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鹬蚌相争》教案 推荐度:
- 鹬蚌相争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鹬蚌相争》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鹬蚌相争》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
《鹬蚌相争》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8、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我在教学此环节时只要求学生会读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品读体验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
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巩固延伸
1、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同桌互相交流说出受到的启示。
齐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整体感知语言意思。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障碍,在反复阅读课文,达到字通句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的含义。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起因:蚌方出曝鬻啄其肉
经过: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教案3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 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 说说你的发现。
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
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 “蚌”。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出示图片)蚌是一种软体动物,遇到敌害进攻,它把柔软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可以保护自己。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板书:争)
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
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
4、一天,风和日丽,蚌伸展开壳儿,伸了个懒腰,要晒晒太阳。这时,他怎样想?一只鹬从天空飞过,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露出了肥美的肉,鹬会怎么说?于是?河蚌大吃一惊,急忙?
5、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威胁来吗?
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而是怎么表现的.?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请两个同学演一演。
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鹬和蚌吗?傻在哪?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不去考虑后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相持)(板书: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板书:渔翁得利)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最后一段。
三、思想升华。
渔夫喜笑颜开,会说什么呢?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获利的结果。这就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四、拓展运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故事曾经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20xx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 你们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故事吗?我仿佛看到你就是战国时的苏代,正在给赵惠文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开始复述故事。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的魅力。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在《战国策》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每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去读,用心去悟,你一定会领悟出故事中的道理,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课后你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来读一读。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
《鹬蚌相争》教案5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 、 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内容,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通过鹬 和蚌相互争吵,互相争斗,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 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 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这里有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可以满足学生在良 好的氛围中自由发展的要求 。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问议导练”课堂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课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历史故事、卡通 动画、课堂活动、简洁板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 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 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 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 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 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 结果怎样了?)
3.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 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 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 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 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
小组讨论:
(1)理解“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 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3)导致鹬蚌被捉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 受益了?
(4)讨论本课蕴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 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 互相争斗、 互相争斗、互不相 让,只会两败俱 让第三者得利。
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鹬→ 相争 ← 蚌
渔夫
(得利)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五、课文延伸
阅读原文
重点理 解:
(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续写:
鹬鸟和河蚌躺在渔 夫的鱼筐里……
七、创新提高
1. 观看《螳螂捕蝉》动画,谈谈你的理解。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出示图片,简介“和谐社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八、板书设计
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6
一、复习、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2、图片中哪个是鹬?哪个是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明?
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是怎么争的?结果又是这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4、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组:
伸出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
没费力气一齐捉住喜笑颜开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三排字的`颜色不一样?
(3)、那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刚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为什么而争?
(1)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抓住了鹬、蚌的什么来写?(板书:动作)
(2)这么多动词把刚才鹬、蚌相争的原因描写得很生动,谁来演一演?
(3)齐读感悟。
2、我们知道他们在用动作相争,那么接下来他们又是怎么样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告诉老师这两段内容抓住了什么来写的?(板书:语言)
(1)指名读句子。
(2)分角色朗读,体会“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内在含义。
(3)争出结果了吗?他们还会怎么样争执呢?谁来说一说?
(4)相机板书:两败俱伤。
(5)鹬跟蚌就这么相持着,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夜幕降临,他俩还在僵持着,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没有人愿意先放手。最后让渔翁捡了一个大便宜,所以这个成语的后半部分就出来了——渔翁得利。
3、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4、课件出示故事,相机询问:“什么故事能化解一场战争?”(生自由说,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一次在河边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续写,期待你们的精彩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续写《鹬蚌相争》。
2、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鹬蚌相争》教案7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演:张壳
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板:鹬
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
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
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案8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
三、自主读识
(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快乐大转盘谁来转
四、快乐大转盘——字词认读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大家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
曝 喙 箝
师:读的声音洪亮,语音标准。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写?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写
师:大家写
蚌 曝 鹬 喙 译
同桌对改。
师:快乐大转盘谁会读 ?
