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习俗

时间:2023-02-27 15:40:24 节气 我要投稿

立春的习俗15篇

立春的习俗1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立春的习俗15篇

立春的习俗2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一书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到了宋代这一习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词人苏轼曾在其诗词作品中多次提及这一习俗,如“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愁闻塞曲吹芦管,喜见春盘得蓼芽”;而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这样的诗句。到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中载:“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西晋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南朝诗人庾信的《岁尽应令诗》中也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这样的句子。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如李时珍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按照现代科学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盘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春盘的内容已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变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时令菜为主,外加肉丝、豆腐丝等合炒成盘,也可酌加海参、香菇、鸡丝等原料,因人而异,随意搭配。

  吃春卷

  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这种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馅、用油炸制而成。其具体制作方法为:面粉和成浆状,放些许在平锅底,用文火烧,时时旋转平锅,制成薄如蝉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馅,卷成约二寸长的长筒状,两头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麦面,也有用鸡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馅料则分南北两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丝等,而江南则多用白菜、肉丝、虾丝、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这一食品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该书中曾提到过"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这两种春卷。到了明清时期,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时至今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许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风味独特、备受欢迎的名点。现在人们吃春卷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时也经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这一天吃起来还是会别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尝春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原本是立春节庆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现在这种节庆习俗已经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一习俗了。现在,人们更多地用吃面条和饺子代替了吃春盘、春饼、春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故民间广泛流传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

  立春为什么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清人陈维崧在其《陈检讨集》一书中亦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春’。”

  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如陈元靓《岁时广记》亦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其实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

  立春为什么吃春饼?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老北京人立春吃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薄,而且一张春饼要能一分为二地揭开。饼里夹上菜,菜样一定要多,要荤素搭配,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肉菜,还要有炒粉丝、炒菠菜、炒豆芽等素菜,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立春的习俗3

  一、立春的由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在这一天起,一直到立夏的这段时间,一直都被我们称为“春天”。

  二、20xx年立春具体时间 公历(阳历):20xx年xx月xx日23时34分01秒

  立春准确时间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xx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三、立春的食物

  1、春饼

  立春吃春饼历史悠久。据载六朝元旦吃五辛盘(五种辛荤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现扬州人立春时也吃五辛:新葱、韭黄、蒜苗、萝卜、芫荽。唐初饼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因与五辛盘有渊源,也叫辛盘,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元《饮膳正要》“春盘面”由面条、羊肉、羊肚肺、鸡蛋煎饼、生姜、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种原料构成。明、清时在饼与生菜外兼食水萝卜,谓能去春困。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卷春饼的菜称为“和(huo)菜”,其中必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鸡蛋。

  2、春卷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四、立春的习俗

  1、祭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2、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3、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的习俗4

  昨天是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儿时背诵过的节气谚语,至今牢记。立春,春天的开始,二十四节气之首,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前天看报纸,北京东四街道办事处在东四八条社区举办了传统的“报春”活动。“报春”就是在立春前一天,由扮成“春官”、“春吏”的人在街市道路上高喊“春来了”。昨天早晨看手机报,见到日本成田新胜寺也举行撒豆仪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北京那一个活动,显然是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回归”,日本那里则不知道是否历来如此。

  清人留下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这一段文字,简要叙述了清朝时北京官方如何过立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广州这里对立春似乎没有什么动静,或许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在广州并没有形成风俗吧。又或许“春”基本上不会淡出本埠居民的生活,“立”则无从谈起吧。再或许,广州自有其别样的立春民俗而我并不清楚且还没有读到吧。但估摸着,包括立春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在北方受重视的程度可能会高于南方。在我的故乡河北,“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类,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农家生产和生活,家里的'老人说过:“(二十四节气)很准。”

