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25 08:34:4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指导过程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习: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8 ℃~-5 ℃

  北京:-6 ℃~6 ℃

  深圳:15 ℃~25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

  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分数连乘的简单实际问题,拓展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每个条件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23

  a是b的3b是c的5

  口答,说说可以列成什么数量关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1)理解题意。

  83

  这里的9和4分别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分别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三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二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2)画图分析。

  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所做绸花的朵数。

  可以怎样表示二班做的绸花朵数?

  怎样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呢?

  (3)讨论方法。

  要去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呢?怎样算?

  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2.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7题。

  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怎样算?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完成第8、9题。

  理解题意,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6=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2 人,女生28人。从本学期的教学情况看,大部分的学生学都是留守儿童,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针对这些情况,在复习中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复习内容及要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2、分数乘法 :复习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 :复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复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百分数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复习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五、复习难点

  从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六、复习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4、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5、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习吸引学生去探究

  7、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习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习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七、具体安排:

  1、12——1、16 复习一、二单元并进行检测。

  1、19——1、23 复习三、四单元并进行检测。

  1、26——1、30 复习五、六、单元并进行检测。

  2、2——2、6 综合性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习四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3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比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

  □)∶(20

  ○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平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4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育人目标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要配制220吨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6,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x2/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x3/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2.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kg,石子有60kg,水泥有240kg。要配制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通过上题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堂小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0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4-0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03-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3-2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02-24