
1。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青少年普遍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和日本目前在饮食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特点是什么?
5。青少年必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小组意见。
教师:
1、请你对目前学生的不良饮食结构和习惯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请你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告诉大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请你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营养和饮食的知识,作为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制定一个适合你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食谱,全班交流。
课后小结
本节课以资料分析为引子,提出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食品安全、青少年营养配餐等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认真而细致的分析了相关问题;最后通过做自己的青春期营养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制定合适的、合理的营养配餐食谱,解决了问题。既实现了知识目标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题
1.下列属于细菌性中毒的是:
A。吃了有毒蘑菇 B。误食了亚硝酸钠 C。吃了腐烂的食物 D。吃了发芽的马铃薯
【答案】C。
【分析】细菌性中毒指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容易混淆的是A。吃有毒的蘑茹是真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真菌不是一类物质,亚硝酸是有毒的物质,马铃薯的芽是含有有毒成分,它们都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合理膳食是指
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应该多吃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应多吃
C。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 D 初中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
【答案】D
【分析】由于不同的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不同,所以一餐的食物,既要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又要注意营养的种类和比例。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发育。食物一般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些,蔬菜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含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
3.小明昨天刚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了庆祝,父母带他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有虾、有蟹、有小明最爱吃的土豆丝,结果史上小明往厕所跑了7、8趟,父母身体也有不适。请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从食物方面找,可能是土豆丝发了芽而引起的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能是吃了被污染了的虾、蟹造成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有可能是餐具有卫生问题造成的。
初中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教案6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巩固练习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课后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物教案7
步骤:1)将一个完整的猪肾置于解剖盘中,先观察肾的外形和颜色(外形似菜豆,内侧凹陷,红褐色),再用手捏捏(表面光滑,手感柔软),问一问气味。
2)用户解剖针将肾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用显微镜观察肾单位的玻片标本。
通过上面对观察肾的'结构实验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
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资料”及利用课本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使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而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空气质量日报”、补充资料来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对空气质量知识的认识。教学中设计“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多样性、严重性,进而为空气污染防
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对,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吧!同学们算一下。生;(计算)23040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生:(计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1)小明同学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对新房进行了装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没几天小明和爷爷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他俩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2)清晨,当你行走在一片树林中,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新鲜,心情格外地舒畅,精神也为之振奋,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
(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师:对!由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吸烟呢?同学们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师:以上同学们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谢谢你们能坦诚地告诉老师。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学们不能再吸烟。“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一课时
实践训练: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创新训练:霉菌的培养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课前准备B:
①介绍霉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课本。
一、讲授新课
1.酵母菌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
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
1、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
2、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
归纳总结: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制作投影片。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母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二、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③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青霉孢子梗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的营养方式
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归纳总结。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初中生物教案10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初中生物教案12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初中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
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②面向全体学生;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
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15
第一节生物的特性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
巩固练习
1.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新授课
第一节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9-21
初中生物教案15篇03-02
初中生物教案合集15篇03-09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01-12
初中生物教学措施08-10
初中生物工作计划01-21
初中生物期末工作总结04-05
初中生物课教学总结04-03
初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