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2023-02-28 16:01:0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车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穷人。学生读题。《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顾惜:顾全爱惜。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山市》教案。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朗读录音;第二遍,学生自读;第三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2、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2)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4)高垣睥睨(高墙)

  (5)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6)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7)一切乌有(乌,同“无”)

  (8)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9)裁如星点(裁同“才”)

  (10)窗扉皆洞开(窗户)

  (11)或凭或立(靠着)

  (12)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13)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四、体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教案《山市》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5、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

  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海市蜃楼——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或沙漠就成了这些图像的“地面接收站”。古人认为是天上的一种大虫吐气形成的,所以称为“海市蜃楼”。

  六、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认读5个生字,能说说百合花开放前后的种种经历。能写己读文后的感受。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这是什么花?请你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写出主要内容

  (写一株百合花在生长过程中抵御了个样嘲讽、坚信自己能开花,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话朵)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它开花前后的经历吧!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了解百合花开前后经历。划分段落

  第一段(1-9)百合花刚诞生就知自己不是野草,面对嘲讽,他始终不动摇,坚定自己的信念。

  第二段(10-12)百合花终于开出美丽的花,受人喜爱。

  第三段(13—16)几十年后,人们从各地来欣赏百合花,但百合花不骄傲,只是默默的.开花

  2、默读课文,思考:百合花开花前后,有哪些经历,划出相关语句,做出批注。

  3、交流

  四、回顾全文,写出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写一写。

  2、独立写

  3、生生互评,师生评议

  4、修改

  教学反思:

  学生喜欢这文章,喜欢文中的优美句段,学习情趣高。学生朗读的有语气,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到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会获得成功,要不断的体现自己的价值。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作文是《难忘的第一次》,我感觉题目不是很难,因此,上课简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就开始说作文了。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能力没什么变化,让我很满意。

  我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

  一、选材独特广泛

  在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经历的难忘的一件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选材时要选自己最难忘的,一定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通过回忆,互相交流了各自不同的第一次,写作时选材很独特,很广泛。

  二、 描写真实感人

  在习作指导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如刘博林写的是发生在小时候除夕夜发生的故事,自己本来不喜欢吃饺子,但是妈妈说在饺子里放了钱,谁吃到钱谁在今后的一年里有好运,所以自己就拼命吃,结果撑得肚皮都圆了,妈妈才说忘了忘饺子里放钱了。我觉得自己上当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童真童趣,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还有的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当家,第一次撒谎等。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足的之处是:拓展题材的指导用得多了,对写作氛围的渲染少了。因为选材时间过长,致使无法对学生谋篇布局进行细致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灵感被激发了,但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大胆发言,因而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这节课虽已结束,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遇到多么简单的问题,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真心对待学生。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6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妨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

  2.理解重点句。

  (1)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

  (2)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

  (3)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

  (三)德育渗透点

  正是这些普通人不经意的'行为,触发了“我”心灵最深处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

  关键处处理:

  (1)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2)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4)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7

  单元分析

  《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3,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材料(上这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

  1,请学生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二)读通诗歌

  1,读准字音:如文中的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理解词语:如诗画欣赏文中的'词语

  (三)读出韵律.反复朗读古诗,可采用抽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展

  三,理解古诗大意:合作学习

  (一)自读自悟:学生依据资料和文后译文进行自学.

  (二)学习小组交流;通过与同学互相补充,解疑,使学生明白诗文大意.

  (三)全班交流:

  1 ,请学生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指导朗读:读出韵味,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

  四,合作探究学习

  1,本诗作者是怎样开想象的

  2,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3,引导观画:

  五,回顾全文

  1,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2,交流写竹的诗文.如郑板桥的诗《竹石》

  六,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郑板桥《墨竹图》:

  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郑燮

  竹 人

  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挺立 高标挺立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读书时间充分,形式多样化.首先是读通诗歌,初步感知诗文.然后是读出韵律,体会诗的含义,最后是读出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整节课都是书声琅琅,通过朗读,培育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采用了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来达到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和对诗人的敬佩之情.