  但在广州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得到,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习俗正在被“翻箱倒柜”,呈现着“复苏”的迹象。富裕起来的人们需要精神文化需求,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幸的是,我们也开始重视了这种需求。传统节日习俗凝聚着深厚的民族历史记忆尤其是文化记忆,这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所不可替代的生存经验。对其中的精华,每一时代都有传承之的历史使命,而不能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便弃之如敝屣。另一方面,当民族的文化记忆有沦为碎片倾向之时,借用传统节日习俗唤醒之,不啻一种有效的方式。日前本埠媒体有报道说,西关咸煎饼、荔枝湾艇仔粥、泮塘马蹄糕、布拉肠粉等10种广州街头寻常小吃将纳入到广州名小吃“申遗”工程中去,成为广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录。我不知道,先前的这个名录中有没有广州的传统节日习俗,有的话,都有些什么;还没有的话,想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

  今年我们的春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恰巧撞在了同一天,可谓“狭路相逢”。但这里,“较量”二者的高低显然不是像当年千里决战大别山时的那种“勇者胜”,而是“文化胜”。也就是说,谁的文化内涵更有魅力,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鉴于传统节日习俗正处在“回归”的路途中,假如春节像前几年动辄遭遇“玫瑰”的“汤圆”一样灰溜溜地败下阵来,我们也不必丧气,更不要怨天尤人。相反,我们更应该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振兴产生紧迫感、使命感。

立春的习俗5

  迎春

  迎春是立春节气的重要活动,事先就要准备好相关事项,然后进行表演。

  迎春是在立春节气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节气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气节日的重要活动。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节气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节气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咬春

  立春节气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节气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很多人喜欢外出踏青、旅游等等。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 志》中说:“立春节气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节气时……众役打 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浙江地区立春节气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节气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 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 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节气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节气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节气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节气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躲春”其实就是“躲太岁”,多数是当年犯太岁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xx年立春节气这一天上午11点59分,正式进入乙未羊年,以神话色彩来讲,就是 20xx马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正式卸任,以及20xx羊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正式上任的交替时间。民俗认为,比如羊年生肖属羊、牛、鼠、狗等犯太岁之 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为了躲开与羊年太岁正面的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于是年运更有利。

  燂春

  这种立春节气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节气之日阳气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 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节气,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立春节气吃什么

  什么食物护阳气?

  中医认为,春季应该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以顺应天时。所以,在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春季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

  立春节气宜吃的“升发”食物列举

  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蔬菜: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茴香菜、黄花菜、蕨菜、莴苣、茭白、竹笋、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

  适宜的调味食物:生姜、葱、大蒜、胡椒、豆豉、香菜等

  宜吃的甘味食物: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润食品,如大枣、百合、荸荠、梨、桂圆、银耳等。

  立春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在立春节气之时的饮食也很有讲究。北方人在立春节气之日喜食春饼、和菜,春饼讲究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民间更有吃萝卜之说,谓之“咬春”;中医认为,春季应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以顺应天时……

  吃萝卜解春困 增强生育机能

  在许多地方,立春节气又叫“咬春”。北方立春节气,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萝卜,吃萝卜可分为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节气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节气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立春的习俗6

  立春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合肥民间在立春日,时兴吃春面、春卷等应时食品。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将面粉加水和均匀后揉成面团,再用圆木擀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下锅煮熟后盛起,多加葱花、蒜末,以显春来绿至的节气特点。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馅子,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鲜荠菜和头茬新韭菜作馅,不仅味道清香,且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鲜感觉。

  在乡村,立春日通常要举行“打春牛”活动。是日,由老人装扮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条(柳枝上加缠彩色纸的枝条),不断地击打赶在场地上的耕牛,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俗称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气,鼓舞牛劲。在打春牛时,尚有锣鼓伴和,甚是热闹。

  合肥民间对立春交至时十分关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个数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头(冬至日后第六个数九日的第一天)。民谚称:“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兆示当年年景好);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兆示当年年景差)。”

立春的习俗7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

  春饼

  春饼在山东又名薄饼、荷叶饼,上可以入宴席配烤鸭同食,下可以卷大葱、抹面酱,而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结缘,最是饼中“通品”,深受民众喜爱。

  大葱味辣,为五辛之一,春饼以五辛佐食,这正是古代立春饮食的遗俗。

  春卷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食品,在有中国餐馆的地方,就有春卷。春卷在德国甚至被看作中国食品的代表。这里的春卷当然已经与立春没有直接关系,不必只在立春食用。人们也大多并不知道,春卷本来是与立春相关联的,曾是立春的节日食品。