生:快乐大转盘我来读。指名读课文。
同学们第一步你们掌握的太棒了,你们非常有能力,那就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吗?请看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五、合作读议,探究古文
1、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2、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组里有感情的朗读。
4、选出代表准备汇报。
注意:一定先自己学,时间为6分钟。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力强。
六、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过渡:各位小队员,代表选好了吗,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组代表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师: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读完后请后边一组作评价。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
一组比一组读的话,哪个小组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前两项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理清课文。
3、归纳条理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我们知道围绕“争”来讲的。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吗?从哪里知道的。
以“我知道《鹬蚌相争》------是------,从课文这句话知道------”的句式说一说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
生回答
(1)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原因:为利害相关又各不相让。从课文这句话知道鹬啄蚌, 蚌夹鹬
(2)生: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过程: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师:你知道鹬和蚌为什么会这样说吗?
生: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师:你们了解了鹬蚌的知识,真是个注重积累的同学。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生读
男生齐读。(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我好想看到了两者相争的情景)
(3)我知道《鹬蚌相争》“争”的结果:它们俩都被渔夫捉走了。从课文这句话知道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小结:鹬想啄出蚌的肉,却被蚌夹住;蚌如果放开,就会被鹬吃掉,不敢放开。各自的处境也让他们发生了冲突,结果是二者捆绑在一起,,这给渔翁一个好机会,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斩获一蚌一鹬。
4、看着大屏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评价事物,感悟道理
1、对于渔翁来说大有收获,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从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让,结果谁也没有得上,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
(2)、那你们认为鹬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鹬和蚌之间彼此争斗,不可调和;鹬和蚌各自的愿望与各自的处境互相冲突,无法解决。
2、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受到教训鹬与蚌。
鹬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把你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生:鹬放开蚌的肉,蚌放开鹬的嘴。
生: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让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故此失比,让他人钻了空子。
生: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
师:这叫做把书读活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大家完全读懂了。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以总结出: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开阔的好少年。
4、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课文。全体朗读‘
上一节我们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语和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这则语言的矛盾指的是什么呢?
这节课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过渡:故事我们学完了,哪一组能把故事复述下来,给你1分钟时间小组准备。
小组叙述故事。
小组表演
师; 两个小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仅把故事完整的再现,鹬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
八、请同学们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苏代讲完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后,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你知道苏代用什么办法让赵惠文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九、课堂检测
千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2)班的孩子也 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别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让我们把这个教训继续流传,警示所有的人。我们一起来背课文。我们一起填一填
十、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们都会====权衡得失、互相谦让。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同学们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给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启发。
板书设计:
鹬 蚌 相 争
鹬
互不相让
蚌
权衡得失, 相互谦让
《鹬蚌相争》教案9
表演动作建议
1、第一段音乐
第1-2小节,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作小河蚌休息状。
第3小节,幼儿用左手手指作蚌壳张开合上的动作。
第4-10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2、第二段音乐
第1-2小节,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作鹬嘴状,胳膊作鹬的`膀子。
第3-6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左右晃头状。
第7-8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上F点头状。
3、第三段音乐
第1-3小节,左手作河蚌打开蚌壳晒太阳状,右手作鹬伸长膀子发现河蚌状。
第4小节,作鹬的右手向作河蚌左手飞过去,作河蚌左手从打开蚌壳变成合上蚌壳。
第5-8节,同第4节。
第9小节,蚌壳夹住鹬嘴。
第10-11小节,河蚌和鹬互不相让,拉来拉去。
第12小节,河蚌和鹬被渔夫捉走了。
二、教学活动建议
教学准备:
一块大布幕。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风趣的旋律,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结构。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用手指动作表现故事音乐。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1、观看老师用小手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并进行分析。
3、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分段表演。
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
分析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
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
4、在老师的体态语言暗示下,尝试自主用小手完整表演,两人合作表演。
四、友情提示
本次活动,酉一名幼儿用双手进行两个角色转换表演,也可结伴合作表演。在此基础上,可以和区角游戏、亲子游戏配合开展,也可结合人际交往开展社会主题活动。
《鹬蚌相争》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鹬蚌相争》教案11
一、教材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复述课文。
二 、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
三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涟漪”一词学生较陌生,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涟”“漪”两字的偏旁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印象很深刻。“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得词语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怡”和“暗”是重点词,学生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明白其意并不容易,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了词语的意思后再引导理解,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本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适合表演,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以巧送礼物为由,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为学生较好地表演《鹬蚌相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学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 默读故事,制造悬念。(出示)