  3,这首诗是一首图题诗,在引导学生观画时,还可展示其它的画,如梅花,松,国画等图,让学生欣赏,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对画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8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 范读。

  ⑵ 生读。

  ⑶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9

  [教材简析]

  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我想,作者的编排意图也正是如此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说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一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地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朗读并初步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侧重学习第一首诗,突破读该首诗明白道理这个教学难点。第二课时侧重学习第二首诗,明白道理,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导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重点难点]

  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1、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导行。

  [设计思路]

  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比较朗读——精读感悟(侧重第一首)——读背体会——理趣导行——导读课外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背诵显身手。

  相信不久前学的陆游的《示儿》,在座的能背的肯定有不少,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 咱也露一手。

  学生自由背诵,只要背全完整的一首就给予掌声。(树立学生学诗的信心,激发学诗的兴趣。)

  3、 我们学新诗,首先明题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新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1) 学生尝试介绍诗人并试说题意。

  (2) 引导交流讨论。

  由学生介绍陆游。(字、号、为人以及主要作品)

  “示”指示,训示的意思。“子聿”陆游有七子,陆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来教育、训导自己的儿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增减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有关知识点。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首诗,先研究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 比较学习,朗朗上口

  1、比较两首诗的题目,找出相似之处。(都是写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过渡: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寻找。

  2、读出诗“味”来。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由练读)

  4、 指名朗读。(相机指正读音与节奏)

  5、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6、 试着初步比较。(说到即可,不必要求详细完整)

  7、 带上你的理解朗读。

  三、 自主学习,清除障碍

  过渡,我们先在第一首诗中考考你的理解水平。

  1、 学生自主学全诗。自学要求:读通读懂诗句,了解新字新词的意思,能说说全诗大意。

  2、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同桌间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增进理解。

  3、 谈一谈

  指名说说古诗大体意思。

  4、 释疑难

  (1)正音: 聿(yù) 躬(gōng)

  (2)诗中字词:学问、无遗力(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始、成、终、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躬,亲自)

  四、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在理解大意之后,你准备怎样读?让学生根据理解来朗读,把握诗中精华。(相机指导:前两句“无遗力”要突出强调,“少壮工夫” 与“老始成”的对比味道,通过朗读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后两句:要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如果止于书本,花再多的功夫到老未必有成。)

  2、说一说。

  (1)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

  (2)练说。引导并鼓励大家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指点。

  第一句告诉我们: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年轻时必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到了老年时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有所作为、有所成。诗人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如谈迁、司马迁、李时珍等。

  第二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学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不够完善的。要真切透彻得理解,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书本知识学习必须与亲自实践密切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3、想一想。

  (1)提问。

  诗人为什么说“少壮功夫老始成”?不花功夫行不行?少花功夫行不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诗人是不是不重视甚至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躬行”真的那么重要吗?

  (2)思考

  (3)交流

  五、诵读体会,扩展古诗阅读

  1、朗读背诵

  2、陆游的诗

  游山西村(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0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22名学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11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3、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乐府是

  称为乐府诗。

  九、作业安排

  (一)、查字典填空

  1.“羹”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它组词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葵”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它的第四画名称是 。用它组词 。

  (二)、解释下列字词

  冢: 窦: 旅葵:

  羹: 贻: 雉:

  (三)默写古诗《十五从军征》,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十五从军征》课件 课文范读音乐

  十一、自我问答

  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1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3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近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 (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子)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 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黑龙江省铁力市市政府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5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教后反思:

  《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时我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十首古诗我先让学生读熟,然后每一个组重点研究一首诗词,上课时让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讲解,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布置下任务以后,小组同学下来积极查找资料,进行备课。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害怕学生抓不住重点,对诗词的意境理解不到位,于是下来后我也认真研究了教材并备了课。

  上课伊始,我按照我的布置先让第一小组代表讲解,学生上了讲台后学着老师的样子讲了起来。充当老师的学生刚开始有点紧张,当他进入角色后完全放开了自己。同时我发现这个小组在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听讲,当讲解的同学提问时,同学们也都能积极举手发言 。讲完后我当堂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小测验,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就连我们班学习最差的王斌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容,这节课虽然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我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这节古诗词的学习,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大胆放手,不要怕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锻炼自己,让他们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们常说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这样经常地锻炼下去,我觉得我们班学生的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六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教案11-22

语文教案教学反思02-16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02-09

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语文教学教案15篇01-19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反思02-17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教案12-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案06-23

语文教学教案14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