  咬春

  清代,一般人家立春节一到,就要咬食生脆萝卜,认为这样可以却除春困。

  北京民间立春节咬萝卜的习俗极为流行,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个大而匀称的萝卜来咬食。这种萝卜,有的是“皮心都绿”,有的“皮红心白”,有的“紫皮白心”,通称为“水萝卜”,只可供生食。这种萝卜,“极甘脆”,有诗人赋诗赞誉日“咬春萝卜同梨脆”,的确诱人。而仔细品来,不仅滋味好,情调好,还能提精神、解气闷,难怪它如此受人偏爱。另外,一些富足人家,还要吃春饼和春盘(春饼与春盘的构成与制作见“人El太平宴”一节),也叫做咬春。较之单纯咬个水萝卜,要文雅和讲究多了。

  煨春

  主要在温州等南方地区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节饮食特色。

  所谓煨春,就是烧食春茶。起初,人们是将朱栾切碎,掺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后来,改用红豆、红枣、柑桔、桂花、红糖与茶一同入水煮。这就是春茶。这种茶专供立春节食用,当地人称之为煨春。煨春时,还要同时吃一些糕、例之类的茶点。届时,往往还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后全家人再尽情分享。煨春的益处,据说可以明目益智,还有大吉大利及富贵荣华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立春南北吃什么

  河南民国《林县志》所载“:民国后礼废,民间于是日食薄饼、萝卜丝,谓之咬春。”即使节日食品相对简单,立春的饮食习俗依然传承。这与官方礼俗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北方立春饮食习俗的基本情况。

  在广大南方地区,立春吃生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清末广东《开平县志》和《新宁县志》记述了迎春礼仪,也记载了民间立春饮食习俗“:啖生菜、春酒,以迎生气。”在广东人们至今仍然十分喜欢吃生菜。但时间并不是仅限于立春,而主要是在春节。在正月二十六日朝拜观音时,人们要吃生菜会,也就是会友们聚在一起吃蚬肉、生菜、韭黄做的生菜包。

  立春风俗习惯

  首先是迎春。迎春也叫行春。清代上自皇城北京,下到各地方县城,人们都要在这一天隆重热烈地举行迎春大典。各地的仪式大同小异,我们这里仅以苏州立春节的迎春活动加以说明。

  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立春前一天,本地郡守都要率领群僚出外迎春。迎春的仪式,一般设在楼门外柳仙堂。在前往迎春的队伍中,前有各色旗帜导引,鸣驺开道。f临时雇佣的乞JLfr]装扮演出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牌、西施采莲之类的“社火”,热热闹闹,春牛殿后。四处都是前来观看的人流,熙熙攘攘,如同赶大集一般。每当春牛从身前经过,男男女女都争先恐后地用手去触摸春牛,据说这样可以“占新岁造化”。当地流传的谚语说:“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这可以说是自周代以来流行的迎春仪式的清代版本了。

  其次是打春。所谓打春,就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所谓春牛,就是在立春节前,人们用黄泥或纸做成一个牛的形状,牛肚里填上五谷杂粮等物。春牛,应当说是迎春队伍里一个十分特别的角色。一般由一个手执彩杖的农夫赶着。如果立春日在头年腊月,农夫要走在春牛前;立春日在正月十五日左右,农夫则走在春牛之后;立春日恰在正月初一,农夫就与春牛同步。春牛被赶到“府堂”,时值立春,就用鞭子将它打碎,人称打春。在场的百姓,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前捡起春牛肚里流出来的五谷和砸碎的泥片。拿回自己家中,五谷放于粮仓,泥片放于牛棚或涂在墙上。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一年粮食丰收,马牛满棚,大吉大利。当然,有些地方的打春活动,与此有些小小区别。如苏州等地的春牛,往往空心。待春牛被鞭碎之后,围观百姓要将提前准备在手的“麻、麦、米、豆”等,“抛打春牛”。官府小吏,将一种被称为“春球”的.物品赠给前来参加活动的百姓,用以预兆丰年。