鹬(ù)蚌( bànɡ )相争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qián)其喙(huì)。鹬曰(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3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实话,老师不讲,能读懂故事的请举手。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能读懂的确不易;读懂的超常,希望你在这节课上有超常的发挥。
4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鹬蚌相争》,这节课咱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让生仔细看中鹬蚌两字后生说笔顺,老师板书课题)你了解鹬和蚌吗?(出示鹬蚌图片让生描述,师相机补充鹬蚌的生活习性和经常以什么为食。)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10页,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的导入语能很快吸引学生,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鹬蚌相争》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记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使学生明白事情真相,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是故意刺激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白话文《鹬蚌相争》的兴趣。】
二读通故事 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读故事,师及时评价,及时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露”“禁”的音,并讲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读好难读字“踱”的音,及时引导生理解“涟漪”(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舒适”(凭着生活经验谈理解。)“心旷神怡”(学生说了意思后,引导学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尽全力”“无计可施”(引导学生说了意思后,让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从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懊悔”“饥肠辘辘”(重点引导生理解“辘辘”的意思。)“暗自得意”(重点引导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讥”(重点引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蚌反唇相讥的话。)“怒目相视”(老师读本段,故意读掉该词,让生谈谈使用本词的好处。)“轻而易举”(学生读文后找到四字词语,说了其意后,老师相机鼓励,你们真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一般在上精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新词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读通。这是一节一个课时的电教观摩课课,对于本文,如果还用老路子,不仅时间不许可,还费时低效,因为本课很多四字词语用得恰如其分,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老师或用图片辅助,或用动作演示,或用同义词代替,或用拆字法,让学生习得各种各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有看到一篇就能读通的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新词理解了,借助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语句,可谓一举多得。】
三复述故事古今对照
1奖励初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3 再次出示古文,让生说说古文的意思,引导生重点理解“曝”和“喙”的意思。
4 小结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四理解故事 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2 赵王听了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3你学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
4交流。
5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鹬蚌相争》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鹬蚌相争》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导入,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提问:1.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引导学生质疑。
4.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
1.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
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1.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自读全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
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
1.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学生习作。
3.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创编故事。
2.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夹豪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课前游戏
1、看图片猜故事题目,复习寓言的特点
2、历史故事揭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认识“鹬”“蚌”
1、揭题,认识鹬和蚌,了解其特点。
2、引导读文:鹬蚌相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紧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毫不示弱(音、形、义、读好词语)
2、夹住(选择字义,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词语串教学,读准、读好,并加以记忆。
4、回忆词语并选择词语填入句子。
5、引导学生发现填空的三句话和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感知故事情节,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起因
1、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起因,鹬是怎么啄,蚌又是怎么夹的?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读一读,练一练。
2、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3、小结板书:这一啄一夹,鹬和蚌之间的争斗就开始了!
四、聚焦“相争”
1、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第2、3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聚焦“威胁”
1)“威胁”:怎么理解?(吓唬、恐吓)
2)看看鹬是抓住什么来威胁蚌的?
3)把自己当做那只鹬,赶紧威胁一下蚌吧!自己练练,指名读,加以评点。
4)结合语境,想象鹬的心情,再次朗读。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刚才那样把自己当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鹬争一争。练习朗读。
2)朗读评点(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读。
4、抓住“相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鹬和蚌还会怎么争呢?
1)同桌合作练说
2)创设情境,指名交流
3)小结:再这样争下去,鹬就会——蚌就会——,用个成语来形容就叫——
五、学习相争的结果,感悟寓意
1、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筋疲力尽时,渔夫来了!结果如何呢?请女生一起读。
2、瞧这渔夫,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小结板书:渔翁得利
4、齐读体会
5、写话练习:同学们,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鹬和蚌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组织交流,加以小结。
6、回扣开头:这就是苏代讲给赵王听的故事。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现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
7、小结:一个小故事还化解了一场纷争,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布置作业:
选择阅读练习中的寓言故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寓言)
啄夹
威胁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教案】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教案02-26
鹬蚌相争的教案03-02
《鹬蚌相争》教案15篇02-27
《鹬蚌相争》教案14篇03-03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