  再次,就是张贴芒神春牛图。京城里,由顺天府给皇上呈送春牛、芒神图,向皇上敬贺立春之喜。民间百姓,则纷纷到集市上去购买这类纸图,恭恭敬敬地张贴到中堂,祈求神灵保佑一年农事顺利、丰收吉祥。

  再有,就是拜春。这种活动,主要在江南苏杭地区流行。每逢立春日,老百姓都要互相登门致意,庆贺立春,共祝新春吉祥,祈求一年丰收。拜春的百姓,人来人往,犹如春潮涌动。人人春风满面,个个喜气洋洋。

  此外,还有歌舞庆祝活动流行于各地。前面所说的苏州立春“社火”,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歌舞庆贺活动。只是它被纳人迎春队伍中,用以制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吸引百姓的关注,但它歌舞庆祝的作用仍是十分明显的。东北地区,就十分流行在这天演出各种戏,吸引附近百姓观看参与,以热闹红火的气氛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立春节。

立春的习俗8

  1、春饼

  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在一些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东北,北京一带春饼口味最为可口,相传春饼作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演变过来的有待考证。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2、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3、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

  4、萝卜

  在许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萝卜,吃萝卜可分为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

  5、煨春

  主要在温州等南方地区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节饮食特色。

  所谓煨春,就是烧食春茶。起初,人们是将朱栾切碎,掺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后来,改用红豆、红枣、柑桔、桂花、红糖与茶一同入水煮。这就是春茶。这种茶专供立春节食用,当地人称之为煨春。煨春时,还要同时吃一些糕、例之类的茶点。届时,往往还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后全家人再尽情分享。煨春的益处,据说可以明目益智,还有大吉大利及富贵荣华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

  6、炒和菜

  有了春饼,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谓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黄、豆芽、香干等切成的丝,或拌或炒。拌的话就将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丝煮好,用淀粉、醋、酱油勾成汁,用汁拌菜丝便成。若要炒着吃,就把肉丝、蛋皮丝、绿豆芽、豆腐干丝、粉丝、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锅中炒熟。讲究的可加海参丝、肚丝、香菇丝、火腿丝,这样就更好吃,也更营养。

  7、田艾籺

  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立春的习俗9

  春天是希望和美丽的季节。小学语文书上诗歌《春姑娘》里这样写到: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了,她提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吹着悠扬的口哨,把温柔的春风送过溪岸,拂过树木;她绽开美丽的笑容,把山间的动物都吸引出来了。

  春风带来了春姑娘,春姑娘美丽又善良,她把绿油油的衣裳,披在小草们的身上,她用花草串成珠链,将大地扮得更漂亮,她愉快的轻声歌唱,乘着白云到处飘荡,她走过田野绕过村庄,拂过海面飘过山岗,她飞过高山掠过海洋,赶走冬寒带来温暖,到处充满着蓬勃气象,到处充满着光明希望,到处充满着蓬勃气象,到处充满着光明希望。 ”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立春的习俗,迎接这个希望和播种的季节。

  一、迎春

  立春这天,山东人通常要三五成群到野外去迎接春天,有的地方似乎连春天从什么方向来都知道了,说是出了村庄往东走,而且迎接到的“春天”也很有意思:出村庄后不论远近,只要遇见穿红衣、戴红帽、披红围巾或者提红包袱的'人,就算是迎着春了。运城地区新嫁女,立春这天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

  二、鞭春牛

  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三、送春牛、迎春鸡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也有地方缝制春鸡,立春前缝制的谓之“迎春鸡”,立春当天缝制的谓之“打春鸡”。“迎春鸡”缝一只,“打春鸡”缝两只。缝好后分别缝在孩子袄袖和帽子上,或者分别缝在两个袄袖上。

  四、试春

  在鲁西北流行一种用鹅毛或者鸡毛“试春”的活动:把一根竹筒埋进地里,在露出地面的筒口上放一根鹅毛或者鸡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或者鸡毛就会飞起来,说明地气萌动,春已来临,当地俗话叫做“春来鹅毛起”。

  南方客家人还有在立春之时立生鸡蛋,拿一个生鸡蛋直立放在平滑的桌面,只要心诚,时辰一到生鸡蛋自然立起来了,也预示新年将风调雨顺。有的地方还有在秋分或春分时立生鸡蛋的习俗。

  五、尝春、咬春

  有的地方还曾流行“咬春”、“尝春”的习俗。“咬春”其实就是在立春时吃生萝卜。据说立春之日咬一口生萝卜可消除春困。“尝春”的情形实际上和“咬春”差不多,只不过咬的不是生萝卜而是春饼和春盘。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春盘又称“五辛盘”,是将五种辛辣的生菜装到一个盘里,通常是用葱、姜、蒜、芥菜疙瘩、辣椒等切成细丝调和而成,有点类似于拌凉菜。现在吃春盘、春饼的习俗已不多见,大多改吃饺子、面条了,民间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

  六、抬春色

  清朝时,潮汕地区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立春的习俗10

  吃萝卜

  在许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是吃萝卜,俗谓“咬春”。吃萝卜可分为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光绪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还有些地方“咬春”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有了。杜甫诗“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代人已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

  吃春饼

  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由于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吃春卷

  吃春卷原本是立春节庆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现在这种节庆习俗已经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一习俗了。现在,人们更多地用吃面条和饺子代替了吃春盘、春饼、春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故民间广泛流传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时至今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许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风味独特、备受欢迎的名点。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普遍流传有吃春盘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一书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到了宋代这一习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词人苏轼曾在其诗词作品中多次提及这一习俗。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立春的习俗11

  立春节气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我国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立春节气的习俗

  1、 立春节气习俗: 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2、立春节气习俗: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3、立春节气习俗: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4、立春节气习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5、立春节气习俗: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6、立春节气习俗: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7、立春节气习俗: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立春的禁忌

  禁忌一:

  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啦,再就是,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所有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说法,今天男女都有独立的人格,无需再去拘泥这些胡说八道了。春回娘家去,娘家婆家一样亲啦。

  禁忌二: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去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那大病难道不要看吗?人秉五行之气,此日交接春暖,人生病也是正常现象,去看医生那是对身体负责,不要拘泥这样的说法,看好病身体健康才是硬道理。

  禁忌三:

  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对于这一禁忌,倒是值得考虑,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再说了,一年四季365天,为什么非要选在这一天去理发呢?这个习惯应该坚持,这是提醒世人为人处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啊!

  禁忌四:

  立春之日不要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这是说春暖大地,这天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刻,应该站立或者坐着喜迎新春的到来,对于健康的人而言,迎春是个好习惯,民间有很多迎春的习俗,我还是赞成对有价值的予以继承。今日立春,我上到楼上,沐浴阳光,亲自感受春回大地的温暖,的确是心情舒畅,浑身通泰,希望朋友们把这个习惯继承下来,建议大家去田地公园,吸收新鲜空气,感受自然,迎来立春,为自己新的一年讨个吉利。

  禁忌五:

  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这是好传统,也是美德。立春乃一年之始,在这第一天,本来气杂而交,人容易情绪不稳,要是在此日就把美德忘了,那一年不知道你能记得几天啊,这是在提醒大家,牢记我们民族的好传统,立春口舌,全年不吉,是非麻烦,诸事不利,因此奉劝我的朋友们,在立春日做好自我调剂,开开心心迎接新的一年。

  禁忌六:

  立春之日莫搬迁。这个习惯我的认识是应该遵守的,做易学的朋友也应该注意,不要选择时选在四立八节上,这是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便动荡搬迁,新的一年何来安稳日子,要相信日月运行,五行流转,相信数中之“一”的神秘内涵,顺应天地者,天人和谐,必然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立春祝福语录

  1、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2、春打五九尾,叫花子跑断腿。

  3、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4、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5、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6、方到春风送暖时,严寒为甚退迟迟。

  7、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8、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9、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10、韭苗香煮饼,野老不知春。

  11、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12、条风势屈石尤伸,孤负江干春气新。

  1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14、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15、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1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17、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20、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21、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22、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23、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24、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25、春光先已到谁家,风里钗头小燕斜。

  26、晓院帘帏卷,春盘饼饵香。

  27、故乡春事正如许,春事只缘思故乡。

  28、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29、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30、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立春的习俗12

  立春的气候特点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的天气特点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的习俗

  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的气候差异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的习俗13

  据史书记载,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并举行祭祀太啤、芒神的仪式。回宫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在民间迎春的习俗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举办得很热闹。在立春当日,四合院与农家院里会高挑“春蟠”,每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_仁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艳艳的`景色,显得春意浓烈,也象征着吉祥。大人孩子要换上干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脂粉,鬓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绞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扎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满园春色,欢乐迎春的情景。

  此外,有些村镇在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头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立春日迎春自周代起,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所谓迎春,就是事先必须为迎春庆贺礼仪做好准备,进行预演,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所谓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黄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气的重要活动。

  相传旧俗在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It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渴。报春人遇到摊贩店铺,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还要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大家一同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酪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待到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立春的习俗14

  立春抢春是立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立春抢春是指在官署鞭春(鞭打“牛土”或“牛纸”)之后,土牛或纸牛被打碎,围观的民众抢的土块或纸片。人们相信,牛土或牛纸可以带来吉利。因为人们认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争抢“牛土”或“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

  立春抢春的`习俗在各地普遍存在,但是立春抢春的意义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按其用途和意义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涂灶

  在北方许多地区,人们把抢到的牛土用来涂灶,例如在山东临沂和阳谷、在陕西的高陵和靖边等地,陕西<靖边志稿>载:“署中鞭春毕,小民争抢土牛,得撮土即调水涂灶。”涂灶的目的当然是希望灶火旺盛。但是在高陵,人们认为涂灶可以驱除大蚂蚁,“至日,县人争裂土牛皮以涂灶,日祛蚍蜉。”在安徽滁州,也是“取春牛土泥灶,云辟虫蚁”。在广东恩平,“取土牛泥涂灶,以肥六畜。”

  涂槽

  在山西一些地区,人们把抢到的牛土用来涂槽,例如在山西同官,人们认为涂槽不仅可以驱除大蚂蚁,而且可以保佑牲畜肥壮,“人争裂土牛皮以涂槽,El祛蚍蜉,祈牲畜肥艚也。”

  涂灶和涂槽

  在陕西清涧,人们把抢到的牛土不仅用来涂灶,而且用来涂槽。涂灶可以保佑家庭平安,而涂槽则保佑牲畜兴旺,《清涧县志>载:“立春日,县署鞭春毕,争擒春牛,得撮土归,调水泥灶,并涂槽枥间,谓可保平安,并致畜牧繁息。”

  糊器

  在陕西一些以牛土涂灶的地区,还以土牛的席片和纸糊成盛粮食的器具,认为可以祈年。在陕西靖边,“立春日,署中鞭春毕,小民争抢春牛,得撮土即调水涂灶,或剥得牛身席片,用纸糊为器,谓岁收必丰,年运必达。”

  涂墙

  在华北一些地区,人们把抢到的牛土用来涂墙,认为可以驱除臭虫。在天津“至期鞭土牛,观者取土涂壁。:’在河北永平,“届时,鞭而击碎……所鞭土,市民争取涂灶或涂壁,云去臭虫。”

  置于牲圈

  在陕西一些地区,人们把抢到的牛土置于牲圈,认为可以利牲畜,如陕西汉南和宁陕,“有司祀勾芒神,鞭土牛毕,民多争取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蕃息意也。”在山西潞城和襄垣,“鞭春时拾春牛土,以禳牛瘟。”在福建平和,“人家争取牛土投豕牢内,祝豕肥大焉。”在福建漳浦,“人家争取牛土投豕牢内,祝豕肥大如牛。”在广东茂名、高州等地:“夺牛腹中稻草,云养豕肥。”在广东南雄,“民间取土置猪食槽下,云易长而肥。”

立春的习俗15

  1、立春的习俗

  1.1、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1.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1.3、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1.4、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2、立春是什么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3、立春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立春的习俗】相关文章:

立春的习俗02-27

立春的经典习俗03-05

立春日的习俗02-26

立春的由来及习俗02-27

关于立春的习俗03-06

立春的民间习俗03-05

立春习俗大全03-05

有关立春习俗03-05

立春的习俗2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